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清, 董磊, 江仁兵. 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11): 1321-1325. doi: 10.7507/1002-1892.20160271 复制
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常累及肩关节,治疗较棘手。既往主要采用截肢术,但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无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保肢手术已逐渐代替截肢术[1-3]。Malawer等[4]将肩关节切除分为6型,其中第Ⅴ型切除适用于肱骨近端高级别恶性肿瘤。但该术式为喙突内侧肩胛骨大部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了肌腱韧带附着点喙突,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重建。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术中选择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行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旨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同时保留喙突等结构,为肩关节重建提供更多软组织附着点,为重建后的肩关节稳定性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影像学测量分析改良根治重建术的可行性,并临床应用该术式治疗5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探讨该术式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影像学观测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2012年3月于我院行肩关节MRI检查的成人中,随机取30例正常肩关节MRI图像进行测量。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54岁,平均34.7岁。左肩15例,右肩15例。
1.2 测量指标及方法
采用IMPAX软件进行测量。于MRI冠状面图像测量以下指标:肩胛骨上肩关节囊止点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SC)、肩胛骨上肱二头肌止点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BC)、关节盂凹面深点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GC)、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关节盂纵径(AC);于横断面测量SC、GC。见图 1、2。每例样本由3名人员独立测量后,取均值。

改良性根治切除重建术切除关节盂时,采用由上向下逆时针15°切入,然后由下向上顺时针15°切入,呈近凹型切除,并且不能切除喙突基底部外侧缘以内骨质。为确保囊外切除,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进行以下分析(图 3)。①设定在距喙突外侧缘4 mm处(即B、D两点为4 mm)进行切除时,上、下两个角度(∠A及∠C)均保持15°,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得到距喙突外侧缘4 mm处行此种方式切除的最大纵径(即AC)为29.8 mm,观察MRI实际测量数值是否在此范围中。②利用MRI图像上实际测量的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关节盂纵径值,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距喙突外侧缘的距离,观察其是否在4 mm内。
1.3 结果
图像测量结果示,冠状面:SC 3.6~4.5 mm,平均4.0 mm;BC 5.9~7.2 mm,平均6.6 mm;GC 12.4~13.5 mm,平均13.0 mm;AC 26.0~27.2 mm,平均26.6 mm。横断面:SC 3.5~4.5 mm,平均3.9 mm;GC 12.1~13.1 mm,平均12.6 mm。
MRI图像上实际测量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的关节盂纵径为26.0~27.2 mm,平均26.6 mm,均在最大纵径29.8 mm范围内,提示改良术式在完整切除肩关节囊时,能避免损伤喙突基底部。根据实际测量的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的关节盂纵径平均值(26.6 mm)及最大值(27.2 mm),计算获得切除处距喙突基底部深度分别为3.56 mm及3.64 mm,均在最大深度4 mm范围内,提示改良术式可在距喙突外侧缘4 mm范围内进行。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6年1月,共对5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行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男1例,女4例;年龄9~69岁,中位年龄46岁。原发性骨肉瘤4例(Enneking ⅡA期2例、ⅡB期2例),转移癌(中分化腺癌)1例。病程7~12个月,平均9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肿瘤侵犯部位渐进性疼痛、肿胀和压痛,肩关节功能障碍。就诊时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
2.2 术前准备
术前行患肢CT及三维重建检查,定制肩关节假体。行患肢MRI检查,了解软组织及髓内侵犯程度、血管神经是否受累,确定切除软组织范围并判断关节软组织重建修复可能性。行骨穿刺活检初步明确肿瘤性质。
本组4例骨肉瘤患者术前给予ADMI化疗方案,即阿霉素、顺铂、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化疗药物正规化疗2个疗程;转移癌患者未给予术前化疗。
2.3 手术方法
