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庆, 孔清泉, 高博. 儿童 Gartland Ⅱ 型 及 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6): 698-702. doi: 10.7507/1002-1892.201710021 复制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类型,占儿童肘部损伤的 50%~60%[1],好发于 5~7 岁儿童。对于有移位的 Gartland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案首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但对于复位困难者,反复复位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复位不良可能导致肘内外翻畸形或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对于复位不成功者,仍需切开复位,而传统后方入路手术时间长,切口瘢痕大。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我们对 45 例 Gartland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左侧 24 例,右侧 21 例。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入院时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肿胀及畸形;术前合并桡神经损伤 2 例,无正中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
1.2 手术方法
患儿于全麻下仰卧于手术床靠健侧一半,以使患肢可以放置于手术床另一半,体型瘦小的患儿 C 臂 X 线机影像增强器置于手术床下以方便投照;体型较大的患儿 C 臂 X 线机影像增强器需放置于手术床旁投照。患侧上臂取外展 30° 中立位,复位时取 30~60° 屈肘位,沿前臂纵向牵引;对于 Gartland Ⅲ 型骨折,术者双手分别握于骨折两端,对向挤压纠正侧方移位。然后抬起上臂并屈肘 90°,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鹰嘴背侧向前施压,手掌握于肱骨近骨折端腹侧对抗,同时助手握住患肢前臂纵向牵引,纠正前后方移位后,以无菌绷带临时固定患肢于极度屈曲位(120~140°)。C 臂 X 线机正侧位透视肘关节(上臂外旋 90°),观察复位是否满意。复位成功标准[2]:正位透视示骨折侧方移位完全纠正;侧位透视示前后移位完全纠正,骨折近端肱骨前方皮质经过肱骨外髁骨化中心。
本组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 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辅助复位步骤:作前方肘横纹切口长 2~3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避开头静脉,切开深筋膜,沿肱二头肌肱桡肌间隙钝性分离至骨折端,拇指或示指清理骨折端血凝块及骨折端卡压的软组织;对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探查并松解神经。复位时先屈肘 30~60°,术者左手拇指深入切口至骨折近侧断端,示指自后方皮外同拇指一起握住骨折近端,右手握住肱骨内外髁及鹰嘴,对向挤压纠正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以拇指触摸探查内外侧、前方骨折线对位情况,有无软组织卡压。
复位成功后,维持极度屈肘并外旋 90° 位,拇指触及内上髁,然后拇指指腹向下滑至尺神经沟处保护尺神经,选用直径 1.5~2.0 mm 克氏针,自拇指尖经皮钻入内上髁,在矢状面与肱骨干约成 40° 角进针,与冠状面水平或前倾 10° 进针。进针之初克氏针在骨骺内应以低速钻入,避免损伤骨骺及神经,接近对侧皮质时适当提高转速,避免克氏针滑入髓腔,穿透对侧皮质即停止。然后维持极度屈肘位,上臂旋回中立位以相同规格克氏针自肱骨外上髁最高点进针,穿透对侧皮质。检查肘关节活动度及骨折稳定性,并再次透视证实复位无丢失,克氏针固定可靠。前方切口作皮内缝合,5 岁以下患儿克氏针尾置于皮外,5 岁以上患儿克氏针埋于皮下。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均予以石膏托固定 3~4 周。每月复查 X 线片至拔出克氏针,5 岁以下患儿术后 4~6 周拔除克氏针,5 岁以上患儿术后 3~6 个月拔出克氏针;此后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参照 Flynn 功能评定标准[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术中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均为 Gartland Ⅲ 型骨折行闭合复位固定患儿,1~3 个月后尺神经功能恢复。本组患儿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参照 Flynn 功能评定标准行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中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中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见图 1、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中作前方横切口;d、e. 术后 1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6 个月前方横切口瘢痕;g、h. 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
Figure1. A 8-year-old boy with left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Gartland type Ⅲ)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transverse approach reduction and fixed with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An anterior transverse incision;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f. Anterior transverse incision scar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g, h. Elbow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中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d、e. 术中正侧位透视;f、g. 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h. 术后 6 个月肘外侧预埋克氏针切口瘢痕
