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晋圣阳, 李发成. 腹壁整形术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12): 1611-1614. doi: 10.7507/1002-1892.201805088 复制
衰老、肥胖患者减重术后和妊娠分娩后会出现腹壁皮肤肌肉腱膜系统松弛,随着人们对形体美追求增加,腹壁整形手术需求随之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 年美国腹壁整形手术量在各项美容手术中排名第 3[1]。传统腹壁整形手术存在并发症多的缺点,近年来一些技术的改进改善了手术效果,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现就腹壁整形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手术历史沿革
1890 年,Demars 和 Marx 报道了一项包括脐区的广泛腹壁脂肪切除术,其为最早的腹壁整形术。 20 世纪 60 年代,腹壁整形术开始用于改善形体,并将皮瓣分离技术引入手术,增加了皮瓣移动性,提高了手术效果。但传统腹壁整形术不能解决腹壁脂肪堆积的问题。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脂肪抽吸技术出现,并于 1985 年首次用于腹壁整形中。但是脂肪抽吸会提高皮瓣血供障碍的风险,导致并发症增加,因此临床将腹壁整形术与脂肪抽吸术分开进行,两次手术需要间隔半年。但先行脂肪抽吸会导致术区纤维化,进而增加了后期腹壁整形术难度;而先行腹壁整形术会导致脂肪抽吸后腹壁再次松弛。基于分期手术带来的问题,Matarasso 于 20 世纪 90 年代首次提出了腹壁整形中吸脂“安全区”和“危险区”的概念,认为脐上腹壁分离皮瓣的中间区为“危险区”。2001 年,Saldanha 首次提出腹壁吸脂整形术的概念,选择性皮瓣分离至腹直肌内缘,减少了对穿支血管和神经的破坏,降低了皮瓣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不影响腹直肌前鞘折叠。2017 年,Seth 等[2]根据腹壁松弛程度将腹壁整形术总结为 5 种不同术式,分别为小切口腹壁整形、浮脐腹壁整形、传统腹壁整形、倒“T”字腹壁整形和环周下腹部提升。
2 手术技术进展
2.1 脂肪抽吸
目前,脂肪抽吸为腹壁吸脂整形术第一步,通过脂肪抽吸去除腹壁多余脂肪,改善腹部臃肿形态,有利于轮廓重塑。同时,脂肪抽吸去除了多余脂肪组织,保留了纤维间隔,增加了皮瓣下拉时的移动性,可避免传统腹壁整形术的大范围分离。
传统腹壁整形术由于采用皮下广泛分离,导致穿支血管破坏明显。而脂肪抽吸不影响直径>1 mm 的穿支血管,对腹壁血运影响较小。除了腹壁穿支血管,Bertheuil 等[3]的研究在组织学和细胞水平证实,吸脂过程中腹壁微血管网络也得到完整保留。Matarasso[4]将腹部吸脂范围分为 4 个区域:安全区、限制区、危险区和自由区。位于皮瓣中央的危险区,其血供处于腹壁供应血管的末端,传统腹壁整形术中会破坏穿支血管,因此导致危险区血供最差,在此区域内吸脂会明显增加皮瓣缺血坏死风险。而腹壁吸脂整形术中是进行选择性分离皮瓣,保留了腹直肌穿支血管,因此吸脂范围不受危险区的影响,行全腹部吸脂也不增加皮瓣缺血坏死风险。
关于吸脂层次,Ribeiro 等[5]提出在上腹部行浅层和深层吸脂,下腹部行深层吸脂,此方法术区过渡自然,形体美观。Saldanha 等[6]认为脐上应于浅层和深层吸脂,脐下于浅层和深层部分吸脂,以利于 Scarpa 筋膜的暴露和保留。而 Kim 等 [7] 建议行全腹壁浅层和深层吸脂,腹壁变薄有利于腹壁轮廓恢复。脂肪去除后残留的空间有利于皮瓣向下滑动,降低缝合张力。吸脂后腹部臃肿形态得到改善,下腹深层吸脂后上、下腹形态过渡自然。同时,去除脂肪有利于暴露腹直肌,利于腹直肌前鞘折叠的操作。
2.2 选择性分离
腹壁整形皮下分离范围经历了逐渐增大和逐渐缩小的过程,在传统腹壁整形术中,为了降低松弛皮肤切除后皮瓣下拉的张力,往往需要广泛分离皮瓣,导致穿支血管破坏。腹壁吸脂整形术中通过吸脂松解腹部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皮瓣下拉张力。相对于传统腹壁整形术的大范围分离,选择性分离范围是沿腹中线向两侧分离至腹直肌内缘,创面明显缩小,避开了腹直肌穿支血管和侧方穿支血管,减少了对上腹部血供和淋巴回流的破坏,减小腔隙形成,降低皮瓣坏死和血清肿发生率。选择性分离范围由腹直肌前鞘折叠来决定,最高可至剑突水平。Smith 等[8]发现以肋缘下方 6 cm、腹中线外侧 4 cm 处为中心点且直径 2 cm 范围内存在腹壁上动脉深支的穿支血管,分离皮瓣时保留此血管可明显降低皮瓣缺血坏死发生率,从而增加腹壁吸脂整形术的安全性。
