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跃良, 殷作明, 王家祥, 吕乾, 赵泽雨, 浦绍全, 石健, 徐永清.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技巧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1): 57-61. doi: 10.7507/1002-1892.201607112 复制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已成为目前修复肢体创面的常规方法之一。该皮瓣来源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由我国徐达传等率先对其进行了解剖学研究[1],宋业光等首先进行了临床报道[2],并主要由中国台湾的魏福全等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应用[3],成为肢体创面修复领域最受欢迎的皮瓣之一。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舒适性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手术切取技巧进行再总结和改进。本文基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2008 年 1 月—2015 年 6 月开展的 400 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经验,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技术因素,尤其是失败病例的切取流程,复习各种切取技巧并进一步简化改进,同时结合文献已报道的皮瓣切取技术,提出一种改良的皮瓣切取技术,即以逆行追踪穿支蒂-顺行切取降支主干的方法切取皮瓣,并于 2015 年 6 月—2016 年 6 月应用于 100 例患者,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技巧分析
以 2008 年 1 月—2015 年 6 月开展的 400 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323 例,女 77 例;年龄 4~71 岁,中位年龄 31 岁。修复上肢缺损 135 例,下肢缺损 265 例。皮瓣切取面积为 7 cm×5 cm~23 cm×10 cm,大于创面边缘 1 cm 范围切取。手术时间(85.0±30.2)min。术后 370 例(92.5%)皮瓣顺利愈合;30 例(7.5%)由于皮瓣危象进行了再次探查,探查距上次手术结束时间为 6~93 h,平均 44.9 h。结果显示 15 例(50.0%)皮瓣成活,其中 5 例完全成活;10 例皮瓣边缘或部分坏死,其中 5 例经换药愈合,4 例经植皮愈合,1 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愈合。余 15 例(50.0%)皮瓣完全坏死,其中 2 例最终截肢,3 例经长期换药愈合,3 例为植皮贴骨瘢痕创面(其中 2 例植皮皮肤供区直接取自皮瓣,1 例为大腿内侧),5 例采用局部带蒂皮瓣修复愈合,2 例使用骨搬运愈合。
术中探查发现吻合口栓塞 27 例,其中动脉栓塞 4 例,静脉栓塞 14 例,动静脉同时栓塞 9 例;发现皮瓣动脉主干被误扎 1 例,皮瓣血管蒂分支漏血 2 例。吻合口栓塞的 27 例相关原因推测:动脉套接吻合法 1 例,静脉管径吻合口严重不匹配 4 例,手术经验缺乏 13 例,患者术后违规吸烟 2 例,小儿麻痹症、供区皮瓣血管蒂质量差 1 例,术前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9 g)6 例;其余患者无法找出明确原因。综上,由术者技术因素引起的探查共 19 例(63.3%),术者所采用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待提高。