Figure2. A 5-year-old boy with right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Gartland type Ⅱ) was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fixed with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 fixation was performed; d, e. Intraoperative lateral and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s; f, g. Elbow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 Kirschner incision scar on the lateral elbow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肱骨髁上为肱骨干圆柱形向干骺端扁平形过渡区域,前方冠突窝与后方鹰嘴窝之间骨质菲薄,髁上骨折后因接触面积太小,断端很不稳定,骨折端容易发生旋转。有学者建议 Gartland Ⅲ 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4],但多数学者认为,对于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法[5-9]。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应既能给患者带来最大收益,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和术者射线暴露的损害。对于 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应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对 Gartland Ⅲ 型骨折也可试行复位,如复位成功后能够维持在极度屈肘位则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如复位不成功则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对于 Gartland Ⅲ 型骨折,应避免因反复闭合复位而加重软组织损伤,增加血管神经损伤风险[10],同时增加射线暴露量。
关于闭合复位的手术技巧,Lee 等[11]在闭合复位时将患儿移至手术台边,肩关节外展 90°,上臂置于 C 臂 X 线机的影像增强器平板上,数块无菌布巾折叠衬垫,以方便复位后的进针,手法复位后使用无菌弹力绷带固定于屈曲位。但患儿手臂短小,即使躯体位于手术台边缘,受 C 臂 X 线机图像增强器边缘影响,患儿肘部常不能位于影像增强器中央,且不利于无菌操作。我们利用患儿体型小的特点,将患儿置于手术床靠健侧一侧,以使患肢可以放置于手术床另一侧,C 臂 X 线机图像增强器放置于手术床下,避开手术床边缘以方便投照。闭合复位时以绷带将患肢肘关节固定于极度屈曲位,投照肘关节前后位及肱骨外旋 90° 侧位。术者不必用手维持复位,可减少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外旋 90° 位投照时肘部可靠近躯干,避免因远离躯干而靠近手术床边缘影响投照视野。同时我们发现,外旋 90° 比内旋 90° 更易获得标准侧位。
Patriota 等[12]的文献荟萃分析推荐,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Gartland Ⅲ 型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为避免尺神经损伤,内侧克氏针可采用小切口技术。但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比外侧平行进针更稳定[13]。我们建议采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进针技巧是先内侧进针,肩关节外展 30~45°、外旋 90° 位,极度屈肘,拇指触及内上髁;然后拇指指腹向下滑至尺神经沟处保护尺神经,选用 1.5~2.0 mm 直径克氏针,自拇指尖经皮穿入内上髁,与肱骨干矢状面约成 40° 角进针[14-15]。进针之初克氏针在骨骺内应以低速钻入,避免高温损伤骨骺;接近对侧皮质时应以较高转速,以防止克氏针顺入髓腔内不能穿过对侧皮质。如外侧骨皮质对位对线良好,内侧存在旋转移位时,可先由外侧穿针稳定外侧柱后,再整复内侧柱。
切开复位采用传统后路切口已被大多数骨科医师熟悉,该入路虽显露直接,能直视下确保复位,方便进行神经探查,但手术时间长、切口瘢痕大是其弊端[16];而切开复位对术者要求较高[17]。前路切口可有效进行显露,并对骨折可能造成的重要结构损伤进行有效探查[18]。南国新等[19]认为前路切口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快、功能好;切口与肘横纹一致,不易形成瘢痕;出针点均可扪及,不易损伤血管和神经,安全可靠;暴露清楚,可探查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修复已损伤断裂的肌肉。多数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不论年龄、骨折部位、性别、体质量、移位方向、手术技巧,均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20]。因此不必对神经损伤进行过度探查。
经皮克氏针露于皮外时有 10% 的针道感染率[21]。我们在随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年龄较大患儿,如克氏针尾留于皮外,因针尾干扰不适,不愿进行功能锻炼。因此我们建议 5 岁以上患儿克氏针尾埋于皮下,以便于术后功能锻炼,可于术后 3~6 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后去除克氏针;5 岁以下患儿因骨折愈合较快,克氏针尾可裸露于皮外,术后 4~6 周拔除克氏针。
