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冀, 李众利, 苏祥正, 刘春晖, 王克涛, 张浩, 杨以萌. 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8): 897-901. doi: 10.7507/1002-1892.201704006 复制
滑膜软骨瘤是一种少见的、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软骨化生性病变,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较罕见[1]。髋关节滑膜软骨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但患者会有明显疼痛、关节绞锁等临床症状,晚期甚至会破坏关节骨质,因此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2]。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创伤大,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因瘤体数量多、髋关节结构复杂,彻底清理难度大,术后易复发[1, 3]。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滑膜软骨瘤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的优点,而且瘤体及滑膜清理较彻底,术后复发率低[4-5]。由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发病率低,国内相关报道较少且样本量小[4]。现回顾分析 2012 年 4 月—2015 年 9 月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的 32 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总结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 例,女 13 例;年龄 22~64 岁,平均 42.1 岁。左髋 17 例,右髋 15 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其中合并髋关节绞锁 6 例,下肢无力 2 例,髋关节弹响 1 例。“4”字试验阳性 9 例,Thomas 征阳性 4 例,屈曲滚动试验阳性 2 例。术前均行 X 线片、CT 或 MRI 检查,确诊为髋关节滑膜软骨瘤。
1.2 手术方法
全麻(8 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24 例)下,患者平卧于牵引床,双下肢置于牵引架上,牵引患肢至关节间隙达 1.2 cm 以上。C 臂 X 线机透视引导下,自前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穿刺,进入关节后建立关节镜通路,在关节镜监视下建立前侧或外侧入路。首先进行常规关节镜检查,探查髋关节中央间室,可见髋关节腔内滑膜增生充血、水肿,关节腔内可见大量滑膜软骨瘤游离体;检查股骨头软骨、髋臼软骨面、髋臼盂唇是否有损伤。使用刨削刀彻底清理增生滑膜,以防复发,用射频刀止血。采用套管冲洗或刨削刀清理体积较小的游离体;用抓钳将体积较大的滑膜软骨瘤体取出;对于体积过大无法直接取出的瘤体,可用刨削刀处理缩小体积或分割为多个小块后再用抓钳取出;术后将取出的游离体进行病理检查。检查和处理外周间室时放松牵引,由助手辅助保持髋关节屈曲 20~45°位,使头臼复位后于关节囊松弛状态下清理滑膜并取出游离体,以尽量减少医源性软骨损伤。镜下注意仔细检查关节腔死角,同时联合 X 线透视,观察髋关节腔内有无残余游离体。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常并发关节软骨面损伤,镜下观察见本组 28 例患者存在髋关节内软骨损伤,根据 Outerbridge 分级标准[6],其中Ⅰ级 10 例,Ⅱ级 9 例,Ⅲ级 5 例,Ⅳ级 4 例;应用射频修整关节内损伤的软骨面或盂唇磨损部分等,对于 4 例软骨面损伤严重(Ⅳ级)者,行微骨折术处理。最后彻底止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无菌敷料包扎切口。见图 1。

a. 关节间隙大量游离体;b. 滑膜增生充血、水肿明显且附有多个结节生长;c. 抓钳取出游离体;d. 刨削刀清理增生的滑膜;e. 射频刀处理损伤的软骨面;f. 取出的游离体
Figure1. Surgery procedure and observations under arthroscopya. Large number of loose bodies in joint space; b. Synovial hyperplasia with congestion and edema; c. Removed the loose body; d. Removed the synovial hyperplasia; e. Fixed the damaged cartilage; f. Loose bodies
1.3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指标
对于单纯滑膜软骨瘤患者,术后避免负重,休息 2 周后即可正常活动;若合并软骨损伤等,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适当延长开始下地负重和活动的时间,对于行微骨折术的患者,开始负重时间需延长至 3 周后。
