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俊, 詹玉林, 刘英杰, 宗阳, 毛彦杰. 皮质骨通道螺钉与椎弓根螺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11): 1341-1345. doi: 10.7507/1002-1892.201706075 复制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1-3]。然而,椎弓根螺钉植入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常导致医源性肌肉损伤及术后持续性腰痛[4]。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建议采用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认为其对椎旁肌肉损伤较小,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同时增加螺钉拔出力[5-6]。目前针对 CBTS 行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且国内罕见报道[7]。为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旨在探讨 CBTS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围手术期肌肉损伤及疼痛情况、术后椎间融合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且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有脊椎手术史、脊椎畸形、精神障碍不能配合随访者。2013 年 5 月—2016 年 5 月,共 171 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 97 例患者行单节段 PLIF。51 例采用 CBTS 行 PLIF(通道螺钉组),46 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行 PLIF(椎弓根螺钉组)。
通道螺钉组:男 23 例,女 28 例;年龄 61~71 岁,平均 62.8 岁。体质量指数(23.7±4.6)kg/cm2。腰椎管狭窄 29 例,腰椎滑脱 12 例,腰椎不稳 10 例。病程 1~5 年,平均 2.7 年。病变节段:L3、4 3 例,L4、5 37 例,L5、S1 11 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2±3.1)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为 56.3%±11.3%。
椎弓根螺钉组:男 21 例,女 25 例;年龄 59~72 岁,平均 61.9 岁。体质量指数(23.8±5.1)kg/cm2。腰椎管狭窄 25 例,腰椎滑脱 11 例,腰椎不稳 10 例。病程 1~5 年,平均 2.6 年。病变节段:L3、4 5 例,L4、5 29 例,L5、S1 12 例。术前 VAS 评分为(8.1±2.3)分,ODI 为 54.1%±10.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 VAS 评分、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全麻下患者均取俯卧位。
椎弓根螺钉组:以腰椎病变节段为中心,作长约 8 cm 纵切口,逐层切开,分离椎旁肌肉,显露病变节段上、下椎体两边关节突,确认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打入定位导针,透视确认后,拧入 4 枚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行相应节段椎板切除,并行侧隐窝骨赘咬除减压;完成椎间隙准备后,在椎间隙内植入自体颗粒骨及 Cage,拧紧椎弓根螺钉尾帽。冲洗切口,置引流管 1 根,逐层缝合切口。融合节段:L3、4 5 例,L4、5 29 例,L5、S1 12 例。
通道螺钉组:以腰椎病变节段为中心,作长约 5 cm 纵切口,骨膜下剥离病变节段的椎旁肌肉,显露病变节段小关节突,无需显露上位关节突。CBTS 进钉点为上关节突中心与横突下缘下方 1 mm 的结合点,以外倾 8°、头倾 25° 打入定位导针,透视确认后,拧入 4 枚 CBTS,安装连接棒。余手术步骤同椎弓根螺钉组。融合节段:L3、4 3 例,L4、5 37 例,L5、S1 11 例。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措施一致。术后应用头孢唑林 2 d 预防感染,48 h 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鼓励佩戴胸腰支具下地活动。术后 6 周及 3、6、12 个月定期随访。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检测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评估肌肉损伤程度。记录术后 48 h 内两组使用镇痛药物(双氯芬酸钠)情况,采用 VAS 评分评价腰痛情况。采用 ODI 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三维 CT评价椎间融合,如有桥接骨小梁形成,则表明椎间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TATA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否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必要时使用 Yates 校正因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获 12 个月随访。与椎弓根螺钉组相比,通道螺钉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术后血清 CK 浓度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48 h 内,通道螺钉组 35 例(68.6%)给予镇痛药物,使用量为(89.6±99.3)mg;椎弓根螺钉组 46 例(100%)给予镇痛药物,使用量为(137.2±91.7)mg;两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34,P=0.000)。通道螺钉组发生血肿 1 例,术后 7 d 行血肿清除术;切口浅表感染 1 例,经切口护理及口服抗生素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 3.9%(2/51)。椎弓根螺钉组发生硬脊膜破裂 2 例,术中进行缝合,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浅表感染 2 例,行清创术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 8.7%(4/4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



术后 12 个月,通道螺钉组 VAS 评分为(1.9±0.8)分,椎弓根螺钉组为(1.7±0.7)分,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22,P=0.000;t=18.055,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195)。通道螺钉组 ODI 为 22.8%±9.7%,椎弓根螺钉组为 22.5%±11.6%,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47,P=0.000;t=13.639,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890)。三维 CT 复查示,通道螺钉组 48 例(94.1%)、椎弓根螺钉组 44 例(95.7%)达椎间融合;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见图 1、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MRI;d、e. 术后 3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三维 CT