2.3 Scarpa 筋膜保留
关于 Scarpa 筋膜是否保留存在争议,一项解剖学研究表明腹壁淋巴管主要位于真皮内(82.6%),而 Scarpa 筋膜内淋巴管仅占 9.4%[9]。进一步研究发现,下腹皮肤淋巴收集器起自于真皮下层,走行于 Scarpa 筋膜浅面,因此保留 Scarpa 筋膜并不能保留皮肤的淋巴收集器,不能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导致血清肿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皮瓣和 Scarpa 筋膜间黏度较大,不容易形成死腔[10]。Swanson[11]用激光荧光成像技术检测了 Scarpa 筋膜去除前后腹壁灌注差异,发现切除 Scarpa 筋膜后腹壁组织灌注未受明显影响。Ribeiro 等[5]建议去除下腹部 Scarpa 筋膜,同时行下腹部深层吸脂和耻骨区吸脂,以解决保留 Scarpa 筋膜带来的下腹部表面凹凸不平等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脐下 Scarpa 筋膜去除不会增加血清肿发生风险。然而,目前临床研究多倾向于保留 Scarpa 筋膜,以利于保留下腹部穿支血管和淋巴管,减少血肿、血清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2-13]。
2.4 腹直肌前鞘折叠
腹部形态由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腹腔内容物和腹壁肌肉腱膜系统松弛程度共同决定。腹腔内脂肪增多主要表现为腹部外形似苹果,上腹部膨隆,按压下腹部膨隆加重。腹壁松弛则为单一下腹部隆起。腹腔内容物增多引起的腹部膨隆,不需要行腹直肌前鞘折叠;而非腹腔内容物增多导致的腹壁肌肉腱膜系统松弛,需要行腹壁肌肉筋膜系统紧缩折叠。术中选择性分离完成后双层缝合分离的腹直肌,必要时行下腹部双侧腹外斜肌腱膜折叠[14]和腹直肌水平折叠[15],以达到改善外形的效果。腹直肌折叠产生的回缩力有助于缩小瘢痕。注意腹直肌折叠过度会破坏解剖结构,增加腹压,影响呼吸,增加下肢血栓形成风险,而且折叠收紧的腱膜会松弛复发。
2.5 脐整形
脐的形态对腹壁美学起到重要作用,理想的脐部形态为凹陷,纵向卵圆形,有上缘帽。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关于脐部理想的位置、形态和重建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通常,为了达到脐部凹陷的效果,需要去除切口周围 2~3 cm 的皮下脂肪,脐茎过长时需行脐茎折叠,将脐茎与腹直肌筋膜缝合,或者将皮瓣边缘与 Scarpa 筋膜和脐茎缝合。Martinez-Teixido 等[16]提出在剑突和耻骨联合中点去除皮下脂肪直达真皮层,皮下与腹直肌缝合,其形成的凹陷即为新脐。此方法具有瘢痕少、对脐周血供要求低、不易缺血等优点。近年来,除了脐部的外观,人们也开始关注脐部感觉的恢复,Tremp 等[17]在腹壁整形中切除脐蒂,保留部分脐周脂肪,术后定期测量重建脐部的浅表感觉,结果表明术后 33 个月内脐周感觉逐渐恢复。
3 并发症
腹壁整形术经过多年改进,疗效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腹部外观不自然,去除松弛皮肤导致腹部中央张力大,患者自觉腹部“紧缩感”,形成较大的切口瘢痕和脐部瘢痕,黄种人更为明显。此外,腹壁整形术对侧腹部和腰部形态改善有限。目前,在各种美容手术中腹壁整形术并发症最多,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适应证为体质量稳定 3 个月以上、没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诉求合理、饮食习惯良好者。腹壁整形术并发症高危因素包括年龄>45 岁、肥胖(体质量指数>30)、糖尿病、吸烟等,同时联合其他美容手术也会增加并发症风险[18]。
3.1 血清肿
