引用本文: 桂菲, 张圆, 唐可, 钟伟洋, 贺单双, 罗小辑, 权正学. 横突植骨在单节段胸椎结核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7): 843-848.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72 复制
脊柱结核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其发生率约6.67%[1]。各脊柱节段均可受累,其中以胸椎结核最为多见[2-4]。由于结核破坏使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脊髓受压[5]。近年来,随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对于由结核病灶破坏引起的局部节段后凸畸形,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良好矫正局部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5-6]。目前报道的胸椎结核手术中常用植骨方式有髂骨植骨、肋骨植骨、同种异体骨及钛网植骨,横突植骨罕见报道。现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5月,我们采用后路彻底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7例胸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横突植骨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18~70岁,平均48.5岁。病程1~9个月,平均4个月。病变累及节段:T4、5 2例,T6、7 5例,T7、8 3例,T9、10 2例,T10、11 4例,T11、12 1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CT、MRI检查,并完善痰检找结核杆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排除开放性肺结核或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灶均累及前中柱,后柱未累及;发现硬膜外脓肿3例,脊柱旁脓肿3例。4例既往有明确肺结核病史,1例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例有下肢进行性瘫痪症状;1例既往有喉癌病史,已行根治手术正规放化疗;6例有长期吸烟史。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Kyphosis角[7]见表 1。术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6例、E级10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均接受标准抗结核化疗:异烟肼300 mg(1次/d)、利福霉素500 mg(2次/d)、乙胺丁醇750 mg(1次/d)、吡嗪酰胺1 500 mg(1次/d),疗程2~8周。待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ESR低于80 mm/1 h,无低热、贫血,食欲恢复,营养不良纠正后开始手术。
患者于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C臂X线机透视定位病椎。取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暴露脊柱后方结构,包括病椎上下邻近正常椎体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在定位针及C臂X线机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切除责任节段双侧椎板,直视硬膜囊及神经根下减压椎管,视情况切除病椎椎弓根以利于清创。选择适当长度钛棒,适当弯曲后植入,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防止病灶清除及减压过程中损伤脊髓。吸引管吸脓,用各型刮匙、咬骨钳及骨刀彻底清除病灶组织(炎性肉芽组织、坏死椎间盘、病变骨质),直至看见新鲜渗血的椎骨。完整截取邻近正常椎体一侧横突,将其两端修整,使之成为具有环形皮质骨、两端为双面松质骨的柱状支撑体,根据椎间隙缺损情况植入1~2个横突,适当加压,锁紧内固定。于病灶内放置链霉素1.0 g、异烟肼300 mg,切口内留置引流管2根,逐层关闭切口,切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液性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如未出现出血并发症且引流量< 50 mL/d,则术后72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继续同术前方案抗结核治疗1年;指导患者注意相关药物副作用,化疗期间每月监测1次肝功能。术后1~2周在有效胸腰支具保护下适当下床活动,支具保护3~6个月。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即刻常规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减压及内固定情况,随访期间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或CT检查判定融合效果;记录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VAS评分、ODI、后凸Kyphosis角及末次随访时的ASIA分级,并与术前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65~220 min,平均184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L,平均231 mL;住院时间12~26 d,平均18 d。术后均无术区血肿、伤口裂开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7.9个月。均未发生植骨失败、内固定物折断、胸腔积液、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融合时间3~8个月,平均5.3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VAS评分、ODI及后凸Kyphosi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ODI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P < 0.05),但后凸Kyphosisi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较大改善,术前ASIA C级及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未出现因手术使神经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症状;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时间为1~10个月,平均3.4个月。见图 1。

ⓐ、ⓑ术前正侧位X线片及矢状位MRI示T6、7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伴冷脓肿形成ⓒ、ⓓ术后即刻正侧位X线片、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CT示横突植骨块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7个月正侧位X线片、冠状位、矢状位CT及三维重建示横突植骨块与上下椎体间获得了稳固融合
Figure1. A 2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horacic tuberculosis at T6-7ⓐ,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sagittal MRI, showing osteolytic destruction, disc space narrowing, and cold abscess at T6-7ⓒ,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coronal,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CT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position of intertransverse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coronal and sagittal CT at 17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fusion between intertransverse bone graft and upper or lower adjacent vertebra