通过对每一例失败和再探查病例的经验总结,回顾分析手术切取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细节,比较最新相关文献资料[4-7],我们认为手术时间长、强度大是引起皮瓣切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皮瓣切取方法,即以逆行追踪穿支蒂-顺行切取降支主干的方法切取皮瓣,并于 2015 年 6 月—2016 年 6 月应用于 100 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100 例患者中男 76 例,女 24 例;年龄 11~71 岁,平均 35.6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3 例,机器伤 26 例,重物砸压伤 21 例。缺损部位上肢 27 例,下肢 73 例。创面范围 8 cm×5 cm~23 cm×9 cm。污染创面清创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肉芽新鲜后准备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 5~31 d,平均 14.3 d。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设计 患者于全麻下常规取仰卧位。手术分 2 个小组同时进行:一组暴露受区吻合血管,一组切取皮瓣。上肢或下肢缺损的皮瓣供区均取对侧下肢,以减少 2 个手术小组人员碰撞。以髂前上棘和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中心,在其周围 3 cm 范围内使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定位,标记信号最强的 1~3 个穿支,穿支多在此圆的后上象限出现,若有必要可沿轴线增加超声范围。根据创面形状设计皮瓣,长、宽各增加 1 cm。需考虑穿支蒂的位置和穿支血管的长度,尽量设计成梭形,只要皮瓣宽度在 8 cm 以内,一般可一期关闭供区。
2.2.2 寻找穿支 术者站于供区大腿外侧,第一助手站在对侧,从皮瓣内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彻底止血,保持手术野无血。使用湿纱布垫作为吸血工具,电刀止血,切开皮下后显露深筋膜,仔细观察皮神经走行,尽量避开。在皮下层面,于皮瓣设计轴线内侧 1 cm 处直线切开深筋膜,此时可显露股直肌或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用 2 把皮钳咬紧,提起深筋膜的外侧缘,助手用拉勾轻压肌肉,在深筋膜下仔细观察,多可见超声多普勒标记附近有较粗的穿支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若无,则可使用血管钳撑开深筋膜和股外侧肌之间的筋膜,逐渐剪开,显露主要穿支。此时与术前设计或超声多普勒定位点进行对比,如一致则继续切取,如不一致则根据情况对皮瓣的切取范围和方向进行调整。穿支从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穿出,则为肌间隙穿支类型,切取容易;从股外侧肌纤维之间穿出,则为肌肉间类型,切取难度较大。从肌间隙分出,穿入至股直肌内的分支可放心结扎,便于显露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此时应观察穿支类型,无论拟切取的是肌间隙穿支、斜支还是肌间支,都采取逆行追踪-顺行游离血管蒂的方法予以切取。最终设计皮瓣的穿支应优先考虑最大和最容易切取的穿支。如果皮瓣面积大,则应尽量切取 2 根以上的穿支蒂,以期通过内外增压增加皮瓣成活的范围和安全性。
2.2.3 逆行追踪穿支 第一助手用方头拉勾拉开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用手指钝性分开该间隙内松散的筋膜,即可显露整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图 1),走行于股外侧肌的内侧缘,该肌远端部分的内侧缘为腱性,有时包绕降支,需要切开才能显露。根据穿支穿出肌纤维和降支主干的大概位置,初步估计该穿支蒂的走行投影;并以此为方向,从穿支穿出肌纤维的位置逆行追踪至主干。期间必须使用头部细小、合齿良好的蚊式镊,以及锋利的小组织剪,对覆盖其上的肌纤维先沿纤维方向钝性分开后剪断,直视下显露血管蒂走行。对蒂细小、分支众多的尤其要细心结扎。对血管蒂深面直接穿入更深肌纤维的分支暂时不结扎,留待后续处理。反复操作后直到追踪穿支蒂至降支分叉处。

