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泗河. 应力控制下的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登上自然哲学殿堂.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10): 1235-1237. doi: 10.7507/1002-1892.201808110 复制
1 基本理论与指导思想的“离经叛道”
20 世纪世界骨科学出现了 6 个里程碑式的进展[1]: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人工关节、关节镜、显微外科、AO 内固定以及 Ilizarov 技术。前 5 个进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手术中完成 1 次复位固定或畸形矫正、1 次替代重建或假体置换、1 次游离皮瓣修复等,如 1 次手术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实施 2 次或 3 次以上手术,无力解决者选择截肢以及安装假肢。然而,第 6 个进展 Ilizarov 技术横空出世,从理论指导、思维方法、应用器械、医疗流程都呈现出颠覆性改变。内固定技术要求技术一体化,治疗理念为切开复位、充分显露、坚强固定、术后早期有限功能锻炼等;Ilizarov 技术则强调灵活运用张力-应力法则,个体化选择固定方式,最大限度保护自体组织,利用随机组合的稳定空间力学结构,调动自身组织修复潜能。
应力控制下的肢体重建是骨科学与修复重建外科学的第二次革命。它使人们认识到,人体对创伤残缺的修复潜能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协同演化一样,只要撬动、激活组织再生与调控变化的“开关”,任何年龄和不同残缺的病变组织都会似儿童个体生长发育一样,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希望完成自我修复重建过程[2]。Ilizarov 外固定器械操作过程如同“下象棋”、“变万花筒”,能根据治疗需要变化出无数个自由组合的应力作用构型。只有在病变组织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基本条件时,医生才给患者植入假体或更换功能替代品。
指导思想变了,道路变了,医学模式、临床路径、学术引导、行业文化与语言表述,也应该随着改变。使用这项技术的医生必须学会一种新的语言,思想指导上要重塑和遵从这个行业的文化。然而,中国骨科学界受西方“AO 内固定”、“关节置换”等市场牵引力太大,多数人未必认识到肢体再生修复、生态重建是第 3 个千年中的医学主流,应静心思考:人类的进化与个体发育是什么性质的修复重建?什么是中华骨科?人民需要什么样的骨科?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医学道路标志是什么?
2 肢体重建思想自觉登入哲学殿堂
Ilizarov 技术将骨科学引入了自然哲学殿堂,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次将时空、发育、进化、共生、场景、调控等自然哲学概念引入临床治疗过程。在中国,秦泗河将中国文化融入 Ilizarov 技术,形成了中国化的 Ilizarov 技术[3],提出“骨科(肢体)自然重建理念”、“叙事骨科学”、“进化骨科”、“肢体语言解读”、“快乐骨科”等新概念并付诸临床[4]。
临床医生对 Ilizarov 技术的认识一般经历怀疑、认可、赞赏或惊奇、痴迷 4 个阶段。而学习应用 Ilizarov 技术,也要经历器械、技术、人文、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 4 个境界。哲学起于怀疑,是一种“爱智求真”的活动,凡是熟练应用 Ilizarov 技术且善于思考的医生,自然而然会进入哲学思考的情趣,因为不用哲学思考,无法解答临床上许多奇妙的问题。Ilizarov 方法中,你就会感悟《道德经》论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是多么的韵味无穷。
中国是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协会(ILLRS)、国际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正式会员国[5],秦泗河作为两个国际协会的中国部主席近年来应邀出席了全球六大洲几乎所有重要的 ILLRS&ASAMI 会议,结识了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专家学者并倾听其演讲。总的结论是,所有顶尖的 Ilizarov 技术与肢体重建外科专家,在演讲的最后总结中总是表述出哲学词汇,如“生活是简单的,因此 Ilizarov 方法也是简单的”;“肢体重建是模仿自然的典范,其中蕴含了独到的哲学”;“Ilizarov 技术是四维重建,因为时间是治疗的一部分”;“效由心生,器随心转”;“张力-应力法则(LTS)是医学中的相对论”;“行走是最好的医疗”;“环形(圆周)运动医疗模式是数学公式,只要准确套入方程都能产生奇特疗效”等。
应力调控下的肢体重建,能调控医患生态与身心平衡,治疗过程中与生物钟合拍,与生命的韵律同步,蕴含着灵活万变的艺术与审美情趣,证实了“手术的顶峰是艺术,医学的终极是哲学”[5]。
3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影响了外科学的发展格局,即整合骨科学形成