血清肿为腹壁整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1%~42%[19]。腹壁整形术中皮瓣分离时会离断淋巴管,而皮瓣内表面的脂肪与筋膜黏附较差,容易形成死腔,导致血清肿发生。血清肿在传统腹壁整形术中较常见,术中大量补液会增加血清肿发生概率[20]。联合脂肪抽吸、选择性分离和进行性减张缝合等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分离皮瓣时将 Scarpa 筋膜一起分离,但不去除 Scarpa 筋膜下脂肪组织,可降低血清肿发生[21]。分离皮瓣时紧贴 Scarpa 筋膜表面分离,保留 Scarpa 筋膜,可缩短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减少血清肿发生[13, 22]。大量研究表明,进行性减张缝合可促进皮瓣和腱膜的贴合,消灭 Scarpa 筋膜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腱膜间死腔,减少血清肿发生,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甚至无需放置引流管[23-28]。有研究认为在皮瓣下应用纤维蛋白胶等组织黏合剂也可起到类似的效果[29]。而 Ardehali 等[30]对 3 种预防腹壁整形中血清肿发生方法进行了 Meta 分析,结果表明 Scarpa 筋膜保留和进行性减张缝合可减少血清肿发生风险,而应用纤维蛋白胶对血清肿发生没有明显影响。Swanson[31]认为手术刀替代电刀分离可减少组织损伤,减少血清肿的发生,无需进行性减张缝合。
3.2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相对于其他美容手术,腹壁整形发生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最高,发生率为 0.07%~1.4%[32]。Keyes 等[32]对 2001 年—2011 年间 2 295 901 例门诊美容手术的统计表明,414 例(0.02%)出现静脉血栓,其中 240 例(58%)为腹壁整形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高凝状态的风险,如吸烟史、流产史,术前超声检查可排除下肢静脉血栓。有研究推荐改良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评估血栓发生风险,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凝药。Seth 等[2]对麻省总医院行腹壁整形术的 779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60% 患者接受了预防性抗凝治疗,总血栓栓塞和血肿发生率低于 1%。
3.3 皮瓣坏死
传统腹壁整形术中皮瓣广泛分离,破坏了穿支血管,皮瓣血供仅由肋缘和侧腹部提供,尤其是皮瓣下部正中易发生缺血。创面缝合时过高的张力也是加重皮瓣缺血的因素之一。另外,吸烟是导致皮瓣坏死的重要因素,患者术前及术后 3 周应严格禁烟。为减少皮瓣坏死的发生,可选择术中间断分离皮瓣、保留脐周穿支血管,闭合切口时采用进行性减张缝合技术。
3.4 感染
感染为腹壁整形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1.0%~3.8%,包括术区感染和血清肿感染[19]。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较严重者可出现分泌物渗出和全身症状。偶有患者会进展为坏死性筋膜炎、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高体质量指数、吸烟是增加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偶有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的报道[33]。术前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生素存在争议。保守治疗无效、非急性期的脓肿应早期清创。
3.5 其他
腹壁整形并发症还包括血肿、瘢痕、腹部外形不规则、瘀斑、感觉减退、持续肿胀、失血、脂肪液化、切口裂开、脐变形错位以及脐坏死等。
4 展望
腹壁整形术在经历了传统腹壁整形到腹壁吸脂整形的进步,以及选择性分离、Scarpa 筋膜保留和进行性减张缝合等技术的改良,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手术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腹壁整形术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降低并发症、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
