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石伦刚, 唐世杰, 谢思田, 彭立红. 唇裂术后鼻畸形二期整复的个体化治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7): 861-865.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75 复制
唇裂修复术后遗留的鼻畸形约占唇鼻畸形的84%,是整形外科常见病之一[1]。相对于唇部整复效果而言,鼻部畸形的整复效果欠佳,这是目前影响唇腭裂序列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单侧或双侧唇裂行初次整复术后,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的改变,一般会继发不同程度鼻畸形,且畸形多为复合,给二期修复带来一定难度[2];同时二期修复手术也决定最终效果,影响患者的心理及容貌美观。鼻畸形表现程度不一,虽有畸形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个体特性。因而进行鼻畸形的二期整复,不仅要观察唇裂患者鼻畸形的共同特征,还要结合不同个体鼻形态的差异,甚至不同患者及人群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行之有效、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2009年9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自体肋软骨雕刻成“个”字形结构,移植修复350例唇裂术后鼻畸形,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0例,女190例;年龄16~56岁,平均18.2岁。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200例,双侧150例。鼻畸形特点:鼻翼塌陷、扁平,失去正常鼻孔形态;歪鼻畸形;健患侧鼻翼基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鼻堤塌陷;鼻孔宽大畸形;鼻背塌陷。唇裂手术至鼻畸形矫形手术时间间隔2~50年,平均12年。
1.2 手术方法
1.2.1 肋软骨切取
患者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沿同侧或对侧第6或第7肋软骨区(女性患者可选择乳房下皱襞切口)斜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从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交接处剥离,显露肋软骨,沿肋软骨走向切开软骨膜,于骨膜下剥离肋软骨,剥离内侧软骨膜时注意避免损伤胸膜。于肋骨联合部位根据需要切取软骨备用(一般约6 cm×2 cm)。分层缝合软骨膜、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交接处、皮下及皮肤。
1.2.2 肋软骨的雕刻
根据患者需求及美学标准,将切取的肋软骨拼接雕刻成“个”字形,其中上半部的“人”作为两侧鼻翼软骨的加强,下半部的“1”作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的加强。若患者要求鼻尖部尖挺时,将角度α调整为锐角;若患者要求鼻尖部圆钝时,将角度α调整为钝角。见图 1。同时将剩余肋软骨切成0.1 mm×0.1 mm×0.1 mm大小的颗粒状置入1 mL注射针筒备用隆鼻。

1.2.3 手术切口与组织分离解剖
于鼻小柱中部作“阶梯状”切口,并延至双侧鼻翼外侧脚。其中健侧采用鼻翼缘切口,患侧采用Tajima切口,掀起皮瓣,分离并完全显露鼻翼软骨、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于骨膜上剥离至内眦连线与眉头连线的中上2/3处,作为软骨颗粒隆鼻的隧道。若鼻中隔偏曲,则分离鼻中隔软骨的软组织(鼻中隔鼻棘韧带),切断鼻中隔软骨与鼻侧软骨的连接,使弧形或偏斜的鼻中隔上缘松动、伸直,在鼻中隔软骨前部的健侧面作划痕,综合纠正鼻小柱和鼻中隔向健侧的偏斜畸形。将雕刻的“个”字形肋软骨移植于鼻小柱及患侧鼻翼内通道,以支撑鼻翼成穹隆形,纠正鼻翼扁平畸形。将鼻小柱两侧贯穿缝合,可吸收缝线固定软骨支架;将鼻尖皮下缝合1针固定于“个”字形肋软骨支架顶端,对于鼻尖的塑形非常重要。取装有0.1 mm×0.1 mm×0.1 mm大小颗粒状软骨的1 mL注射针筒,将软骨颗粒推入鼻背部隧道,填充隆鼻。
1.2.4 鼻翼悬吊技术[3 ]
该技术是鼻翼整复软骨复位后不可缺少的一项辅助固定技术。悬吊点:①将患侧鼻翼软骨鼻穹窿部位悬吊至同侧或对侧鼻背软骨,上提鼻翼软骨;②两鼻翼软骨内侧脚相互褥式缝合,内收鼻翼软骨;③鼻翼缘数针悬吊,塑造鼻孔形态;④鼻翼基部悬吊塑造鼻面沟形态,消除死腔。见图 2。
1.3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清洗创面3次,同时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术区,减轻术区红肿;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全身应用抗生素3 d,防止感染和促进切口愈合;术后7 d拆线。拆线3 d后按摩瘢痕,同时佩戴鼻模6~12个月。