全麻下,患者取侧卧位。在肩关节外侧“7”字形切口基础上,增加沿喙突外缘向其后延长切口(图 4)。从肩锁关节经喙突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隙至上臂合适部位。将上臂置于外展位,将三角肌牵向外侧,胸大肌牵向内侧。横行切断部分三角肌,分离肱骨干,并探查腋窝内血管神经束,是否有神经血管浸润。选择合适截骨平面(按照无瘤原则在病变范围以外至少5 cm处截断肱骨),使用摆锯或线锯切断肱骨干。显露肩关节囊,可见肩关节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止于关节盂缘,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存在约4 mm距离,近肩胛骨侧方肩关节囊完整且肉眼观察未受肿瘤侵犯。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即于肩胛骨喙突外侧缘约4 mm处用摆锯或线锯分离关节盂,先由上向下逆时针15°切入,然后由下向上顺时针15°切入,呈近凹型切除,将肩关节囊(包括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及肱骨瘤骨骨段完整取出。通过切缘周围及骨髓腔多点取材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定达阴性切缘。肿瘤切除后,将定制假体植入相应位置,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并在假体与肱骨干结合处植入同种异体骨块(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钢索牢固固定,调整肱骨头前倾角。然后利用人工网眼补片(巴德公司,美国)重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及肌肉结构。
2.4 术后处理
术后待切口愈合后,患者均行化疗治疗,每月1次,连续4个月。术后康复锻炼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1个月内),患肢悬吊固定、局部理疗和肩关节被动活动练习;第2阶段(术后2~3个月),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第3阶段(术后3个月后),进一步主动运动及抗阻力锻炼,恢复肩关节功能及肌力。
2.5 结果
本组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提示切缘阴性,均达根治性切除目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5.6个月。1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局部复发,行肩关节离断术;余4例患者携带假体生存良好。5例患者(包括肩关节离断术1例局部复发前)假体功能均良好,影像学检查示未出现假体半脱位或脱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未发生喙突结构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功能评分系统[5]对4例携带假体患者进行评估,评分24~27分,平均25.8分。见图 5。
3 讨论
3.1 改良术式可行性
目前,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较多,例如采用反式球臼式假体[1, 6-8]治疗,获得较好效果,但该治疗方法未将肩关节完整切除,不能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Malawer等[4]提出的第Ⅴ型肿瘤切除术式,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切除了包括关节盂、喙突等肩胛骨侧方骨性结构,切除范围较大。为此,我们对该术式进行改良,旨在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并通过影像学测量及临床应用验证了术式可行性。本组5例术中直视下观察肩关节囊与关节盂基底部外侧缘之间存在约4 mm距离,近肩胛骨侧方肩关节囊完整且未受肿瘤侵犯,在该范围内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切缘均为阴性。通过三角函数分析,采用15°角的关节盂切除方式,通过肩关节囊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之间约4 mm的距离可保证肿瘤囊外完整切除,同时避免了喙突基底部骨质缺损而引起医源性骨折。
有研究认为由于肱二头肌肌管的存在,盂肱关节不是一个真正密闭腔室,病变可由此直接或通过其他机制扩散[9]。本组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病变经肱二头肌肌管向肩胛骨一侧侵犯。因此,我们认为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安全,无需更大范围切除。
3.2 改良术式疗效分析
肩关节稳定性重建对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保肢治疗后上肢功能恢复程度与肩关节稳定性密切相关[10-13]。我们提出的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缩小了切除范围,保留了喙突结构,最大程度减少对骨性结构的损伤。喙突是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等肌肉起点,保留喙突则不会改变肩关节周围部分肌肉及软组织形态,为肩关节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本研究5例患者通过改良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联合补片重建肩关节[14-17],术后假体功能均良好,肩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达平均25.8分;这与王永贵等[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郭卫等[19]对4例骨骼肌肉肿瘤行Malawer第Ⅴ型切除,术后关节功能评分为19~21分(平均19.5分),其中2例出现假体脱位。本组功能评分高于郭卫等的结果,并且未出现假体脱位,提示保留喙突结构对于肩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恢复有重要意义。
肱骨近端恶性肿瘤行肩关节肿瘤切除及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较多,例如肩关节不稳、肩关节脱位、局部复发、假体松动等[1-2, 20]。其中术后局部复发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本组1例局部复发患者行肩关节离断术,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明显。Yang等[21]报道了35例肩关节假体置换患者中,4例于术后出现局部复发,预后较差。另外,本组5例尚未出现假体半脱位或脱位、松动等并发症,也未发生喙突结构骨折。可能与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有关,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总结观察。
选择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需要注意: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侵犯程度,选择合适切除范围,在最大程度保留软组织情况下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虽然保留更多软组织结构意味着能获得更理想肩关节功能,但也不能为此忽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因为局部复发会导致手术失败,对患者预后带来更严重影响。
