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育良, 熊小明,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吴骁, 周杰, 杨茂益.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Kümmell 病的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9): 1086-1091. doi: 10.7507/1002-1892.201704055 复制
1895 年德国医生 Kümmell首次报道了 6 例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共同特点是患者有轻微外伤史,伤后数日或数周后疼痛消失,但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复发、加重并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此后文献称其为 Kümmell 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加,Kummell 病发病率为 7%~37%[1]。Li 等[2]将 Kümmell 病分为 3 期:Ⅰ 期,椎体高度减少<20%,伴或不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Ⅱ 期,椎体高度丢失>20%,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Ⅲ 期,椎体后壁破裂合并脊髓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近年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 Ⅰ、Ⅱ 期 Kümmell 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但对于单侧或双侧穿刺 PKP 治疗疗效比较,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5]。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4 年 1 月—2016 年 2 月我院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 PKP 治疗的 Kümmell 病患者,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6]:① 符合 Kümmell 病诊断标准: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顽固性胸腰背部疼痛,卧床休息时缓解,翻身、坐起、行走时疼痛加重;可有后凸畸形及局部叩压痛;保守治疗 3 个月以上无效;影像学提示真空征、裂隙征,假关节形成,骨折处硬化。② 年龄>55 岁。③ 病变节段 T11~L4。④Ⅰ、Ⅱ 期 Kümmell 病。⑤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 T 值<–2.5,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② 新鲜骨折;③ 椎体转移性肿瘤及原发肿瘤等相关的病理性骨折。
2014 年 1 月—2016 年 2 月,共 45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 26 例采用单侧穿刺 PKP 治疗(单侧组),19 例采用双侧穿刺 PKP 治疗(双侧组)。
1.2 一般资料
单侧组:男 5 例,女 21 例;年龄 57~81 岁,平均 69.7 岁。病程 16~44 周,平均 19.5 周。病变节段:T11 2 例,T12 6 例,L1 10 例,L2 5 例,L3 3 例。Ⅰ 期 8 例,Ⅱ 期 18 例。骨密度 T 值–3.9~–2.5,平均–2.9。
双侧组:男 4 例,女 15 例;年龄 56~84 岁,平均 69.4 岁。病程 14~51 周,平均 18.4 周。病变节段:T11 1 例,T12 8 例,L1 7 例,L2 1 例,L3 1 例,L4 1 例。Ⅰ 期 6 例,Ⅱ 期 13 例。骨密度 T 值–3.7~–2.6,平均–2.9。
术前常规行胸腰椎正侧位 X 线片、伤椎 CT、胸腰椎 MRI 检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骨密度 T 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9]、伤椎前缘高度[10]、椎体后凸 Cobb 角[11]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取俯卧位,于 C 臂 X 线机透视下采用一线影定位法,标出进针点(左侧 9∶00 点钟、右侧 3∶00 点钟方向)。C 臂 X 线机监测下穿刺进针。穿刺到达椎体后缘前方 1/3 处,然后依次放置导针、扩张套管、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经工作套管将可扩张球囊导入椎体,使其位于患椎前 1/3 处,连接压力注射装置,注入碘海醇,以便术中监测球囊扩张情况;使球囊扩张,当压力达 350 kPa 时抽出球囊针芯,以利球囊向骨质疏松处扩张。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Heraeus Medical GmbH 公司,德国)前,抽尽椎体内的液体和空气,单侧组开始注射骨水泥;双侧组继续另一侧穿刺,建立通道,经工作套管扩张椎体,当椎体复位满意后注射骨水泥。若椎体前缘缺损,将高黏度骨水泥分为 2 份,间隔 2 min 分次调制,将工作套管推到椎体前缘椎体裂隙处,将初次调制的骨水泥在“面团期”推注,使之在椎体前壁筑成一道骨水泥墙。将套管退到椎体前 1/3,将处于“牙膏状”的第 2 次调制的骨水泥在透视下低压分段注入,推注过程中边透视边退套管。前壁完好者可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当骨水泥弥散到椎体后 1/3 时,减少每次推注量,增加透视次数,一旦发生渗漏或当骨水泥填满空腔时,立即停止注射,结束操作,取出穿刺针,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心电监护 2 h,1 d 后戴腰围下床活动。