1.4 术后评估标准
术后1、6、12个月,参照张莉等[4]的唇裂继发鼻畸形修复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分别让3名专业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分,取均值。12~18分为优,6~12分为良,6分以下为一般。见表 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患侧塌陷鼻翼得到提升,与健侧鼻翼高度基本一致,鼻孔形态基本对称,同时鼻小柱歪斜纠正,鼻梁塌陷得到很大改善,鼻部形态基本协调,效果美观。术后1、6、12个月患者疗效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P=0.761)。见表 2。但随着术后时间推移,患者优良率略有下降,尤其是评分为优者,可能与患者术后未坚持佩戴鼻模及部分软骨吸收有关;本组坚持佩戴鼻模6个月以上患者评分均为优。见图 3、4。


3 讨论
唇裂鼻畸形是唇裂的伴发畸形,尽管目前主张早期,即在婴儿期给予鼻畸形整复,但随着患儿发育,大多数仍会留下程度不一的鼻部畸形[5]。因此目前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对唇裂鼻畸形的整复已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难点和要点之一。
鼻部是面部中心,它特有的三维形态是人体美学组成的重要部分。鼻子与房子的结构一样,也包括支架结构(地基)、支撑系统(房梁)及外覆组织(瓦)[6]。支架结构为骨组织,包括上颌骨、牙槽骨及犁骨;支撑系统为软骨组织,包括鼻翼软骨、侧壁软骨及中隔软骨;而外覆组织则由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构成。以上3种结构中任何一种发生异常或组织发育不良,均会导致鼻部畸形[7]。唇裂鼻畸形解剖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8]:①上颌骨发育不良、梨状孔缘骨量不足;②软骨发育不良、移位;③裂隙侧的侧鼻软骨轻微发育不良致其与鼻翼软骨连接不牢;④患侧降鼻中隔肌发育不良或缺失;⑤鼻中隔偏曲;⑥鼻翼软骨周围软组织移位。尽管对于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报道,但任何一种或一类手术方式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鼻畸形问题[9]。
石冰[10]认为单侧唇裂畸形整复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患者做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综合设计和使用具体修复方法。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矫治也应如此,应根据唇裂鼻畸形不同的解剖和外观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同时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个体化整复[9-11]。正常人鼻部结构从矢状面看类似中文的“个”字,其中上半部的“人”为两侧鼻翼软骨,下半部的“1”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夹角为α角[12]。根据不同α角,正常人的鼻孔形态可分为七种类型[13]。为了模拟正常人鼻部结构并根据患者需求,我们取患者同侧或对侧第6或第7肋软骨2~6 cm,将其拼接雕刻成“个”字形,其中上半部的“人”作为两侧鼻翼软骨的加强;下半部的“1”作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的支撑;同时根据患者对鼻形的需求调整夹角α的度数,达到对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个体化整复。
鼻整形术中优先采用自体软骨移植[14]。唇腭裂由于组织结构发育不良,通常表现出严重的鼻部畸形。只有肋软骨才有足够强度为严重鼻畸形提供鼻部支撑,恢复外形美观[15]。由于肋软骨缺乏血管和淋巴管,移植后仅依靠间质内的血浆即可供给营养,因而移植后较易存活。同时肋软骨易于雕刻,是修复精致组织和器官的良好材料[16]。可利用肋软骨雕刻鼻小柱支柱、鼻尖、鼻翼软骨,对鼻背低平者还需行鼻背移植,既往采用条状软骨移植,常发生吸收、变形、弯曲[17]。而采用颗粒状肋软骨直接注射隆鼻,效果稳定,易于塑形,吸收率低[17],并且最终颗粒状软骨可融合成一条光滑软骨,无凹凸不平现象发生。朱志超等[18]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显示,粒状肋软骨能与周围组织很好融合并形成一整体,无明显吸收,软骨活性、骨化情况相对稳定。据此,我们将肋软骨切碎成0.1 mm×0.1 mm×0.1 mm大小的颗粒注入鼻背部,纠正了鼻背部的塌陷。
