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邵陇龙, 甄平, 马永海, 巩栋, 王云龙. 不同浓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慢性骨髓炎模型对比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4): 412-419. doi: 10.7507/1002-1892.201711082 复制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骨髓炎的延续,由于治疗时清创不彻底、引流不畅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因伴随不同程度长时间感染,抗生素耐药,死骨形成,导致骨不连或骨不愈合,成为骨科临床难题之一[1-3]。目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主要方法有手术清创、病灶切除、封闭式负压引流及抗生素灌注等[4-6],但疗效欠佳,常需要多次手术及长期运用抗生素,甚至部分患者需要截肢治疗,造成巨大身心及经济负担[7-8]。因此寻找一个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案相当必要。
建立稳定、高效的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是对慢性骨髓炎实验研究的重要保障[9]。临床常见的慢性骨髓炎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运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所致慢性骨髓炎发生率逐步上升[10],故本实验采用 MRSA 作为致病菌。在造模动物选择上,因兔能较好地模拟人慢性骨髓炎发生过程,且手术操作较容易[11],故本实验选择兔制备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目前文献报道使用的菌量不一致,细菌浓度过高容易导致动物死亡,过低达不到造模效果[12-14]。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对兔股骨注射不同浓度 MRSA,评价其感染指标,为确定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最佳致病菌浓度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成年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 48 只,雌雄不限,体质量 2.5~3.0 kg,由兰州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科提供。排除先天畸形、营养不良等疾病,自由饮水,标准饮食 ,于湿度 30%、室温 25℃ 的清洁级实验室单笼适应性饲养 2 周后进行实验。
MRSA(由兰州军区总医院检验科提供);采用 DENSIMAT 比浊仪(BIOMERIEUX 公司,法国)将 MRSA 定量制备成浓度为 1×109 CFU/mL 的菌液,无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为 1×108、1×107、1×106、1×105 CFU/mL 浓度的菌液,备用(4 h 内用完,防止细菌增殖及凋亡造成浓度差异过大)。
水合氯醛(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兔 C 反应蛋白酶联反应测定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常规手术器械一套(江苏施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 mL 注射器(山东威高集团高分子有限公司);医用电钻(天津宇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骨蜡(上海三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X 线机(GE 公司,美国);CT(Philip 公司,荷兰)。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 48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6 组,每组 8 只;A 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C、D、E、F 组分别注射 1×109、1×108、1×107、1×106、1×105 CFU/mL MRSA。所有动物以 10% 水合氯醛(2.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实验台上;暴露左侧股骨,于股骨髁上 2 cm 处为起点纵向切开皮肤,分离肌肉、筋膜,暴露股骨后用 2 mm 克氏针钻孔,打通骨髓腔,1 mL 注射器抽取骨髓后骨蜡封闭孔隙,再通过骨蜡缓慢注射 0.1 mL 鱼肝油酸钠闭塞血管使之硬化。1 min 后 A 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0.1 mL,B~F 组根据分组向髓腔注射 0.1 mL 不同浓度 MRSA;再次用骨蜡封闭注射器形成孔隙,防止菌液外漏。最后逐层缝合软组织及皮肤,切口以聚维酮碘消毒无菌纱布覆盖,按照统一标准单笼饲养。
1.3 观测指标
1.3.1 动物大体观察
术后 4 周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皮温,有无红肿、流脓、窦道形成。根据唐辉等[15]的标准行大体观察评分:0 分,无感染征象;1 分,皮温增高,切口表面有红斑;2 分,切口处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3 分,骨质破坏严重,侵犯关节,有脓肿。
1.3.2 细菌学检查
术后 4 周用无菌棉签沾取伤口分泌物,生理盐水浸泡棉签后在琼脂培养基涂板,确定感染细菌种类。
1.3.3 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检测
术前及术后 2、4 周采取兔耳缘静脉血 2 mL,以离心半径 10 cm、3 000 r/min 离心 15 min 后,取上层血清,30 min 内用兔 C 反应蛋白酶联反应测定试剂盒测定 C 反应蛋白含量。
1.3.4 影像学观察