术后 4、8、24 周以及之后每 6 个月随访 1 次,摄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是否复发。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 Harris 评分[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 例患者出现牵引造成的暂时性坐骨神经失用,均在术后 2 周内恢复。术后病理检查示均为典型滑膜软骨瘤病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48 个月,平均 33.8 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 评分由术前的(4.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2,P=0.013);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活动度增加,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63.2±8.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6±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P=0.006)。末次随访时,3 例“4”字试验阳性,1 例 Thomas 征阳性,其余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X 线片复查示患者均无复发征象。见图 2。

a. 术前骨盆正位 X 线片;b. 术前 MRI;c. 术前 CT;d. 术前 CT 三维重建;e. 术后即刻骨盆正位 X 线片;f. 术后 24 个月髋关节 X 线片
Figure2. A 43-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of right hip joint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MRI; c. Preoperative CT; d. Pre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CT; 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f. X-ray films at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滑膜软骨瘤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Milgram[8]根据病程及病理表现将滑膜软骨瘤病分为 3 期:Ⅰ期,滑膜病变活动期,滑膜内形成软骨小体,但无游离体产生;Ⅱ期,滑膜病变过渡期,滑膜内增生、化生逐渐向游离体演变;Ⅲ期,滑膜病变静止期,形成大量游离体。该病病程较长,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疼痛、积液、肿胀、活动受限、关节绞锁等关节紊乱症状[9],但具体表现及严重程度与滑膜结节及游离体的位置、数量、大小等有关,有时甚至可以在体表扪及肿块[10]。患者常由于游离体造成的关节疼痛、绞锁等就诊。
3.2 滑膜软骨瘤的诊断
对于滑膜软骨瘤的诊断,X 线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手段[11],在髋关节正侧位片上可见瘤体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中心密度较浅,而周围环绕着一圈密度较高的致密环[12],瘤体甚至可能对邻近骨造成压迫性骨吸收破坏[13]。但X线片仅能发现关节内钙化的游离体或者滑膜结节,这对于 Milgram Ⅲ期患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早期患者难以发现并诊断该病[12]。临床上对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早期诊断,首选 MRI 检查[14]。MRI 显示髋关节囊增厚,股骨头周围广泛囊性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外面包绕有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囊内可见钙化影,病灶在 T1 加权像显示中低密度影,在 T2 加权像为高密度影。因此 MRI 可早期发现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并能较准确观察瘤体位置和数量,为术中彻底清除病变起到指导作用,而彻底清除病变也是术后低复发率的重要保证[15]。
3.3 滑膜软骨瘤的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瘤体,清理关节腔内游离体。国内报道多采用 S-P 切口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清理游离体及滑膜,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石膏固定或皮牵引,患肢功能恢复慢,且难以清理彻底,术后易复发[16]。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微创理念的深入,关节镜技术得到发展,临床已逐渐将髋关节镜技术用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治疗[17]。髋关节镜技术有利于滑膜软骨瘤的明确诊断,甚至影像学阴性病例也能够早期诊断[17-18]。本组均于髋关节镜下顺利取出游离体及清理滑膜、滑膜结节,术后随访无 1 例复发,而且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相关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4 注意事项
