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万凌红, 梁欣洁, 钟伟洋, 唐可, 罗小辑, 权正学, 朱宇熹, 黄伟, 蒋电明. 腰骶椎管内错构瘤一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2): 255-255. doi: 10.7507/1002-1892.201611029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9 岁。因反复腰痛 10 个月,伴大小便不尽感及鞍区感觉减退 1 月,于 2016 年 9 月入院。检查:腰、骶椎明显压痛,鞍区及肛周麻木感,皮肤痛触觉减弱,肛周反射减退,弯腰活动受限,腰骶椎棘突、棘旁、椎旁组织明显叩痛,双侧ル背伸肌肌力Ⅲ级。腰椎 CT 检查示 L5~S3水平椎管内脂肪密度片团影,面积约9.0 cm×3.4 cm,CT 值约–105 HU,强化不明显,考虑脂肪瘤可能。腰椎 MRI 及增强检查示:L5~S2椎体水平骶管扩大,背侧可见团状脂肪信号影,面积约 8.0 cm×3.2 cm,其内可见神经根走行,形态失常,腰段脊髓及马尾神经下移,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考虑椎管脂肪瘤伴脊髓栓系;L1~3椎体许莫结节形成。术前诊断:① 腰骶椎管内占位(L5~S3),脂肪瘤或其他待排;② 马尾神经损伤;③ 脊髓栓系。
全麻下,行腰后路减压、椎管内病变清除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切开皮肤、皮下、骶棘肌筋膜,剥离骶棘肌,暴露 L4~S1 节段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见关节突关节少许骨赘形成,椎板无明显增厚,黄韧带增厚(约 4 mm)。于 L4~S1 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切除 L4及L5 椎板、棘突(保留L4 双侧下关节突及 L5 左侧下关节突),切除相应的黄韧带;L5 椎板深面硬脊膜外脂肪消失,L5 节段脊髓搏动差,局部硬脊膜张力较高。椎管内静脉丛淤血、扩张,L5硬脊膜膨出明显;L4、5 椎间隙至 S2 椎体水平可见黄色脂肪组织填充,脂肪组织局部有质软包膜,其将局部节段硬脊膜挤向右侧至 L5 椎体后缘发出,并将双侧L5、S1 神经根及局部节段硬脊膜完全包裹,致密粘连。逐一显露双侧L5、S1神经根,从左侧向右侧剥离椎管内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完整保留双侧L5、S1神经根,但术中无法将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完整剥离。剥离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见脂肪、肌肉及神经组织,考虑错构瘤。术后第 2 天患者诉大小便不尽感及鞍区及肛周麻木感消失,腰痛缓解但未消失。术后 3 个月随访,患者腰痛明显缓解,活动无受限。见图 1。

2 讨论
脊柱椎管内错构瘤为罕见良性肿瘤,好发于胸段,颈段、腰段次之,骶尾段少见。脊柱椎管内错构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合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通常称为神经血管型错构瘤;另一种为脊髓中线型错构瘤,往往合并皮肤凹陷、皮肤血管瘤、皮下包块,但与脑积水、Chiari 畸形不相关。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为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和排列,会随着人体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MRI 是诊断椎管内错构瘤的重要方法,其能准确反映神经束被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包绕的特征,表现为脂肪样短 T1、长 T2 带状低信号,低信号代表神经束和纤维组织;横断面“同轴电缆”样和长轴面“意大利面”样神经束征为本病特异性征象,其中钙化灶具有定性意义。但是,由于瘤体内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其 MRI 表现与椎管内其他富含脂肪的病变,如脂肪瘤、畸胎瘤不易鉴别。因此,椎管内错构瘤往往需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我们认为如 MRI 检查显示硬脊膜外占位,增强检查无明显强化,表现特异性征象时,需考虑错构瘤。虽然错构瘤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但可能压迫脊髓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所以一旦发现应尽早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有无复发。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9 岁。因反复腰痛 10 个月,伴大小便不尽感及鞍区感觉减退 1 月,于 2016 年 9 月入院。检查:腰、骶椎明显压痛,鞍区及肛周麻木感,皮肤痛触觉减弱,肛周反射减退,弯腰活动受限,腰骶椎棘突、棘旁、椎旁组织明显叩痛,双侧ル背伸肌肌力Ⅲ级。腰椎 CT 检查示 L5~S3水平椎管内脂肪密度片团影,面积约9.0 cm×3.4 cm,CT 值约–105 HU,强化不明显,考虑脂肪瘤可能。腰椎 MRI 及增强检查示:L5~S2椎体水平骶管扩大,背侧可见团状脂肪信号影,面积约 8.0 cm×3.2 cm,其内可见神经根走行,形态失常,腰段脊髓及马尾神经下移,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考虑椎管脂肪瘤伴脊髓栓系;L1~3椎体许莫结节形成。术前诊断:① 腰骶椎管内占位(L5~S3),脂肪瘤或其他待排;② 马尾神经损伤;③ 脊髓栓系。
全麻下,行腰后路减压、椎管内病变清除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切开皮肤、皮下、骶棘肌筋膜,剥离骶棘肌,暴露 L4~S1 节段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见关节突关节少许骨赘形成,椎板无明显增厚,黄韧带增厚(约 4 mm)。于 L4~S1 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切除 L4及L5 椎板、棘突(保留L4 双侧下关节突及 L5 左侧下关节突),切除相应的黄韧带;L5 椎板深面硬脊膜外脂肪消失,L5 节段脊髓搏动差,局部硬脊膜张力较高。椎管内静脉丛淤血、扩张,L5硬脊膜膨出明显;L4、5 椎间隙至 S2 椎体水平可见黄色脂肪组织填充,脂肪组织局部有质软包膜,其将局部节段硬脊膜挤向右侧至 L5 椎体后缘发出,并将双侧L5、S1 神经根及局部节段硬脊膜完全包裹,致密粘连。逐一显露双侧L5、S1神经根,从左侧向右侧剥离椎管内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完整保留双侧L5、S1神经根,但术中无法将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完整剥离。剥离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见脂肪、肌肉及神经组织,考虑错构瘤。术后第 2 天患者诉大小便不尽感及鞍区及肛周麻木感消失,腰痛缓解但未消失。术后 3 个月随访,患者腰痛明显缓解,活动无受限。见图 1。

2 讨论
脊柱椎管内错构瘤为罕见良性肿瘤,好发于胸段,颈段、腰段次之,骶尾段少见。脊柱椎管内错构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合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通常称为神经血管型错构瘤;另一种为脊髓中线型错构瘤,往往合并皮肤凹陷、皮肤血管瘤、皮下包块,但与脑积水、Chiari 畸形不相关。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为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和排列,会随着人体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MRI 是诊断椎管内错构瘤的重要方法,其能准确反映神经束被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包绕的特征,表现为脂肪样短 T1、长 T2 带状低信号,低信号代表神经束和纤维组织;横断面“同轴电缆”样和长轴面“意大利面”样神经束征为本病特异性征象,其中钙化灶具有定性意义。但是,由于瘤体内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其 MRI 表现与椎管内其他富含脂肪的病变,如脂肪瘤、畸胎瘤不易鉴别。因此,椎管内错构瘤往往需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我们认为如 MRI 检查显示硬脊膜外占位,增强检查无明显强化,表现特异性征象时,需考虑错构瘤。虽然错构瘤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但可能压迫脊髓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所以一旦发现应尽早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有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