3 讨论
脊柱结核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5, 8],其在体内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播散[9];大量研究表明,椎体受累常见,但后柱较少累及[10-11]。其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如神经功能损害、局部不稳定、导致后凸畸形等,外科手术介入能即刻缓解严重背痛,改善由于结核破坏导致的局部节段不稳定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利于患者早期活动[12-15]。近年报道了多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柱结核,包括单纯前路手术、一期或分期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及单纯后路手术[16-19],后路融合手术因具有良好的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效果而在临床广泛应用[6, 20]。
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中需要植骨来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后凸畸形矫正状态,常用植骨方式有髂骨植骨、肋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钛网植骨。钛网虽保证了足够的支撑强度,但由于其弹性模量与自体骨相差较大,达到骨性融合前,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十分有限,在高应力条件下易发生沉降[21-22];且钛网植骨需将自体肋骨、髂骨骨粒或同种异体骨打压填塞并确保钛网植骨体与椎骨可靠接触,可能发生相应供骨区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对自体植骨无黏附作用[23],故在脊柱重建过程中,自体骨是一种比同种异体骨更好的植骨替代材料;然而其存在供骨区并发症问题,据大量临床研究报道,取自体髂骨植骨,髂嵴供骨区并发症(如供骨区≥6个月长期疼痛、感觉障碍等)发生率较高[24]。肋骨植骨多应用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需切除相应肋骨,经胸腔到达病灶,创伤大,且常有肋间神经血管损伤、胸痛、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25]。据报道,自体植骨后供骨区并发症高达10%[24]。因此,寻求一种新型植骨方式,在保证支撑和融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供骨区并发症,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横突植骨国内外极少报道,本研究采用横突植骨主要应用于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
横突起于椎弓根及椎弓板会合处,向两侧突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属胸椎后柱结构,两侧横突由胚胎第7~8周出现的位于横突根部的2个初级骨化中心经过软骨内化骨过程发育而来,在青春期,横突末端仍为软骨,以后分别出现次级骨化中心,至25岁左右愈合。成熟的胸椎横突呈圆柱状,伸向后外方,前面有一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横突也是肌肉韧带的附着处,包括最长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横突间肌、肋横突韧带、横突间韧带等,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局部稳定状态、辅助椎体的旋转和背伸脊柱。崔新刚等[26]对胸椎(T1~10)横突的长、宽、高、上仰角及后仰角分别进行测量,分析表明,除T1横突与其余胸椎横突在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胸椎横突间在长、宽、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合耶鲁大学Panjabi等[27]对胸椎(T1~T12)的三维定量解剖得出的椎体高度、横突长度等数据,及Fletcher等[28]对胸椎间盘的形态学测量数据显示成人椎间盘高度为2~6 mm,均表明“粗壮”的胸椎横突在单节段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当上或下受累椎体骨质破坏未超过椎体高度的1/2,或上、下2个椎体骨质破坏总高度未超过椎体高度的1/2时,其大小能够满足植骨需要,同时较大的后仰角使其更易于显露。Thanapipatsiri等[29]解剖研究了横突与其毗邻结构(包括局部血管、神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只要严格遵循骨膜下剥离、动作轻柔,取横突过程中不会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肌肉及肌腱。
横突植骨具有以下优势:①横突在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术中位于手术显露区域,在术中暴露简单、取材方便,无需切断肋骨及肋间肌肉,保留了肋骨的完整性及肋间肌肉的原有附着结构,确保了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胸部的骨性支撑,且取材时不会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肌肉、肌腱。②切取横突的脊柱在固定节段内,切除横突后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可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畸形矫正、前方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有效减少创伤及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快术后恢复。本研究中,术前有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较大改善,同时术后供骨区并发症少,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③横突作为自体骨,相比髂骨和肋骨,同样具有三面皮质骨结构,取下的横突为环形皮质骨,术中根据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特定形状及长度对横突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设计,适当修整成为双面松质骨柱状植骨支撑体,使其大小适合病灶清除后前柱骨缺损的空间,通过减压通道将横突植入前柱,这样既减轻了植入困难,又在保证植骨支撑强度的同时使植骨块与终板之间有较大接触面积,兼顾了良好的融合特性。④相比于钛网及Cage植骨,横突植骨有更优越的生物力学特性,且可根据缺损情况取多根横突植骨,来源充分。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后路病灶清除,从后方植入修整后的横突植骨块,联合内固定加固,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效果,术后Kyphosis角较术前显著改善,且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说明其能够有效支撑脊柱。良好的支撑强度和融合特性能更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30],本研究中均无复发患者。
我们认为后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为:①严重背痛,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②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骨质破坏;③椎体与椎间盘破坏,冷脓肿形成;④局部不稳定,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⑤单节段结核病灶,上或下受累椎体骨质破坏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或上、下2个椎体骨质破坏总高度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病灶累及前中柱,后柱未累及。
综上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横突植骨作为一种新型植骨方式应用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能够达到满意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后凸畸形矫正效果及维持脊柱稳定性,可减少创伤、减轻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我们将进一步纳入更多病例及进行更长时间随访,来观察横突植骨在单节段胸椎结核手术中的远期疗效。