① 镜下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瘤体为游离状态,中央间室内的游离体清理相对容易,游离体较多时要认真检查清理,术中放松牵引后屈伸并旋转髋关节可释放一些隐藏游离体,注意避免游离体遗漏。而对于髋臼窝嵌压的游离体,其被股骨头挤压,观察和清理均相对困难,尤其是游离体最容易聚集的髋关节内侧区域,术者需耐心,动作轻柔,可适当扩大关节镜入路入口,增加其移动范围,使用 30°或 70°关节镜、刮匙、弧形刨削刀和可折弯射频等特殊器械来进行处理,甚至采用关节镜与手术器械互换入路等方式来避免游离体的遗漏。检查和处理外周间室时可放松牵引,由助手辅助保持髋关节屈曲 20~45°位,使头臼复位后于关节囊松弛状态下清理滑膜并取出游离体,以尽量减少医源性软骨损伤。镜下发现,少数瘤体与滑膜相连,为滑膜病变过渡期,此类瘤体由于尚未游离,因此一般不会遗漏。② 如镜下发现滑膜增生水肿明显且附有多个结节生长时,应同时彻底切除髋关节滑膜,防止术后复发。③ 由于髋关节腔内游离体碰撞、摩擦,常并发关节软骨面损伤,因此彻底清理瘤体后,还应仔细检查软骨面和盂唇等组织,对于相应的损伤应用射频修整等处理,对于软骨面损伤严重患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微骨折术处理,但注意术后需相应延长开始负重时间。④ 一般情况下,髋关节镜手术较安全,但也有研究报道,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超过 4%,包括髋关节神经及血管损伤、筋膜间室综合征、血肿等[19]。因此术前需要应用牵引架将髋关节牵引至半脱位,牵引时应注意尽量使髋关节处于中立位,屈曲、外展 15°左右,在此体位关节囊最为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术中可适当增加外展角度。⑤ 牵引质量和时间也非常重要,一般牵引质量不超过 340 N,牵引时间不超过 2 h,避免因牵引时间过长或质量过大造成髋关节周围神经、血管以及会阴处皮肤的损伤[4]。术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牵引质量以改变关节间隙大小,但应密切观察患者足部血供等,避免压迫引起的足部缺血坏死。本组 4 例患者出现牵引造成的暂时性坐骨神经失用,均在术后 2 周内恢复,其余患者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⑥ 相较于膝关节镜,髋关节镜手术技术较复杂、操作难度较高,医师学习曲线较长,对术者要求较高。术者应熟练掌握髋关节周围组织解剖结构,术前在体表标记重要解剖结构及坐骨神经,术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开重要血管、神经,避免损伤股骨头软骨,并仔细检查关节腔内情况,避免视觉死角。
综上述,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清理彻底、术后恢复快、可减少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复发率等优点;但对医师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手术难度比传统开放手术大。本组患者随访时间有限,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远期疗效尚待一步研究。
滑膜软骨瘤是一种少见的、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软骨化生性病变,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较罕见[1]。髋关节滑膜软骨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但患者会有明显疼痛、关节绞锁等临床症状,晚期甚至会破坏关节骨质,因此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2]。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创伤大,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因瘤体数量多、髋关节结构复杂,彻底清理难度大,术后易复发[1, 3]。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滑膜软骨瘤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的优点,而且瘤体及滑膜清理较彻底,术后复发率低[4-5]。由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发病率低,国内相关报道较少且样本量小[4]。现回顾分析 2012 年 4 月—2015 年 9 月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的 32 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总结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 例,女 13 例;年龄 22~64 岁,平均 42.1 岁。左髋 17 例,右髋 15 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其中合并髋关节绞锁 6 例,下肢无力 2 例,髋关节弹响 1 例。“4”字试验阳性 9 例,Thomas 征阳性 4 例,屈曲滚动试验阳性 2 例。术前均行 X 线片、CT 或 MRI 检查,确诊为髋关节滑膜软骨瘤。
1.2 手术方法
