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戴祝, 雷运亮, 廖瑛, 陈志伟, 符得红, 黎洲. 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3): 312-317. doi: 10.7507/1002-1892.201808002 复制
复发性髌骨脱位常发生于青少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1]。多种解剖因素异常均可导致复发性髌骨脱位,如下肢力线异常、旋转异常、胫骨结节外偏、内侧髌股韧带损伤、滑车发育不良、髌骨倾斜异常及高位髌骨等[2]。高位髌骨是公认的复发性髌骨脱位高危因素之一,但其治疗报道相对较少。对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有学者认为可仅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但也有学者认为需胫骨结节下移或两者联合手术,因此目前对于是否必须行胫骨结节下移仍存在争议[2-6]。2010 年 4 月—2016 年 5 月,我们共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 60 例,其中 14 例合并高位髌骨,均行胫骨结节下移,并根据情况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胫骨结节内移等术式,术后获满意效果。现回顾 14 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3~26 岁,平均 18.5 岁。左膝 9 例,右膝 5 例。髌骨脱位 2~5 次,平均 3.3 次;首次脱位至本次就诊时间为 4~60 个月,平均 19.7 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间歇性小腿无力。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 X 线片、CT、MRI 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示,14 例骺板均已闭合;3 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 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术前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20 mm 8 例)、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测量结果见表 1;Insall-Salvati 指数为 1.44±0.14。术前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见表 2。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单。作前内、前外侧关节镜入路,置入关节镜工作通道。关节镜下探查膝关节腔,检查髌骨位置及轨迹、软骨及半月板损伤情况等。14 例患者于伸直位均可见髌骨向外侧半脱位,屈伸时髌骨活动轨迹偏向外侧。2 例患者可见游离体,均为陈旧性股骨髁骨软骨骨折碎片;3 例患者髌骨内缘可见撕脱性骨块;游离体及骨块均取出,并清理血痂等。
于胫骨结节偏外侧作长约 5 cm 直切口,暴露胫骨结节前方,拟制备厚约 1 cm、长约 5 cm、近端宽度大于 2 cm 的胫骨结节截骨块,截骨块远端逐渐变薄、变窄。于胫骨结节外侧确定 L 形截骨线,电刀标记,由外向内用克氏针沿截骨线钻孔,薄骨刀或摆锯截骨,并将截骨块远端切除预计下移的长度(矫正至 Caton-Deschamps 指数为 1 时需下移长度),尽量保留内侧骨膜,将胫骨结节向远端移位,使截骨块远端与截骨线靠拢。其中 8 例同时行胫骨结节内移,以保持截骨块远端居中,将近端向内旋转预计内移的距离(矫正至 TT-TG 间距为 12 mm 时需内移的距离),克氏针临时固定,打入导针,采用 3 枚 4.5 mm 空心螺钉固定。见图 1。

a、b. 分离胫骨外侧软组织,确定胫骨结节外侧截骨线;c、d. 克氏针由外向内成排钻孔,骨刀分离骨块;e、f. 测量截骨长度,骨刀凿下骨块;g、h. 内移、下移截骨块,克氏针临时固定后使用 3 枚空心螺钉固定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tibial tubercle distalizationa, b. Separation of lateral tibial soft tissue and determination of lateral osteotomy line of tibial tubercle; c, d. Kirschner wire was drilled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then the bone block was separated with a bone knife; e, f. Measured the length of the osteotomy and harvested the bone mass with a bone knife; g, h. The osteotomy was displaced to the medial and distal ends, and fixed with three hollow screws which was followed by temporarily fixation with Kirschner wire
所有患者同时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于胫骨结节下移切口,取自体半腱肌腱并编织。于髌骨内侧缘作长约 3 cm 切口,逐层切开,暴露髌骨内侧缘。于髌骨内侧缘上极及中部,向髌骨前方作 L 形骨道。将编织的半腱肌腱穿过骨道后对折。于股骨内上髁处作长约 3 cm 切口,逐层切开,暴露股骨内上髁。于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中点向外侧打入导针。将肌腱两端绕过导针,拉紧至髌骨位于股骨髁正中,屈膝 30、60° 时无明显张力改变。扩大股骨骨道,将肌腱于内侧支持带及内侧关节囊之间穿过至股骨内侧切口,拉入股骨骨道;屈膝 30、60° 维持髌骨位于股骨滑车正中,保持移植物张力,挤压螺钉固定。
本组 7 例髌骨外侧张力及髌骨倾斜角较大,于髌骨外侧作长约 2 cm 切口,由浅至深依次切断外侧支持带、部分股外侧肌止点,尽量保持关节囊完整;另 7 例髌骨外侧张力不高、髌骨倾斜角可,无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
