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贺小洁, 姜南, 申丽, 杨智勇, 郝媛媛, 徐扬阳. 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8): 930-934.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88 复制
低鼻和鼻尖圆钝是国人鼻部形态的主要特征[1],因此隆鼻和鼻小柱延长成为临床常见鼻部整形术。开放式鼻部整形术可选择的材料较多,包括L型硅胶假体、L型硅胶假体联合耳软骨、鼻中隔软骨、肋软骨联合颞深筋膜、聚四氟乙烯假体、聚四氟乙烯联合硅胶假体等,但存在遗留畸形、排斥反应、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等缺点[2-5]。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们对52例低鼻伴鼻小柱短小患者行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48例;年龄19~45岁,平均27岁。初次鼻整形47例。二次鼻整形5例,其中4例为硅胶假体隆鼻术后,1例为鼻功能整形术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均为首次术后鼻部外形欠佳,无假体外露或感染征象。
1.2 手术方法
1.2.1 假体制备
本组均采用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商品名:立秀TPLnose04),型号80.0 mm×12.0 mm×6.5 mm×22.0 mm。将假体置于患者鼻背部,其上端位于鼻根黄金点上4 mm处,根据鼻背弧度确定假体长度及厚度。在假体两侧划出贴合鼻背弧度的曲线,平行于两侧曲线削去腹侧材料,使假体腹侧平面贴合鼻背弧度。将裁剪后的假体再次置于鼻背部并侧面观察,根据患者要求及实际情况修整假体鼻背,使鼻背面与两侧面过渡自然。根据亚洲人鼻尖美学标准[6]雕刻帽状鼻尖段,使两鼻尖表现点的距离为8 mm,重塑鼻尖形态,在鼻尖上段两侧呈20~40°角各作一楔形切口,于腹侧呈约15°角楔形切去材料2~3块,使鼻头可上下左右移动。假体鼻小柱部位只保留宽约1 mm、长4 mm的材料,并沿两侧切开2 mm,使鼻小柱部位可向腹侧90°弯曲。在假体腹侧呈鱼鳞样挖除材料4~5块。最后,将假体置于0.2%甲硝唑溶液浸泡。见图 1。

1.2.2 手术操作
标记鼻根黄金点、鼻中线及鼻孔缘切口,常规消毒铺巾,以含1∶20万U肾上腺素的罗哌卡因局部注射麻醉。沿切口设计线切开皮肤,解除皮下牵连,剪断提上唇鼻翼肌上侧端,充分暴露鼻大翼软骨,小弯钳钝性分离至鼻中隔软骨与鼻骨交界处,换用眼科剪沿鼻正中在鼻背筋膜下钝性分离至鼻根黄金点上4 mm,游离降眉肌下侧端及部分皱眉肌前端,形成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注入甲硝唑稀释液见分离的腔隙规则充盈后,在鼻导引器引导下将准备的假体植入腔隙内,固定塑形1 min。将假体尾部缝合固定于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切除缝线下多余假体,覆盖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观察鼻部形态满意后,5-0丝线间断V-Y推进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 h内冰敷,胶带叠瓦式固定塑形3 d,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 d。第1、3天切口换药,第7天拆线。
1.4 疗效评价指标
术前及术后7 d、6个月、12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照相,通过Image Pro-Plus 6.0软件(Media Cybernetics公司,美国)测量患者鼻长、鼻深、鼻尖宽、鼻孔/鼻尖、鼻唇角、鼻尖后旋角,评价鼻部外形矫正程度(图 2);应用超声测量患者鼻翼软骨夹角、鼻翼两顶点距离、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评价鼻内部软组织改变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头颅CT观察假体位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变薄、假体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术后12个月45例CT复查见假体位于鼻部正中,鼻骨及鼻中隔软骨、大翼软骨内侧脚的上方,无假体周围感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图片和超声测量显示,除鼻孔/鼻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8,P=0.112)外,患者鼻部外形及内部软组织相关评价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2。患者均对鼻部外形满意。见图 3。