全麻(8 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24 例)下,患者平卧于牵引床,双下肢置于牵引架上,牵引患肢至关节间隙达 1.2 cm 以上。C 臂 X 线机透视引导下,自前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穿刺,进入关节后建立关节镜通路,在关节镜监视下建立前侧或外侧入路。首先进行常规关节镜检查,探查髋关节中央间室,可见髋关节腔内滑膜增生充血、水肿,关节腔内可见大量滑膜软骨瘤游离体;检查股骨头软骨、髋臼软骨面、髋臼盂唇是否有损伤。使用刨削刀彻底清理增生滑膜,以防复发,用射频刀止血。采用套管冲洗或刨削刀清理体积较小的游离体;用抓钳将体积较大的滑膜软骨瘤体取出;对于体积过大无法直接取出的瘤体,可用刨削刀处理缩小体积或分割为多个小块后再用抓钳取出;术后将取出的游离体进行病理检查。检查和处理外周间室时放松牵引,由助手辅助保持髋关节屈曲 20~45°位,使头臼复位后于关节囊松弛状态下清理滑膜并取出游离体,以尽量减少医源性软骨损伤。镜下注意仔细检查关节腔死角,同时联合 X 线透视,观察髋关节腔内有无残余游离体。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常并发关节软骨面损伤,镜下观察见本组 28 例患者存在髋关节内软骨损伤,根据 Outerbridge 分级标准[6],其中Ⅰ级 10 例,Ⅱ级 9 例,Ⅲ级 5 例,Ⅳ级 4 例;应用射频修整关节内损伤的软骨面或盂唇磨损部分等,对于 4 例软骨面损伤严重(Ⅳ级)者,行微骨折术处理。最后彻底止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无菌敷料包扎切口。见图 1。

a. 关节间隙大量游离体;b. 滑膜增生充血、水肿明显且附有多个结节生长;c. 抓钳取出游离体;d. 刨削刀清理增生的滑膜;e. 射频刀处理损伤的软骨面;f. 取出的游离体
Figure1. Surgery procedure and observations under arthroscopya. Large number of loose bodies in joint space; b. Synovial hyperplasia with congestion and edema; c. Removed the loose body; d. Removed the synovial hyperplasia; e. Fixed the damaged cartilage; f. Loose bodies
1.3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指标
对于单纯滑膜软骨瘤患者,术后避免负重,休息 2 周后即可正常活动;若合并软骨损伤等,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适当延长开始下地负重和活动的时间,对于行微骨折术的患者,开始负重时间需延长至 3 周后。
术后 4、8、24 周以及之后每 6 个月随访 1 次,摄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是否复发。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 Harris 评分[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 例患者出现牵引造成的暂时性坐骨神经失用,均在术后 2 周内恢复。术后病理检查示均为典型滑膜软骨瘤病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48 个月,平均 33.8 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 评分由术前的(4.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2,P=0.013);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活动度增加,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63.2±8.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6±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P=0.006)。末次随访时,3 例“4”字试验阳性,1 例 Thomas 征阳性,其余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X 线片复查示患者均无复发征象。见图 2。

a. 术前骨盆正位 X 线片;b. 术前 MRI;c. 术前 CT;d. 术前 CT 三维重建;e. 术后即刻骨盆正位 X 线片;f. 术后 24 个月髋关节 X 线片
Figure2. A 43-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of right hip joint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MRI; c. Preoperative CT; d. Pre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CT; 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f. X-ray films at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滑膜软骨瘤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Milgram[8]根据病程及病理表现将滑膜软骨瘤病分为 3 期:Ⅰ期,滑膜病变活动期,滑膜内形成软骨小体,但无游离体产生;Ⅱ期,滑膜病变过渡期,滑膜内增生、化生逐渐向游离体演变;Ⅲ期,滑膜病变静止期,形成大量游离体。该病病程较长,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疼痛、积液、肿胀、活动受限、关节绞锁等关节紊乱症状[9],但具体表现及严重程度与滑膜结节及游离体的位置、数量、大小等有关,有时甚至可以在体表扪及肿块[10]。患者常由于游离体造成的关节疼痛、绞锁等就诊。
3.2 滑膜软骨瘤的诊断