1.4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VAS 评分评价骨折疼痛程度,ODI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采用 Pflugmacher 方法,于侧位 X 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前缘上、下终板之间的距离);采用 Phillips 方法,于侧位 X 线片测量椎体后凸 Cobb 角:分别作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线和伤椎下位椎体下终板线的垂线,两垂线交角即为椎体后凸 Cobb 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单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 4 例(15.38%),均渗漏至椎前;双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 3 例(15.79%),其中渗漏至椎前 1 例、椎间盘 2 例;均无明显神经脊髓症状,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组住院时间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两组术后 1 d 行胸部正位 X 线片检查未发现肺栓塞。4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无椎体再骨折及骨水泥块移位等并发症发生。见图 1。两组组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 较术后 1 d 进一步降低(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较术后 1 d 无明显丢失(P>0.05)。两组间术后 1 d 和末次随访时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CT;d. 术前 MRI;e、f. 术后 1 d 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水泥填充均匀,椎体高度恢复,椎体上终板少许骨水泥渗漏;g. 术后 1 d CT 示椎体前方少许骨水泥渗漏;h、i. 术后 14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
Figure1. A 66-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Kümmell disease at T11 in the unilateral group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CT before operation; d. MRI before operation; e,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bone cement distributed evenly, the vertebral height was restored, and a little cement leakage was in the upper end of vertebral body; g. CT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a little cement leakage in front of the vertebral body; h,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Kümmell 病的概述
Kümmell 病为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致,其影响因素包括骨质疏松、成骨能力下降、椎间盘退变、微骨折、疲劳断裂、血供不足、假关节形成等[2]。目前大多认为是由椎体缺血坏死引起,创伤和骨质疏松是椎体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12]。通常通过 CT 或 MRI 的“椎体内裂隙征”、“椎体内真空征”、“椎体内裂隙真空征”现象即可诊断该病[13]。患者伤椎有明显活动性,屈曲位病变椎体高度减少,过伸位椎体高度增加,故又称为“呼吸椎”。Ⅰ、Ⅱ 期 Kümmell 病无神经症状,治疗主要是消除骨折部位的活动度,恢复脊柱稳定性;Ⅲ 期椎体后壁破裂,存在严重后凸畸形伴神经脊髓症状,建议采用开放手术。
3.2 单侧穿刺行 PKP 的优势
PKP 治疗 Kümmell 病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通过 PMMA 的稳定及支撑作用,恢复椎体刚度和强度。有学者认为注射较小剂量骨水泥即可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特性[14],且骨水泥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明显相关性[15],甚至有学者认为每个椎体注入 2 mL 骨水泥即可恢复伤椎强度,获得满意止痛效果[16]。而注入骨水泥越多,渗漏几率也越大。本研究中,单侧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单侧穿刺可能导致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引起椎体单侧承重,脊柱易向对侧屈曲,造成椎体非手术一侧的侧方压缩、塌陷。本研究单、双侧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 1 d 无明显变化,表明均未发现椎体塌陷。