2.2.4 顺行切取降支主干 仔细观察降支主干及其沿途需要结扎的分支,先用 10 号刀片轻轻沿着主干两边切破血管表面的一层无名筋膜,分开支配股外侧肌的股神经肌支(多与血管蒂紧密相贴),用橡皮筋单独分开隔离血管蒂。按照受区情况拟定合适的血管蒂长度后,在断蒂处先用血管钳穿引 4 号丝线,结扎,尾部留丝线长 5 cm 便于后续提拉;在结扎近端用直角钳夹住降支根部(往往接近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用 10 号刀片沿直角钳切断血管蒂。用 2 股 4 号丝线 2 次结扎直角钳下的血管蒂。术者左手通过 4 号丝线轻轻提拉已离断的降支主干,右手使用微型血管钳对沿途所有分支一一结扎(此顺行分离血管蒂的方法是先断蒂、再分离,需要一定经验,与大多文献中提到的先彻底分离、再断蒂的方法相反)。提起降支后,血管蒂深部的分支尤其容易结扎和分离,使用血管钳引导的双 0 号丝线结扎后切断分支。以此方法可以较容易地游离血管蒂至穿入深筋膜处。见图 2。

2.2.5 皮瓣切取 仔细确认和保护血管蒂入深筋膜处后,沿着术前设计的皮瓣外形或调整后的外形,切开皮瓣外侧缘,彻底止血。根据创面需要切取或不切取深筋膜。血管蒂周围 2 cm以内的深筋膜予以保留,保护血管蒂,切取皮瓣,对折皮瓣保护蒂部,生理盐水纱布包绕备用。一组直接逐层关闭供区,另一组将皮瓣缝合至受区后进行显微镜下吻合。
2.2.6 血管蒂变异情况的处理 无论术前定位方法如何,穿支血管蒂的最终定位需要术中确定。少数情况下发现术前拟设计的血管蒂无[8-9]或过细,术者应根据血流代偿原则(附近必定有粗大的另一根穿支存在),重新设计后切取皮瓣。若此代偿穿支无法寻找到或不小心破坏了,可继续将切口延伸至大腿近端,在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之间的间隙寻找切取阔筋膜张肌的穿支,重新调整皮瓣的切取范围。若已无法调整切取范围,可将阔筋膜张肌外侧的深筋膜和皮肤作为延长的血管蒂切取。
2.3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30.1±19.3)min,较未改进的切取方法手术时间(85.0±30.2)min显著缩短。术后 94 例皮瓣成活,创面及切口均 Ⅰ 期愈合。6 例发生血管危象,术后探查发现 4 例为静脉危象,取出血栓后皮瓣完全成活;2 例为动静脉危象,探查失败,皮瓣全部坏死后行二期创面植皮+换药后愈合。94 例皮瓣成活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3~12 个月,平均 6.3 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其中 21 例行二期修薄手术。
3 讨论
穿支皮瓣的切取不同于一般皮瓣,国内基层医院手术室的常规器械难以满足穿支皮瓣的切取。我们的经验是:① 至少需准备非常细小、钳夹紧密的蚊式血管钳 2 把以上,用于追踪穿支蒂。② 准备精细组织剪 2 把,为钝头,但头要细小,用以分离、剪开肌肉和血管分支,最好剪刀刃有锯齿,防止肌肉纤维滑脱;③ 血管夹夹闭血管的力量不要太高,夹口柔和,如德国蛇牌;国产的绝大多数血管夹力量太大,易导致穿支血管痉挛和撕裂。④ 需准备好浸泡消毒的橡皮筋,最好为彩色,便于拍照时显示神经和血管。⑤ 准备小 S 形拉勾,便于显露降支根部的结构。Blondeel 等[5]设计过一种 Blondde 组织剪,用以方便镜下和肉眼剪开精细组织同时分离组织,目前国内尚未生产。
大多数学者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路径是:从皮瓣内侧缘切口开始→辨明选择穿支→皮瓣外侧缘切口→切取皮瓣→逆行追踪血管蒂至主干→确认皮瓣血供后离断蒂部[6-7]。我们采取逆行追踪血管蒂的方法,优点是无论穿支血管是哪种类型都可逆行追踪,找到主干,获取合理的供吻合的血管长度和口径。在操作后半部分我们采取顺行先断蒂,向远侧“会师”,逐一结扎深面的分支血管,直到穿支穿入深筋膜处。该方法的优点是清晰显露深部肌肉间分支,结扎和显露快捷。由于先断蒂,弥补空间少,需要数十例以上的常规切取经验再进行该方法切取。