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东方, 孔祥朋, 王毅, 倪明, 李想, 柴伟. 第三代 Oxford 单髁假体安放位置对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12): 1518-1523. doi: 10.7507/1002-1892.201805021 复制
目前,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作为一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术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比,UKA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假体 10 年生存率较高等优点[1-4]。但也有学者认为,UKA 对假体安放位置准确度和术者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后衬垫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行 TKA 再次翻修后效果不佳[5-7]。Edmondson 等[8]研究认为 UKA 术中假体安放位置和中期疗效无相关性,但也有学者认为安放位置会影响假体生存率和临床效果[9-11]。目前,临床 UKA 常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Zimmer-Biomet 公司,美国),该假体包括单柱型和双柱型。我们对采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行 UKA 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假体安放位置对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和两者相关性,同时对单柱型和双柱型假体的临床功能和安放位置精确度进行横向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② 疼痛局限于内侧,且交叉韧带完整;③ 膝关节最大屈曲度>90°,屈曲挛缩 <10°,内翻畸形 <15° 且外力可矫正至中立位。排除标准:① 影像学资料不完整;② 侧位 X 线片显示股骨内、外髁不重叠者。2015 年 9 月—11 月,共 26 例(26 膝)患者纳入研究。2015 年 10 月前收治患者均采用单柱型假体(15 例,单柱组);10 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引入双柱型假体,收治患者均采用双柱型假体(11 例,双柱组)。
单柱组:男 2 例,女 13 例;年龄 55~76 岁,平均 61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31±2.89)kg/m2。左膝 6 例,右膝 9 例。骨关节炎根据 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Ⅲ级 9 例,Ⅳ级 6 例。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为(45.95±6.02)分。双柱组:男 5 例,女 6 例;年龄 52~77 岁,平均 66 岁。BMI 为(25.84±3.81)kg/m2。左膝 8 例,右膝 3 例。骨关节炎根据 K-L 分级标准:Ⅲ级为 6 例,Ⅳ级为 5 例。术前 HSS 评分(44.64±4.68)分。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关节炎 K-L 分级、术前 HSS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 MicroPlasty 操作工具完成;除股骨组件安放方法以外,两组手术操作一致;均使用“鸡尾酒”镇痛方法[12]。全麻后,患肢取半截石位,术侧大腿根部捆扎止血带。屈膝 90°,采用小切口髌旁入路。暴露胫骨结节至胫骨平台前内侧缘,切除内侧半月板,探查前、后交叉韧带是否完整,清除股骨内髁、髁间窝内外缘、胫骨平台内侧骨赘,行胫骨矢状面和水平截骨。重力位自然下垂膝关节,放置股骨、胫骨、衬垫试模,测试屈伸间隙平衡满意后,安装防撞击导向器,研磨试模周围骨赘。测试间隙平衡且无撞击发生后,冲洗截骨面,安放股骨、胫骨假体和配套衬垫(Zimmer-Biomet 公司,美国)。安放单柱型股骨假体时,将单立柱置于股骨内侧髁上 6 mm 孔,剩余 4 mm 孔用小骨块填充或者骨水泥封堵;安装双柱型股骨假体时,将靠前立柱置于 4 mm 孔,靠后立柱置于 6 mm 孔。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松止血带,彻底冲洗,关闭关节腔,依次缝合肌肉、皮下和皮肤,擦干切口皮肤再用组织胶水(B.Braun 公司,德国)均匀涂抹于切口表面,宽约 5 mm,60 s 后即可盖上切口敷料[13]。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一致,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及对症治疗。术后当天或者第 2 天即可下地活动。术后 6 周、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以及之后每年 1 次定期随访
1.3.1 临床功能评价
采用 HSS 评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牛津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
1.3.2 影像学评价
摄标准正侧位 X 线片,其中侧位片上股骨和胫骨内、外髁互相重叠。参考 Shakespeare 等[14]的方法测量假体股骨及胫骨组件位置相关指标,每张 X 线片由两名关节科住院医师采用 Polyware 软件独立测量,取均值。
① 于正位片测量组件内外翻角,其中股骨组件内外翻角为胫骨解剖轴和股骨组件长轴的夹角,胫骨组件内外翻角是胫骨解剖轴和胫骨组件横轴对应垂线的夹角。② 于侧位片矢状面测量股骨组件屈伸角,即股骨后侧皮质切线和股骨组件立柱所在轴线夹角;以及胫骨组件后倾角,即胫骨后侧皮质切线和胫骨组件纵轴所对应垂线的夹角(胫骨组件后倾数值为“+”、前倾为“–”)。