衰老、肥胖患者减重术后和妊娠分娩后会出现腹壁皮肤肌肉腱膜系统松弛,随着人们对形体美追求增加,腹壁整形手术需求随之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 年美国腹壁整形手术量在各项美容手术中排名第 3[1]。传统腹壁整形手术存在并发症多的缺点,近年来一些技术的改进改善了手术效果,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现就腹壁整形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手术历史沿革
1890 年,Demars 和 Marx 报道了一项包括脐区的广泛腹壁脂肪切除术,其为最早的腹壁整形术。 20 世纪 60 年代,腹壁整形术开始用于改善形体,并将皮瓣分离技术引入手术,增加了皮瓣移动性,提高了手术效果。但传统腹壁整形术不能解决腹壁脂肪堆积的问题。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脂肪抽吸技术出现,并于 1985 年首次用于腹壁整形中。但是脂肪抽吸会提高皮瓣血供障碍的风险,导致并发症增加,因此临床将腹壁整形术与脂肪抽吸术分开进行,两次手术需要间隔半年。但先行脂肪抽吸会导致术区纤维化,进而增加了后期腹壁整形术难度;而先行腹壁整形术会导致脂肪抽吸后腹壁再次松弛。基于分期手术带来的问题,Matarasso 于 20 世纪 90 年代首次提出了腹壁整形中吸脂“安全区”和“危险区”的概念,认为脐上腹壁分离皮瓣的中间区为“危险区”。2001 年,Saldanha 首次提出腹壁吸脂整形术的概念,选择性皮瓣分离至腹直肌内缘,减少了对穿支血管和神经的破坏,降低了皮瓣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不影响腹直肌前鞘折叠。2017 年,Seth 等[2]根据腹壁松弛程度将腹壁整形术总结为 5 种不同术式,分别为小切口腹壁整形、浮脐腹壁整形、传统腹壁整形、倒“T”字腹壁整形和环周下腹部提升。
2 手术技术进展
2.1 脂肪抽吸
目前,脂肪抽吸为腹壁吸脂整形术第一步,通过脂肪抽吸去除腹壁多余脂肪,改善腹部臃肿形态,有利于轮廓重塑。同时,脂肪抽吸去除了多余脂肪组织,保留了纤维间隔,增加了皮瓣下拉时的移动性,可避免传统腹壁整形术的大范围分离。
传统腹壁整形术由于采用皮下广泛分离,导致穿支血管破坏明显。而脂肪抽吸不影响直径>1 mm 的穿支血管,对腹壁血运影响较小。除了腹壁穿支血管,Bertheuil 等[3]的研究在组织学和细胞水平证实,吸脂过程中腹壁微血管网络也得到完整保留。Matarasso[4]将腹部吸脂范围分为 4 个区域:安全区、限制区、危险区和自由区。位于皮瓣中央的危险区,其血供处于腹壁供应血管的末端,传统腹壁整形术中会破坏穿支血管,因此导致危险区血供最差,在此区域内吸脂会明显增加皮瓣缺血坏死风险。而腹壁吸脂整形术中是进行选择性分离皮瓣,保留了腹直肌穿支血管,因此吸脂范围不受危险区的影响,行全腹部吸脂也不增加皮瓣缺血坏死风险。
关于吸脂层次,Ribeiro 等[5]提出在上腹部行浅层和深层吸脂,下腹部行深层吸脂,此方法术区过渡自然,形体美观。Saldanha 等[6]认为脐上应于浅层和深层吸脂,脐下于浅层和深层部分吸脂,以利于 Scarpa 筋膜的暴露和保留。而 Kim 等 [7] 建议行全腹壁浅层和深层吸脂,腹壁变薄有利于腹壁轮廓恢复。脂肪去除后残留的空间有利于皮瓣向下滑动,降低缝合张力。吸脂后腹部臃肿形态得到改善,下腹深层吸脂后上、下腹形态过渡自然。同时,去除脂肪有利于暴露腹直肌,利于腹直肌前鞘折叠的操作。
2.2 选择性分离
腹壁整形皮下分离范围经历了逐渐增大和逐渐缩小的过程,在传统腹壁整形术中,为了降低松弛皮肤切除后皮瓣下拉的张力,往往需要广泛分离皮瓣,导致穿支血管破坏。腹壁吸脂整形术中通过吸脂松解腹部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皮瓣下拉张力。相对于传统腹壁整形术的大范围分离,选择性分离范围是沿腹中线向两侧分离至腹直肌内缘,创面明显缩小,避开了腹直肌穿支血管和侧方穿支血管,减少了对上腹部血供和淋巴回流的破坏,减小腔隙形成,降低皮瓣坏死和血清肿发生率。选择性分离范围由腹直肌前鞘折叠来决定,最高可至剑突水平。Smith 等[8]发现以肋缘下方 6 cm、腹中线外侧 4 cm 处为中心点且直径 2 cm 范围内存在腹壁上动脉深支的穿支血管,分离皮瓣时保留此血管可明显降低皮瓣缺血坏死发生率,从而增加腹壁吸脂整形术的安全性。