脊柱结核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其发生率约6.67%[1]。各脊柱节段均可受累,其中以胸椎结核最为多见[2-4]。由于结核破坏使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脊髓受压[5]。近年来,随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对于由结核病灶破坏引起的局部节段后凸畸形,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良好矫正局部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5-6]。目前报道的胸椎结核手术中常用植骨方式有髂骨植骨、肋骨植骨、同种异体骨及钛网植骨,横突植骨罕见报道。现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5月,我们采用后路彻底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7例胸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横突植骨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18~70岁,平均48.5岁。病程1~9个月,平均4个月。病变累及节段:T4、5 2例,T6、7 5例,T7、8 3例,T9、10 2例,T10、11 4例,T11、12 1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CT、MRI检查,并完善痰检找结核杆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排除开放性肺结核或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灶均累及前中柱,后柱未累及;发现硬膜外脓肿3例,脊柱旁脓肿3例。4例既往有明确肺结核病史,1例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例有下肢进行性瘫痪症状;1例既往有喉癌病史,已行根治手术正规放化疗;6例有长期吸烟史。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Kyphosis角[7]见表 1。术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6例、E级10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均接受标准抗结核化疗:异烟肼300 mg(1次/d)、利福霉素500 mg(2次/d)、乙胺丁醇750 mg(1次/d)、吡嗪酰胺1 500 mg(1次/d),疗程2~8周。待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ESR低于80 mm/1 h,无低热、贫血,食欲恢复,营养不良纠正后开始手术。
患者于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C臂X线机透视定位病椎。取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暴露脊柱后方结构,包括病椎上下邻近正常椎体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在定位针及C臂X线机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切除责任节段双侧椎板,直视硬膜囊及神经根下减压椎管,视情况切除病椎椎弓根以利于清创。选择适当长度钛棒,适当弯曲后植入,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防止病灶清除及减压过程中损伤脊髓。吸引管吸脓,用各型刮匙、咬骨钳及骨刀彻底清除病灶组织(炎性肉芽组织、坏死椎间盘、病变骨质),直至看见新鲜渗血的椎骨。完整截取邻近正常椎体一侧横突,将其两端修整,使之成为具有环形皮质骨、两端为双面松质骨的柱状支撑体,根据椎间隙缺损情况植入1~2个横突,适当加压,锁紧内固定。于病灶内放置链霉素1.0 g、异烟肼300 mg,切口内留置引流管2根,逐层关闭切口,切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液性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如未出现出血并发症且引流量< 50 mL/d,则术后72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继续同术前方案抗结核治疗1年;指导患者注意相关药物副作用,化疗期间每月监测1次肝功能。术后1~2周在有效胸腰支具保护下适当下床活动,支具保护3~6个月。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即刻常规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减压及内固定情况,随访期间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或CT检查判定融合效果;记录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VAS评分、ODI、后凸Kyphosis角及末次随访时的ASIA分级,并与术前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65~220 min,平均184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L,平均231 mL;住院时间12~26 d,平均18 d。术后均无术区血肿、伤口裂开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7.9个月。均未发生植骨失败、内固定物折断、胸腔积液、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融合时间3~8个月,平均5.3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VAS评分、ODI及后凸Kyphosi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ODI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P < 0.05),但后凸Kyphosisi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较大改善,术前ASIA C级及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未出现因手术使神经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症状;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时间为1~10个月,平均3.4个月。见图 1。

ⓐ、ⓑ术前正侧位X线片及矢状位MRI示T6、7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伴冷脓肿形成ⓒ、ⓓ术后即刻正侧位X线片、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CT示横突植骨块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7个月正侧位X线片、冠状位、矢状位CT及三维重建示横突植骨块与上下椎体间获得了稳固融合
Figure1. A 2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horacic tuberculosis at T6-7ⓐ,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sagittal MRI, showing osteolytic destruction, disc space narrowing, and cold abscess at T6-7ⓒ,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coronal,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CT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position of intertransverse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coronal and sagittal CT at 17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fusion between intertransverse bone graft and upper or lower adjacent vertebra
3 讨论
