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蒋丽雅, 刘元波, 臧梦青, 朱珊, 陈博, 李杉珊.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5): 559-563. doi: 10.7507/1002-1892.201612091 复制
1990 年,张功林等[1]首次报道了逆行股前外侧皮瓣(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dALT),目前这一皮瓣已成为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皮瓣。2009 年,Wong 等[2]首次报道了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及其临床应用;迄今罕见斜支在 dALT 皮瓣中应用的报道。2010 年 7 月—2016 年 7 月,我们共实施 18 例 dALT 皮瓣手术,其中应用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7 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例,女 3 例;年龄 3~58 岁,平均 26.7 岁。膝关节附近血管纤维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各 1 例,瘤体大小分别为 8 cm×6 cm、12.0 cm×6.5 cm 和 12 cm×8 cm;病程分别为 13 年、1 年、8 个月。烧伤后膝关节周围瘢痕挛缩 4 例,其中 2 例术前膝关节可基本伸直,2 例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分别为 120° 和 90°;病程 6 个月~35 年。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连接髂前上嵴和髌骨外上缘画一直线(AP 线),大致相当于大腿外侧肌间隔位置,标记该线中点;本组 AP 线长 22~44 cm,平均 33 cm。沿 AP 线,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并标记,并与术前 CT 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
1.2.2 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首先切除膝关节周围病变组织,遗留缺损范围为 8 cm×6 cm~24 cm×8 cm。根据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作股直肌上内侧切口,深达大腿深筋膜下,自内向外进行剥离,找到外侧肌间隔;自远端打开外侧肌间隔,由远端向近端进行剥离,逐步显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注意保护有可能在外侧肌间隔内走行的肌间隔穿支血管;外侧肌间隔全部打开后,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尤其是降支的分支分布情况。
如果存在斜支、来自降支,且有皮肤穿支血管分布至股前外侧区,则以斜支为蒂掀起 dALT 皮瓣;如果皮肤穿支血管为肌间隔穿支血管,则直接游离穿支血管,一直达斜支在降支上的发出点;如果皮肤穿支血管为肌皮穿支血管,则首先在股外侧肌内剥离穿支血管,然后剥离斜支,一直达斜支在降支上的发出点。剥离降支血管,一直达降支在股外侧肌上的进肌点,为避免过度剥离造成血管痉挛和损害,不选择在股外侧肌内对降支进一步剥离以增加血管蒂长度,因此降支进肌点即为皮瓣的旋转点;对降支动脉和伴行静脉口径进行观测。此时,在降支发出斜支血管的近端结扎并切断降支,完全掀起皮瓣,血管蒂剥离过程中,注意保护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见图 1。通过明道(4 例)或皮下隧道(3 例)将皮瓣转移至受区,观察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蒂无受压、打折、扭曲后,关闭缝合切口。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 9 cm×7 cm~24 cm×8 cm;血管蒂长度为 12~22 cm,平均 16.6 cm;皮瓣旋转点至髌骨外上缘距离为 9.5~14.0 cm,平均 11.8 cm;来自斜支的皮肤穿支血管包括肌皮穿支血管 4 支,肌间隔穿支血管 3 支。供区 6 例直接拉拢缝合,1 例采用腹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行抗凝治疗 3~5 d,术后 5 d 内定时观察皮瓣颜色和指压反应,监测皮瓣血运。术后 14 d 拆除切口缝线,鼓励患者下地活动。
2 结果
本组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1 例游离植皮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54 个月,平均 30.7 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随访期间肿瘤患者无肿瘤复发;膝关节周围瘢痕挛缩患者术后膝关节基本可伸直,伸屈功能及外观明显改善。
3 典型病例
患儿 男,3 岁。因右侧下肢烫伤后瘢痕形成、膝关节屈曲畸形 6 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右侧臀部、右下肢后侧增生性瘢痕,膝关节伸直受限,最大伸直角度 90°。术中首先切除部分膝关节后侧瘢痕,彻底松解挛缩,遗留缺损面积为 16 cm×7 cm;切取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明道转移至膝关节后侧和大腿外侧修复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 17 cm×8 cm;血管蒂长度(降支和斜支总长度)为 12 cm,穿支蒂长度 5 cm,AP 线长 23 cm,皮瓣旋转点至髌骨外上缘距离为 9.5 cm。供区上方直接拉拢缝合,下方取对侧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儿获随访 6 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膝关节周围皮肤相似,膝关节可以完全伸直,膝关节伸屈功能明显改善。见图 2。

4 讨论
