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雷, 王孝辉, 李无阴. 超声与 C 臂 X 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10): 1179-1183. doi: 10.7507/1002-1892.201705037 复制
由于手部功能的特殊性,掌指骨骨折的治疗要力求解剖复位,尽量避免旋转、短缩和>10° 的成角移位等[1]。对于简单稳定的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即可,而手法复位失败或复杂不稳定骨折等常需手术治疗[2]。临床常用 C 臂 X 线机辅助闭合复位固定治疗骨折,但其放射性损害不容忽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超声已由诊断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发展到辅助长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治疗,且疗效显著,但此方法应用于掌指骨骨折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5 年 10 月—2016 年 11 月,我们分别采用超声或 C 臂 X 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的掌指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现比较二者疗效,探讨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65 岁;② 病程<7 d;③ 符合掌指骨骨折诊断标准;④ 经 X 线片评估,适合闭合复位穿针固定的闭合性骨折;⑤ 此次受伤前患肢功能正常,既往无手部外伤或畸形史者。排除标准:① 开放性掌指骨骨折;② 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③ 合并手部血管、神经、肌腱损伤者;④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者。2015 年 10 月—2016 年 11 月共 30 例(35 处)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和 C 臂 X 线机组(采用 C 臂 X 线机引导下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每组 15 例。
1.2 一般资料
超声组:男 10 例(13 处),女 5 例(5 处);年龄 19~52 岁,平均 32.5 岁。左侧 4 例,右侧 11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 4 例,打击伤 6 例,砸压伤 3 例,扭伤 2 例。受伤指别:第 1 掌指 6 例,第 2 掌指 2 例,第 3 掌指 3 例,第 5 掌指 4 例。伤指部位:头部 3 例,骨干 9 例,基底 3 例。骨折分型:横型 3 例,斜型 7 例,螺旋型 2 例,粉碎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5 d,平均 3.6 d。
C 臂 X 线机组:男 8 例(9 处),女 7 例(8 处);年龄 18~50 岁,平均 34.1 岁。左侧 6 例,右侧 9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 5 例,打击伤 5 例,砸压伤 4 例,扭伤 1 例。受伤指别:第 1 掌指 5 例,第 2 掌指 1 例,第 3 掌指 2 例,第 4 掌指 1 例,第 5 掌指 6 例。伤指部位:头部 5 例,骨干 8 例,基底 2 例。骨折分型:横型 5 例,斜型 5 例,螺旋型 3 例,粉碎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 d,平均 3.5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受伤指别、伤指部位、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超声组:采用 GE Logiq E9 型超声仪(GE 公司,美国),选择线阵探头、浅表肌骨条件、频率 6~15 MHz。在超声探头上涂适量耦合剂后用无菌手套包裹,超声连接线采用无菌塑料薄膜包裹。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仰卧位,上止血带,在骨折部背侧、掌侧及侧面涂无菌耦合剂。根据术前超声及 X 线片检查评估的皮肤软组织厚度及骨折移位情况,在超声引导下手法复位骨折,必要时用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在纵轴和横轴两个垂直切面上观察骨皮质连续性以及断端对合情况;粉碎型骨折则在骨折部远近端扫查以明确骨折复位情况。待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时,用直径 1.0 mm 或 1.2 mm 穿针固定,必要时超声检测进针点及方向。固定稳定后,C 臂 X 线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有 3 例复位较差,其中 2 例粉碎型骨折改用 C 臂 X 线机引导复位,1 例螺旋型骨折改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C 臂 X 线机组: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仰卧位,上止血带,行手法复位后,在 C 臂 X 线机上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用直径 1.0 mm 或 1.2 mm 克氏针从远端向近端穿针固定,必要时于掌骨侧方打入 2~3 枚克氏针横向固定,注意克氏针不能穿过关节面。复位固定后再次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其中 2 例粉碎型骨折复位较差,改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若骨折断端稳定,术后即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夜间予以支具保护;若骨折断端稳定性欠佳,固定 3 周后于支具保护下行手指屈伸活动。
按文献[3]的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及复位成功率(等级为优、良、可者视为复位成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定期随访复查 X 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临床愈合后拔除克氏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4]评估手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用 Shapiro-Wilk 检验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均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多于 C 臂 X 线机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 C 臂 X 线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 C 臂 X 线机组间复位等级及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其中,超声组在骨干部和关节部(包括头部和基底部)骨折复位成功率分别为 88.9%(8/9)和 66.7%(4/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 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见图 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 TAM 评价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a. 术前正位及斜位 X 线片;b. 术前超声长轴侧位扫查,可见骨皮质回声带连续性中断,骨折成角移位,骨膜增厚回声增强;c. 术前长轴侧位多普勒成像,可见增厚的骨膜内及周围软组织内较多血流信号;d. 术中超声引导骨折复位、穿针固定;e. 术中复位后超声长轴正侧位扫查,可见骨皮质回声带连续性基本恢复,成角移位纠正;f. 术后即刻正位、侧位、斜位 X 线片