尸体生物力学研究也表明,单、双侧穿刺均可恢复椎体强度和刚度,通过比较椎体横向高度,认为单侧穿刺并未增加出现侧方压缩的风险[17]。本研究结果发现,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说明单侧穿刺 PKP 治疗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 X 线辐射量、减小穿刺创伤。两组术前、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临床效果无差异;随访过程未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表明单侧穿刺行 PKP 也可有效恢复伤椎强度及一定刚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印飞等[18]对比了单侧与双侧穿刺 PKP 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认为单侧穿刺 PKP 不仅能获得与双侧相似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等优点。本研究组间比较结果与印飞等[18]的研究一致。
3.3 单侧穿刺行 PKP 的手术要点
① 骨水泥双侧分布:单侧穿刺时为了使骨水泥分布至对侧,应增大穿刺内倾角度,穿刺点更偏外侧,但也增加了穿刺风险。扩张球囊应放在椎体中线椎前 1/3 处,郭金库等[19]认为球囊应尽量向椎体中线扩张,骨水泥注射后才会向中线及对侧弥散分布。② 术中球囊可两次撑开扩张,这样有利于高度恢复,球囊扩张的压力不应过高,以避免椎体壁和球囊破裂,增加骨水泥渗漏几率。Kümmell 病是陈旧性骨折,椎壁硬化,采用 PKP 治疗时,球囊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骨水泥渗漏,其次是恢复伤椎高度。③ 对急性骨折患者,椎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在注入骨水泥前必须抽尽椎体内液体,使椎体成为一个封闭死腔,可减少推注时的压力,有利于骨水泥的弥散,还易于骨水泥与椎壁锚定。④ 为了减少骨水泥渗漏,术中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20]。当骨水泥达椎体后 1/3 时,减少推注量,增加透视次数,骨水泥尽量填充整个死腔;结束前适当拖尾,可增加骨水泥与椎体咬合,防止术后再骨折和骨水泥块移位。⑤ Kümmell 病又称椎体骨折骨不愈合,伤椎存在裂隙及“开合征”等结构缺陷,使术中骨水泥渗漏,尤其是前方渗漏的风险增高[21]。术中可采用分步筑墙法[22],将“面团期”骨水泥在椎体前方裂隙处灌注筑墙,封堵住伤椎前方骨质缺损部位避免前方渗漏。本研究两组术后均未发现骨水泥块移位。
综上述,单、双侧穿刺 PKP 治疗 Kümmell 病均能减轻患者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减小椎体后凸 Cobb 角,恢复脊柱稳定性。与双侧穿刺比较,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穿刺创伤小,可减少术中 X 线暴露时间。但单侧穿刺风险大,存在骨水泥分布不匀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在熟练掌握 PKP 技术的基础上,可优先选择单侧穿刺。
1895 年德国医生 Kümmell首次报道了 6 例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共同特点是患者有轻微外伤史,伤后数日或数周后疼痛消失,但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复发、加重并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此后文献称其为 Kümmell 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加,Kummell 病发病率为 7%~37%[1]。Li 等[2]将 Kümmell 病分为 3 期:Ⅰ 期,椎体高度减少<20%,伴或不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Ⅱ 期,椎体高度丢失>20%,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Ⅲ 期,椎体后壁破裂合并脊髓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近年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 Ⅰ、Ⅱ 期 Kümmell 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但对于单侧或双侧穿刺 PKP 治疗疗效比较,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5]。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4 年 1 月—2016 年 2 月我院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 PKP 治疗的 Kümmell 病患者,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6]:① 符合 Kümmell 病诊断标准: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顽固性胸腰背部疼痛,卧床休息时缓解,翻身、坐起、行走时疼痛加重;可有后凸畸形及局部叩压痛;保守治疗 3 个月以上无效;影像学提示真空征、裂隙征,假关节形成,骨折处硬化。② 年龄>55 岁。③ 病变节段 T11~L4。④Ⅰ、Ⅱ 期 Kümmell 病。⑤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 T 值<–2.5,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② 新鲜骨折;③ 椎体转移性肿瘤及原发肿瘤等相关的病理性骨折。