2.3 Scarpa 筋膜保留
关于 Scarpa 筋膜是否保留存在争议,一项解剖学研究表明腹壁淋巴管主要位于真皮内(82.6%),而 Scarpa 筋膜内淋巴管仅占 9.4%[9]。进一步研究发现,下腹皮肤淋巴收集器起自于真皮下层,走行于 Scarpa 筋膜浅面,因此保留 Scarpa 筋膜并不能保留皮肤的淋巴收集器,不能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导致血清肿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皮瓣和 Scarpa 筋膜间黏度较大,不容易形成死腔[10]。Swanson[11]用激光荧光成像技术检测了 Scarpa 筋膜去除前后腹壁灌注差异,发现切除 Scarpa 筋膜后腹壁组织灌注未受明显影响。Ribeiro 等[5]建议去除下腹部 Scarpa 筋膜,同时行下腹部深层吸脂和耻骨区吸脂,以解决保留 Scarpa 筋膜带来的下腹部表面凹凸不平等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脐下 Scarpa 筋膜去除不会增加血清肿发生风险。然而,目前临床研究多倾向于保留 Scarpa 筋膜,以利于保留下腹部穿支血管和淋巴管,减少血肿、血清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2-13]。
2.4 腹直肌前鞘折叠
腹部形态由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腹腔内容物和腹壁肌肉腱膜系统松弛程度共同决定。腹腔内脂肪增多主要表现为腹部外形似苹果,上腹部膨隆,按压下腹部膨隆加重。腹壁松弛则为单一下腹部隆起。腹腔内容物增多引起的腹部膨隆,不需要行腹直肌前鞘折叠;而非腹腔内容物增多导致的腹壁肌肉腱膜系统松弛,需要行腹壁肌肉筋膜系统紧缩折叠。术中选择性分离完成后双层缝合分离的腹直肌,必要时行下腹部双侧腹外斜肌腱膜折叠[14]和腹直肌水平折叠[15],以达到改善外形的效果。腹直肌折叠产生的回缩力有助于缩小瘢痕。注意腹直肌折叠过度会破坏解剖结构,增加腹压,影响呼吸,增加下肢血栓形成风险,而且折叠收紧的腱膜会松弛复发。
2.5 脐整形
脐的形态对腹壁美学起到重要作用,理想的脐部形态为凹陷,纵向卵圆形,有上缘帽。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关于脐部理想的位置、形态和重建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通常,为了达到脐部凹陷的效果,需要去除切口周围 2~3 cm 的皮下脂肪,脐茎过长时需行脐茎折叠,将脐茎与腹直肌筋膜缝合,或者将皮瓣边缘与 Scarpa 筋膜和脐茎缝合。Martinez-Teixido 等[16]提出在剑突和耻骨联合中点去除皮下脂肪直达真皮层,皮下与腹直肌缝合,其形成的凹陷即为新脐。此方法具有瘢痕少、对脐周血供要求低、不易缺血等优点。近年来,除了脐部的外观,人们也开始关注脐部感觉的恢复,Tremp 等[17]在腹壁整形中切除脐蒂,保留部分脐周脂肪,术后定期测量重建脐部的浅表感觉,结果表明术后 33 个月内脐周感觉逐渐恢复。
3 并发症
腹壁整形术经过多年改进,疗效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腹部外观不自然,去除松弛皮肤导致腹部中央张力大,患者自觉腹部“紧缩感”,形成较大的切口瘢痕和脐部瘢痕,黄种人更为明显。此外,腹壁整形术对侧腹部和腰部形态改善有限。目前,在各种美容手术中腹壁整形术并发症最多,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适应证为体质量稳定 3 个月以上、没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诉求合理、饮食习惯良好者。腹壁整形术并发症高危因素包括年龄>45 岁、肥胖(体质量指数>30)、糖尿病、吸烟等,同时联合其他美容手术也会增加并发症风险[18]。
3.1 血清肿