Figure1. A 4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s of right fifth proximal phalangeal shaft caused by crush injury in ultrasound groupa. Anteroposterior and oblique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b.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long axis lateral scanning, showing cortical echo with continuous interruption,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fracture, and periosteal thickening echo enhancement; c. Preoperative lateral axis ultrasonography Doppler imaging, showing abundant blood flow signals in the thickened periosteum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d.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guid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inning; e.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osition of long axis after fracture reduction, showing cortical echo with the good results of continuous recovery and angular displacement correction; f. Anteroposterior, lateral, and oblique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掌指骨骨折的复位相对容易,但骨折断端易受到肌肉、肌腱的牵拉而移位,复位后稳定性较差,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尤为重要。临床上,在 C 臂 X 线机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较为常用,但不可忽视此操作所带来的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等放射敏感人群,有时不得不选择切开复位固定。超声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其在骨折的诊断与复位固定中有着 C 臂 X 线机所不具备的优势。超声下可以观察到连续完整的骨皮质回声带,根据此回声带完整情况即可判断骨折与否[5]。Neri 等[6]采用超声对 79 例手部骨折诊断的敏感性为 91.5%、特异性为 96.8%。而且,超声能多平面多角度成像,又可实时动态可视化操作,有助于骨折复位固定。Mahaisavariya 等[7]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成功率达 97%。现有文献中,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已有报道[8-9],但在掌指骨骨折方面报道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在复位成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 TAM 恢复情况等方面,与 C 臂 X 线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声组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 C 臂 X 线机组,可减少医患接触不必要的放射损害。手部骨折的治疗以手功能恢复为最终目的,在骨折治疗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组织损伤。超声下能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端周围的神经、血管等软组织,既可监测复位过程中软组织损伤程度,又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进针点,避免或减少医源性损伤。本研究发现超声在骨干部和关节部复位成功率相差较大(分别为 88.9% 和 66.7%),这与 Rabiner 等[10]、Weinberg 等[11]研究结果相似。我们认为,这与超声在关节部位显像差有关。超声是根据骨皮质回声带的连续情况诊断骨折,而在关节部位骨皮质不平整,其反射的回声带相互交叉重叠、分辨不清,加之局部血肿声像影响,导致骨折诊断错误、复位失败。所以,在文献中的类似研究都将关节内骨折排除在外[12-13]。下一步研究可在增加样本量的基础上,将关节内、外骨折区分开来,进一步明确超声引导骨折复位的适应证。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优点:① 无放射性损害。相对于 X 线而言,超声的放射损害几乎可忽略不计,可放心应用于放射敏感人群,这是超声最大优势之一。② 多平面多角度、实时动态观察。超声可在骨骼前、后、内、外侧扫查,也可选择横轴、纵轴扫查,从而准确、直观地了解骨折移位情况[14]。而且,超声能实时动态地显示骨折情况,可在动态复位固定过程中指导医生随时作出复位调整,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后再行固定。③ 软组织显像好,可避免复位固定过程中肌肉、神经及血管等损伤,减少并发症。④ 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我们认为只要进行几次独立的超声操作后,医生即可达到手术所需的操作水平。这与 Wellsh 等[15]的研究相符。另外,超声仪器体积小、携带方便,在院外急救、灾难及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代替 X 线,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及复位骨折。
缺点:① 显像局限。超声仅能显示单侧、局部区段骨皮质形态,而不能同时观察对侧骨皮质、骨骼整体形态及固定时克氏针的进针深度等[16]。② 关节损伤显像效果差。由于关节面的不平整及超声探头不能垂直扫查关节面,限制了超声在关节损伤中的诊疗价值。③ 当开放性骨折存在严重软组织损伤,或石膏、夹板等外固定后,超声检查受到了限制,此时仍需要借助于传统检查方式[17]。④ 由于掌指骨较细小,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复位时超声探头的位置容易发生改变,给手术带来不便[18]。