2014 年 1 月—2016 年 2 月,共 45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 26 例采用单侧穿刺 PKP 治疗(单侧组),19 例采用双侧穿刺 PKP 治疗(双侧组)。
1.2 一般资料
单侧组:男 5 例,女 21 例;年龄 57~81 岁,平均 69.7 岁。病程 16~44 周,平均 19.5 周。病变节段:T11 2 例,T12 6 例,L1 10 例,L2 5 例,L3 3 例。Ⅰ 期 8 例,Ⅱ 期 18 例。骨密度 T 值–3.9~–2.5,平均–2.9。
双侧组:男 4 例,女 15 例;年龄 56~84 岁,平均 69.4 岁。病程 14~51 周,平均 18.4 周。病变节段:T11 1 例,T12 8 例,L1 7 例,L2 1 例,L3 1 例,L4 1 例。Ⅰ 期 6 例,Ⅱ 期 13 例。骨密度 T 值–3.7~–2.6,平均–2.9。
术前常规行胸腰椎正侧位 X 线片、伤椎 CT、胸腰椎 MRI 检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骨密度 T 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9]、伤椎前缘高度[10]、椎体后凸 Cobb 角[11]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取俯卧位,于 C 臂 X 线机透视下采用一线影定位法,标出进针点(左侧 9∶00 点钟、右侧 3∶00 点钟方向)。C 臂 X 线机监测下穿刺进针。穿刺到达椎体后缘前方 1/3 处,然后依次放置导针、扩张套管、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经工作套管将可扩张球囊导入椎体,使其位于患椎前 1/3 处,连接压力注射装置,注入碘海醇,以便术中监测球囊扩张情况;使球囊扩张,当压力达 350 kPa 时抽出球囊针芯,以利球囊向骨质疏松处扩张。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Heraeus Medical GmbH 公司,德国)前,抽尽椎体内的液体和空气,单侧组开始注射骨水泥;双侧组继续另一侧穿刺,建立通道,经工作套管扩张椎体,当椎体复位满意后注射骨水泥。若椎体前缘缺损,将高黏度骨水泥分为 2 份,间隔 2 min 分次调制,将工作套管推到椎体前缘椎体裂隙处,将初次调制的骨水泥在“面团期”推注,使之在椎体前壁筑成一道骨水泥墙。将套管退到椎体前 1/3,将处于“牙膏状”的第 2 次调制的骨水泥在透视下低压分段注入,推注过程中边透视边退套管。前壁完好者可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当骨水泥弥散到椎体后 1/3 时,减少每次推注量,增加透视次数,一旦发生渗漏或当骨水泥填满空腔时,立即停止注射,结束操作,取出穿刺针,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心电监护 2 h,1 d 后戴腰围下床活动。
1.4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VAS 评分评价骨折疼痛程度,ODI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采用 Pflugmacher 方法,于侧位 X 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前缘上、下终板之间的距离);采用 Phillips 方法,于侧位 X 线片测量椎体后凸 Cobb 角:分别作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线和伤椎下位椎体下终板线的垂线,两垂线交角即为椎体后凸 Cobb 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单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 4 例(15.38%),均渗漏至椎前;双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 3 例(15.79%),其中渗漏至椎前 1 例、椎间盘 2 例;均无明显神经脊髓症状,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组住院时间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两组术后 1 d 行胸部正位 X 线片检查未发现肺栓塞。4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无椎体再骨折及骨水泥块移位等并发症发生。见图 1。两组组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 较术后 1 d 进一步降低(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较术后 1 d 无明显丢失(P>0.05)。两组间术后 1 d 和末次随访时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CT;d. 术前 MRI;e、f. 术后 1 d 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水泥填充均匀,椎体高度恢复,椎体上终板少许骨水泥渗漏;g. 术后 1 d CT 示椎体前方少许骨水泥渗漏;h、i. 术后 14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