最后,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折叠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再次行关节镜检查确定髌骨脱位纠正、屈伸时髌骨位于股骨髁中央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围术期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后膝关节加压包扎、冰敷 48 h,患肢均予以铰链支具外固定。术后第 1~3 天开始被动屈膝 30°、平移、踝泵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股四头肌萎缩,同时避免负重。术后 4~6 周戴支具部分负重,被动屈膝至 90°;6~12 周戴支具负重行走,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及靠墙静蹲等股四头肌锻炼,并逐渐恢复至正常膝关节屈曲范围;12 周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1 年内避免剧烈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34.6 个月。术后第 1 天复查 X 线片及 CT,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随访期间复查 X 线片,提示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8 个月。术后 1 d 及 1 年时 TT-TG 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及 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1 年患者膝关节疼痛及间歇性小腿无力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见图 2。术后 1 年及 2 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a~c. 术前 CT 示髌骨外移(白箭头),并测量 TT-TG 间距(红箭头)及髌骨滑车沟间距(黄箭头);d. 术前 MRI 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e. 术前 X 线片测量 Caton-Deschamps 指数;f. 术中关节镜下探查见髌骨向外侧脱位(箭头);g. 术中关节镜下显示髌骨脱位已纠正(箭头);h. 术后 6 个月膝关节屈曲功能;i. 术后 1 年 X 线片测量 Caton-Deschamps 指数;j. 术后 1 年 CT 测量髌骨滑车沟间距(箭头);k. 术后 1 年膝关节屈曲功能
Figure2. A 19-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right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a-c. Preoperative CT, showing the patellar displacement (white arrow), TT-TG distance (red arrow), and patellar-trochlear-groove distance (yellow arrow); d. Preoperative MRI, showing the Insall-Salvati index; e. Preoperative X-ray film, showing the Caton-Deschamps index; f. Arthroscopic exploration, showing the patella with lateral dislocation (arrow); g. Arthroscopic exploration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corrected patella; h. Flexion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 X-ray film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Caton-Deschamps index; j. CT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patellar-trochlear-groove distance (arrow); k. Flexion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正常膝关节屈曲活动中,髌骨从滑车上端进入股骨滑车沟,滑车沟可限制髌骨侧向移动,维持髌股关节的稳定。当存在高位髌骨时,髌骨进入滑车沟延迟,甚至不能进入滑车沟,降低了滑车沟限制髌骨侧向平移的作用,增加了髌骨脱位的风险[2]。同时,由于髌骨与滑车沟接触面积减小,髌股关节面最大的接触压力亦明显增加[7]。有研究表明,高位髌骨可明显增加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风险[8-9]。目前对于高位髌骨的发生率报道仍不一致,有研究显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有近 1/4 患者存在高位髌骨,正常人中仅为 3%[2];Clark 等[3]总结发现 50%~60% 的原发性脱位患者存在高位髌骨。
高位髌骨诊断方法较多,包括通过膝关节侧位 X 线片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Caton-Deschamps 指数、Blackburne-Peel 指数等。术前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及 Caton-Deschamps 指数大于 1.2,则可诊断为高位髌骨。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 Insall-Salvati 指数,但是测量结果容易受髌腱远端位置、髌骨形状变化及骨骼成熟情况的影响[3]。有学者认为 Caton-Deschamps 指数及 Blackburne-Peel 指数评价的是髌骨相对于胫骨平台的高度,所以对于胫骨结节位置变换后的髌骨高度评价参考价值要优于 Insall-Salvati 指数[2-3]。因此,我们选择了 Caton-Deschamps 指数来评估术前及术后髌骨高度变化。本研究中将下移后 Caton-Deschamps 指数目标值设定为 1[2],计算胫骨结节需下移距离。同时评估胫骨结节外偏情况时,考虑到 Q 角测量影响因素较多,测量结果不准确,遂选择 TT-TG 间距进行评价,对 TT-TG 间距>20 mm 患者同时行胫骨结节内移,并根据具体测量结果确定内移距离[2, 10-13]。TT-TG 间距正常范围为 9~15 mm,本研究中设定矫正后的目标 TT-TG 间距为其中间值 12 mm。