Figure1. A 6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t L5 in trajectory screw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c. Preoperative MRI;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Three-dimensional CT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MRI;d、e. 术后 3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三维 CT
Figure2. A 6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t L4 in pedicle screw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c. Preoperative MRI;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Three-dimensional CT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通过本临床对比研究,我们认为与椎弓根螺钉相比,CBTS 行 PLIF 具有以下优点:① CBTS 能减少手术创伤,术中肌肉组织损伤小,主要表现为术中失血量少、术后 CK 浓度低。研究表明,血清 CK 浓度可以预测医源性肌肉损伤程度,术后 CK 浓度越高,损伤越重[8-9]。本研究通道螺钉组患者术后 CK 浓度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组。另外,通道螺钉组患者术后较少使用阵痛药物、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也间接说明了其创伤较小。② CBTS 行 PLIF 临床疗效满意。Lee 等[8]的研究显示,CBTS 与椎弓根螺钉行 PLIF 术后 12 个月疗效相似。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 ODI 及腰疼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螺钉行 PLIF 可获得相似疗效,与 Lee 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CBTS 技术与开放椎弓根螺钉技术相似,术中可以达椎管内彻底减压,能够维持脊椎稳定性,在减少手术创伤时,不影响临床疗效[10-12]。③ CBTS 生物力学强度满意。
有研究显示 CBTS 拔出力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似[13-15]。本研究两组术后椎间融合率相似,无内固定失败,提示 CBTS 可以获得足够的力学稳定。但也有学者认为 CBTS 钉棒结构刚度小于传统椎弓根螺钉[16],但是他们使用单一钉棒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研究不同钉棒系统与 CBTS 的比较,才更有临床意义。此外,在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后,可以采用 CBTS 翻修且不降低其稳定性是 CBST 的另一优势[17-18]。
综上述,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 CBTS 及椎弓根螺钉行 PLIF 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椎间融合率,但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小等优点。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患者仅随访 12 个月,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差异有待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1-3]。然而,椎弓根螺钉植入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常导致医源性肌肉损伤及术后持续性腰痛[4]。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建议采用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认为其对椎旁肌肉损伤较小,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同时增加螺钉拔出力[5-6]。目前针对 CBTS 行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且国内罕见报道[7]。为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旨在探讨 CBTS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围手术期肌肉损伤及疼痛情况、术后椎间融合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且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有脊椎手术史、脊椎畸形、精神障碍不能配合随访者。2013 年 5 月—2016 年 5 月,共 171 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 97 例患者行单节段 PLIF。51 例采用 CBTS 行 PLIF(通道螺钉组),46 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行 PLIF(椎弓根螺钉组)。
通道螺钉组:男 23 例,女 28 例;年龄 61~71 岁,平均 62.8 岁。体质量指数(23.7±4.6)kg/cm2。腰椎管狭窄 29 例,腰椎滑脱 12 例,腰椎不稳 10 例。病程 1~5 年,平均 2.7 年。病变节段:L3、4 3 例,L4、5 37 例,L5、S1 11 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2±3.1)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为 56.3%±11.3%。
椎弓根螺钉组:男 21 例,女 25 例;年龄 59~72 岁,平均 61.9 岁。体质量指数(23.8±5.1)kg/cm2。腰椎管狭窄 25 例,腰椎滑脱 11 例,腰椎不稳 10 例。病程 1~5 年,平均 2.6 年。病变节段:L3、4 5 例,L4、5 29 例,L5、S1 12 例。术前 VAS 评分为(8.1±2.3)分,ODI 为 54.1%±10.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 VAS 评分、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全麻下患者均取俯卧位。
椎弓根螺钉组:以腰椎病变节段为中心,作长约 8 cm 纵切口,逐层切开,分离椎旁肌肉,显露病变节段上、下椎体两边关节突,确认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打入定位导针,透视确认后,拧入 4 枚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行相应节段椎板切除,并行侧隐窝骨赘咬除减压;完成椎间隙准备后,在椎间隙内植入自体颗粒骨及 Cage,拧紧椎弓根螺钉尾帽。冲洗切口,置引流管 1 根,逐层缝合切口。融合节段:L3、4 5 例,L4、5 29 例,L5、S1 12 例。