一般认为,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也有学者注意到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也可以来自其他源血管,而非降支[4-5]。2009 年 Wong 等[2]首次明确提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存在,作者通过对 89 块皮瓣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34% 的患者存在斜支,斜支为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皮肤提供血供;斜支可以来自降支(35.5%)、横支(51.6%)或旋股外侧动脉(6.5%),甚至可直接来自股深动脉(3.2%)或股动脉(3.2%);并证实以斜支为蒂,可以安全地掀起股前外侧皮瓣或肌皮瓣。虽然,有学者就斜支是否真正存在提出质疑,并认为斜支可能是低位横支[6],但是近年来以斜支为蒂掀起带蒂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报道逐渐增多[2,7-9],并被称为股前外侧皮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10]。
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我们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临床意义及潜在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方面:① 在掀起一个股前外侧肌皮瓣时,供养股前外侧区皮肤的穿支血管可能来自斜支,而非降支,因此即使将大量股外侧肌包括在肌皮瓣内,也有可能出现皮肤坏死[2,11-12];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Wong 等[7]提出了一种切取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改良方式,建议在切断肌肉前,完全打开外侧肌间隔,向近端对 1~2 支粗大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剥离,清楚显示穿支血管的来源血管。如果穿支血管来自降支,则可按传统方法切取肌皮瓣;如果穿支血管来自斜支,后者与降支汇合,构成共干血管,则可以选择这一共干血管作为肌皮瓣的血管蒂;而一旦斜支和降支分别来自不同的源血管,并分别为股前外侧皮肤和股外侧肌提供血供,那么就要以斜支和降支为蒂切取肌皮瓣,如为游离移植,则需要吻合上述 2 组血管。② 在掀起股前外侧皮瓣或肌皮瓣时,如果斜支来自降支,且创面修复不需要较长血管蒂时,就可以仅以斜支为蒂掀起皮瓣,而不切断降支,从而降低供区继发损害[2]。③ 对于牵涉不同组织类型的复杂缺损时,嵌合皮瓣是较好的选择,而斜支的存在,使得在股前外侧区切取嵌合皮瓣变得更灵活[9]。④ 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大腿软组织缺损的难点之一是理想的受区血管匮乏;切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其近端断端和反向供血的远端断端都可以作为显微血管吻合的受区血管[13-14];如果斜支存在,且口径适当,也可以作为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潜在的受区血管。⑤ 无论是近端蒂股前外侧皮瓣[15-16],还是 dALT 皮瓣[17-18],可以分别用于自腹壁到小腿近端范围缺损的修复;以斜支为蒂掀起近端蒂股前外侧皮瓣,最大优点是无需切断降支;而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尚罕见文献报道。
dALT 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皮瓣之一,这一非生理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已得到深入研究[1,17-19],而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尚未见临床应用报道。在我们实施的 18 例 dALT 皮瓣手术患者中,有 7 例(38.9%)dALT 皮瓣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我们发现与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相比,来自斜支的穿支血管中,肌间隔穿支血管的出现率比较高;而且,即使来自斜支的穿支血管为肌皮穿支血管,其上也仅覆盖很薄的一层股外侧肌,穿支血管的解剖剥离相对较简单[2];Lakhiani 等[10]甚至将这种类型的肌皮穿支血管称作肌肉肌间隔或半肌间隔穿支血管。由于斜支在降支的发出点更加靠近近端,以之为蒂切取的 dALT 皮瓣具有更长的血管蒂,皮瓣的修复范围得以扩大,这成为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的最大优点。
斜支解剖学变异和缺如是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的主要缺点,我们收治的 18 例患者中,有 7 例(38.9%)存在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斜支的出现率与 Wong 等[2]报道相似。CT 血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显示斜支是否存在及其来源。如果斜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从理论上讲仍然可以掀起 dALT 皮瓣,但是游离血管蒂需要切断众多营养股前外侧肌肉的肌支,供区损害较大。如果斜支不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则不能直接掀起 dALT 皮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① 以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为蒂掀起皮瓣;② 将 dALT 皮瓣转化为游离皮瓣,即切断斜支和降支,以反流供血的降支为受区血管,对降支和斜支进行血管吻合。许多学者观察到在毗邻血管体区和穿支体区之间,各自的穿支血管在口径方面存在互反关系[20]或穿支优势现象[21]。我们通过观察本组患者,发现来自降支的斜支血管至少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仅有皮肤穿支的斜支和同时具有分布到股外侧肌肌支的斜支,如果来自斜支的肌支粗大,那么来自降支的分布到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和肌支可能相对比较细小,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本组病例数有限,是否真正存在这一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如果斜支存在且来自降支,并发出皮肤穿支血管分布到股前外侧区,则可以斜支为蒂切取 dALT 皮瓣,用于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传统的以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为蒂的 dALT 皮瓣相比,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具有血管蒂解剖相对容易,血管蒂长,可以转移更远的距离,用于膝关节周围和小腿近端缺损的修复。