脊柱结核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5, 8],其在体内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播散[9];大量研究表明,椎体受累常见,但后柱较少累及[10-11]。其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如神经功能损害、局部不稳定、导致后凸畸形等,外科手术介入能即刻缓解严重背痛,改善由于结核破坏导致的局部节段不稳定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利于患者早期活动[12-15]。近年报道了多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柱结核,包括单纯前路手术、一期或分期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及单纯后路手术[16-19],后路融合手术因具有良好的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效果而在临床广泛应用[6, 20]。
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中需要植骨来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后凸畸形矫正状态,常用植骨方式有髂骨植骨、肋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钛网植骨。钛网虽保证了足够的支撑强度,但由于其弹性模量与自体骨相差较大,达到骨性融合前,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十分有限,在高应力条件下易发生沉降[21-22];且钛网植骨需将自体肋骨、髂骨骨粒或同种异体骨打压填塞并确保钛网植骨体与椎骨可靠接触,可能发生相应供骨区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对自体植骨无黏附作用[23],故在脊柱重建过程中,自体骨是一种比同种异体骨更好的植骨替代材料;然而其存在供骨区并发症问题,据大量临床研究报道,取自体髂骨植骨,髂嵴供骨区并发症(如供骨区≥6个月长期疼痛、感觉障碍等)发生率较高[24]。肋骨植骨多应用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需切除相应肋骨,经胸腔到达病灶,创伤大,且常有肋间神经血管损伤、胸痛、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25]。据报道,自体植骨后供骨区并发症高达10%[24]。因此,寻求一种新型植骨方式,在保证支撑和融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供骨区并发症,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横突植骨国内外极少报道,本研究采用横突植骨主要应用于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
横突起于椎弓根及椎弓板会合处,向两侧突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属胸椎后柱结构,两侧横突由胚胎第7~8周出现的位于横突根部的2个初级骨化中心经过软骨内化骨过程发育而来,在青春期,横突末端仍为软骨,以后分别出现次级骨化中心,至25岁左右愈合。成熟的胸椎横突呈圆柱状,伸向后外方,前面有一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横突也是肌肉韧带的附着处,包括最长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横突间肌、肋横突韧带、横突间韧带等,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局部稳定状态、辅助椎体的旋转和背伸脊柱。崔新刚等[26]对胸椎(T1~10)横突的长、宽、高、上仰角及后仰角分别进行测量,分析表明,除T1横突与其余胸椎横突在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胸椎横突间在长、宽、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合耶鲁大学Panjabi等[27]对胸椎(T1~T12)的三维定量解剖得出的椎体高度、横突长度等数据,及Fletcher等[28]对胸椎间盘的形态学测量数据显示成人椎间盘高度为2~6 mm,均表明“粗壮”的胸椎横突在单节段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当上或下受累椎体骨质破坏未超过椎体高度的1/2,或上、下2个椎体骨质破坏总高度未超过椎体高度的1/2时,其大小能够满足植骨需要,同时较大的后仰角使其更易于显露。Thanapipatsiri等[29]解剖研究了横突与其毗邻结构(包括局部血管、神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只要严格遵循骨膜下剥离、动作轻柔,取横突过程中不会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肌肉及肌腱。
横突植骨具有以下优势:①横突在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术中位于手术显露区域,在术中暴露简单、取材方便,无需切断肋骨及肋间肌肉,保留了肋骨的完整性及肋间肌肉的原有附着结构,确保了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胸部的骨性支撑,且取材时不会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肌肉、肌腱。②切取横突的脊柱在固定节段内,切除横突后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可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畸形矫正、前方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有效减少创伤及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快术后恢复。本研究中,术前有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较大改善,同时术后供骨区并发症少,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③横突作为自体骨,相比髂骨和肋骨,同样具有三面皮质骨结构,取下的横突为环形皮质骨,术中根据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特定形状及长度对横突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设计,适当修整成为双面松质骨柱状植骨支撑体,使其大小适合病灶清除后前柱骨缺损的空间,通过减压通道将横突植入前柱,这样既减轻了植入困难,又在保证植骨支撑强度的同时使植骨块与终板之间有较大接触面积,兼顾了良好的融合特性。④相比于钛网及Cage植骨,横突植骨有更优越的生物力学特性,且可根据缺损情况取多根横突植骨,来源充分。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后路病灶清除,从后方植入修整后的横突植骨块,联合内固定加固,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效果,术后Kyphosis角较术前显著改善,且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说明其能够有效支撑脊柱。良好的支撑强度和融合特性能更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30],本研究中均无复发患者。
我们认为后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为:①严重背痛,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②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骨质破坏;③椎体与椎间盘破坏,冷脓肿形成;④局部不稳定,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⑤单节段结核病灶,上或下受累椎体骨质破坏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或上、下2个椎体骨质破坏总高度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病灶累及前中柱,后柱未累及。
综上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横突植骨作为一种新型植骨方式应用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能够达到满意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后凸畸形矫正效果及维持脊柱稳定性,可减少创伤、减轻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我们将进一步纳入更多病例及进行更长时间随访,来观察横突植骨在单节段胸椎结核手术中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