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钱洪军, 段红霞, 杨柳, 陈铮, 朱新焕, 雷泽心, 郭燕飞, 刘山. 颅耳沟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隐耳畸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4): 508-509. doi: 10.7507/1002-1892.201603104 复制
先天性隐耳畸形又称埋没耳或袋耳,主要表现为耳廓上半部埋入颞部头皮及皮下,无明显耳沟,如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则能显露耳廓全貌,但松开后因皮肤的紧张度和软骨的弹性又使其恢复原状[1]。常用手术方法有植皮法、皮瓣旋转移植法、推进皮瓣加植皮法,虽然可矫正畸形,但对术区组织损伤较重,创伤较大,且遗留瘢痕明显。2011 年 1 月—2015 年 5 月我们采用颅耳沟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隐耳畸形 8 例,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5~13 岁,平均 10 岁。单侧 3 例,双侧 5 例。13 只隐耳均可用外力牵拉复位至正常大小形态及颅耳沟。
1.2 手术方法
3 例 6 岁以下患儿采用全麻,余 5 例采用局部麻醉。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显露出耳廓全貌,观察颅耳沟形成情况,调整位置理想后标记颅耳沟位置,并于沟内设计长约 3 cm 弧形切口。按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肉,用手牵拉隐耳耳廓上部,显露埋入皮下的耳廓软骨,并充分松解造成耳廓软骨与颅侧面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使耳廓软骨充分伸展,松手后隐耳不再回复,于耳软骨骨膜浅层剥离,若耳廓软骨有卷曲(本组 2 例),则松解造成背曲的结缔组织粘连。颅面皮肤皮下游离后形成皮瓣向下推进至颅耳沟,用 4#丝线缝合皮下固定至颅耳沟,同时将耳廓根部用 4#丝线向上悬吊以减小缝合张力;耳廓后侧表面皮肤软组织游离、修薄,去除多余结缔组织向颅耳沟方向与颅面皮肤分层、间断缝合,皮下用 4-0 可吸收缝线,表面皮肤用 6-0 尼龙线,缝合时挂住颅耳沟底部,将皮肤固定在新的颅耳沟。于耳廓上极前后各置一纱布卷,用 1-0 丝线 U 形贯穿缝合固定,起到耳廓塑形支撑、减轻水肿、预防血肿的作用。术后 1 周伤口拆线,3 周去除纱布卷支撑。
2 结果
术后 8 例患者 13 只隐耳畸形均矫正满意;术后 3 周拆除支撑纱布卷后耳廓无回缩,形态正常。8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 年,平均 1 年 6 个月。耳廓外形无明显回缩。1 例术后 1 周耳后皮肤部分坏死,为纱布卷偏大致皮肤长期受压缺血所致,去除纱布卷后换药愈合。见图 1。

3 讨论
隐耳畸形在先天性耳廓畸形中发病率较低,位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招风耳畸形之后。其临床表现相对统一,因此手术方法相对确定,手术目的都是针对解决耳廓软骨松解后创面封闭。除了经典的植皮法、皮瓣移植加植皮法、推进皮瓣加植皮法,也有学者报道一些新的手术方法,如耳上弧形切口软骨反卷法隐耳畸形矫正术[2]、矩形皮瓣法[3]、V-Y 翼状皮瓣法[4]、软骨支撑法隐耳畸形矫正术[5]、游离植皮法矫治隐耳畸形[6-8]等,这些方法虽然矫正畸形效果良好,但仍采用植皮、转移皮瓣的方法,创伤较大,以牺牲供区为代价,术后瘢痕明显。本方法将切口巧妙设计在颅耳沟内,切口两侧充分游离,调动周围皮肤推进修补耳廓后方的创面。多数学者认为隐耳畸形原因主要为耳廓上部皮肤量不足所致,所以设计手术时设法增加术区的皮肤组织量。而我们认为隐耳的主要原因是耳廓软骨与颅侧面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粘连所致,用手提拉耳廓能显露出耳廓全貌,说明皮肤的组织量是足够的,只需解除耳后的纤维组织粘连,将周围皮肤调动到耳后并牢固固定即可;本手术方法就是基于此思路。若因成年、肥胖、耳周存在瘢痕等原因,术前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不能良好显露出耳廓全貌,则不适用于本手术方法。
手术注意事项:① 切口后上方的颅面皮肤需要充分游离形成皮瓣,最大限度向耳后推进,用 4#丝线将皮瓣皮下固定于颅耳沟处,同时将耳廓根部用 4#丝线向上悬吊以减小缝合张力。② 彻底松解耳廓上部软骨间及软骨和皮肤之间的纤维粘连,使耳廓完全舒展,以矫正耳轮上部尖角,使弧线流畅。③ 术后因耳软骨自身支持力暂时不够维持耳廓形态,需要在耳廓前后各用一纱布卷夹住耳廓,缝线固定,起到支撑作用。3 周后,一方面皮肤和耳软骨完全结合,支撑强度提高;另一方面,紧张的皮肤在张力下已松弛下来,对耳廓的回牵力量减小,从而维持耳廓的正常形态。