对于设计好的皮瓣,先切开外侧缘的好处是寻找皮下穿支快捷,优先寻找内侧缘的优点是可较早暴露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从而迅速找到多个穿支,尽早决策,并容易由近向远侧延伸切口。对于逆行追踪法,我们推荐先作内侧缘切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活体切取,有学者报道其动脉口径为 2.1 mm,伴行静脉为 2.3 mm[5],这只是一个参考值。根据我们的经验,此参数既有个性化差异,也有降支节段不同导致的差异。一般在降支主干,动脉直径约 2 mm,静脉口径略大 1~2 mm。临床修复四肢创面,常将皮瓣蒂血管和小腿的胫前动脉和静脉吻合,或和前臂的桡、尺动静脉吻合。此时,穿支动脉和受区动脉吻合基本匹配,无难度,但静脉明显粗于受区深静脉,即使采用切开或锁窄吻合法,都无法完成较好匹配;解决办法是将穿支静脉中较粗的 1 根与小腿大隐静脉或头静脉这 2 根浅静脉吻合,匹配较好,皮瓣血液回流不易出现问题。若穿支蒂类型是斜支,则同样可逆行追踪、顺行游离,但要注意大多数斜支动静脉口径明显小于降支主干,此时与小腿或前臂的动脉伴行静脉吻合反而匹配。
一期修薄用于修复颈部为主的创面,可达到良好外形修复效果[10-12]。但该技术需要在活体、显微镜下进行较长时间修饰操作,肢体创面除了手背和足背等部位外,对皮瓣厚度的要求并不高,加之手术时间过长,国内并未推广这种一期修薄技术。我们曾介绍过一种简单的一期修薄技术,适用于皮瓣周边的修薄[13]。但我们更倾向于二期修薄,最大优点是安全。但二期修薄时易破坏皮瓣内的皮神经,对二期可能要进行皮瓣修薄的患者,我们常规不作皮瓣的感觉神经和受区皮神经修复吻合。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穿支类型中,肌肉间穿支占大部分,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分离,用橡皮条或拉勾牵拉肌肉纤维,细致操作及有足够耐心,则能够保护绝大部分肌纤维,完整游离完穿支蒂;但操作费时,过于赤裸的血管也易痉挛[15]。本研究的皮瓣切取方法中,我们直接用锐性组织剪切开皮瓣穿支蒂浅面血管,结扎分支,游离完蒂部后再缝合切开的肌纤维,此方法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增大了手术视野,提高了皮瓣切取的安全性。穿支蒂血管周围不必追求完全“裸化”,可携带少量肌袖。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已成为目前修复肢体创面的常规方法之一。该皮瓣来源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由我国徐达传等率先对其进行了解剖学研究[1],宋业光等首先进行了临床报道[2],并主要由中国台湾的魏福全等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应用[3],成为肢体创面修复领域最受欢迎的皮瓣之一。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舒适性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手术切取技巧进行再总结和改进。本文基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2008 年 1 月—2015 年 6 月开展的 400 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经验,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技术因素,尤其是失败病例的切取流程,复习各种切取技巧并进一步简化改进,同时结合文献已报道的皮瓣切取技术,提出一种改良的皮瓣切取技术,即以逆行追踪穿支蒂-顺行切取降支主干的方法切取皮瓣,并于 2015 年 6 月—2016 年 6 月应用于 100 例患者,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技巧分析
