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广州,510635);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根据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手术入路,利用MRI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显影腰大肌内腰丛,分析各椎间隙腰丛与工作通道的相对位置关系,评估该入路安全性。 方法 以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MRI三维快速稳态采集成像序列多平面容积三维重建。测量轴位图像中L1、2、L2、3、L3、4、L4、5间隙中点水平层面两侧腰丛前缘至椎间盘矢状面中心点垂直线(简称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距离。设定正、负值分别表示腰丛前缘位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后、前方。 结果 71例患者中,分别有42例(59.2%)、58例(81.7%)和70例(98.6%)在L2、3、L3、4和L4、5间隙其腰丛细小分支穿行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前方的腰大肌内,结合解剖结构分析提示其为生殖股神经。随着椎间隙下移,腰丛和生殖股神经逐渐向椎间盘腹侧移行。各椎间隙间腰丛前缘、生殖股神经前缘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垂直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作为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穿刺路径即建立工作通道的参考位置,在L1、2至L3、4间隙,腰丛位于其后方(生殖股神经除外,在L2、3和L3、4间隙位于其前方);L4、5间隙,腰丛移行至其前方。于L4、5间隙建立扩张工作通道,腰丛受牵拉损伤的风险较其他椎间隙高。

引用本文: 何磊, 谢沛根, 陈瑞强, 舒涛, 张良明, 冯丰, 戎利民. 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神经影像学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11): 1412-1416. doi: 10.7507/1002-1892.20160291 复制

  • 上一篇

    前路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Allen-FergusonⅡ度及Ⅲ度下颈椎损伤
  • 下一篇

    DynaMesh-IPST补片在造口旁疝杂交修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