Figure1. A 66-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Kümmell disease at T11 in the unilateral group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CT before operation; d. MRI before operation; e,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bone cement distributed evenly, the vertebral height was restored, and a little cement leakage was in the upper end of vertebral body; g. CT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a little cement leakage in front of the vertebral body; h,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Kümmell 病的概述
Kümmell 病为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致,其影响因素包括骨质疏松、成骨能力下降、椎间盘退变、微骨折、疲劳断裂、血供不足、假关节形成等[2]。目前大多认为是由椎体缺血坏死引起,创伤和骨质疏松是椎体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12]。通常通过 CT 或 MRI 的“椎体内裂隙征”、“椎体内真空征”、“椎体内裂隙真空征”现象即可诊断该病[13]。患者伤椎有明显活动性,屈曲位病变椎体高度减少,过伸位椎体高度增加,故又称为“呼吸椎”。Ⅰ、Ⅱ 期 Kümmell 病无神经症状,治疗主要是消除骨折部位的活动度,恢复脊柱稳定性;Ⅲ 期椎体后壁破裂,存在严重后凸畸形伴神经脊髓症状,建议采用开放手术。
3.2 单侧穿刺行 PKP 的优势
PKP 治疗 Kümmell 病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通过 PMMA 的稳定及支撑作用,恢复椎体刚度和强度。有学者认为注射较小剂量骨水泥即可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特性[14],且骨水泥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明显相关性[15],甚至有学者认为每个椎体注入 2 mL 骨水泥即可恢复伤椎强度,获得满意止痛效果[16]。而注入骨水泥越多,渗漏几率也越大。本研究中,单侧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单侧穿刺可能导致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引起椎体单侧承重,脊柱易向对侧屈曲,造成椎体非手术一侧的侧方压缩、塌陷。本研究单、双侧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 1 d 无明显变化,表明均未发现椎体塌陷。尸体生物力学研究也表明,单、双侧穿刺均可恢复椎体强度和刚度,通过比较椎体横向高度,认为单侧穿刺并未增加出现侧方压缩的风险[17]。本研究结果发现,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说明单侧穿刺 PKP 治疗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 X 线辐射量、减小穿刺创伤。两组术前、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临床效果无差异;随访过程未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表明单侧穿刺行 PKP 也可有效恢复伤椎强度及一定刚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印飞等[18]对比了单侧与双侧穿刺 PKP 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认为单侧穿刺 PKP 不仅能获得与双侧相似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等优点。本研究组间比较结果与印飞等[18]的研究一致。
3.3 单侧穿刺行 PKP 的手术要点
① 骨水泥双侧分布:单侧穿刺时为了使骨水泥分布至对侧,应增大穿刺内倾角度,穿刺点更偏外侧,但也增加了穿刺风险。扩张球囊应放在椎体中线椎前 1/3 处,郭金库等[19]认为球囊应尽量向椎体中线扩张,骨水泥注射后才会向中线及对侧弥散分布。② 术中球囊可两次撑开扩张,这样有利于高度恢复,球囊扩张的压力不应过高,以避免椎体壁和球囊破裂,增加骨水泥渗漏几率。Kümmell 病是陈旧性骨折,椎壁硬化,采用 PKP 治疗时,球囊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骨水泥渗漏,其次是恢复伤椎高度。③ 对急性骨折患者,椎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在注入骨水泥前必须抽尽椎体内液体,使椎体成为一个封闭死腔,可减少推注时的压力,有利于骨水泥的弥散,还易于骨水泥与椎壁锚定。④ 为了减少骨水泥渗漏,术中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20]。当骨水泥达椎体后 1/3 时,减少推注量,增加透视次数,骨水泥尽量填充整个死腔;结束前适当拖尾,可增加骨水泥与椎体咬合,防止术后再骨折和骨水泥块移位。⑤ Kümmell 病又称椎体骨折骨不愈合,伤椎存在裂隙及“开合征”等结构缺陷,使术中骨水泥渗漏,尤其是前方渗漏的风险增高[21]。术中可采用分步筑墙法[22],将“面团期”骨水泥在椎体前方裂隙处灌注筑墙,封堵住伤椎前方骨质缺损部位避免前方渗漏。本研究两组术后均未发现骨水泥块移位。
综上述,单、双侧穿刺 PKP 治疗 Kümmell 病均能减轻患者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减小椎体后凸 Cobb 角,恢复脊柱稳定性。与双侧穿刺比较,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穿刺创伤小,可减少术中 X 线暴露时间。但单侧穿刺风险大,存在骨水泥分布不匀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在熟练掌握 PKP 技术的基础上,可优先选择单侧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