综上述,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是对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治疗的完善及补充,因保留喙突结构、重建了肩关节完整,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常累及肩关节,治疗较棘手。既往主要采用截肢术,但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无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保肢手术已逐渐代替截肢术[1-3]。Malawer等[4]将肩关节切除分为6型,其中第Ⅴ型切除适用于肱骨近端高级别恶性肿瘤。但该术式为喙突内侧肩胛骨大部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了肌腱韧带附着点喙突,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重建。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术中选择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行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旨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同时保留喙突等结构,为肩关节重建提供更多软组织附着点,为重建后的肩关节稳定性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影像学测量分析改良根治重建术的可行性,并临床应用该术式治疗5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探讨该术式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影像学观测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2012年3月于我院行肩关节MRI检查的成人中,随机取30例正常肩关节MRI图像进行测量。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54岁,平均34.7岁。左肩15例,右肩15例。
1.2 测量指标及方法
采用IMPAX软件进行测量。于MRI冠状面图像测量以下指标:肩胛骨上肩关节囊止点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SC)、肩胛骨上肱二头肌止点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BC)、关节盂凹面深点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横径距离(GC)、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关节盂纵径(AC);于横断面测量SC、GC。见图 1、2。每例样本由3名人员独立测量后,取均值。

改良性根治切除重建术切除关节盂时,采用由上向下逆时针15°切入,然后由下向上顺时针15°切入,呈近凹型切除,并且不能切除喙突基底部外侧缘以内骨质。为确保囊外切除,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进行以下分析(图 3)。①设定在距喙突外侧缘4 mm处(即B、D两点为4 mm)进行切除时,上、下两个角度(∠A及∠C)均保持15°,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得到距喙突外侧缘4 mm处行此种方式切除的最大纵径(即AC)为29.8 mm,观察MRI实际测量数值是否在此范围中。②利用MRI图像上实际测量的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关节盂纵径值,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距喙突外侧缘的距离,观察其是否在4 mm内。
1.3 结果
图像测量结果示,冠状面:SC 3.6~4.5 mm,平均4.0 mm;BC 5.9~7.2 mm,平均6.6 mm;GC 12.4~13.5 mm,平均13.0 mm;AC 26.0~27.2 mm,平均26.6 mm。横断面:SC 3.5~4.5 mm,平均3.9 mm;GC 12.1~13.1 mm,平均12.6 mm。
MRI图像上实际测量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的关节盂纵径为26.0~27.2 mm,平均26.6 mm,均在最大纵径29.8 mm范围内,提示改良术式在完整切除肩关节囊时,能避免损伤喙突基底部。根据实际测量的距喙突基底部外侧缘4 mm处的关节盂纵径平均值(26.6 mm)及最大值(27.2 mm),计算获得切除处距喙突基底部深度分别为3.56 mm及3.64 mm,均在最大深度4 mm范围内,提示改良术式可在距喙突外侧缘4 mm范围内进行。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6年1月,共对5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行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男1例,女4例;年龄9~69岁,中位年龄46岁。原发性骨肉瘤4例(Enneking ⅡA期2例、ⅡB期2例),转移癌(中分化腺癌)1例。病程7~12个月,平均9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肿瘤侵犯部位渐进性疼痛、肿胀和压痛,肩关节功能障碍。就诊时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
2.2 术前准备
术前行患肢CT及三维重建检查,定制肩关节假体。行患肢MRI检查,了解软组织及髓内侵犯程度、血管神经是否受累,确定切除软组织范围并判断关节软组织重建修复可能性。行骨穿刺活检初步明确肿瘤性质。
本组4例骨肉瘤患者术前给予ADMI化疗方案,即阿霉素、顺铂、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化疗药物正规化疗2个疗程;转移癌患者未给予术前化疗。
2.3 手术方法
全麻下,患者取侧卧位。在肩关节外侧“7”字形切口基础上,增加沿喙突外缘向其后延长切口(图 4)。从肩锁关节经喙突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隙至上臂合适部位。将上臂置于外展位,将三角肌牵向外侧,胸大肌牵向内侧。横行切断部分三角肌,分离肱骨干,并探查腋窝内血管神经束,是否有神经血管浸润。选择合适截骨平面(按照无瘤原则在病变范围以外至少5 cm处截断肱骨),使用摆锯或线锯切断肱骨干。显露肩关节囊,可见肩关节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止于关节盂缘,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存在约4 mm距离,近肩胛骨侧方肩关节囊完整且肉眼观察未受肿瘤侵犯。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即于肩胛骨喙突外侧缘约4 mm处用摆锯或线锯分离关节盂,先由上向下逆时针15°切入,然后由下向上顺时针15°切入,呈近凹型切除,将肩关节囊(包括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及肱骨瘤骨骨段完整取出。通过切缘周围及骨髓腔多点取材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定达阴性切缘。肿瘤切除后,将定制假体植入相应位置,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并在假体与肱骨干结合处植入同种异体骨块(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钢索牢固固定,调整肱骨头前倾角。然后利用人工网眼补片(巴德公司,美国)重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及肌肉结构。