以 2008 年 1 月—2015 年 6 月开展的 400 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323 例,女 77 例;年龄 4~71 岁,中位年龄 31 岁。修复上肢缺损 135 例,下肢缺损 265 例。皮瓣切取面积为 7 cm×5 cm~23 cm×10 cm,大于创面边缘 1 cm 范围切取。手术时间(85.0±30.2)min。术后 370 例(92.5%)皮瓣顺利愈合;30 例(7.5%)由于皮瓣危象进行了再次探查,探查距上次手术结束时间为 6~93 h,平均 44.9 h。结果显示 15 例(50.0%)皮瓣成活,其中 5 例完全成活;10 例皮瓣边缘或部分坏死,其中 5 例经换药愈合,4 例经植皮愈合,1 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愈合。余 15 例(50.0%)皮瓣完全坏死,其中 2 例最终截肢,3 例经长期换药愈合,3 例为植皮贴骨瘢痕创面(其中 2 例植皮皮肤供区直接取自皮瓣,1 例为大腿内侧),5 例采用局部带蒂皮瓣修复愈合,2 例使用骨搬运愈合。
术中探查发现吻合口栓塞 27 例,其中动脉栓塞 4 例,静脉栓塞 14 例,动静脉同时栓塞 9 例;发现皮瓣动脉主干被误扎 1 例,皮瓣血管蒂分支漏血 2 例。吻合口栓塞的 27 例相关原因推测:动脉套接吻合法 1 例,静脉管径吻合口严重不匹配 4 例,手术经验缺乏 13 例,患者术后违规吸烟 2 例,小儿麻痹症、供区皮瓣血管蒂质量差 1 例,术前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9 g)6 例;其余患者无法找出明确原因。综上,由术者技术因素引起的探查共 19 例(63.3%),术者所采用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待提高。
通过对每一例失败和再探查病例的经验总结,回顾分析手术切取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细节,比较最新相关文献资料[4-7],我们认为手术时间长、强度大是引起皮瓣切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皮瓣切取方法,即以逆行追踪穿支蒂-顺行切取降支主干的方法切取皮瓣,并于 2015 年 6 月—2016 年 6 月应用于 100 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100 例患者中男 76 例,女 24 例;年龄 11~71 岁,平均 35.6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3 例,机器伤 26 例,重物砸压伤 21 例。缺损部位上肢 27 例,下肢 73 例。创面范围 8 cm×5 cm~23 cm×9 cm。污染创面清创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肉芽新鲜后准备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 5~31 d,平均 14.3 d。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设计 患者于全麻下常规取仰卧位。手术分 2 个小组同时进行:一组暴露受区吻合血管,一组切取皮瓣。上肢或下肢缺损的皮瓣供区均取对侧下肢,以减少 2 个手术小组人员碰撞。以髂前上棘和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中心,在其周围 3 cm 范围内使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定位,标记信号最强的 1~3 个穿支,穿支多在此圆的后上象限出现,若有必要可沿轴线增加超声范围。根据创面形状设计皮瓣,长、宽各增加 1 cm。需考虑穿支蒂的位置和穿支血管的长度,尽量设计成梭形,只要皮瓣宽度在 8 cm 以内,一般可一期关闭供区。