参照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评价标准[8]和 Oxford 单髁膝关节系统 MicroPlasty 技术操作手册-附录-术后影像学评估标准部分,依据 X 线片测量的胫骨、股骨组件各指标结果与理想值的偏差进行评分。其中,胫骨组件后倾角理想值为 7°,每偏差 1° 计 1 分;内外翻角理想值为 0°,偏离 1° 计 1 分;组件突出平台距离,每突出 1 mm 计 1 分;是否存在胫骨后方骨赘或水泥,存在计 1 分、不存在计 0 分。股骨组件屈伸角理想值为 10°,每偏差 1° 计 1 分;内外翻角理想值为 0°,偏离 1° 计 1 分;股骨组件后缘突悬距离,每突出 1 mm 计 1 分;是否存股骨后方骨赘或水泥,存在计 1 分、不存在计 0 分。胫骨、股骨组件评分总和即为总体组件评分,总分为 0 分代表安放位置最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采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比较组件位置与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单柱组随访时间为 24~27 个月,平均为 26.2 个月;双柱组为 24~26 个月,平均为 25.2 个月。随访期间 2 例双柱组患者出现衬垫脱位并翻修,患者年龄分别为 62 岁和 48 岁;原衬垫厚度均为 5 mm,分别替换为 7、8 mm 衬垫,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衬垫未出现再次脱位。两组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严重并发症。见图 1、2。

a、b. 术前;c、d. 术后第 2 天;e、f. 术后 2 年
Figure1.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65-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the left knee in twin-peg groupa, b. Before operation; c, d. At 2 days after operation; e, f. At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c、d. 术后第 2 天;e、f. 术后 2 年
Figure2.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58-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the left knee in single-peg groupa, b. Before operation; c, d. At 2 days after operation; e, f. At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末次随访时,单柱组及双柱组 HSS 评分分别为(85.84±6.57)、(82.71±7.33)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P=0.008;t=1.236,P=0.026)。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WOMAC 评分、OKS 评分、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两组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以及总体组件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相关分析示,两组假体位置与术后功能评分间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 3、4。








3 讨论
3.1 单髁假体位置对疗效的影响
Edmondson 等[8]通过对 48 例患者进行了平均 4.5 年的随访,他们认为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影像学评分与关节功能 OKS 评分无关联。考虑单一 OKS 评分主观性较强,本研究引入 HSS、KSS、WOMAC 评分,其中 HSS 评分可以反映膝关节局部情况和机体整体情况,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很高价值。WOMAC 评分是从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估,覆盖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特征。KSS 评分通过与患者面谈和体格检查来完成膝关节功能评估,既可获得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信息,又可以了解患者膝关节功能信息,使术后功能评估更客观、全面。
Shakespeare 等[14]通过对 226 例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进行影像学测量,发现 36% 存在胫骨组件安放位置靠前,18 例股骨组件安放过屈或过伸,但无因组件位置不良引起的假体松动。Gulati 等[15]通过对 211 例 UKA 患者平均随访 5.2 年,发现股骨组件屈伸以及内外翻角存在 10° 以内偏差、胫骨组件后倾角存在 5° 以内偏差时,均不会对术后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分析这可能与股骨组件球形设计和凹面型衬垫设计有关。Kang 等[16]的有限元分析发现,股骨组件内外翻异常会影响衬垫、外侧间室、副韧带张力,尤其是偏差超过 9° 时。Chatellard 等[9]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总结了 559 例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平均 5.17 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显示关节生存率与以下胫骨组件位置因素有关,包括关节间隙高度改变超过 2 mm 以及胫骨组件内外翻角超过 3°、后倾角超过 5°。
综合本研究结果和上述文献所述,我们认为一定范围内,即使组件安放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也不会对术后疗效有明显影响。但是这一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随访验证。