术后 4 周行 X 线片和 CT 检查观察股骨变化及缺损闭合情况,采用 Norden 评分[16]进行影像学评分,包括 4 个指标:① 死骨形成:有,3 分;可疑,1.5 分;无,0 分。② 骨质破坏:有,2 分;可疑,1 分;无,0 分。③ 骨质增生:有,1 分;可疑,0.5 分;无,0 分。④ 软组织包块影:有,1 分;可疑,0.5 分;无,0 分。
1.3.5 标本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 4 周采用兔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动物,取出股骨标本,采用 Ambrose 标准[17]进行标本大体观察评分:3 分,显著脓肿;2 分,中等量脓肿;1 分,少量脓肿;0 分,无脓肿。将标本以甲醛固定 48 h,10%EDTA 脱钙液脱钙,每周换液 1 次,共 4 周;脱钙后行石蜡包埋,5 μm 厚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骨内炎症情况。采用 Ambrose 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① 炎症情况:3 分,严重炎症、纤维化、脓肿;2 分,中等炎症、纤维化;1 分,少量炎症、纤维化;0 分,无炎症仅纤维化。② 新骨形成比例:3 分,<25%;2 分,25%~50%;1 分,50%~75%;0 分,75%~100%。将两种评分取均值评价骨髓炎的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动物大体观察
术后 4 周内 A 组无动物死亡,切口愈合良好,皮温可,无红肿、脓肿、渗出及窦道形成。B 组术后 3 d 和 5 d 因感染过重分别死亡 2 只和 3 只动物;余 3 只感染侵犯至关节,脓肿形成,大量骨质破坏,死骨形成。C 组术后 7 d 因感染过重死亡 2 只动物;余 6 只中,2 只切口感染侵犯至关节,程度轻于 B 组;4 只切口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D、E、F 组无动物死亡。D 组 7 只兔切口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1 只兔切口红肿,但未形成窦道。E 组 6 只兔切口红肿,股骨略微增粗,尚未形成窦道;2 只兔切口皮温增高,红肿形成,尚未形成窦道。F 组 4 只切口红肿,皮温增高,尚未形成窦道;4 只切口皮温高,无红肿,皮肤处有红斑。见图 1。
A、B、C、D、E、F 组大体观察评分分别为 0、(3.00±0.00)、(2.33±0.52)、(1.88±0.35)、(1.75±0.46)、(1.50±0.53)分,A 组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B 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评分高于 D、E、F 组,D 组高于 E、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F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细菌学检查
A 组无切口红肿渗出,E 组 2 只、F 组 8 只切口未破溃形成窦道,因此未进行细菌学培养测定。B 组 3 只、C 组 6 只、D 组 8 只、E 组 6 只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确定为 MRSA。
2.3 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检测
术前各组间比较 C 反应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周,B~F 组 C 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 A 组,B、C 组高于 D、E、F 组,D、E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及 D、E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 2、4 周 C 反应蛋白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 组术后 2、4 周显著高于术前(P<0.05);A、F 组术后 2、4 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 组术后 4 周显著高于术后 2 周(P<0.05)。见表 1。



2.4 影像学观察
X 线片示:A 组软组织无肿胀,骨质无破坏,无死骨形成。B~F 组均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其中 B 组软组织肿胀明显,侵犯至关节;C 组中 2 只侵犯至关节,但侵犯程度不及 B 组;D、E 组均可见死骨形成,股骨破坏肿胀,肿胀程度不及 B 组;F 组可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破坏程度不及 D、E 组。见图 2。
CT 三维重建示:A 组可见股骨三维重建结构良好,无明显骨质破坏,股骨干平滑完整。B 组可见股骨结构破坏,关节处骨质破坏严重,大量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股骨干显著增粗。C 组中有 2 只侵犯至膝关节,侵犯程度不及 B 组;其余可见股骨干增粗,股骨髁上骨质破坏严重,骨质增生,死骨形成。D、E 组可见股骨髁上骨质破坏,破坏程度不及 C 组,少量死骨形成。F 组可见股骨髁上骨质少许破坏,破坏程度不及 E 组。见图 3。
横断面 CT 示:A 组可见股骨干平滑完整,无死骨、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胀。B 组可见股骨干靠近膝关节处严重破坏,大量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严重。C 组 2 只侵犯至膝关节,严重程度不及 B 组;其余可见股骨干增粗,局部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D、E 组均可见股骨髁上股骨增粗,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软组织肿胀程度不及 C 组。F 组可见少量骨质破坏,部分实验动物可疑骨质增生,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见图 4。