先天性隐耳畸形又称埋没耳或袋耳,主要表现为耳廓上半部埋入颞部头皮及皮下,无明显耳沟,如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则能显露耳廓全貌,但松开后因皮肤的紧张度和软骨的弹性又使其恢复原状[1]。常用手术方法有植皮法、皮瓣旋转移植法、推进皮瓣加植皮法,虽然可矫正畸形,但对术区组织损伤较重,创伤较大,且遗留瘢痕明显。2011 年 1 月—2015 年 5 月我们采用颅耳沟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隐耳畸形 8 例,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5~13 岁,平均 10 岁。单侧 3 例,双侧 5 例。13 只隐耳均可用外力牵拉复位至正常大小形态及颅耳沟。
1.2 手术方法
3 例 6 岁以下患儿采用全麻,余 5 例采用局部麻醉。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显露出耳廓全貌,观察颅耳沟形成情况,调整位置理想后标记颅耳沟位置,并于沟内设计长约 3 cm 弧形切口。按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肉,用手牵拉隐耳耳廓上部,显露埋入皮下的耳廓软骨,并充分松解造成耳廓软骨与颅侧面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使耳廓软骨充分伸展,松手后隐耳不再回复,于耳软骨骨膜浅层剥离,若耳廓软骨有卷曲(本组 2 例),则松解造成背曲的结缔组织粘连。颅面皮肤皮下游离后形成皮瓣向下推进至颅耳沟,用 4#丝线缝合皮下固定至颅耳沟,同时将耳廓根部用 4#丝线向上悬吊以减小缝合张力;耳廓后侧表面皮肤软组织游离、修薄,去除多余结缔组织向颅耳沟方向与颅面皮肤分层、间断缝合,皮下用 4-0 可吸收缝线,表面皮肤用 6-0 尼龙线,缝合时挂住颅耳沟底部,将皮肤固定在新的颅耳沟。于耳廓上极前后各置一纱布卷,用 1-0 丝线 U 形贯穿缝合固定,起到耳廓塑形支撑、减轻水肿、预防血肿的作用。术后 1 周伤口拆线,3 周去除纱布卷支撑。
2 结果
术后 8 例患者 13 只隐耳畸形均矫正满意;术后 3 周拆除支撑纱布卷后耳廓无回缩,形态正常。8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 年,平均 1 年 6 个月。耳廓外形无明显回缩。1 例术后 1 周耳后皮肤部分坏死,为纱布卷偏大致皮肤长期受压缺血所致,去除纱布卷后换药愈合。见图 1。

3 讨论
隐耳畸形在先天性耳廓畸形中发病率较低,位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招风耳畸形之后。其临床表现相对统一,因此手术方法相对确定,手术目的都是针对解决耳廓软骨松解后创面封闭。除了经典的植皮法、皮瓣移植加植皮法、推进皮瓣加植皮法,也有学者报道一些新的手术方法,如耳上弧形切口软骨反卷法隐耳畸形矫正术[2]、矩形皮瓣法[3]、V-Y 翼状皮瓣法[4]、软骨支撑法隐耳畸形矫正术[5]、游离植皮法矫治隐耳畸形[6-8]等,这些方法虽然矫正畸形效果良好,但仍采用植皮、转移皮瓣的方法,创伤较大,以牺牲供区为代价,术后瘢痕明显。本方法将切口巧妙设计在颅耳沟内,切口两侧充分游离,调动周围皮肤推进修补耳廓后方的创面。多数学者认为隐耳畸形原因主要为耳廓上部皮肤量不足所致,所以设计手术时设法增加术区的皮肤组织量。而我们认为隐耳的主要原因是耳廓软骨与颅侧面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粘连所致,用手提拉耳廓能显露出耳廓全貌,说明皮肤的组织量是足够的,只需解除耳后的纤维组织粘连,将周围皮肤调动到耳后并牢固固定即可;本手术方法就是基于此思路。若因成年、肥胖、耳周存在瘢痕等原因,术前用手指向外牵拉耳廓上部不能良好显露出耳廓全貌,则不适用于本手术方法。
手术注意事项:① 切口后上方的颅面皮肤需要充分游离形成皮瓣,最大限度向耳后推进,用 4#丝线将皮瓣皮下固定于颅耳沟处,同时将耳廓根部用 4#丝线向上悬吊以减小缝合张力。② 彻底松解耳廓上部软骨间及软骨和皮肤之间的纤维粘连,使耳廓完全舒展,以矫正耳轮上部尖角,使弧线流畅。③ 术后因耳软骨自身支持力暂时不够维持耳廓形态,需要在耳廓前后各用一纱布卷夹住耳廓,缝线固定,起到支撑作用。3 周后,一方面皮肤和耳软骨完全结合,支撑强度提高;另一方面,紧张的皮肤在张力下已松弛下来,对耳廓的回牵力量减小,从而维持耳廓的正常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