3.2 单、双柱型假体疗效
Hurst 等[17]认为与单柱型假体相比,双柱型假体有以下优势:① 股骨组件旋转稳定性强;② 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增加 15°;③ 股骨组件外形更接近股骨内侧髁轮廓;④ 假体安放位置精确度更高。本研究显示单、双柱型假体影像学评分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本研究两组均采用 MicroPlasty 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基本相同;② 随访时间较短;③ 主刀医生处于学习曲线过程,因此待术者MicroPlasty 操作工具和手术技术成熟后,是否能体现双柱型假体设计优势,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UKA 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术后 2 例双柱组患者发生衬垫脱位,术后 X 线片复查均可见内侧胫骨平台过度突悬(胫骨组件内侧缘超过胫骨平台内侧缘 2 mm),分析可能与术中胫骨垂直截骨时往复锯位置偏内侧有关。胫骨组件内侧缘过度突悬会刺激内侧副韧带发生炎性反应,进而变松弛。当衬垫前后移动时,失去内侧副韧带有效阻挡,发生过度旋转以致脱位。此外,屈膝时胫骨组件后缘残余骨赘会反复撞击半月板衬垫,进而引起脱位。有文献报道,股骨组件旋转不良、随访 1 年以上功能评分较差也是容易脱位因素[18-19]。White 等[18]提出可以通过术中保护内侧副韧带、清理骨赘等措施,降低衬垫脱出风险。Kim 等[20]认为对于衬垫初次脱位且未合并其他并发症者,优先考虑单纯衬垫置换,如果再次出现脱位则直接采用 TKA 翻修。本研究考虑患者为初次脱位,且未合其他并发症,故采用单纯衬垫置换,术后未再脱位。
Mohammad 等[21] 通过超过 8 000 例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长期随访,发现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包括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1.42%)、假体松动(1.25%)。相关研究认为,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主要与下肢力线过度矫正有关(胫股角>180° 的外翻畸形)[22],也与患者生活方式、疼痛敏感性和随访时间有关[23-24] 。针对假体松动,Kim 等[20]认为与患者年龄较小、超重、内翻畸形以及过大后倾有关,此外胫骨组件松动多发生于全聚乙烯固定平台单髁假体,金属背托、活动平台假体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处理策略主要是更换组件或者直接采用 TKA 翻修。
综上述,采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单、双柱型假体在影像学位置和术后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注意准确放置假体,但一定范围内位置偏差不会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目前,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作为一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术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比,UKA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假体 10 年生存率较高等优点[1-4]。但也有学者认为,UKA 对假体安放位置准确度和术者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后衬垫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行 TKA 再次翻修后效果不佳[5-7]。Edmondson 等[8]研究认为 UKA 术中假体安放位置和中期疗效无相关性,但也有学者认为安放位置会影响假体生存率和临床效果[9-11]。目前,临床 UKA 常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Zimmer-Biomet 公司,美国),该假体包括单柱型和双柱型。我们对采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行 UKA 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假体安放位置对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和两者相关性,同时对单柱型和双柱型假体的临床功能和安放位置精确度进行横向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② 疼痛局限于内侧,且交叉韧带完整;③ 膝关节最大屈曲度>90°,屈曲挛缩 <10°,内翻畸形 <15° 且外力可矫正至中立位。排除标准:① 影像学资料不完整;② 侧位 X 线片显示股骨内、外髁不重叠者。2015 年 9 月—11 月,共 26 例(26 膝)患者纳入研究。2015 年 10 月前收治患者均采用单柱型假体(15 例,单柱组);10 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引入双柱型假体,收治患者均采用双柱型假体(11 例,双柱组)。