A、B、C、D、E、F 组 Norden 评分分别为 0、(6.50±0.86)、(5.92±0.86)、(5.12±0.69)、(4.75±0.80)、(3.69±0.26)分。B~F 组评分显著高于 A 组,B、C 组显著高于 D、E、F 组,D、E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及 D、E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组织学观察
A、B、C、D、E、F 组标本大体观察评分分别为 0、(3.00±0.00)、(2.33±0.52)、(1.75±0.46)、(1.62±0.52)、(1.37±0.52)分,B~F 组显著高于 A 组,B、C 组显著高于 D、E、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E 染色示:A 组未见明显异常,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排列整齐完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B 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骨细胞坏死,部分区域脓肿伴机化;C 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程度不及 B 组,嗜伊红组织脓肿形成;D、E 组可见中等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程度不及 C 组,部分区域脓肿形成;F 组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结构未见明显破坏。见图 5。A、B、C、D、E、F 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0.13±0.35)、(2.67±0.58)、(1.67±0.82)、(1.38±0.52)、(1.13±0.35)、(0.75±0.71)分,B~F 组显著高于 A 组,B 组显著高于 C~F 组,C、D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 组间以及 E、F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1. General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2. X-ray film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3. CT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4. Cross section CT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5. HE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 (×100)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各种植入型器械在骨科应用越来越多,慢性骨髓炎是导致植入器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伤口迁延不愈,致病菌长期存在,抗生素耐药,死骨形成,窦道存在,病程时长,反复发作。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MRSA 已成为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临床一旦确诊为 MRSA 所形成的慢性骨髓炎,需要更长住院时间及更多抗生素使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18]。
合适的动物模型在骨髓炎治疗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髓炎造模动物不同,实验所施加的干预措施也不同。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犬、猪、兔、大鼠、小鼠等,由于兔经济实惠、占用饲养面积小、股骨大利于操作,故本实验采用兔股骨作为实验对象与部位。国内外报道的骨髓炎模型制备的菌液浓度不一致[19-20],制备的细菌种类也不同[21-23],且临床因 MRSA 形成的骨髓炎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本实验选用 MRSA 为造模实验菌属。菌液浓度是制备骨髓炎模型的关键因素,菌液浓度高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本实验中,当注射菌液浓度为 1×109 CFU/mL 时,动物存活率仅 37.5%(3/8),且存活的模型感染程度均较重。但浓度太低,造模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根据文献报道[18],研究者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模浓度至少在 1×105 CFU/mL 以上才可能有较高的感染率。MRSA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故我们选用浓度为 1×105~1×109 CFU/mL 的 MRSA 进行筛选。本研究结果发现,适宜的造模浓度为 1×106~1×107 CFU/mL,大于文献报道的 1×105 CFU/mL,可能与既往文献未使用硬化剂及骨蜡封闭,造成菌液外溢,外部软组织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关。
在制备过程中,硬化剂的选择也较为关键。本实验的预实验中发现,未注射硬化剂可造成兔死亡只数增加,可能是因菌液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死亡。本研究选用 5% 鱼肝油酸钠[24-25],它可以使骨局部微循环栓塞,阻断微循环,使得菌液进入血液的量减少,防止脓毒血症的发生,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是骨髓炎造模中较合适的方法。