目前对于存在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导致髌骨脱位的因素较多,单一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取得理想疗效,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联合手术治疗[10-11, 14]。对于骺板尚未闭合的患者,骨性手术可能导致生长停止及骨骼发育畸形,因此只能行软组织手术[15]。对于骨骼成熟的患者,则考虑行胫骨结节下移[11]。胫骨结节截骨方法较多,大多强调截骨面的骨接触面积,而忽略了截骨处骨膜的保留[2, 10, 12-13, 16-19]。我们在截骨过程中在保证截骨平面平整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胫骨结节截骨块内侧骨膜完整,为骨块提供良好血供,降低术后截骨块不愈合的风险。胫骨结节骨块内移及下移时,骨块内侧骨膜有部分冗余,加上骨膜有较好的弹性,所有患者内侧骨膜均无明显撕裂。骨块行螺钉固定时,植钉方向应稍偏向内下,以降低膝后方血管神经损伤风险[20]。本研究中使用 3 枚空心螺钉固定,螺钉分布呈倒三角形,固定更牢靠,为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截骨块的愈合。
1992 年,Simmons 等[16]报道了 15 例胫骨结节下移手术,1 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 例患者存在膝关节疼痛,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可,未见复发。Caton 等[17]对 50 例(61 膝)合并有高位髌骨的髌骨脱位患者行手术治疗,半数患者行胫骨结节内移,余行胫骨结节内移、下移;行胫骨结节内移患者中,8 例矫正失败,行二期胫骨结节下移术;76.8% 患者术后髌骨稳定性可。Mayer 等[2]对 22 例合并有高位髌骨的髌骨不稳患者行胫骨结节下移联合髌腱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9.6 年,患者髌骨不稳均无复发,疗效可。本研究中,患者术后 Caton-Deschamps 指数较术前明显纠正,术后 1 年与术后 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滑车沟间距手术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考虑为部分患者术前行 CT 检查时仍存在髌骨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所致,术后 1 年与术后 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度术后 1 年为(137.50±4.70)°,与术前(104.86±31.75)° 比较有显著差异,考虑为部分患者术前处于髌骨脱位急性期,膝关节活动度受限所致。患者术后 1 年及 2 年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提示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综上述,由于复发性髌骨脱位病因较复杂,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合并有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如骺板已闭合,行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明确。
复发性髌骨脱位常发生于青少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1]。多种解剖因素异常均可导致复发性髌骨脱位,如下肢力线异常、旋转异常、胫骨结节外偏、内侧髌股韧带损伤、滑车发育不良、髌骨倾斜异常及高位髌骨等[2]。高位髌骨是公认的复发性髌骨脱位高危因素之一,但其治疗报道相对较少。对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有学者认为可仅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但也有学者认为需胫骨结节下移或两者联合手术,因此目前对于是否必须行胫骨结节下移仍存在争议[2-6]。2010 年 4 月—2016 年 5 月,我们共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 60 例,其中 14 例合并高位髌骨,均行胫骨结节下移,并根据情况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胫骨结节内移等术式,术后获满意效果。现回顾 14 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3~26 岁,平均 18.5 岁。左膝 9 例,右膝 5 例。髌骨脱位 2~5 次,平均 3.3 次;首次脱位至本次就诊时间为 4~60 个月,平均 19.7 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间歇性小腿无力。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 X 线片、CT、MRI 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示,14 例骺板均已闭合;3 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 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术前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20 mm 8 例)、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测量结果见表 1;Insall-Salvati 指数为 1.44±0.14。术前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见表 2。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单。作前内、前外侧关节镜入路,置入关节镜工作通道。关节镜下探查膝关节腔,检查髌骨位置及轨迹、软骨及半月板损伤情况等。14 例患者于伸直位均可见髌骨向外侧半脱位,屈伸时髌骨活动轨迹偏向外侧。2 例患者可见游离体,均为陈旧性股骨髁骨软骨骨折碎片;3 例患者髌骨内缘可见撕脱性骨块;游离体及骨块均取出,并清理血痂等。