2.2.2 寻找穿支 术者站于供区大腿外侧,第一助手站在对侧,从皮瓣内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彻底止血,保持手术野无血。使用湿纱布垫作为吸血工具,电刀止血,切开皮下后显露深筋膜,仔细观察皮神经走行,尽量避开。在皮下层面,于皮瓣设计轴线内侧 1 cm 处直线切开深筋膜,此时可显露股直肌或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用 2 把皮钳咬紧,提起深筋膜的外侧缘,助手用拉勾轻压肌肉,在深筋膜下仔细观察,多可见超声多普勒标记附近有较粗的穿支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若无,则可使用血管钳撑开深筋膜和股外侧肌之间的筋膜,逐渐剪开,显露主要穿支。此时与术前设计或超声多普勒定位点进行对比,如一致则继续切取,如不一致则根据情况对皮瓣的切取范围和方向进行调整。穿支从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穿出,则为肌间隙穿支类型,切取容易;从股外侧肌纤维之间穿出,则为肌肉间类型,切取难度较大。从肌间隙分出,穿入至股直肌内的分支可放心结扎,便于显露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此时应观察穿支类型,无论拟切取的是肌间隙穿支、斜支还是肌间支,都采取逆行追踪-顺行游离血管蒂的方法予以切取。最终设计皮瓣的穿支应优先考虑最大和最容易切取的穿支。如果皮瓣面积大,则应尽量切取 2 根以上的穿支蒂,以期通过内外增压增加皮瓣成活的范围和安全性。
2.2.3 逆行追踪穿支 第一助手用方头拉勾拉开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用手指钝性分开该间隙内松散的筋膜,即可显露整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图 1),走行于股外侧肌的内侧缘,该肌远端部分的内侧缘为腱性,有时包绕降支,需要切开才能显露。根据穿支穿出肌纤维和降支主干的大概位置,初步估计该穿支蒂的走行投影;并以此为方向,从穿支穿出肌纤维的位置逆行追踪至主干。期间必须使用头部细小、合齿良好的蚊式镊,以及锋利的小组织剪,对覆盖其上的肌纤维先沿纤维方向钝性分开后剪断,直视下显露血管蒂走行。对蒂细小、分支众多的尤其要细心结扎。对血管蒂深面直接穿入更深肌纤维的分支暂时不结扎,留待后续处理。反复操作后直到追踪穿支蒂至降支分叉处。

2.2.4 顺行切取降支主干 仔细观察降支主干及其沿途需要结扎的分支,先用 10 号刀片轻轻沿着主干两边切破血管表面的一层无名筋膜,分开支配股外侧肌的股神经肌支(多与血管蒂紧密相贴),用橡皮筋单独分开隔离血管蒂。按照受区情况拟定合适的血管蒂长度后,在断蒂处先用血管钳穿引 4 号丝线,结扎,尾部留丝线长 5 cm 便于后续提拉;在结扎近端用直角钳夹住降支根部(往往接近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用 10 号刀片沿直角钳切断血管蒂。用 2 股 4 号丝线 2 次结扎直角钳下的血管蒂。术者左手通过 4 号丝线轻轻提拉已离断的降支主干,右手使用微型血管钳对沿途所有分支一一结扎(此顺行分离血管蒂的方法是先断蒂、再分离,需要一定经验,与大多文献中提到的先彻底分离、再断蒂的方法相反)。提起降支后,血管蒂深部的分支尤其容易结扎和分离,使用血管钳引导的双 0 号丝线结扎后切断分支。以此方法可以较容易地游离血管蒂至穿入深筋膜处。见图 2。

2.2.5 皮瓣切取 仔细确认和保护血管蒂入深筋膜处后,沿着术前设计的皮瓣外形或调整后的外形,切开皮瓣外侧缘,彻底止血。根据创面需要切取或不切取深筋膜。血管蒂周围 2 cm以内的深筋膜予以保留,保护血管蒂,切取皮瓣,对折皮瓣保护蒂部,生理盐水纱布包绕备用。一组直接逐层关闭供区,另一组将皮瓣缝合至受区后进行显微镜下吻合。
2.2.6 血管蒂变异情况的处理 无论术前定位方法如何,穿支血管蒂的最终定位需要术中确定。少数情况下发现术前拟设计的血管蒂无[8-9]或过细,术者应根据血流代偿原则(附近必定有粗大的另一根穿支存在),重新设计后切取皮瓣。若此代偿穿支无法寻找到或不小心破坏了,可继续将切口延伸至大腿近端,在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之间的间隙寻找切取阔筋膜张肌的穿支,重新调整皮瓣的切取范围。若已无法调整切取范围,可将阔筋膜张肌外侧的深筋膜和皮肤作为延长的血管蒂切取。