1990 年,张功林等[1]首次报道了逆行股前外侧皮瓣(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dALT),目前这一皮瓣已成为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皮瓣。2009 年,Wong 等[2]首次报道了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及其临床应用;迄今罕见斜支在 dALT 皮瓣中应用的报道。2010 年 7 月—2016 年 7 月,我们共实施 18 例 dALT 皮瓣手术,其中应用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7 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例,女 3 例;年龄 3~58 岁,平均 26.7 岁。膝关节附近血管纤维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各 1 例,瘤体大小分别为 8 cm×6 cm、12.0 cm×6.5 cm 和 12 cm×8 cm;病程分别为 13 年、1 年、8 个月。烧伤后膝关节周围瘢痕挛缩 4 例,其中 2 例术前膝关节可基本伸直,2 例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分别为 120° 和 90°;病程 6 个月~35 年。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连接髂前上嵴和髌骨外上缘画一直线(AP 线),大致相当于大腿外侧肌间隔位置,标记该线中点;本组 AP 线长 22~44 cm,平均 33 cm。沿 AP 线,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并标记,并与术前 CT 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
1.2.2 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首先切除膝关节周围病变组织,遗留缺损范围为 8 cm×6 cm~24 cm×8 cm。根据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作股直肌上内侧切口,深达大腿深筋膜下,自内向外进行剥离,找到外侧肌间隔;自远端打开外侧肌间隔,由远端向近端进行剥离,逐步显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注意保护有可能在外侧肌间隔内走行的肌间隔穿支血管;外侧肌间隔全部打开后,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尤其是降支的分支分布情况。
如果存在斜支、来自降支,且有皮肤穿支血管分布至股前外侧区,则以斜支为蒂掀起 dALT 皮瓣;如果皮肤穿支血管为肌间隔穿支血管,则直接游离穿支血管,一直达斜支在降支上的发出点;如果皮肤穿支血管为肌皮穿支血管,则首先在股外侧肌内剥离穿支血管,然后剥离斜支,一直达斜支在降支上的发出点。剥离降支血管,一直达降支在股外侧肌上的进肌点,为避免过度剥离造成血管痉挛和损害,不选择在股外侧肌内对降支进一步剥离以增加血管蒂长度,因此降支进肌点即为皮瓣的旋转点;对降支动脉和伴行静脉口径进行观测。此时,在降支发出斜支血管的近端结扎并切断降支,完全掀起皮瓣,血管蒂剥离过程中,注意保护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见图 1。通过明道(4 例)或皮下隧道(3 例)将皮瓣转移至受区,观察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蒂无受压、打折、扭曲后,关闭缝合切口。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 9 cm×7 cm~24 cm×8 cm;血管蒂长度为 12~22 cm,平均 16.6 cm;皮瓣旋转点至髌骨外上缘距离为 9.5~14.0 cm,平均 11.8 cm;来自斜支的皮肤穿支血管包括肌皮穿支血管 4 支,肌间隔穿支血管 3 支。供区 6 例直接拉拢缝合,1 例采用腹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行抗凝治疗 3~5 d,术后 5 d 内定时观察皮瓣颜色和指压反应,监测皮瓣血运。术后 14 d 拆除切口缝线,鼓励患者下地活动。
2 结果
本组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1 例游离植皮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54 个月,平均 30.7 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随访期间肿瘤患者无肿瘤复发;膝关节周围瘢痕挛缩患者术后膝关节基本可伸直,伸屈功能及外观明显改善。
3 典型病例
患儿 男,3 岁。因右侧下肢烫伤后瘢痕形成、膝关节屈曲畸形 6 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右侧臀部、右下肢后侧增生性瘢痕,膝关节伸直受限,最大伸直角度 90°。术中首先切除部分膝关节后侧瘢痕,彻底松解挛缩,遗留缺损面积为 16 cm×7 cm;切取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明道转移至膝关节后侧和大腿外侧修复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 17 cm×8 cm;血管蒂长度(降支和斜支总长度)为 12 cm,穿支蒂长度 5 cm,AP 线长 23 cm,皮瓣旋转点至髌骨外上缘距离为 9.5 cm。供区上方直接拉拢缝合,下方取对侧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儿获随访 6 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膝关节周围皮肤相似,膝关节可以完全伸直,膝关节伸屈功能明显改善。见图 2。

4 讨论
一般认为,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也有学者注意到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也可以来自其他源血管,而非降支[4-5]。2009 年 Wong 等[2]首次明确提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存在,作者通过对 89 块皮瓣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34% 的患者存在斜支,斜支为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皮肤提供血供;斜支可以来自降支(35.5%)、横支(51.6%)或旋股外侧动脉(6.5%),甚至可直接来自股深动脉(3.2%)或股动脉(3.2%);并证实以斜支为蒂,可以安全地掀起股前外侧皮瓣或肌皮瓣。虽然,有学者就斜支是否真正存在提出质疑,并认为斜支可能是低位横支[6],但是近年来以斜支为蒂掀起带蒂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报道逐渐增多[2,7-9],并被称为股前外侧皮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10]。