单柱组:男 2 例,女 13 例;年龄 55~76 岁,平均 61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31±2.89)kg/m2。左膝 6 例,右膝 9 例。骨关节炎根据 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Ⅲ级 9 例,Ⅳ级 6 例。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为(45.95±6.02)分。双柱组:男 5 例,女 6 例;年龄 52~77 岁,平均 66 岁。BMI 为(25.84±3.81)kg/m2。左膝 8 例,右膝 3 例。骨关节炎根据 K-L 分级标准:Ⅲ级为 6 例,Ⅳ级为 5 例。术前 HSS 评分(44.64±4.68)分。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关节炎 K-L 分级、术前 HSS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 MicroPlasty 操作工具完成;除股骨组件安放方法以外,两组手术操作一致;均使用“鸡尾酒”镇痛方法[12]。全麻后,患肢取半截石位,术侧大腿根部捆扎止血带。屈膝 90°,采用小切口髌旁入路。暴露胫骨结节至胫骨平台前内侧缘,切除内侧半月板,探查前、后交叉韧带是否完整,清除股骨内髁、髁间窝内外缘、胫骨平台内侧骨赘,行胫骨矢状面和水平截骨。重力位自然下垂膝关节,放置股骨、胫骨、衬垫试模,测试屈伸间隙平衡满意后,安装防撞击导向器,研磨试模周围骨赘。测试间隙平衡且无撞击发生后,冲洗截骨面,安放股骨、胫骨假体和配套衬垫(Zimmer-Biomet 公司,美国)。安放单柱型股骨假体时,将单立柱置于股骨内侧髁上 6 mm 孔,剩余 4 mm 孔用小骨块填充或者骨水泥封堵;安装双柱型股骨假体时,将靠前立柱置于 4 mm 孔,靠后立柱置于 6 mm 孔。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松止血带,彻底冲洗,关闭关节腔,依次缝合肌肉、皮下和皮肤,擦干切口皮肤再用组织胶水(B.Braun 公司,德国)均匀涂抹于切口表面,宽约 5 mm,60 s 后即可盖上切口敷料[13]。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一致,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及对症治疗。术后当天或者第 2 天即可下地活动。术后 6 周、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以及之后每年 1 次定期随访
1.3.1 临床功能评价
采用 HSS 评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牛津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
1.3.2 影像学评价
摄标准正侧位 X 线片,其中侧位片上股骨和胫骨内、外髁互相重叠。参考 Shakespeare 等[14]的方法测量假体股骨及胫骨组件位置相关指标,每张 X 线片由两名关节科住院医师采用 Polyware 软件独立测量,取均值。
① 于正位片测量组件内外翻角,其中股骨组件内外翻角为胫骨解剖轴和股骨组件长轴的夹角,胫骨组件内外翻角是胫骨解剖轴和胫骨组件横轴对应垂线的夹角。② 于侧位片矢状面测量股骨组件屈伸角,即股骨后侧皮质切线和股骨组件立柱所在轴线夹角;以及胫骨组件后倾角,即胫骨后侧皮质切线和胫骨组件纵轴所对应垂线的夹角(胫骨组件后倾数值为“+”、前倾为“–”)。
参照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评价标准[8]和 Oxford 单髁膝关节系统 MicroPlasty 技术操作手册-附录-术后影像学评估标准部分,依据 X 线片测量的胫骨、股骨组件各指标结果与理想值的偏差进行评分。其中,胫骨组件后倾角理想值为 7°,每偏差 1° 计 1 分;内外翻角理想值为 0°,偏离 1° 计 1 分;组件突出平台距离,每突出 1 mm 计 1 分;是否存在胫骨后方骨赘或水泥,存在计 1 分、不存在计 0 分。股骨组件屈伸角理想值为 10°,每偏差 1° 计 1 分;内外翻角理想值为 0°,偏离 1° 计 1 分;股骨组件后缘突悬距离,每突出 1 mm 计 1 分;是否存股骨后方骨赘或水泥,存在计 1 分、不存在计 0 分。胫骨、股骨组件评分总和即为总体组件评分,总分为 0 分代表安放位置最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采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比较组件位置与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单柱组随访时间为 24~27 个月,平均为 26.2 个月;双柱组为 24~26 个月,平均为 25.2 个月。随访期间 2 例双柱组患者出现衬垫脱位并翻修,患者年龄分别为 62 岁和 48 岁;原衬垫厚度均为 5 mm,分别替换为 7、8 mm 衬垫,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衬垫未出现再次脱位。两组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严重并发症。见图 1、2。

a、b. 术前;c、d. 术后第 2 天;e、f. 术后 2 年
Figure1.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65-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the left knee in twin-peg groupa, b. Before operation; c, d. At 2 days after operation; e, f. At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a、b. 术前;c、d. 术后第 2 天;e、f. 术后 2 年
Figure2.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58-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the left knee in single-peg groupa, b. Before operation; c, d. At 2 days after operation; e, f. At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末次随访时,单柱组及双柱组 HSS 评分分别为(85.84±6.57)、(82.71±7.33)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P=0.008;t=1.236,P=0.026)。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WOMAC 评分、OKS 评分、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两组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以及总体组件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相关分析示,两组假体位置与术后功能评分间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 3、4。