综上述,我们采用自体肋软骨拼接雕刻成“个”字形结构进行肋软骨移植,采用鼻小柱阶梯状切口,裂侧为tajima切口,健侧为鼻翼缘切口,并根据美学原则及患者需要,通过调整α角达到个体化整复,同时采用颗粒状肋软骨注射隆鼻,术后坚持佩戴鼻模12个月,可取得良好而稳定的手术效果。
唇裂修复术后遗留的鼻畸形约占唇鼻畸形的84%,是整形外科常见病之一[1]。相对于唇部整复效果而言,鼻部畸形的整复效果欠佳,这是目前影响唇腭裂序列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单侧或双侧唇裂行初次整复术后,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的改变,一般会继发不同程度鼻畸形,且畸形多为复合,给二期修复带来一定难度[2];同时二期修复手术也决定最终效果,影响患者的心理及容貌美观。鼻畸形表现程度不一,虽有畸形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个体特性。因而进行鼻畸形的二期整复,不仅要观察唇裂患者鼻畸形的共同特征,还要结合不同个体鼻形态的差异,甚至不同患者及人群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行之有效、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2009年9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自体肋软骨雕刻成“个”字形结构,移植修复350例唇裂术后鼻畸形,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0例,女190例;年龄16~56岁,平均18.2岁。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200例,双侧150例。鼻畸形特点:鼻翼塌陷、扁平,失去正常鼻孔形态;歪鼻畸形;健患侧鼻翼基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鼻堤塌陷;鼻孔宽大畸形;鼻背塌陷。唇裂手术至鼻畸形矫形手术时间间隔2~50年,平均12年。
1.2 手术方法
1.2.1 肋软骨切取
患者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沿同侧或对侧第6或第7肋软骨区(女性患者可选择乳房下皱襞切口)斜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从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交接处剥离,显露肋软骨,沿肋软骨走向切开软骨膜,于骨膜下剥离肋软骨,剥离内侧软骨膜时注意避免损伤胸膜。于肋骨联合部位根据需要切取软骨备用(一般约6 cm×2 cm)。分层缝合软骨膜、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交接处、皮下及皮肤。
1.2.2 肋软骨的雕刻
根据患者需求及美学标准,将切取的肋软骨拼接雕刻成“个”字形,其中上半部的“人”作为两侧鼻翼软骨的加强,下半部的“1”作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的加强。若患者要求鼻尖部尖挺时,将角度α调整为锐角;若患者要求鼻尖部圆钝时,将角度α调整为钝角。见图 1。同时将剩余肋软骨切成0.1 mm×0.1 mm×0.1 mm大小的颗粒状置入1 mL注射针筒备用隆鼻。

1.2.3 手术切口与组织分离解剖
于鼻小柱中部作“阶梯状”切口,并延至双侧鼻翼外侧脚。其中健侧采用鼻翼缘切口,患侧采用Tajima切口,掀起皮瓣,分离并完全显露鼻翼软骨、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于骨膜上剥离至内眦连线与眉头连线的中上2/3处,作为软骨颗粒隆鼻的隧道。若鼻中隔偏曲,则分离鼻中隔软骨的软组织(鼻中隔鼻棘韧带),切断鼻中隔软骨与鼻侧软骨的连接,使弧形或偏斜的鼻中隔上缘松动、伸直,在鼻中隔软骨前部的健侧面作划痕,综合纠正鼻小柱和鼻中隔向健侧的偏斜畸形。将雕刻的“个”字形肋软骨移植于鼻小柱及患侧鼻翼内通道,以支撑鼻翼成穹隆形,纠正鼻翼扁平畸形。将鼻小柱两侧贯穿缝合,可吸收缝线固定软骨支架;将鼻尖皮下缝合1针固定于“个”字形肋软骨支架顶端,对于鼻尖的塑形非常重要。取装有0.1 mm×0.1 mm×0.1 mm大小颗粒状软骨的1 mL注射针筒,将软骨颗粒推入鼻背部隧道,填充隆鼻。
1.2.4 鼻翼悬吊技术[3 ]
该技术是鼻翼整复软骨复位后不可缺少的一项辅助固定技术。悬吊点:①将患侧鼻翼软骨鼻穹窿部位悬吊至同侧或对侧鼻背软骨,上提鼻翼软骨;②两鼻翼软骨内侧脚相互褥式缝合,内收鼻翼软骨;③鼻翼缘数针悬吊,塑造鼻孔形态;④鼻翼基部悬吊塑造鼻面沟形态,消除死腔。见图 2。
1.3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清洗创面3次,同时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术区,减轻术区红肿;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全身应用抗生素3 d,防止感染和促进切口愈合;术后7 d拆线。拆线3 d后按摩瘢痕,同时佩戴鼻模6~12个月。
1.4 术后评估标准