3 讨论
根据国人的鼻部解剖特征,鼻部整形术不仅需要延长鼻背,也要抬高鼻尖,因此临床常选用L型硅胶假体、自体组织和同种异体材料联合的复合假体等。但L型硅胶假体鼻部整形术后存在延迟排斥反应、鼻梁部透光、鼻尖皮肤变薄甚至破溃等缺点[7];鼻中隔软骨可切取量少,且制备的支架脆弱,限制了其在鼻部整形术中的应用[8];肋软骨切取手术创伤大且供区遗留瘢痕[9];与鼻中隔软骨和肋软骨相比,耳软骨更常用于鼻整形术,但主要用于改善鼻尖形态[10]。最近自体组织联合同种异体材料应用逐渐增多,如选择聚四氟乙烯或硅胶假体抬高鼻背,自体软骨延长鼻小柱抬高鼻尖。该方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术后鼻部形态改善程度与单纯同种异体材料整形术后无显著差异。
与以上鼻部整形术相比,我们认为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在假体雕刻方面,与硅胶假体弧形挖去腹侧面材料不同,该假体腹侧面制备了鱼鳞状凹陷,不仅增加了与自体组织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假体下滑;同时增大了腹侧面的贴服性,使假体在鼻背筋膜的加压固定下更牢固。假体鼻尖段我们雕刻出符合美学标准的8 mm宽且有凸度的帽状鼻尖,假体鼻尖部凸度决定了鼻尖饱满度,同时显现了鼻尖旋转度,保证术后鼻尖圆润上翘。鼻小柱部位只保留宽约1 mm、长4 mm的材料,使其起到引导作用以及防止鼻假体下移。
其次,手术操作方面,术中剪断了提上唇鼻翼肌上侧端,有利于假体植入,同时可防止术后由于部分肌纤维牵连造成的假体偏斜。在鼻根部进行腔隙处理时,游离降眉肌下侧端及部分皱眉肌前端,假体放于其下可避免假体活动及阶梯畸形的产生。覆盖鼻假体时将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由上方的鼻根部向鼻尖方向推进适当距离,同时鼻孔边缘切口行V-Y推进缝合。经过上、下两个方向皮肤的推移,鼻尖部皮肤几乎无张力缝合,对血运影响小。鼻尖皮肤下的聚四氟乙烯假体允许血管进入,可与皮肤建立血运关系,也降低了鼻尖皮肤损坏的风险[11]。该术式中增加鼻假体的实际长度和上移假体植入的鼻根点,可分别从实际鼻长、视觉效果两方面延长鼻长。鼻小柱无清晰的骨性解剖,内侧脚的小柱段是形成鼻小柱支撑的主要结构[12]。鼻翼软骨内侧脚与鼻中隔软骨之间无特定的连接结构,仅有膜性鼻中隔存在,因此解剖学上鼻中隔软骨无法对鼻尖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该术式中雕刻的假体虽无鼻小柱支撑部分,但连接了鼻中隔软骨与鼻大翼软骨,分散了一部分鼻翼软骨压力,且缝合固定假体尾侧端的同时相当于加强了内侧脚,从而使鼻小柱稳定抬高。
鼻部外观受鼻内部软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鼻尖宽度与两侧鼻翼软骨顶点之间的距离有关,鼻尖精细程度则主要由鼻尖软组织的厚度决定[13]。超声检查显示术后患者的鼻翼软骨夹角变小,鼻翼两顶点距离变短,这是因为缝合固定假体时拉近了大翼软骨内侧脚顶端,使两顶点距离直接缩小;另一方面缝合皮肤时,V-Y推进皮瓣,周围被覆组织起到了固定塑形作用,间接缩短了鼻翼两顶点距离。而鼻翼两顶点距离与鼻尖宽度相关,故图片测量术后鼻尖宽度较术前变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变大。虽然手术操作时收拢大翼软骨内侧脚会减小鼻翼软骨夹角,增高鼻小柱使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变小;但假体鼻尖段是8 mm宽的向上凸起的圆弧面,不仅增强了鼻翼软骨的支撑力,也增加了鼻尖软组织厚度,导致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距离大于减小的距离,故术后效果显示鼻尖形态能按照假体雕刻的形态显现。中国人理想的鼻孔/鼻尖比例从基底观位测量55∶45[14],错位V-Y缝合时,鼻孔会有一定拉长但程度有限,所以照片测量显示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
任何对鼻部解剖结构完整性的改变都会造成生理上的后遗症[15]。除非患者有鼻功能障碍,否则只能通过矫正体积或支撑来改善鼻部外观。本组采用的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操作简便,最大程度减少对鼻部软组织的损伤,符合现代开放式鼻整形术的总体趋势[16]。该术式适用于低鼻伴鼻小柱短小或单纯鞍鼻、轻中度短鼻畸形、二次鼻整形等。对于重度短鼻畸形者,需同时行鼻内黏膜松弛切口;对于有鼻小柱悬垂的低鼻患者,应适当修饰鼻翼软骨后再联合该术式进行矫正。综上述,在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前提下,采用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能获得满意疗效。