于胫骨结节偏外侧作长约 5 cm 直切口,暴露胫骨结节前方,拟制备厚约 1 cm、长约 5 cm、近端宽度大于 2 cm 的胫骨结节截骨块,截骨块远端逐渐变薄、变窄。于胫骨结节外侧确定 L 形截骨线,电刀标记,由外向内用克氏针沿截骨线钻孔,薄骨刀或摆锯截骨,并将截骨块远端切除预计下移的长度(矫正至 Caton-Deschamps 指数为 1 时需下移长度),尽量保留内侧骨膜,将胫骨结节向远端移位,使截骨块远端与截骨线靠拢。其中 8 例同时行胫骨结节内移,以保持截骨块远端居中,将近端向内旋转预计内移的距离(矫正至 TT-TG 间距为 12 mm 时需内移的距离),克氏针临时固定,打入导针,采用 3 枚 4.5 mm 空心螺钉固定。见图 1。

a、b. 分离胫骨外侧软组织,确定胫骨结节外侧截骨线;c、d. 克氏针由外向内成排钻孔,骨刀分离骨块;e、f. 测量截骨长度,骨刀凿下骨块;g、h. 内移、下移截骨块,克氏针临时固定后使用 3 枚空心螺钉固定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tibial tubercle distalizationa, b. Separation of lateral tibial soft tissue and determination of lateral osteotomy line of tibial tubercle; c, d. Kirschner wire was drilled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then the bone block was separated with a bone knife; e, f. Measured the length of the osteotomy and harvested the bone mass with a bone knife; g, h. The osteotomy was displaced to the medial and distal ends, and fixed with three hollow screws which was followed by temporarily fixation with Kirschner wire
所有患者同时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于胫骨结节下移切口,取自体半腱肌腱并编织。于髌骨内侧缘作长约 3 cm 切口,逐层切开,暴露髌骨内侧缘。于髌骨内侧缘上极及中部,向髌骨前方作 L 形骨道。将编织的半腱肌腱穿过骨道后对折。于股骨内上髁处作长约 3 cm 切口,逐层切开,暴露股骨内上髁。于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中点向外侧打入导针。将肌腱两端绕过导针,拉紧至髌骨位于股骨髁正中,屈膝 30、60° 时无明显张力改变。扩大股骨骨道,将肌腱于内侧支持带及内侧关节囊之间穿过至股骨内侧切口,拉入股骨骨道;屈膝 30、60° 维持髌骨位于股骨滑车正中,保持移植物张力,挤压螺钉固定。
本组 7 例髌骨外侧张力及髌骨倾斜角较大,于髌骨外侧作长约 2 cm 切口,由浅至深依次切断外侧支持带、部分股外侧肌止点,尽量保持关节囊完整;另 7 例髌骨外侧张力不高、髌骨倾斜角可,无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
最后,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折叠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再次行关节镜检查确定髌骨脱位纠正、屈伸时髌骨位于股骨髁中央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围术期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后膝关节加压包扎、冰敷 48 h,患肢均予以铰链支具外固定。术后第 1~3 天开始被动屈膝 30°、平移、踝泵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股四头肌萎缩,同时避免负重。术后 4~6 周戴支具部分负重,被动屈膝至 90°;6~12 周戴支具负重行走,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及靠墙静蹲等股四头肌锻炼,并逐渐恢复至正常膝关节屈曲范围;12 周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1 年内避免剧烈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34.6 个月。术后第 1 天复查 X 线片及 CT,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随访期间复查 X 线片,提示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8 个月。术后 1 d 及 1 年时 TT-TG 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及 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1 年患者膝关节疼痛及间歇性小腿无力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见图 2。术后 1 年及 2 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a~c. 术前 CT 示髌骨外移(白箭头),并测量 TT-TG 间距(红箭头)及髌骨滑车沟间距(黄箭头);d. 术前 MRI 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e. 术前 X 线片测量 Caton-Deschamps 指数;f. 术中关节镜下探查见髌骨向外侧脱位(箭头);g. 术中关节镜下显示髌骨脱位已纠正(箭头);h. 术后 6 个月膝关节屈曲功能;i. 术后 1 年 X 线片测量 Caton-Deschamps 指数;j. 术后 1 年 CT 测量髌骨滑车沟间距(箭头);k. 术后 1 年膝关节屈曲功能