术后1、6、12个月,参照张莉等[4]的唇裂继发鼻畸形修复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分别让3名专业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分,取均值。12~18分为优,6~12分为良,6分以下为一般。见表 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患侧塌陷鼻翼得到提升,与健侧鼻翼高度基本一致,鼻孔形态基本对称,同时鼻小柱歪斜纠正,鼻梁塌陷得到很大改善,鼻部形态基本协调,效果美观。术后1、6、12个月患者疗效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P=0.761)。见表 2。但随着术后时间推移,患者优良率略有下降,尤其是评分为优者,可能与患者术后未坚持佩戴鼻模及部分软骨吸收有关;本组坚持佩戴鼻模6个月以上患者评分均为优。见图 3、4。


3 讨论
唇裂鼻畸形是唇裂的伴发畸形,尽管目前主张早期,即在婴儿期给予鼻畸形整复,但随着患儿发育,大多数仍会留下程度不一的鼻部畸形[5]。因此目前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对唇裂鼻畸形的整复已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难点和要点之一。
鼻部是面部中心,它特有的三维形态是人体美学组成的重要部分。鼻子与房子的结构一样,也包括支架结构(地基)、支撑系统(房梁)及外覆组织(瓦)[6]。支架结构为骨组织,包括上颌骨、牙槽骨及犁骨;支撑系统为软骨组织,包括鼻翼软骨、侧壁软骨及中隔软骨;而外覆组织则由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构成。以上3种结构中任何一种发生异常或组织发育不良,均会导致鼻部畸形[7]。唇裂鼻畸形解剖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8]:①上颌骨发育不良、梨状孔缘骨量不足;②软骨发育不良、移位;③裂隙侧的侧鼻软骨轻微发育不良致其与鼻翼软骨连接不牢;④患侧降鼻中隔肌发育不良或缺失;⑤鼻中隔偏曲;⑥鼻翼软骨周围软组织移位。尽管对于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报道,但任何一种或一类手术方式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鼻畸形问题[9]。
石冰[10]认为单侧唇裂畸形整复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患者做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综合设计和使用具体修复方法。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矫治也应如此,应根据唇裂鼻畸形不同的解剖和外观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同时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个体化整复[9-11]。正常人鼻部结构从矢状面看类似中文的“个”字,其中上半部的“人”为两侧鼻翼软骨,下半部的“1”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夹角为α角[12]。根据不同α角,正常人的鼻孔形态可分为七种类型[13]。为了模拟正常人鼻部结构并根据患者需求,我们取患者同侧或对侧第6或第7肋软骨2~6 cm,将其拼接雕刻成“个”字形,其中上半部的“人”作为两侧鼻翼软骨的加强;下半部的“1”作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的支撑;同时根据患者对鼻形的需求调整夹角α的度数,达到对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个体化整复。
鼻整形术中优先采用自体软骨移植[14]。唇腭裂由于组织结构发育不良,通常表现出严重的鼻部畸形。只有肋软骨才有足够强度为严重鼻畸形提供鼻部支撑,恢复外形美观[15]。由于肋软骨缺乏血管和淋巴管,移植后仅依靠间质内的血浆即可供给营养,因而移植后较易存活。同时肋软骨易于雕刻,是修复精致组织和器官的良好材料[16]。可利用肋软骨雕刻鼻小柱支柱、鼻尖、鼻翼软骨,对鼻背低平者还需行鼻背移植,既往采用条状软骨移植,常发生吸收、变形、弯曲[17]。而采用颗粒状肋软骨直接注射隆鼻,效果稳定,易于塑形,吸收率低[17],并且最终颗粒状软骨可融合成一条光滑软骨,无凹凸不平现象发生。朱志超等[18]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显示,粒状肋软骨能与周围组织很好融合并形成一整体,无明显吸收,软骨活性、骨化情况相对稳定。据此,我们将肋软骨切碎成0.1 mm×0.1 mm×0.1 mm大小的颗粒注入鼻背部,纠正了鼻背部的塌陷。
综上述,我们采用自体肋软骨拼接雕刻成“个”字形结构进行肋软骨移植,采用鼻小柱阶梯状切口,裂侧为tajima切口,健侧为鼻翼缘切口,并根据美学原则及患者需要,通过调整α角达到个体化整复,同时采用颗粒状肋软骨注射隆鼻,术后坚持佩戴鼻模12个月,可取得良好而稳定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