低鼻和鼻尖圆钝是国人鼻部形态的主要特征[1],因此隆鼻和鼻小柱延长成为临床常见鼻部整形术。开放式鼻部整形术可选择的材料较多,包括L型硅胶假体、L型硅胶假体联合耳软骨、鼻中隔软骨、肋软骨联合颞深筋膜、聚四氟乙烯假体、聚四氟乙烯联合硅胶假体等,但存在遗留畸形、排斥反应、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等缺点[2-5]。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们对52例低鼻伴鼻小柱短小患者行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48例;年龄19~45岁,平均27岁。初次鼻整形47例。二次鼻整形5例,其中4例为硅胶假体隆鼻术后,1例为鼻功能整形术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均为首次术后鼻部外形欠佳,无假体外露或感染征象。
1.2 手术方法
1.2.1 假体制备
本组均采用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商品名:立秀TPLnose04),型号80.0 mm×12.0 mm×6.5 mm×22.0 mm。将假体置于患者鼻背部,其上端位于鼻根黄金点上4 mm处,根据鼻背弧度确定假体长度及厚度。在假体两侧划出贴合鼻背弧度的曲线,平行于两侧曲线削去腹侧材料,使假体腹侧平面贴合鼻背弧度。将裁剪后的假体再次置于鼻背部并侧面观察,根据患者要求及实际情况修整假体鼻背,使鼻背面与两侧面过渡自然。根据亚洲人鼻尖美学标准[6]雕刻帽状鼻尖段,使两鼻尖表现点的距离为8 mm,重塑鼻尖形态,在鼻尖上段两侧呈20~40°角各作一楔形切口,于腹侧呈约15°角楔形切去材料2~3块,使鼻头可上下左右移动。假体鼻小柱部位只保留宽约1 mm、长4 mm的材料,并沿两侧切开2 mm,使鼻小柱部位可向腹侧90°弯曲。在假体腹侧呈鱼鳞样挖除材料4~5块。最后,将假体置于0.2%甲硝唑溶液浸泡。见图 1。

1.2.2 手术操作
标记鼻根黄金点、鼻中线及鼻孔缘切口,常规消毒铺巾,以含1∶20万U肾上腺素的罗哌卡因局部注射麻醉。沿切口设计线切开皮肤,解除皮下牵连,剪断提上唇鼻翼肌上侧端,充分暴露鼻大翼软骨,小弯钳钝性分离至鼻中隔软骨与鼻骨交界处,换用眼科剪沿鼻正中在鼻背筋膜下钝性分离至鼻根黄金点上4 mm,游离降眉肌下侧端及部分皱眉肌前端,形成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注入甲硝唑稀释液见分离的腔隙规则充盈后,在鼻导引器引导下将准备的假体植入腔隙内,固定塑形1 min。将假体尾部缝合固定于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切除缝线下多余假体,覆盖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观察鼻部形态满意后,5-0丝线间断V-Y推进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 h内冰敷,胶带叠瓦式固定塑形3 d,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 d。第1、3天切口换药,第7天拆线。
1.4 疗效评价指标
术前及术后7 d、6个月、12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照相,通过Image Pro-Plus 6.0软件(Media Cybernetics公司,美国)测量患者鼻长、鼻深、鼻尖宽、鼻孔/鼻尖、鼻唇角、鼻尖后旋角,评价鼻部外形矫正程度(图 2);应用超声测量患者鼻翼软骨夹角、鼻翼两顶点距离、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评价鼻内部软组织改变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头颅CT观察假体位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变薄、假体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术后12个月45例CT复查见假体位于鼻部正中,鼻骨及鼻中隔软骨、大翼软骨内侧脚的上方,无假体周围感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图片和超声测量显示,除鼻孔/鼻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8,P=0.112)外,患者鼻部外形及内部软组织相关评价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2。患者均对鼻部外形满意。见图 3。


