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石维祥, 罗晓中, 吴刚, 丁勇, 周欣. 3D 打印技术在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2): 187-191. doi: 10.7507/1002-1892.201710086 复制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之一,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组成“冂”形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跖屈时踝关节极易发生扭伤,常导致踝部骨折。由于踝部骨折累及关节,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行走时疼痛,甚至发生严重功能障碍。解剖复位、坚强有效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3]。对于内、外踝撕脱骨折,常为粉碎性或骨折块较小,临床常用的各种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带线锚钉、缝线以及钢板等难以牢固固定骨折[4-10]。因此临床常采用单纯石膏固定,但固定时间过长、术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易发生骨折不愈合、行走时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1-15]。近年来,3D 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骨科疾病治疗。3D 打印技术能为术前材料准备、准确规划手术入路及术中确定内固定物的有效位置提供依据[16-19]。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我们采用塑形阻挡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20 例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患者,术前均采用 3D 打印骨折模型指导钢板塑形(A 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的 18 例患者(B 组)进行比较,分析 3D 打印技术用于此类骨折治疗的优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 组:男 9 例,女 11 例;年龄 36~62 岁,平均 4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跌伤 8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42~92 h,平均 74.5 h。左侧 11 例,右侧 9 例。按照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 12 例、旋后外旋型 3 例、旋前外旋型 4 例、旋前外展型 1 例。其中内踝撕脱骨折 7 例,外踝撕脱骨折 13 例。
B 组:男 8 例,女 10 例;年龄 32~62 岁,平均 4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跌伤 6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48~106 h,平均 82.5 h。左侧 9 例,右侧 9 例。按照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 10 例、旋后外旋型 3 例、旋前外旋型 3 例、旋前外展型分型 1 例。其中内踝撕脱骨折 6 例,外踝撕脱骨折 12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 组:① 术前 3D 打印骨折模型并制备钢板:患者踝关节均行 CT 扫描并三维重建,将原始数据以 DICOM 格式导入 Minics19.0 软件(Matalize 公司,瑞士),选取骨阈值分割踝关节模板,再运用多层编辑模板和区域增长功能重建踝关节骨折三维模型,将模型以 STL 格式输出。采用光敏树脂材料打印骨折实体模型,于实体模型上制备塑形阻挡钢板,并设计手术切口、确定钢板及螺钉植入位置及方向。塑形阻挡钢板为网孔型,厚度为 0.8 mm,网孔直径 1.5 mm,两尖部也有网孔。
② 手术方法: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以踝关节尖部骨折端为中心作纵切口,长 3~5 cm。逐层切开,探查骨折断端,清理血肿,保持踝关节内翻或外翻位,预复位撕脱骨折块,复位成功后在骨折块下方参照钢板尖部位置,在撕脱骨折块附着的三角韧带或外侧副韧带上作两个纵形小切口,将塑形阻挡钢板尖部插入切口,使撕脱骨折块紧贴断端并被钢板牢固包裹,固定钢板螺钉及尖部螺钉。如骨折块较大,尖部螺钉可直接固定于其上;如骨折块较小,尖部螺钉固定在其周围正常骨上,起到包裹阻挡作用,使钢板与骨组成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并将骨折块远端的副韧带缝合固定于塑形阻挡钢板网孔上。对于与骨块不相连的撕脱韧带,同样用缝线缝合修复并固定于塑形阻挡钢板网孔上并与骨相连,达到双重固定。C 臂 X 线机透视明确骨折对位对线好、螺钉位置佳,被动活动内、外踝尖部骨折无移位后,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关闭切口,纱布棉垫加压包扎。术后即可行踝关节肌肉收缩活动,2 周后行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术后每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B 组:采用石膏托将踝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4~6 周,每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并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拆除石膏及开始负重的时间;石膏拆除后开始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术后踝关节残留疼痛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A 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14±3)d;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发生,愈合率为 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2.00)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踝关节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术后 6 个月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90.35±4.65)分,获优 13 例、良 7 例。术后 18 例取出内固定物,随访期间均无再骨折发生。见图 1。
B 组: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40±10)d; 1 例骨折未愈合,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骨折愈合率为 94.44%,骨折愈合时间为(13.83±7.49)周;随访期间 3 例 (16.67%)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踝关节残留疼痛。术后 6 个月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79.28±34.28)分,获良 15 例、中 2 例、差 1 例。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以及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76,P=0.026;t=–2.118,P=0.041;t=–20.551,P=0.000;t=4.252,P=0.000)。

a.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b. 术前 CT;c. 3D 打印骨折模型及塑形阻挡钢板;d.术后第 1 天正侧位 X 线片;e. 术后 3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5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正侧位 X 线片;g. 术后 5 个月踝关节功能位