综上述,超声可补充或替代 C 臂 X 线机辅助复位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是一个进步,也符合微创骨科的临床发展趋势。
由于手部功能的特殊性,掌指骨骨折的治疗要力求解剖复位,尽量避免旋转、短缩和>10° 的成角移位等[1]。对于简单稳定的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即可,而手法复位失败或复杂不稳定骨折等常需手术治疗[2]。临床常用 C 臂 X 线机辅助闭合复位固定治疗骨折,但其放射性损害不容忽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超声已由诊断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发展到辅助长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治疗,且疗效显著,但此方法应用于掌指骨骨折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5 年 10 月—2016 年 11 月,我们分别采用超声或 C 臂 X 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的掌指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现比较二者疗效,探讨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65 岁;② 病程<7 d;③ 符合掌指骨骨折诊断标准;④ 经 X 线片评估,适合闭合复位穿针固定的闭合性骨折;⑤ 此次受伤前患肢功能正常,既往无手部外伤或畸形史者。排除标准:① 开放性掌指骨骨折;② 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③ 合并手部血管、神经、肌腱损伤者;④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者。2015 年 10 月—2016 年 11 月共 30 例(35 处)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和 C 臂 X 线机组(采用 C 臂 X 线机引导下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每组 15 例。
1.2 一般资料
超声组:男 10 例(13 处),女 5 例(5 处);年龄 19~52 岁,平均 32.5 岁。左侧 4 例,右侧 11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 4 例,打击伤 6 例,砸压伤 3 例,扭伤 2 例。受伤指别:第 1 掌指 6 例,第 2 掌指 2 例,第 3 掌指 3 例,第 5 掌指 4 例。伤指部位:头部 3 例,骨干 9 例,基底 3 例。骨折分型:横型 3 例,斜型 7 例,螺旋型 2 例,粉碎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5 d,平均 3.6 d。
C 臂 X 线机组:男 8 例(9 处),女 7 例(8 处);年龄 18~50 岁,平均 34.1 岁。左侧 6 例,右侧 9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 5 例,打击伤 5 例,砸压伤 4 例,扭伤 1 例。受伤指别:第 1 掌指 5 例,第 2 掌指 1 例,第 3 掌指 2 例,第 4 掌指 1 例,第 5 掌指 6 例。伤指部位:头部 5 例,骨干 8 例,基底 2 例。骨折分型:横型 5 例,斜型 5 例,螺旋型 3 例,粉碎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 d,平均 3.5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受伤指别、伤指部位、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超声组:采用 GE Logiq E9 型超声仪(GE 公司,美国),选择线阵探头、浅表肌骨条件、频率 6~15 MHz。在超声探头上涂适量耦合剂后用无菌手套包裹,超声连接线采用无菌塑料薄膜包裹。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仰卧位,上止血带,在骨折部背侧、掌侧及侧面涂无菌耦合剂。根据术前超声及 X 线片检查评估的皮肤软组织厚度及骨折移位情况,在超声引导下手法复位骨折,必要时用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在纵轴和横轴两个垂直切面上观察骨皮质连续性以及断端对合情况;粉碎型骨折则在骨折部远近端扫查以明确骨折复位情况。待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时,用直径 1.0 mm 或 1.2 mm 穿针固定,必要时超声检测进针点及方向。固定稳定后,C 臂 X 线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有 3 例复位较差,其中 2 例粉碎型骨折改用 C 臂 X 线机引导复位,1 例螺旋型骨折改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C 臂 X 线机组: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仰卧位,上止血带,行手法复位后,在 C 臂 X 线机上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用直径 1.0 mm 或 1.2 mm 克氏针从远端向近端穿针固定,必要时于掌骨侧方打入 2~3 枚克氏针横向固定,注意克氏针不能穿过关节面。复位固定后再次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其中 2 例粉碎型骨折复位较差,改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若骨折断端稳定,术后即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夜间予以支具保护;若骨折断端稳定性欠佳,固定 3 周后于支具保护下行手指屈伸活动。
按文献[3]的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及复位成功率(等级为优、良、可者视为复位成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定期随访复查 X 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临床愈合后拔除克氏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4]评估手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用 Shapiro-Wilk 检验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均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多于 C 臂 X 线机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 C 臂 X 线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 C 臂 X 线机组间复位等级及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其中,超声组在骨干部和关节部(包括头部和基底部)骨折复位成功率分别为 88.9%(8/9)和 66.7%(4/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 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见图 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 TAM 评价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a. 术前正位及斜位 X 线片;b. 术前超声长轴侧位扫查,可见骨皮质回声带连续性中断,骨折成角移位,骨膜增厚回声增强;c. 术前长轴侧位多普勒成像,可见增厚的骨膜内及周围软组织内较多血流信号;d. 术中超声引导骨折复位、穿针固定;e. 术中复位后超声长轴正侧位扫查,可见骨皮质回声带连续性基本恢复,成角移位纠正;f. 术后即刻正位、侧位、斜位 X 线片