对于滑膜软骨瘤的诊断,X 线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手段[11],在髋关节正侧位片上可见瘤体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中心密度较浅,而周围环绕着一圈密度较高的致密环[12],瘤体甚至可能对邻近骨造成压迫性骨吸收破坏[13]。但X线片仅能发现关节内钙化的游离体或者滑膜结节,这对于 Milgram Ⅲ期患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早期患者难以发现并诊断该病[12]。临床上对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早期诊断,首选 MRI 检查[14]。MRI 显示髋关节囊增厚,股骨头周围广泛囊性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外面包绕有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囊内可见钙化影,病灶在 T1 加权像显示中低密度影,在 T2 加权像为高密度影。因此 MRI 可早期发现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并能较准确观察瘤体位置和数量,为术中彻底清除病变起到指导作用,而彻底清除病变也是术后低复发率的重要保证[15]。
3.3 滑膜软骨瘤的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瘤体,清理关节腔内游离体。国内报道多采用 S-P 切口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清理游离体及滑膜,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石膏固定或皮牵引,患肢功能恢复慢,且难以清理彻底,术后易复发[16]。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微创理念的深入,关节镜技术得到发展,临床已逐渐将髋关节镜技术用于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治疗[17]。髋关节镜技术有利于滑膜软骨瘤的明确诊断,甚至影像学阴性病例也能够早期诊断[17-18]。本组均于髋关节镜下顺利取出游离体及清理滑膜、滑膜结节,术后随访无 1 例复发,而且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相关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4 注意事项
① 镜下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瘤体为游离状态,中央间室内的游离体清理相对容易,游离体较多时要认真检查清理,术中放松牵引后屈伸并旋转髋关节可释放一些隐藏游离体,注意避免游离体遗漏。而对于髋臼窝嵌压的游离体,其被股骨头挤压,观察和清理均相对困难,尤其是游离体最容易聚集的髋关节内侧区域,术者需耐心,动作轻柔,可适当扩大关节镜入路入口,增加其移动范围,使用 30°或 70°关节镜、刮匙、弧形刨削刀和可折弯射频等特殊器械来进行处理,甚至采用关节镜与手术器械互换入路等方式来避免游离体的遗漏。检查和处理外周间室时可放松牵引,由助手辅助保持髋关节屈曲 20~45°位,使头臼复位后于关节囊松弛状态下清理滑膜并取出游离体,以尽量减少医源性软骨损伤。镜下发现,少数瘤体与滑膜相连,为滑膜病变过渡期,此类瘤体由于尚未游离,因此一般不会遗漏。② 如镜下发现滑膜增生水肿明显且附有多个结节生长时,应同时彻底切除髋关节滑膜,防止术后复发。③ 由于髋关节腔内游离体碰撞、摩擦,常并发关节软骨面损伤,因此彻底清理瘤体后,还应仔细检查软骨面和盂唇等组织,对于相应的损伤应用射频修整等处理,对于软骨面损伤严重患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微骨折术处理,但注意术后需相应延长开始负重时间。④ 一般情况下,髋关节镜手术较安全,但也有研究报道,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超过 4%,包括髋关节神经及血管损伤、筋膜间室综合征、血肿等[19]。因此术前需要应用牵引架将髋关节牵引至半脱位,牵引时应注意尽量使髋关节处于中立位,屈曲、外展 15°左右,在此体位关节囊最为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术中可适当增加外展角度。⑤ 牵引质量和时间也非常重要,一般牵引质量不超过 340 N,牵引时间不超过 2 h,避免因牵引时间过长或质量过大造成髋关节周围神经、血管以及会阴处皮肤的损伤[4]。术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牵引质量以改变关节间隙大小,但应密切观察患者足部血供等,避免压迫引起的足部缺血坏死。本组 4 例患者出现牵引造成的暂时性坐骨神经失用,均在术后 2 周内恢复,其余患者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⑥ 相较于膝关节镜,髋关节镜手术技术较复杂、操作难度较高,医师学习曲线较长,对术者要求较高。术者应熟练掌握髋关节周围组织解剖结构,术前在体表标记重要解剖结构及坐骨神经,术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开重要血管、神经,避免损伤股骨头软骨,并仔细检查关节腔内情况,避免视觉死角。
综上述,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清理彻底、术后恢复快、可减少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复发率等优点;但对医师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手术难度比传统开放手术大。本组患者随访时间有限,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远期疗效尚待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