Figure1. A 4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external ankle distal avulsed fracture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 Preoperative CT; c. 3D printing fracture model and the shape-blocking steel plate; d.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fter internal fixator removal); g. Functional images of ankle at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临床确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但国内外对此类骨折治疗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塑形阻挡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踝关节 AOFAS 评分均优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我们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术前采用 3D 打印骨折模型指导钢板塑形,可准确定位钢板及螺钉安放位置,使骨折固定更牢靠;塑形阻挡钢板的两尖部可“包裹阻挡”撕脱骨折块,并用螺钉固定,骨折块远端副韧带缝合于网孔上,达到双重固定。术后患者无需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时进行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功能锻炼,避免了关节僵硬的发生。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表明塑形阻挡钢板固定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牢靠、有效,能满足踝关节主动伸、屈等活动的应力要求。② 3D 打印技术指导下个性化操作,减少了皮肤软组织创伤以及对骨折周围组织血循环的破坏,减少了周围软组织粘连,有利于功能康复[24-31]。此外,A 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考虑原因为:① 塑形阻挡钢板厚度为 0.8 mm,易塑形,贴附好,避免了皮肤软组织受压;② 塑形阻挡钢板为钛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通过本组治疗,我们对 3D 打印技术用于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治疗有以下体会。 ① 术前患者均需行 CT 三维重建,获取原数据并在软件中重建骨折三维模型,然后 3D 打印骨折实体模型,设计个性化塑形阻挡钢板及精准规划手术切口及钢板、螺钉安放位置;② 术中骨折复位成功后,在骨折块下方参照钢板尖部位置,在撕脱骨折块附着的三角韧带或外侧副韧带上作两个纵形小切口,保持韧带松弛位插入两尖部,再固定钢板螺钉。应注意检查骨折块周围是否有与其不相连的韧带撕脱,若有则需重建韧带并缝合固定于阻挡钢板的网孔上并与骨相连,进而达到双重固定效果;③ 若撕脱骨折块较大时,复位骨折块后可在钢板的尖部网孔处直接植入 1~2 枚螺钉,进一步加强骨折固定的牢靠性;若撕脱骨折块较小或粉碎,则将尖部网孔处螺钉固定在周围正常骨上,以起到包裹阻挡作用。
综上述,3D 打印技术用于治疗内、外踝尖部撕脱性骨折,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固定牢靠等优势,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性撕脱骨折。但是本研究仅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进行了比较,且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以及与其他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确疗效。此外,塑形阻挡钢板仅适用于内、外踝撕脱骨折,而且塑形阻挡钢板尖部由于受力原因相对较宽。下一步我们将对 CT 三维数据及标本解剖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着力于研发一种可根据不同骨骼解剖特点塑形,并能适用于不同部位撕脱骨折,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性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之一,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组成“冂”形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跖屈时踝关节极易发生扭伤,常导致踝部骨折。由于踝部骨折累及关节,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行走时疼痛,甚至发生严重功能障碍。解剖复位、坚强有效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3]。对于内、外踝撕脱骨折,常为粉碎性或骨折块较小,临床常用的各种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带线锚钉、缝线以及钢板等难以牢固固定骨折[4-10]。因此临床常采用单纯石膏固定,但固定时间过长、术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易发生骨折不愈合、行走时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1-15]。近年来,3D 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骨科疾病治疗。3D 打印技术能为术前材料准备、准确规划手术入路及术中确定内固定物的有效位置提供依据[16-19]。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我们采用塑形阻挡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20 例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患者,术前均采用 3D 打印骨折模型指导钢板塑形(A 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的 18 例患者(B 组)进行比较,分析 3D 打印技术用于此类骨折治疗的优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 组:男 9 例,女 11 例;年龄 36~62 岁,平均 4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跌伤 8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42~92 h,平均 74.5 h。左侧 11 例,右侧 9 例。按照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 12 例、旋后外旋型 3 例、旋前外旋型 4 例、旋前外展型 1 例。其中内踝撕脱骨折 7 例,外踝撕脱骨折 13 例。
B 组:男 8 例,女 10 例;年龄 32~62 岁,平均 4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跌伤 6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48~106 h,平均 82.5 h。左侧 9 例,右侧 9 例。按照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 10 例、旋后外旋型 3 例、旋前外旋型 3 例、旋前外展型分型 1 例。其中内踝撕脱骨折 6 例,外踝撕脱骨折 12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 组:① 术前 3D 打印骨折模型并制备钢板:患者踝关节均行 CT 扫描并三维重建,将原始数据以 DICOM 格式导入 Minics19.0 软件(Matalize 公司,瑞士),选取骨阈值分割踝关节模板,再运用多层编辑模板和区域增长功能重建踝关节骨折三维模型,将模型以 STL 格式输出。采用光敏树脂材料打印骨折实体模型,于实体模型上制备塑形阻挡钢板,并设计手术切口、确定钢板及螺钉植入位置及方向。塑形阻挡钢板为网孔型,厚度为 0.8 mm,网孔直径 1.5 mm,两尖部也有网孔。