Figure1. A 4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s of right fifth proximal phalangeal shaft caused by crush injury in ultrasound groupa. Anteroposterior and oblique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b.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long axis lateral scanning, showing cortical echo with continuous interruption,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fracture, and periosteal thickening echo enhancement; c. Preoperative lateral axis ultrasonography Doppler imaging, showing abundant blood flow signals in the thickened periosteum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d.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guid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inning; e.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osition of long axis after fracture reduction, showing cortical echo with the good results of continuous recovery and angular displacement correction; f. Anteroposterior, lateral, and oblique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掌指骨骨折的复位相对容易,但骨折断端易受到肌肉、肌腱的牵拉而移位,复位后稳定性较差,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尤为重要。临床上,在 C 臂 X 线机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较为常用,但不可忽视此操作所带来的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等放射敏感人群,有时不得不选择切开复位固定。超声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其在骨折的诊断与复位固定中有着 C 臂 X 线机所不具备的优势。超声下可以观察到连续完整的骨皮质回声带,根据此回声带完整情况即可判断骨折与否[5]。Neri 等[6]采用超声对 79 例手部骨折诊断的敏感性为 91.5%、特异性为 96.8%。而且,超声能多平面多角度成像,又可实时动态可视化操作,有助于骨折复位固定。Mahaisavariya 等[7]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成功率达 97%。现有文献中,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已有报道[8-9],但在掌指骨骨折方面报道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在复位成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 TAM 恢复情况等方面,与 C 臂 X 线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声组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 C 臂 X 线机组,可减少医患接触不必要的放射损害。手部骨折的治疗以手功能恢复为最终目的,在骨折治疗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组织损伤。超声下能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端周围的神经、血管等软组织,既可监测复位过程中软组织损伤程度,又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进针点,避免或减少医源性损伤。本研究发现超声在骨干部和关节部复位成功率相差较大(分别为 88.9% 和 66.7%),这与 Rabiner 等[10]、Weinberg 等[11]研究结果相似。我们认为,这与超声在关节部位显像差有关。超声是根据骨皮质回声带的连续情况诊断骨折,而在关节部位骨皮质不平整,其反射的回声带相互交叉重叠、分辨不清,加之局部血肿声像影响,导致骨折诊断错误、复位失败。所以,在文献中的类似研究都将关节内骨折排除在外[12-13]。下一步研究可在增加样本量的基础上,将关节内、外骨折区分开来,进一步明确超声引导骨折复位的适应证。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优点:① 无放射性损害。相对于 X 线而言,超声的放射损害几乎可忽略不计,可放心应用于放射敏感人群,这是超声最大优势之一。② 多平面多角度、实时动态观察。超声可在骨骼前、后、内、外侧扫查,也可选择横轴、纵轴扫查,从而准确、直观地了解骨折移位情况[14]。而且,超声能实时动态地显示骨折情况,可在动态复位固定过程中指导医生随时作出复位调整,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后再行固定。③ 软组织显像好,可避免复位固定过程中肌肉、神经及血管等损伤,减少并发症。④ 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我们认为只要进行几次独立的超声操作后,医生即可达到手术所需的操作水平。这与 Wellsh 等[15]的研究相符。另外,超声仪器体积小、携带方便,在院外急救、灾难及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代替 X 线,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及复位骨折。
缺点:① 显像局限。超声仅能显示单侧、局部区段骨皮质形态,而不能同时观察对侧骨皮质、骨骼整体形态及固定时克氏针的进针深度等[16]。② 关节损伤显像效果差。由于关节面的不平整及超声探头不能垂直扫查关节面,限制了超声在关节损伤中的诊疗价值。③ 当开放性骨折存在严重软组织损伤,或石膏、夹板等外固定后,超声检查受到了限制,此时仍需要借助于传统检查方式[17]。④ 由于掌指骨较细小,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复位时超声探头的位置容易发生改变,给手术带来不便[18]。
综上述,超声可补充或替代 C 臂 X 线机辅助复位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是一个进步,也符合微创骨科的临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