2.4 术后处理
术后待切口愈合后,患者均行化疗治疗,每月1次,连续4个月。术后康复锻炼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1个月内),患肢悬吊固定、局部理疗和肩关节被动活动练习;第2阶段(术后2~3个月),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第3阶段(术后3个月后),进一步主动运动及抗阻力锻炼,恢复肩关节功能及肌力。
2.5 结果
本组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提示切缘阴性,均达根治性切除目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5.6个月。1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局部复发,行肩关节离断术;余4例患者携带假体生存良好。5例患者(包括肩关节离断术1例局部复发前)假体功能均良好,影像学检查示未出现假体半脱位或脱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未发生喙突结构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功能评分系统[5]对4例携带假体患者进行评估,评分24~27分,平均25.8分。见图 5。
3 讨论
3.1 改良术式可行性
目前,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较多,例如采用反式球臼式假体[1, 6-8]治疗,获得较好效果,但该治疗方法未将肩关节完整切除,不能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Malawer等[4]提出的第Ⅴ型肿瘤切除术式,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切除了包括关节盂、喙突等肩胛骨侧方骨性结构,切除范围较大。为此,我们对该术式进行改良,旨在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并通过影像学测量及临床应用验证了术式可行性。本组5例术中直视下观察肩关节囊与关节盂基底部外侧缘之间存在约4 mm距离,近肩胛骨侧方肩关节囊完整且未受肿瘤侵犯,在该范围内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切缘均为阴性。通过三角函数分析,采用15°角的关节盂切除方式,通过肩关节囊与喙突基底部外侧缘之间约4 mm的距离可保证肿瘤囊外完整切除,同时避免了喙突基底部骨质缺损而引起医源性骨折。
有研究认为由于肱二头肌肌管的存在,盂肱关节不是一个真正密闭腔室,病变可由此直接或通过其他机制扩散[9]。本组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病变经肱二头肌肌管向肩胛骨一侧侵犯。因此,我们认为于喙突以外(保留喙突)肩关节肿瘤囊外切除安全,无需更大范围切除。
3.2 改良术式疗效分析
肩关节稳定性重建对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保肢治疗后上肢功能恢复程度与肩关节稳定性密切相关[10-13]。我们提出的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缩小了切除范围,保留了喙突结构,最大程度减少对骨性结构的损伤。喙突是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等肌肉起点,保留喙突则不会改变肩关节周围部分肌肉及软组织形态,为肩关节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本研究5例患者通过改良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联合补片重建肩关节[14-17],术后假体功能均良好,肩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达平均25.8分;这与王永贵等[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郭卫等[19]对4例骨骼肌肉肿瘤行Malawer第Ⅴ型切除,术后关节功能评分为19~21分(平均19.5分),其中2例出现假体脱位。本组功能评分高于郭卫等的结果,并且未出现假体脱位,提示保留喙突结构对于肩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恢复有重要意义。
肱骨近端恶性肿瘤行肩关节肿瘤切除及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较多,例如肩关节不稳、肩关节脱位、局部复发、假体松动等[1-2, 20]。其中术后局部复发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本组1例局部复发患者行肩关节离断术,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明显。Yang等[21]报道了35例肩关节假体置换患者中,4例于术后出现局部复发,预后较差。另外,本组5例尚未出现假体半脱位或脱位、松动等并发症,也未发生喙突结构骨折。可能与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有关,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总结观察。
选择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需要注意: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侵犯程度,选择合适切除范围,在最大程度保留软组织情况下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虽然保留更多软组织结构意味着能获得更理想肩关节功能,但也不能为此忽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因为局部复发会导致手术失败,对患者预后带来更严重影响。
综上述,改良根治性切除重建术是对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治疗的完善及补充,因保留喙突结构、重建了肩关节完整,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