综上述,在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制备过程中,硬化剂的选用及合适浓度的 MRSA 是造模关键。本实验结果提示,制备 MRSA 所形成的兔股骨慢性骨髓炎适宜的菌液浓度为 1×106~1×107 CFU/mL,该方法重复性高,制备模型较统一。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骨髓炎的延续,由于治疗时清创不彻底、引流不畅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因伴随不同程度长时间感染,抗生素耐药,死骨形成,导致骨不连或骨不愈合,成为骨科临床难题之一[1-3]。目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主要方法有手术清创、病灶切除、封闭式负压引流及抗生素灌注等[4-6],但疗效欠佳,常需要多次手术及长期运用抗生素,甚至部分患者需要截肢治疗,造成巨大身心及经济负担[7-8]。因此寻找一个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案相当必要。
建立稳定、高效的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是对慢性骨髓炎实验研究的重要保障[9]。临床常见的慢性骨髓炎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运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所致慢性骨髓炎发生率逐步上升[10],故本实验采用 MRSA 作为致病菌。在造模动物选择上,因兔能较好地模拟人慢性骨髓炎发生过程,且手术操作较容易[11],故本实验选择兔制备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目前文献报道使用的菌量不一致,细菌浓度过高容易导致动物死亡,过低达不到造模效果[12-14]。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对兔股骨注射不同浓度 MRSA,评价其感染指标,为确定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最佳致病菌浓度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成年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 48 只,雌雄不限,体质量 2.5~3.0 kg,由兰州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科提供。排除先天畸形、营养不良等疾病,自由饮水,标准饮食 ,于湿度 30%、室温 25℃ 的清洁级实验室单笼适应性饲养 2 周后进行实验。
MRSA(由兰州军区总医院检验科提供);采用 DENSIMAT 比浊仪(BIOMERIEUX 公司,法国)将 MRSA 定量制备成浓度为 1×109 CFU/mL 的菌液,无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为 1×108、1×107、1×106、1×105 CFU/mL 浓度的菌液,备用(4 h 内用完,防止细菌增殖及凋亡造成浓度差异过大)。
水合氯醛(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兔 C 反应蛋白酶联反应测定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常规手术器械一套(江苏施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 mL 注射器(山东威高集团高分子有限公司);医用电钻(天津宇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骨蜡(上海三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X 线机(GE 公司,美国);CT(Philip 公司,荷兰)。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 48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6 组,每组 8 只;A 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C、D、E、F 组分别注射 1×109、1×108、1×107、1×106、1×105 CFU/mL MRSA。所有动物以 10% 水合氯醛(2.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实验台上;暴露左侧股骨,于股骨髁上 2 cm 处为起点纵向切开皮肤,分离肌肉、筋膜,暴露股骨后用 2 mm 克氏针钻孔,打通骨髓腔,1 mL 注射器抽取骨髓后骨蜡封闭孔隙,再通过骨蜡缓慢注射 0.1 mL 鱼肝油酸钠闭塞血管使之硬化。1 min 后 A 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0.1 mL,B~F 组根据分组向髓腔注射 0.1 mL 不同浓度 MRSA;再次用骨蜡封闭注射器形成孔隙,防止菌液外漏。最后逐层缝合软组织及皮肤,切口以聚维酮碘消毒无菌纱布覆盖,按照统一标准单笼饲养。
1.3 观测指标
1.3.1 动物大体观察
术后 4 周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皮温,有无红肿、流脓、窦道形成。根据唐辉等[15]的标准行大体观察评分:0 分,无感染征象;1 分,皮温增高,切口表面有红斑;2 分,切口处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3 分,骨质破坏严重,侵犯关节,有脓肿。
1.3.2 细菌学检查
术后 4 周用无菌棉签沾取伤口分泌物,生理盐水浸泡棉签后在琼脂培养基涂板,确定感染细菌种类。
1.3.3 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检测
术前及术后 2、4 周采取兔耳缘静脉血 2 mL,以离心半径 10 cm、3 000 r/min 离心 15 min 后,取上层血清,30 min 内用兔 C 反应蛋白酶联反应测定试剂盒测定 C 反应蛋白含量。
1.3.4 影像学观察
术后 4 周行 X 线片和 CT 检查观察股骨变化及缺损闭合情况,采用 Norden 评分[16]进行影像学评分,包括 4 个指标:① 死骨形成:有,3 分;可疑,1.5 分;无,0 分。② 骨质破坏:有,2 分;可疑,1 分;无,0 分。③ 骨质增生:有,1 分;可疑,0.5 分;无,0 分。④ 软组织包块影:有,1 分;可疑,0.5 分;无,0 分。