综上述,对于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采用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合并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损伤者亦可经前路切口进行探查,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类型,占儿童肘部损伤的 50%~60%[1],好发于 5~7 岁儿童。对于有移位的 Gartland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案首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但对于复位困难者,反复复位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复位不良可能导致肘内外翻畸形或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对于复位不成功者,仍需切开复位,而传统后方入路手术时间长,切口瘢痕大。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我们对 45 例 Gartland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左侧 24 例,右侧 21 例。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入院时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肿胀及畸形;术前合并桡神经损伤 2 例,无正中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
1.2 手术方法
患儿于全麻下仰卧于手术床靠健侧一半,以使患肢可以放置于手术床另一半,体型瘦小的患儿 C 臂 X 线机影像增强器置于手术床下以方便投照;体型较大的患儿 C 臂 X 线机影像增强器需放置于手术床旁投照。患侧上臂取外展 30° 中立位,复位时取 30~60° 屈肘位,沿前臂纵向牵引;对于 Gartland Ⅲ 型骨折,术者双手分别握于骨折两端,对向挤压纠正侧方移位。然后抬起上臂并屈肘 90°,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鹰嘴背侧向前施压,手掌握于肱骨近骨折端腹侧对抗,同时助手握住患肢前臂纵向牵引,纠正前后方移位后,以无菌绷带临时固定患肢于极度屈曲位(120~140°)。C 臂 X 线机正侧位透视肘关节(上臂外旋 90°),观察复位是否满意。复位成功标准[2]:正位透视示骨折侧方移位完全纠正;侧位透视示前后移位完全纠正,骨折近端肱骨前方皮质经过肱骨外髁骨化中心。
本组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 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辅助复位步骤:作前方肘横纹切口长 2~3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避开头静脉,切开深筋膜,沿肱二头肌肱桡肌间隙钝性分离至骨折端,拇指或示指清理骨折端血凝块及骨折端卡压的软组织;对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探查并松解神经。复位时先屈肘 30~60°,术者左手拇指深入切口至骨折近侧断端,示指自后方皮外同拇指一起握住骨折近端,右手握住肱骨内外髁及鹰嘴,对向挤压纠正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以拇指触摸探查内外侧、前方骨折线对位情况,有无软组织卡压。
复位成功后,维持极度屈肘并外旋 90° 位,拇指触及内上髁,然后拇指指腹向下滑至尺神经沟处保护尺神经,选用直径 1.5~2.0 mm 克氏针,自拇指尖经皮钻入内上髁,在矢状面与肱骨干约成 40° 角进针,与冠状面水平或前倾 10° 进针。进针之初克氏针在骨骺内应以低速钻入,避免损伤骨骺及神经,接近对侧皮质时适当提高转速,避免克氏针滑入髓腔,穿透对侧皮质即停止。然后维持极度屈肘位,上臂旋回中立位以相同规格克氏针自肱骨外上髁最高点进针,穿透对侧皮质。检查肘关节活动度及骨折稳定性,并再次透视证实复位无丢失,克氏针固定可靠。前方切口作皮内缝合,5 岁以下患儿克氏针尾置于皮外,5 岁以上患儿克氏针埋于皮下。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均予以石膏托固定 3~4 周。每月复查 X 线片至拔出克氏针,5 岁以下患儿术后 4~6 周拔除克氏针,5 岁以上患儿术后 3~6 个月拔出克氏针;此后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参照 Flynn 功能评定标准[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术中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均为 Gartland Ⅲ 型骨折行闭合复位固定患儿,1~3 个月后尺神经功能恢复。本组患儿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参照 Flynn 功能评定标准行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中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中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见图 1、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中作前方横切口;d、e. 术后 1 d 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6 个月前方横切口瘢痕;g、h. 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
Figure1. A 8-year-old boy with left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Gartland type Ⅲ)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transverse approach reduction and fixed with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An anterior transverse incision; d,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f. Anterior transverse incision scar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g, h. Elbow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 术中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d、e. 术中正侧位透视;f、g. 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h. 术后 6 个月肘外侧预埋克氏针切口瘢痕
