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微创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8 月采用前侧微创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 48 例(60 髋)患者临床资料(A 组),并与同期采用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 72 例(92 髋)患者(B 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 评分系统(Harris hip score,HHS)、髋关节屈伸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根据 X 线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并评价是否存在假体松动等迹象;采用 VAS、HHS 评分及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  A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 B 组,住院时间少于 B 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4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2~2.5 年,平均 2.2 年;B 组随访时间 2~2.5 年,平均 2.1 年。A 组 3 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损伤,1 例术后出现切口红肿渗液,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B 组未出现神经损伤,所有伤口Ⅰ期愈合。A 组 1 例患者于术后 2 个月出现假体周围感染,予以早期清创灌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 1 个月后感染逐渐控制;B组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发生。复查 X 线片示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假体周围无明显透亮带,未见明显假体松动迹象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髋臼外展角及髋臼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HHS评分及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 3 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 A 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 B 组(P<0.05);末次随访时 A 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显著优于 B 组(P<0.05),但两组 VAS、HH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侧微创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优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

引用本文: 赵明, 胡懿郃, 曾敏, 钟达, 谢杰. 前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评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1): 11-16. doi: 10.7507/1002-1892.201608111 复制

  • 上一篇

    P75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研究进展及骨折不愈合治疗新思路
  • 下一篇

    计算机导航及机器人技术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