1.3.5 标本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 4 周采用兔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动物,取出股骨标本,采用 Ambrose 标准[17]进行标本大体观察评分:3 分,显著脓肿;2 分,中等量脓肿;1 分,少量脓肿;0 分,无脓肿。将标本以甲醛固定 48 h,10%EDTA 脱钙液脱钙,每周换液 1 次,共 4 周;脱钙后行石蜡包埋,5 μm 厚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骨内炎症情况。采用 Ambrose 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① 炎症情况:3 分,严重炎症、纤维化、脓肿;2 分,中等炎症、纤维化;1 分,少量炎症、纤维化;0 分,无炎症仅纤维化。② 新骨形成比例:3 分,<25%;2 分,25%~50%;1 分,50%~75%;0 分,75%~100%。将两种评分取均值评价骨髓炎的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动物大体观察
术后 4 周内 A 组无动物死亡,切口愈合良好,皮温可,无红肿、脓肿、渗出及窦道形成。B 组术后 3 d 和 5 d 因感染过重分别死亡 2 只和 3 只动物;余 3 只感染侵犯至关节,脓肿形成,大量骨质破坏,死骨形成。C 组术后 7 d 因感染过重死亡 2 只动物;余 6 只中,2 只切口感染侵犯至关节,程度轻于 B 组;4 只切口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D、E、F 组无动物死亡。D 组 7 只兔切口红肿,股骨增粗,窦道形成;1 只兔切口红肿,但未形成窦道。E 组 6 只兔切口红肿,股骨略微增粗,尚未形成窦道;2 只兔切口皮温增高,红肿形成,尚未形成窦道。F 组 4 只切口红肿,皮温增高,尚未形成窦道;4 只切口皮温高,无红肿,皮肤处有红斑。见图 1。
A、B、C、D、E、F 组大体观察评分分别为 0、(3.00±0.00)、(2.33±0.52)、(1.88±0.35)、(1.75±0.46)、(1.50±0.53)分,A 组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B 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评分高于 D、E、F 组,D 组高于 E、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F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细菌学检查
A 组无切口红肿渗出,E 组 2 只、F 组 8 只切口未破溃形成窦道,因此未进行细菌学培养测定。B 组 3 只、C 组 6 只、D 组 8 只、E 组 6 只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确定为 MRSA。
2.3 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检测
术前各组间比较 C 反应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周,B~F 组 C 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 A 组,B、C 组高于 D、E、F 组,D、E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及 D、E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 2、4 周 C 反应蛋白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 组术后 2、4 周显著高于术前(P<0.05);A、F 组术后 2、4 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 组术后 4 周显著高于术后 2 周(P<0.05)。见表 1。



2.4 影像学观察
X 线片示:A 组软组织无肿胀,骨质无破坏,无死骨形成。B~F 组均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其中 B 组软组织肿胀明显,侵犯至关节;C 组中 2 只侵犯至关节,但侵犯程度不及 B 组;D、E 组均可见死骨形成,股骨破坏肿胀,肿胀程度不及 B 组;F 组可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破坏程度不及 D、E 组。见图 2。
CT 三维重建示:A 组可见股骨三维重建结构良好,无明显骨质破坏,股骨干平滑完整。B 组可见股骨结构破坏,关节处骨质破坏严重,大量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股骨干显著增粗。C 组中有 2 只侵犯至膝关节,侵犯程度不及 B 组;其余可见股骨干增粗,股骨髁上骨质破坏严重,骨质增生,死骨形成。D、E 组可见股骨髁上骨质破坏,破坏程度不及 C 组,少量死骨形成。F 组可见股骨髁上骨质少许破坏,破坏程度不及 E 组。见图 3。
横断面 CT 示:A 组可见股骨干平滑完整,无死骨、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胀。B 组可见股骨干靠近膝关节处严重破坏,大量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严重。C 组 2 只侵犯至膝关节,严重程度不及 B 组;其余可见股骨干增粗,局部死骨形成,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D、E 组均可见股骨髁上股骨增粗,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软组织肿胀程度不及 C 组。F 组可见少量骨质破坏,部分实验动物可疑骨质增生,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见图 4。
A、B、C、D、E、F 组 Norden 评分分别为 0、(6.50±0.86)、(5.92±0.86)、(5.12±0.69)、(4.75±0.80)、(3.69±0.26)分。B~F 组评分显著高于 A 组,B、C 组显著高于 D、E、F 组,D、E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及 D、E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组织学观察