通道螺钉组:以腰椎病变节段为中心,作长约 5 cm 纵切口,骨膜下剥离病变节段的椎旁肌肉,显露病变节段小关节突,无需显露上位关节突。CBTS 进钉点为上关节突中心与横突下缘下方 1 mm 的结合点,以外倾 8°、头倾 25° 打入定位导针,透视确认后,拧入 4 枚 CBTS,安装连接棒。余手术步骤同椎弓根螺钉组。融合节段:L3、4 3 例,L4、5 37 例,L5、S1 11 例。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措施一致。术后应用头孢唑林 2 d 预防感染,48 h 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鼓励佩戴胸腰支具下地活动。术后 6 周及 3、6、12 个月定期随访。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检测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评估肌肉损伤程度。记录术后 48 h 内两组使用镇痛药物(双氯芬酸钠)情况,采用 VAS 评分评价腰痛情况。采用 ODI 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三维 CT评价椎间融合,如有桥接骨小梁形成,则表明椎间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TATA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否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必要时使用 Yates 校正因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获 12 个月随访。与椎弓根螺钉组相比,通道螺钉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术后血清 CK 浓度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48 h 内,通道螺钉组 35 例(68.6%)给予镇痛药物,使用量为(89.6±99.3)mg;椎弓根螺钉组 46 例(100%)给予镇痛药物,使用量为(137.2±91.7)mg;两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34,P=0.000)。通道螺钉组发生血肿 1 例,术后 7 d 行血肿清除术;切口浅表感染 1 例,经切口护理及口服抗生素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 3.9%(2/51)。椎弓根螺钉组发生硬脊膜破裂 2 例,术中进行缝合,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浅表感染 2 例,行清创术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 8.7%(4/4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



术后 12 个月,通道螺钉组 VAS 评分为(1.9±0.8)分,椎弓根螺钉组为(1.7±0.7)分,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22,P=0.000;t=18.055,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195)。通道螺钉组 ODI 为 22.8%±9.7%,椎弓根螺钉组为 22.5%±11.6%,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47,P=0.000;t=13.639,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890)。三维 CT 复查示,通道螺钉组 48 例(94.1%)、椎弓根螺钉组 44 例(95.7%)达椎间融合;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见图 1、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MRI;d、e. 术后 3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三维 CT
Figure1. A 6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t L5 in trajectory screw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c. Preoperative MRI;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Three-dimensional CT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前 MRI;d、e. 术后 3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三维 CT
Figure2. A 6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t L4 in pedicle screw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c. Preoperative MRI;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Three-dimensional CT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通过本临床对比研究,我们认为与椎弓根螺钉相比,CBTS 行 PLIF 具有以下优点:① CBTS 能减少手术创伤,术中肌肉组织损伤小,主要表现为术中失血量少、术后 CK 浓度低。研究表明,血清 CK 浓度可以预测医源性肌肉损伤程度,术后 CK 浓度越高,损伤越重[8-9]。本研究通道螺钉组患者术后 CK 浓度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组。另外,通道螺钉组患者术后较少使用阵痛药物、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也间接说明了其创伤较小。② CBTS 行 PLIF 临床疗效满意。Lee 等[8]的研究显示,CBTS 与椎弓根螺钉行 PLIF 术后 12 个月疗效相似。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 ODI 及腰疼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螺钉行 PLIF 可获得相似疗效,与 Lee 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CBTS 技术与开放椎弓根螺钉技术相似,术中可以达椎管内彻底减压,能够维持脊椎稳定性,在减少手术创伤时,不影响临床疗效[10-12]。③ CBTS 生物力学强度满意。
有研究显示 CBTS 拔出力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似[13-15]。本研究两组术后椎间融合率相似,无内固定失败,提示 CBTS 可以获得足够的力学稳定。但也有学者认为 CBTS 钉棒结构刚度小于传统椎弓根螺钉[16],但是他们使用单一钉棒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研究不同钉棒系统与 CBTS 的比较,才更有临床意义。此外,在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后,可以采用 CBTS 翻修且不降低其稳定性是 CBST 的另一优势[17-18]。
综上述,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 CBTS 及椎弓根螺钉行 PLIF 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椎间融合率,但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小等优点。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患者仅随访 12 个月,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差异有待更长时间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