本期“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刊发的 11 篇论文中,内容包括哲学蠡测、超大病例样本数据、皮肤牵拉器的应用、骨搬移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处理技巧、大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烧伤致膝关节屈曲挛缩、创伤后桡骨缺损、糖尿病足、中老年脊髓灰质炎下肢后遗症、脊髓源性损伤合并感觉缺失的足踝畸形治疗,涉及了皮肤、小儿骨科、创伤、骨感染、烧伤、脊髓神经、老年学科、糖尿病足等完全不同的临床研究题目。
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共收录了手术治疗肢体畸形患者 34 459 例,其中结合应用外固定器(Ilizarov 技术)者 8 113 例,透过这大宗病例的统计结果[6],我们惊讶地发现,治疗的疾病几乎涵盖了骨科所有的亚专业以及骨科之外十余个学科,如血管、神经、遗传、代谢、皮肤等超过 150 个病种。而这些患者大多是经典医学或高科技难以治疗甚至不能治疗的疑难杂症,如脆骨病、硬皮症、海绵状血管瘤导致下肢畸形[7],广泛瘢痕挛缩[8]、四肢缺血性疾病[9]、药物中毒所致畸形等。其中一些严重肢体创伤、重度四肢残缺畸形,如果不采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只能选择截肢术,若应用 Ilizarov 技术,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救苍生于水火,被誉为肢体残障患者最后的救生艇。从全球范围看,几乎肢体的任何部位都适应这项技术体系,如颅骨、颌面缺损畸形,严重脊柱畸形牵伸矫正,腰椎滑脱的牵伸整复,上肢(手)复杂的残缺畸形,下肢从骨盆到足趾。不论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创伤和疾病,只要导致肢体畸形、残缺或功能障碍,都可应用这一理论指导原则或结合其他方法,改善患者的功能。
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在西方发展讨论了数百年,肢体重建学科总的思维趋势又回归到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的生活哲学,回归了“阴阳平衡、内外兼治、手摸心会、动静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中医学理论架构。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时空轮回,还是解决西方医学深层矛盾的必然路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Ilizarov 技术为什么能治疗“百病”?
Ilizarov 技术最大的惊人之处在于临床上常常发现预想不到的奇特疗效,如:治疗骨不连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左腿的皮肤慢性溃疡时右腿疾病也自然痊愈[10];牵拉成骨原本是治疗骨缺损[11],未料到皮肤缺损也随之自然修复;胫骨高位闭合截骨加 Ilizarov 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未料到患者的膝骨关节炎也随之自然治愈[12];广泛僵硬的瘢痕挛缩通过缓慢牵拉瘢痕组织能松弛变软等等。由此启发了临床医生开拓出一个个新的领域。自从现代医学诞生以来,还没有一种方法、技术或器械,能够如 Ilizarov 技术那样治疗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疑难杂症,而且还在继续开拓着新的领域,而现有的医学科学理论不能满意解答这些临床现象!这是因为 Ilizarov 技术是建立在自然生物法则之上符合生态规律的全新治疗系统,其最重要的秘笈是可以调控,其中贯穿着独到的辩证法哲学观。其不仅确立了肢体修复与重建外科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奠定了骨与软组织生长再生的现代科学研究基础[13]。由于 Ilizarov 方法在治疗中能进能退,能左右旋转,极少发生大的医疗风险,在自然之道和朴素之美的山峰上,没有其他技术能与之竞争。
5 未来展望与问题
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类似自然环境改变的压力对物种进化的演变[14-16],依据组织细胞对应力刺激的活跃程度依次为:血管、骨骼、关节(包括骨性关节炎)、结缔组织、周围神经、皮肤组织、横纹肌(横纹肌细胞分裂再生重建的性质和机制还不很清楚)。其中血管再生是基础,血液循环一旦恢复,新的生命现象自然发生。
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① 下肢大关节的软骨修复与功能重建;② 微循环重建;③ 上肢(手)外科;④ 骨科(肢体)疑难杂症;⑤ 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肢体重建”对中枢神经反馈性的良好影响,局部肢体重建对全身代谢的影响;⑥ 群体共生协同作用对疗效的影响;⑦ Ilizarov 技术是经典骨外科学规则的挑战者、既往某些原则的颠覆者,如何与其他技术优化结合,减少外固定器佩戴时间。