血清肿为腹壁整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1%~42%[19]。腹壁整形术中皮瓣分离时会离断淋巴管,而皮瓣内表面的脂肪与筋膜黏附较差,容易形成死腔,导致血清肿发生。血清肿在传统腹壁整形术中较常见,术中大量补液会增加血清肿发生概率[20]。联合脂肪抽吸、选择性分离和进行性减张缝合等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分离皮瓣时将 Scarpa 筋膜一起分离,但不去除 Scarpa 筋膜下脂肪组织,可降低血清肿发生[21]。分离皮瓣时紧贴 Scarpa 筋膜表面分离,保留 Scarpa 筋膜,可缩短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减少血清肿发生[13, 22]。大量研究表明,进行性减张缝合可促进皮瓣和腱膜的贴合,消灭 Scarpa 筋膜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腱膜间死腔,减少血清肿发生,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甚至无需放置引流管[23-28]。有研究认为在皮瓣下应用纤维蛋白胶等组织黏合剂也可起到类似的效果[29]。而 Ardehali 等[30]对 3 种预防腹壁整形中血清肿发生方法进行了 Meta 分析,结果表明 Scarpa 筋膜保留和进行性减张缝合可减少血清肿发生风险,而应用纤维蛋白胶对血清肿发生没有明显影响。Swanson[31]认为手术刀替代电刀分离可减少组织损伤,减少血清肿的发生,无需进行性减张缝合。
3.2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相对于其他美容手术,腹壁整形发生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最高,发生率为 0.07%~1.4%[32]。Keyes 等[32]对 2001 年—2011 年间 2 295 901 例门诊美容手术的统计表明,414 例(0.02%)出现静脉血栓,其中 240 例(58%)为腹壁整形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高凝状态的风险,如吸烟史、流产史,术前超声检查可排除下肢静脉血栓。有研究推荐改良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评估血栓发生风险,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凝药。Seth 等[2]对麻省总医院行腹壁整形术的 779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60% 患者接受了预防性抗凝治疗,总血栓栓塞和血肿发生率低于 1%。
3.3 皮瓣坏死
传统腹壁整形术中皮瓣广泛分离,破坏了穿支血管,皮瓣血供仅由肋缘和侧腹部提供,尤其是皮瓣下部正中易发生缺血。创面缝合时过高的张力也是加重皮瓣缺血的因素之一。另外,吸烟是导致皮瓣坏死的重要因素,患者术前及术后 3 周应严格禁烟。为减少皮瓣坏死的发生,可选择术中间断分离皮瓣、保留脐周穿支血管,闭合切口时采用进行性减张缝合技术。
3.4 感染
感染为腹壁整形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1.0%~3.8%,包括术区感染和血清肿感染[19]。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较严重者可出现分泌物渗出和全身症状。偶有患者会进展为坏死性筋膜炎、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高体质量指数、吸烟是增加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偶有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的报道[33]。术前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生素存在争议。保守治疗无效、非急性期的脓肿应早期清创。
3.5 其他
腹壁整形并发症还包括血肿、瘢痕、腹部外形不规则、瘀斑、感觉减退、持续肿胀、失血、脂肪液化、切口裂开、脐变形错位以及脐坏死等。
4 展望
腹壁整形术在经历了传统腹壁整形到腹壁吸脂整形的进步,以及选择性分离、Scarpa 筋膜保留和进行性减张缝合等技术的改良,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手术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腹壁整形术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降低并发症、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