② 手术方法: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以踝关节尖部骨折端为中心作纵切口,长 3~5 cm。逐层切开,探查骨折断端,清理血肿,保持踝关节内翻或外翻位,预复位撕脱骨折块,复位成功后在骨折块下方参照钢板尖部位置,在撕脱骨折块附着的三角韧带或外侧副韧带上作两个纵形小切口,将塑形阻挡钢板尖部插入切口,使撕脱骨折块紧贴断端并被钢板牢固包裹,固定钢板螺钉及尖部螺钉。如骨折块较大,尖部螺钉可直接固定于其上;如骨折块较小,尖部螺钉固定在其周围正常骨上,起到包裹阻挡作用,使钢板与骨组成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并将骨折块远端的副韧带缝合固定于塑形阻挡钢板网孔上。对于与骨块不相连的撕脱韧带,同样用缝线缝合修复并固定于塑形阻挡钢板网孔上并与骨相连,达到双重固定。C 臂 X 线机透视明确骨折对位对线好、螺钉位置佳,被动活动内、外踝尖部骨折无移位后,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关闭切口,纱布棉垫加压包扎。术后即可行踝关节肌肉收缩活动,2 周后行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术后每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B 组:采用石膏托将踝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4~6 周,每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并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拆除石膏及开始负重的时间;石膏拆除后开始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术后踝关节残留疼痛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A 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14±3)d;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发生,愈合率为 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2.00)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踝关节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术后 6 个月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90.35±4.65)分,获优 13 例、良 7 例。术后 18 例取出内固定物,随访期间均无再骨折发生。见图 1。
B 组: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40±10)d; 1 例骨折未愈合,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骨折愈合率为 94.44%,骨折愈合时间为(13.83±7.49)周;随访期间 3 例 (16.67%)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踝关节残留疼痛。术后 6 个月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79.28±34.28)分,获良 15 例、中 2 例、差 1 例。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以及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76,P=0.026;t=–2.118,P=0.041;t=–20.551,P=0.000;t=4.252,P=0.000)。

a.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b. 术前 CT;c. 3D 打印骨折模型及塑形阻挡钢板;d.术后第 1 天正侧位 X 线片;e. 术后 3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5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正侧位 X 线片;g. 术后 5 个月踝关节功能位
Figure1. A 4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external ankle distal avulsed fracture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 Preoperative CT; c. 3D printing fracture model and the shape-blocking steel plate; d.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fter internal fixator removal); g. Functional images of ankle at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临床确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但国内外对此类骨折治疗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塑形阻挡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踝关节 AOFAS 评分均优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我们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术前采用 3D 打印骨折模型指导钢板塑形,可准确定位钢板及螺钉安放位置,使骨折固定更牢靠;塑形阻挡钢板的两尖部可“包裹阻挡”撕脱骨折块,并用螺钉固定,骨折块远端副韧带缝合于网孔上,达到双重固定。术后患者无需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时进行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功能锻炼,避免了关节僵硬的发生。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表明塑形阻挡钢板固定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牢靠、有效,能满足踝关节主动伸、屈等活动的应力要求。② 3D 打印技术指导下个性化操作,减少了皮肤软组织创伤以及对骨折周围组织血循环的破坏,减少了周围软组织粘连,有利于功能康复[24-31]。此外,A 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考虑原因为:① 塑形阻挡钢板厚度为 0.8 mm,易塑形,贴附好,避免了皮肤软组织受压;② 塑形阻挡钢板为钛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通过本组治疗,我们对 3D 打印技术用于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治疗有以下体会。 ① 术前患者均需行 CT 三维重建,获取原数据并在软件中重建骨折三维模型,然后 3D 打印骨折实体模型,设计个性化塑形阻挡钢板及精准规划手术切口及钢板、螺钉安放位置;② 术中骨折复位成功后,在骨折块下方参照钢板尖部位置,在撕脱骨折块附着的三角韧带或外侧副韧带上作两个纵形小切口,保持韧带松弛位插入两尖部,再固定钢板螺钉。应注意检查骨折块周围是否有与其不相连的韧带撕脱,若有则需重建韧带并缝合固定于阻挡钢板的网孔上并与骨相连,进而达到双重固定效果;③ 若撕脱骨折块较大时,复位骨折块后可在钢板的尖部网孔处直接植入 1~2 枚螺钉,进一步加强骨折固定的牢靠性;若撕脱骨折块较小或粉碎,则将尖部网孔处螺钉固定在周围正常骨上,以起到包裹阻挡作用。
综上述,3D 打印技术用于治疗内、外踝尖部撕脱性骨折,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固定牢靠等优势,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性撕脱骨折。但是本研究仅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进行了比较,且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以及与其他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确疗效。此外,塑形阻挡钢板仅适用于内、外踝撕脱骨折,而且塑形阻挡钢板尖部由于受力原因相对较宽。下一步我们将对 CT 三维数据及标本解剖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着力于研发一种可根据不同骨骼解剖特点塑形,并能适用于不同部位撕脱骨折,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性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