Figure2. A 19-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right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a-c. Preoperative CT, showing the patellar displacement (white arrow), TT-TG distance (red arrow), and patellar-trochlear-groove distance (yellow arrow); d. Preoperative MRI, showing the Insall-Salvati index; e. Preoperative X-ray film, showing the Caton-Deschamps index; f. Arthroscopic exploration, showing the patella with lateral dislocation (arrow); g. Arthroscopic exploration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corrected patella; h. Flexion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 X-ray film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Caton-Deschamps index; j. CT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patellar-trochlear-groove distance (arrow); k. Flexion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正常膝关节屈曲活动中,髌骨从滑车上端进入股骨滑车沟,滑车沟可限制髌骨侧向移动,维持髌股关节的稳定。当存在高位髌骨时,髌骨进入滑车沟延迟,甚至不能进入滑车沟,降低了滑车沟限制髌骨侧向平移的作用,增加了髌骨脱位的风险[2]。同时,由于髌骨与滑车沟接触面积减小,髌股关节面最大的接触压力亦明显增加[7]。有研究表明,高位髌骨可明显增加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风险[8-9]。目前对于高位髌骨的发生率报道仍不一致,有研究显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有近 1/4 患者存在高位髌骨,正常人中仅为 3%[2];Clark 等[3]总结发现 50%~60% 的原发性脱位患者存在高位髌骨。
高位髌骨诊断方法较多,包括通过膝关节侧位 X 线片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Caton-Deschamps 指数、Blackburne-Peel 指数等。术前测量 Insall-Salvati 指数及 Caton-Deschamps 指数大于 1.2,则可诊断为高位髌骨。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 Insall-Salvati 指数,但是测量结果容易受髌腱远端位置、髌骨形状变化及骨骼成熟情况的影响[3]。有学者认为 Caton-Deschamps 指数及 Blackburne-Peel 指数评价的是髌骨相对于胫骨平台的高度,所以对于胫骨结节位置变换后的髌骨高度评价参考价值要优于 Insall-Salvati 指数[2-3]。因此,我们选择了 Caton-Deschamps 指数来评估术前及术后髌骨高度变化。本研究中将下移后 Caton-Deschamps 指数目标值设定为 1[2],计算胫骨结节需下移距离。同时评估胫骨结节外偏情况时,考虑到 Q 角测量影响因素较多,测量结果不准确,遂选择 TT-TG 间距进行评价,对 TT-TG 间距>20 mm 患者同时行胫骨结节内移,并根据具体测量结果确定内移距离[2, 10-13]。TT-TG 间距正常范围为 9~15 mm,本研究中设定矫正后的目标 TT-TG 间距为其中间值 12 mm。
目前对于存在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导致髌骨脱位的因素较多,单一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取得理想疗效,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联合手术治疗[10-11, 14]。对于骺板尚未闭合的患者,骨性手术可能导致生长停止及骨骼发育畸形,因此只能行软组织手术[15]。对于骨骼成熟的患者,则考虑行胫骨结节下移[11]。胫骨结节截骨方法较多,大多强调截骨面的骨接触面积,而忽略了截骨处骨膜的保留[2, 10, 12-13, 16-19]。我们在截骨过程中在保证截骨平面平整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胫骨结节截骨块内侧骨膜完整,为骨块提供良好血供,降低术后截骨块不愈合的风险。胫骨结节骨块内移及下移时,骨块内侧骨膜有部分冗余,加上骨膜有较好的弹性,所有患者内侧骨膜均无明显撕裂。骨块行螺钉固定时,植钉方向应稍偏向内下,以降低膝后方血管神经损伤风险[20]。本研究中使用 3 枚空心螺钉固定,螺钉分布呈倒三角形,固定更牢靠,为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截骨块的愈合。
1992 年,Simmons 等[16]报道了 15 例胫骨结节下移手术,1 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 例患者存在膝关节疼痛,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可,未见复发。Caton 等[17]对 50 例(61 膝)合并有高位髌骨的髌骨脱位患者行手术治疗,半数患者行胫骨结节内移,余行胫骨结节内移、下移;行胫骨结节内移患者中,8 例矫正失败,行二期胫骨结节下移术;76.8% 患者术后髌骨稳定性可。Mayer 等[2]对 22 例合并有高位髌骨的髌骨不稳患者行胫骨结节下移联合髌腱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9.6 年,患者髌骨不稳均无复发,疗效可。本研究中,患者术后 Caton-Deschamps 指数较术前明显纠正,术后 1 年与术后 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滑车沟间距手术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考虑为部分患者术前行 CT 检查时仍存在髌骨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所致,术后 1 年与术后 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度术后 1 年为(137.50±4.70)°,与术前(104.86±31.75)° 比较有显著差异,考虑为部分患者术前处于髌骨脱位急性期,膝关节活动度受限所致。患者术后 1 年及 2 年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提示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综上述,由于复发性髌骨脱位病因较复杂,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合并有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如骺板已闭合,行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