A、B、C、D、E、F 组标本大体观察评分分别为 0、(3.00±0.00)、(2.33±0.52)、(1.75±0.46)、(1.62±0.52)、(1.37±0.52)分,B~F 组显著高于 A 组,B、C 组显著高于 D、E、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E 染色示:A 组未见明显异常,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排列整齐完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B 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骨细胞坏死,部分区域脓肿伴机化;C 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程度不及 B 组,嗜伊红组织脓肿形成;D、E 组可见中等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破坏程度不及 C 组,部分区域脓肿形成;F 组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小梁结构未见明显破坏。见图 5。A、B、C、D、E、F 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0.13±0.35)、(2.67±0.58)、(1.67±0.82)、(1.38±0.52)、(1.13±0.35)、(0.75±0.71)分,B~F 组显著高于 A 组,B 组显著高于 C~F 组,C、D 组显著高于 F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 组间以及 E、F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1. General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2. X-ray film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3. CT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4. Cross section CT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a. A 组;b. B 组;c. C 组;d. D 组;e. E 组;f. F 组
Figure5. HE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rabbits 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each group (×100)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d. Group D; e. Group E; f. Group F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各种植入型器械在骨科应用越来越多,慢性骨髓炎是导致植入器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伤口迁延不愈,致病菌长期存在,抗生素耐药,死骨形成,窦道存在,病程时长,反复发作。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MRSA 已成为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临床一旦确诊为 MRSA 所形成的慢性骨髓炎,需要更长住院时间及更多抗生素使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18]。
合适的动物模型在骨髓炎治疗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髓炎造模动物不同,实验所施加的干预措施也不同。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犬、猪、兔、大鼠、小鼠等,由于兔经济实惠、占用饲养面积小、股骨大利于操作,故本实验采用兔股骨作为实验对象与部位。国内外报道的骨髓炎模型制备的菌液浓度不一致[19-20],制备的细菌种类也不同[21-23],且临床因 MRSA 形成的骨髓炎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本实验选用 MRSA 为造模实验菌属。菌液浓度是制备骨髓炎模型的关键因素,菌液浓度高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本实验中,当注射菌液浓度为 1×109 CFU/mL 时,动物存活率仅 37.5%(3/8),且存活的模型感染程度均较重。但浓度太低,造模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根据文献报道[18],研究者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模浓度至少在 1×105 CFU/mL 以上才可能有较高的感染率。MRSA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故我们选用浓度为 1×105~1×109 CFU/mL 的 MRSA 进行筛选。本研究结果发现,适宜的造模浓度为 1×106~1×107 CFU/mL,大于文献报道的 1×105 CFU/mL,可能与既往文献未使用硬化剂及骨蜡封闭,造成菌液外溢,外部软组织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关。
在制备过程中,硬化剂的选择也较为关键。本实验的预实验中发现,未注射硬化剂可造成兔死亡只数增加,可能是因菌液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死亡。本研究选用 5% 鱼肝油酸钠[24-25],它可以使骨局部微循环栓塞,阻断微循环,使得菌液进入血液的量减少,防止脓毒血症的发生,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是骨髓炎造模中较合适的方法。
综上述,在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制备过程中,硬化剂的选用及合适浓度的 MRSA 是造模关键。本实验结果提示,制备 MRSA 所形成的兔股骨慢性骨髓炎适宜的菌液浓度为 1×106~1×107 CFU/mL,该方法重复性高,制备模型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