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我们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临床意义及潜在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方面:① 在掀起一个股前外侧肌皮瓣时,供养股前外侧区皮肤的穿支血管可能来自斜支,而非降支,因此即使将大量股外侧肌包括在肌皮瓣内,也有可能出现皮肤坏死[2,11-12];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Wong 等[7]提出了一种切取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改良方式,建议在切断肌肉前,完全打开外侧肌间隔,向近端对 1~2 支粗大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剥离,清楚显示穿支血管的来源血管。如果穿支血管来自降支,则可按传统方法切取肌皮瓣;如果穿支血管来自斜支,后者与降支汇合,构成共干血管,则可以选择这一共干血管作为肌皮瓣的血管蒂;而一旦斜支和降支分别来自不同的源血管,并分别为股前外侧皮肤和股外侧肌提供血供,那么就要以斜支和降支为蒂切取肌皮瓣,如为游离移植,则需要吻合上述 2 组血管。② 在掀起股前外侧皮瓣或肌皮瓣时,如果斜支来自降支,且创面修复不需要较长血管蒂时,就可以仅以斜支为蒂掀起皮瓣,而不切断降支,从而降低供区继发损害[2]。③ 对于牵涉不同组织类型的复杂缺损时,嵌合皮瓣是较好的选择,而斜支的存在,使得在股前外侧区切取嵌合皮瓣变得更灵活[9]。④ 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大腿软组织缺损的难点之一是理想的受区血管匮乏;切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其近端断端和反向供血的远端断端都可以作为显微血管吻合的受区血管[13-14];如果斜支存在,且口径适当,也可以作为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潜在的受区血管。⑤ 无论是近端蒂股前外侧皮瓣[15-16],还是 dALT 皮瓣[17-18],可以分别用于自腹壁到小腿近端范围缺损的修复;以斜支为蒂掀起近端蒂股前外侧皮瓣,最大优点是无需切断降支;而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尚罕见文献报道。
dALT 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皮瓣之一,这一非生理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已得到深入研究[1,17-19],而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尚未见临床应用报道。在我们实施的 18 例 dALT 皮瓣手术患者中,有 7 例(38.9%)dALT 皮瓣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为蒂;我们发现与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相比,来自斜支的穿支血管中,肌间隔穿支血管的出现率比较高;而且,即使来自斜支的穿支血管为肌皮穿支血管,其上也仅覆盖很薄的一层股外侧肌,穿支血管的解剖剥离相对较简单[2];Lakhiani 等[10]甚至将这种类型的肌皮穿支血管称作肌肉肌间隔或半肌间隔穿支血管。由于斜支在降支的发出点更加靠近近端,以之为蒂切取的 dALT 皮瓣具有更长的血管蒂,皮瓣的修复范围得以扩大,这成为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的最大优点。
斜支解剖学变异和缺如是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的主要缺点,我们收治的 18 例患者中,有 7 例(38.9%)存在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斜支,斜支的出现率与 Wong 等[2]报道相似。CT 血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显示斜支是否存在及其来源。如果斜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从理论上讲仍然可以掀起 dALT 皮瓣,但是游离血管蒂需要切断众多营养股前外侧肌肉的肌支,供区损害较大。如果斜支不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则不能直接掀起 dALT 皮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① 以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为蒂掀起皮瓣;② 将 dALT 皮瓣转化为游离皮瓣,即切断斜支和降支,以反流供血的降支为受区血管,对降支和斜支进行血管吻合。许多学者观察到在毗邻血管体区和穿支体区之间,各自的穿支血管在口径方面存在互反关系[20]或穿支优势现象[21]。我们通过观察本组患者,发现来自降支的斜支血管至少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仅有皮肤穿支的斜支和同时具有分布到股外侧肌肌支的斜支,如果来自斜支的肌支粗大,那么来自降支的分布到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和肌支可能相对比较细小,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本组病例数有限,是否真正存在这一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如果斜支存在且来自降支,并发出皮肤穿支血管分布到股前外侧区,则可以斜支为蒂切取 dALT 皮瓣,用于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传统的以来自降支的穿支血管为蒂的 dALT 皮瓣相比,以斜支为蒂的 dALT 皮瓣具有血管蒂解剖相对容易,血管蒂长,可以转移更远的距离,用于膝关节周围和小腿近端缺损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