Figure2. A 5-year-old boy with right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Gartland type Ⅱ) was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fixed with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Percutaneous crossed Kirschner wires fixation was performed; d, e. Intraoperative lateral and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s; f, g. Elbow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 Kirschner incision scar on the lateral elbow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肱骨髁上为肱骨干圆柱形向干骺端扁平形过渡区域,前方冠突窝与后方鹰嘴窝之间骨质菲薄,髁上骨折后因接触面积太小,断端很不稳定,骨折端容易发生旋转。有学者建议 Gartland Ⅲ 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4],但多数学者认为,对于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法[5-9]。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应既能给患者带来最大收益,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和术者射线暴露的损害。对于 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应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对 Gartland Ⅲ 型骨折也可试行复位,如复位成功后能够维持在极度屈肘位则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如复位不成功则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对于 Gartland Ⅲ 型骨折,应避免因反复闭合复位而加重软组织损伤,增加血管神经损伤风险[10],同时增加射线暴露量。
关于闭合复位的手术技巧,Lee 等[11]在闭合复位时将患儿移至手术台边,肩关节外展 90°,上臂置于 C 臂 X 线机的影像增强器平板上,数块无菌布巾折叠衬垫,以方便复位后的进针,手法复位后使用无菌弹力绷带固定于屈曲位。但患儿手臂短小,即使躯体位于手术台边缘,受 C 臂 X 线机图像增强器边缘影响,患儿肘部常不能位于影像增强器中央,且不利于无菌操作。我们利用患儿体型小的特点,将患儿置于手术床靠健侧一侧,以使患肢可以放置于手术床另一侧,C 臂 X 线机图像增强器放置于手术床下,避开手术床边缘以方便投照。闭合复位时以绷带将患肢肘关节固定于极度屈曲位,投照肘关节前后位及肱骨外旋 90° 侧位。术者不必用手维持复位,可减少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外旋 90° 位投照时肘部可靠近躯干,避免因远离躯干而靠近手术床边缘影响投照视野。同时我们发现,外旋 90° 比内旋 90° 更易获得标准侧位。
Patriota 等[12]的文献荟萃分析推荐,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Gartland Ⅲ 型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为避免尺神经损伤,内侧克氏针可采用小切口技术。但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比外侧平行进针更稳定[13]。我们建议采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进针技巧是先内侧进针,肩关节外展 30~45°、外旋 90° 位,极度屈肘,拇指触及内上髁;然后拇指指腹向下滑至尺神经沟处保护尺神经,选用 1.5~2.0 mm 直径克氏针,自拇指尖经皮穿入内上髁,与肱骨干矢状面约成 40° 角进针[14-15]。进针之初克氏针在骨骺内应以低速钻入,避免高温损伤骨骺;接近对侧皮质时应以较高转速,以防止克氏针顺入髓腔内不能穿过对侧皮质。如外侧骨皮质对位对线良好,内侧存在旋转移位时,可先由外侧穿针稳定外侧柱后,再整复内侧柱。
切开复位采用传统后路切口已被大多数骨科医师熟悉,该入路虽显露直接,能直视下确保复位,方便进行神经探查,但手术时间长、切口瘢痕大是其弊端[16];而切开复位对术者要求较高[17]。前路切口可有效进行显露,并对骨折可能造成的重要结构损伤进行有效探查[18]。南国新等[19]认为前路切口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快、功能好;切口与肘横纹一致,不易形成瘢痕;出针点均可扪及,不易损伤血管和神经,安全可靠;暴露清楚,可探查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修复已损伤断裂的肌肉。多数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不论年龄、骨折部位、性别、体质量、移位方向、手术技巧,均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20]。因此不必对神经损伤进行过度探查。
经皮克氏针露于皮外时有 10% 的针道感染率[21]。我们在随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年龄较大患儿,如克氏针尾留于皮外,因针尾干扰不适,不愿进行功能锻炼。因此我们建议 5 岁以上患儿克氏针尾埋于皮下,以便于术后功能锻炼,可于术后 3~6 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后去除克氏针;5 岁以下患儿因骨折愈合较快,克氏针尾可裸露于皮外,术后 4~6 周拔除克氏针。
综上述,对于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采用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合并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损伤者亦可经前路切口进行探查,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