3 讨论
3.1 单髁假体位置对疗效的影响
Edmondson 等[8]通过对 48 例患者进行了平均 4.5 年的随访,他们认为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影像学评分与关节功能 OKS 评分无关联。考虑单一 OKS 评分主观性较强,本研究引入 HSS、KSS、WOMAC 评分,其中 HSS 评分可以反映膝关节局部情况和机体整体情况,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很高价值。WOMAC 评分是从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估,覆盖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特征。KSS 评分通过与患者面谈和体格检查来完成膝关节功能评估,既可获得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信息,又可以了解患者膝关节功能信息,使术后功能评估更客观、全面。
Shakespeare 等[14]通过对 226 例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进行影像学测量,发现 36% 存在胫骨组件安放位置靠前,18 例股骨组件安放过屈或过伸,但无因组件位置不良引起的假体松动。Gulati 等[15]通过对 211 例 UKA 患者平均随访 5.2 年,发现股骨组件屈伸以及内外翻角存在 10° 以内偏差、胫骨组件后倾角存在 5° 以内偏差时,均不会对术后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分析这可能与股骨组件球形设计和凹面型衬垫设计有关。Kang 等[16]的有限元分析发现,股骨组件内外翻异常会影响衬垫、外侧间室、副韧带张力,尤其是偏差超过 9° 时。Chatellard 等[9]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总结了 559 例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术后平均 5.17 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显示关节生存率与以下胫骨组件位置因素有关,包括关节间隙高度改变超过 2 mm 以及胫骨组件内外翻角超过 3°、后倾角超过 5°。
综合本研究结果和上述文献所述,我们认为一定范围内,即使组件安放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也不会对术后疗效有明显影响。但是这一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随访验证。
3.2 单、双柱型假体疗效
Hurst 等[17]认为与单柱型假体相比,双柱型假体有以下优势:① 股骨组件旋转稳定性强;② 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增加 15°;③ 股骨组件外形更接近股骨内侧髁轮廓;④ 假体安放位置精确度更高。本研究显示单、双柱型假体影像学评分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本研究两组均采用 MicroPlasty 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基本相同;② 随访时间较短;③ 主刀医生处于学习曲线过程,因此待术者MicroPlasty 操作工具和手术技术成熟后,是否能体现双柱型假体设计优势,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UKA 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术后 2 例双柱组患者发生衬垫脱位,术后 X 线片复查均可见内侧胫骨平台过度突悬(胫骨组件内侧缘超过胫骨平台内侧缘 2 mm),分析可能与术中胫骨垂直截骨时往复锯位置偏内侧有关。胫骨组件内侧缘过度突悬会刺激内侧副韧带发生炎性反应,进而变松弛。当衬垫前后移动时,失去内侧副韧带有效阻挡,发生过度旋转以致脱位。此外,屈膝时胫骨组件后缘残余骨赘会反复撞击半月板衬垫,进而引起脱位。有文献报道,股骨组件旋转不良、随访 1 年以上功能评分较差也是容易脱位因素[18-19]。White 等[18]提出可以通过术中保护内侧副韧带、清理骨赘等措施,降低衬垫脱出风险。Kim 等[20]认为对于衬垫初次脱位且未合并其他并发症者,优先考虑单纯衬垫置换,如果再次出现脱位则直接采用 TKA 翻修。本研究考虑患者为初次脱位,且未合其他并发症,故采用单纯衬垫置换,术后未再脱位。
Mohammad 等[21] 通过超过 8 000 例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长期随访,发现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包括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1.42%)、假体松动(1.25%)。相关研究认为,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主要与下肢力线过度矫正有关(胫股角>180° 的外翻畸形)[22],也与患者生活方式、疼痛敏感性和随访时间有关[23-24] 。针对假体松动,Kim 等[20]认为与患者年龄较小、超重、内翻畸形以及过大后倾有关,此外胫骨组件松动多发生于全聚乙烯固定平台单髁假体,金属背托、活动平台假体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处理策略主要是更换组件或者直接采用 TKA 翻修。
综上述,采用第 3 代 Oxford 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单、双柱型假体在影像学位置和术后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注意准确放置假体,但一定范围内位置偏差不会对疗效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