3 讨论
根据国人的鼻部解剖特征,鼻部整形术不仅需要延长鼻背,也要抬高鼻尖,因此临床常选用L型硅胶假体、自体组织和同种异体材料联合的复合假体等。但L型硅胶假体鼻部整形术后存在延迟排斥反应、鼻梁部透光、鼻尖皮肤变薄甚至破溃等缺点[7];鼻中隔软骨可切取量少,且制备的支架脆弱,限制了其在鼻部整形术中的应用[8];肋软骨切取手术创伤大且供区遗留瘢痕[9];与鼻中隔软骨和肋软骨相比,耳软骨更常用于鼻整形术,但主要用于改善鼻尖形态[10]。最近自体组织联合同种异体材料应用逐渐增多,如选择聚四氟乙烯或硅胶假体抬高鼻背,自体软骨延长鼻小柱抬高鼻尖。该方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术后鼻部形态改善程度与单纯同种异体材料整形术后无显著差异。
与以上鼻部整形术相比,我们认为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在假体雕刻方面,与硅胶假体弧形挖去腹侧面材料不同,该假体腹侧面制备了鱼鳞状凹陷,不仅增加了与自体组织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假体下滑;同时增大了腹侧面的贴服性,使假体在鼻背筋膜的加压固定下更牢固。假体鼻尖段我们雕刻出符合美学标准的8 mm宽且有凸度的帽状鼻尖,假体鼻尖部凸度决定了鼻尖饱满度,同时显现了鼻尖旋转度,保证术后鼻尖圆润上翘。鼻小柱部位只保留宽约1 mm、长4 mm的材料,使其起到引导作用以及防止鼻假体下移。
其次,手术操作方面,术中剪断了提上唇鼻翼肌上侧端,有利于假体植入,同时可防止术后由于部分肌纤维牵连造成的假体偏斜。在鼻根部进行腔隙处理时,游离降眉肌下侧端及部分皱眉肌前端,假体放于其下可避免假体活动及阶梯畸形的产生。覆盖鼻假体时将鼻背-鼻小柱一体皮瓣由上方的鼻根部向鼻尖方向推进适当距离,同时鼻孔边缘切口行V-Y推进缝合。经过上、下两个方向皮肤的推移,鼻尖部皮肤几乎无张力缝合,对血运影响小。鼻尖皮肤下的聚四氟乙烯假体允许血管进入,可与皮肤建立血运关系,也降低了鼻尖皮肤损坏的风险[11]。该术式中增加鼻假体的实际长度和上移假体植入的鼻根点,可分别从实际鼻长、视觉效果两方面延长鼻长。鼻小柱无清晰的骨性解剖,内侧脚的小柱段是形成鼻小柱支撑的主要结构[12]。鼻翼软骨内侧脚与鼻中隔软骨之间无特定的连接结构,仅有膜性鼻中隔存在,因此解剖学上鼻中隔软骨无法对鼻尖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该术式中雕刻的假体虽无鼻小柱支撑部分,但连接了鼻中隔软骨与鼻大翼软骨,分散了一部分鼻翼软骨压力,且缝合固定假体尾侧端的同时相当于加强了内侧脚,从而使鼻小柱稳定抬高。
鼻部外观受鼻内部软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鼻尖宽度与两侧鼻翼软骨顶点之间的距离有关,鼻尖精细程度则主要由鼻尖软组织的厚度决定[13]。超声检查显示术后患者的鼻翼软骨夹角变小,鼻翼两顶点距离变短,这是因为缝合固定假体时拉近了大翼软骨内侧脚顶端,使两顶点距离直接缩小;另一方面缝合皮肤时,V-Y推进皮瓣,周围被覆组织起到了固定塑形作用,间接缩短了鼻翼两顶点距离。而鼻翼两顶点距离与鼻尖宽度相关,故图片测量术后鼻尖宽度较术前变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变大。虽然手术操作时收拢大翼软骨内侧脚会减小鼻翼软骨夹角,增高鼻小柱使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变小;但假体鼻尖段是8 mm宽的向上凸起的圆弧面,不仅增强了鼻翼软骨的支撑力,也增加了鼻尖软组织厚度,导致鼻尖至两鼻翼顶点连线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距离大于减小的距离,故术后效果显示鼻尖形态能按照假体雕刻的形态显现。中国人理想的鼻孔/鼻尖比例从基底观位测量55∶45[14],错位V-Y缝合时,鼻孔会有一定拉长但程度有限,所以照片测量显示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
任何对鼻部解剖结构完整性的改变都会造成生理上的后遗症[15]。除非患者有鼻功能障碍,否则只能通过矫正体积或支撑来改善鼻部外观。本组采用的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操作简便,最大程度减少对鼻部软组织的损伤,符合现代开放式鼻整形术的总体趋势[16]。该术式适用于低鼻伴鼻小柱短小或单纯鞍鼻、轻中度短鼻畸形、二次鼻整形等。对于重度短鼻畸形者,需同时行鼻内黏膜松弛切口;对于有鼻小柱悬垂的低鼻患者,应适当修饰鼻翼软骨后再联合该术式进行矫正。综上述,在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前提下,采用改良式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鼻术能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