2.3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30.1±19.3)min,较未改进的切取方法手术时间(85.0±30.2)min显著缩短。术后 94 例皮瓣成活,创面及切口均 Ⅰ 期愈合。6 例发生血管危象,术后探查发现 4 例为静脉危象,取出血栓后皮瓣完全成活;2 例为动静脉危象,探查失败,皮瓣全部坏死后行二期创面植皮+换药后愈合。94 例皮瓣成活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3~12 个月,平均 6.3 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其中 21 例行二期修薄手术。
3 讨论
穿支皮瓣的切取不同于一般皮瓣,国内基层医院手术室的常规器械难以满足穿支皮瓣的切取。我们的经验是:① 至少需准备非常细小、钳夹紧密的蚊式血管钳 2 把以上,用于追踪穿支蒂。② 准备精细组织剪 2 把,为钝头,但头要细小,用以分离、剪开肌肉和血管分支,最好剪刀刃有锯齿,防止肌肉纤维滑脱;③ 血管夹夹闭血管的力量不要太高,夹口柔和,如德国蛇牌;国产的绝大多数血管夹力量太大,易导致穿支血管痉挛和撕裂。④ 需准备好浸泡消毒的橡皮筋,最好为彩色,便于拍照时显示神经和血管。⑤ 准备小 S 形拉勾,便于显露降支根部的结构。Blondeel 等[5]设计过一种 Blondde 组织剪,用以方便镜下和肉眼剪开精细组织同时分离组织,目前国内尚未生产。
大多数学者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路径是:从皮瓣内侧缘切口开始→辨明选择穿支→皮瓣外侧缘切口→切取皮瓣→逆行追踪血管蒂至主干→确认皮瓣血供后离断蒂部[6-7]。我们采取逆行追踪血管蒂的方法,优点是无论穿支血管是哪种类型都可逆行追踪,找到主干,获取合理的供吻合的血管长度和口径。在操作后半部分我们采取顺行先断蒂,向远侧“会师”,逐一结扎深面的分支血管,直到穿支穿入深筋膜处。该方法的优点是清晰显露深部肌肉间分支,结扎和显露快捷。由于先断蒂,弥补空间少,需要数十例以上的常规切取经验再进行该方法切取。对于设计好的皮瓣,先切开外侧缘的好处是寻找皮下穿支快捷,优先寻找内侧缘的优点是可较早暴露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从而迅速找到多个穿支,尽早决策,并容易由近向远侧延伸切口。对于逆行追踪法,我们推荐先作内侧缘切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活体切取,有学者报道其动脉口径为 2.1 mm,伴行静脉为 2.3 mm[5],这只是一个参考值。根据我们的经验,此参数既有个性化差异,也有降支节段不同导致的差异。一般在降支主干,动脉直径约 2 mm,静脉口径略大 1~2 mm。临床修复四肢创面,常将皮瓣蒂血管和小腿的胫前动脉和静脉吻合,或和前臂的桡、尺动静脉吻合。此时,穿支动脉和受区动脉吻合基本匹配,无难度,但静脉明显粗于受区深静脉,即使采用切开或锁窄吻合法,都无法完成较好匹配;解决办法是将穿支静脉中较粗的 1 根与小腿大隐静脉或头静脉这 2 根浅静脉吻合,匹配较好,皮瓣血液回流不易出现问题。若穿支蒂类型是斜支,则同样可逆行追踪、顺行游离,但要注意大多数斜支动静脉口径明显小于降支主干,此时与小腿或前臂的动脉伴行静脉吻合反而匹配。
一期修薄用于修复颈部为主的创面,可达到良好外形修复效果[10-12]。但该技术需要在活体、显微镜下进行较长时间修饰操作,肢体创面除了手背和足背等部位外,对皮瓣厚度的要求并不高,加之手术时间过长,国内并未推广这种一期修薄技术。我们曾介绍过一种简单的一期修薄技术,适用于皮瓣周边的修薄[13]。但我们更倾向于二期修薄,最大优点是安全。但二期修薄时易破坏皮瓣内的皮神经,对二期可能要进行皮瓣修薄的患者,我们常规不作皮瓣的感觉神经和受区皮神经修复吻合。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穿支类型中,肌肉间穿支占大部分,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分离,用橡皮条或拉勾牵拉肌肉纤维,细致操作及有足够耐心,则能够保护绝大部分肌纤维,完整游离完穿支蒂;但操作费时,过于赤裸的血管也易痉挛[15]。本研究的皮瓣切取方法中,我们直接用锐性组织剪切开皮瓣穿支蒂浅面血管,结扎分支,游离完蒂部后再缝合切开的肌纤维,此方法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增大了手术视野,提高了皮瓣切取的安全性。穿支蒂血管周围不必追求完全“裸化”,可携带少量肌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