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真理、道义”是临床医学的两个“制高点”。1987 年印度在亚洲第一个成立 ASAMI 学会;1992 年韩国、1995 年日本、1996 年马来西亚先后成立 ASAMI 学会,并成为国际协会发起国。然而,中华骨科学会对这个交叉学科认识较迟,2001 年撤消“骨外固定学组”,直到 2017 年方恢复“外固定与肢体延长学组”。2003 年在秦泗河、夏和桃、李刚等的努力下成立 ASAMI China,2007 年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组稿刊发 Ilizarov 技术专题,2013 年王岩会长支持秦泗河在骨科医师分会下成立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业委员会(CEFS)。星火燎原,仅仅 5 年,中国所有与骨科相关的学会都成立了 CEFS,真乃“时来天地皆同力”,社会呼唤“她”出现。随着 2023 世界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无疑由跟跑者进入了领跑者时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刊载的这期专题,是这个新学科快速发展的奠基石、能动机,相信能给中国外科学界以启示,给善于学习思考的医生以警醒。
这个利国利民的学科在中国大地推广、发展中,还有深层次的障碍需要破除,尤其是思想认识与制度的障碍[17],有待广大中青年医师共同努力,需要更强的声音呼吁,以创造中国特色肢体重建学科更美好的明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基本理论与指导思想的“离经叛道”
20 世纪世界骨科学出现了 6 个里程碑式的进展[1]: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人工关节、关节镜、显微外科、AO 内固定以及 Ilizarov 技术。前 5 个进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手术中完成 1 次复位固定或畸形矫正、1 次替代重建或假体置换、1 次游离皮瓣修复等,如 1 次手术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实施 2 次或 3 次以上手术,无力解决者选择截肢以及安装假肢。然而,第 6 个进展 Ilizarov 技术横空出世,从理论指导、思维方法、应用器械、医疗流程都呈现出颠覆性改变。内固定技术要求技术一体化,治疗理念为切开复位、充分显露、坚强固定、术后早期有限功能锻炼等;Ilizarov 技术则强调灵活运用张力-应力法则,个体化选择固定方式,最大限度保护自体组织,利用随机组合的稳定空间力学结构,调动自身组织修复潜能。
应力控制下的肢体重建是骨科学与修复重建外科学的第二次革命。它使人们认识到,人体对创伤残缺的修复潜能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协同演化一样,只要撬动、激活组织再生与调控变化的“开关”,任何年龄和不同残缺的病变组织都会似儿童个体生长发育一样,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希望完成自我修复重建过程[2]。Ilizarov 外固定器械操作过程如同“下象棋”、“变万花筒”,能根据治疗需要变化出无数个自由组合的应力作用构型。只有在病变组织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基本条件时,医生才给患者植入假体或更换功能替代品。
指导思想变了,道路变了,医学模式、临床路径、学术引导、行业文化与语言表述,也应该随着改变。使用这项技术的医生必须学会一种新的语言,思想指导上要重塑和遵从这个行业的文化。然而,中国骨科学界受西方“AO 内固定”、“关节置换”等市场牵引力太大,多数人未必认识到肢体再生修复、生态重建是第 3 个千年中的医学主流,应静心思考:人类的进化与个体发育是什么性质的修复重建?什么是中华骨科?人民需要什么样的骨科?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医学道路标志是什么?
2 肢体重建思想自觉登入哲学殿堂
Ilizarov 技术将骨科学引入了自然哲学殿堂,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次将时空、发育、进化、共生、场景、调控等自然哲学概念引入临床治疗过程。在中国,秦泗河将中国文化融入 Ilizarov 技术,形成了中国化的 Ilizarov 技术[3],提出“骨科(肢体)自然重建理念”、“叙事骨科学”、“进化骨科”、“肢体语言解读”、“快乐骨科”等新概念并付诸临床[4]。
临床医生对 Ilizarov 技术的认识一般经历怀疑、认可、赞赏或惊奇、痴迷 4 个阶段。而学习应用 Ilizarov 技术,也要经历器械、技术、人文、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 4 个境界。哲学起于怀疑,是一种“爱智求真”的活动,凡是熟练应用 Ilizarov 技术且善于思考的医生,自然而然会进入哲学思考的情趣,因为不用哲学思考,无法解答临床上许多奇妙的问题。Ilizarov 方法中,你就会感悟《道德经》论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是多么的韵味无穷。
中国是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协会(ILLRS)、国际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正式会员国[5],秦泗河作为两个国际协会的中国部主席近年来应邀出席了全球六大洲几乎所有重要的 ILLRS&ASAMI 会议,结识了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专家学者并倾听其演讲。总的结论是,所有顶尖的 Ilizarov 技术与肢体重建外科专家,在演讲的最后总结中总是表述出哲学词汇,如“生活是简单的,因此 Ilizarov 方法也是简单的”;“肢体重建是模仿自然的典范,其中蕴含了独到的哲学”;“Ilizarov 技术是四维重建,因为时间是治疗的一部分”;“效由心生,器随心转”;“张力-应力法则(LTS)是医学中的相对论”;“行走是最好的医疗”;“环形(圆周)运动医疗模式是数学公式,只要准确套入方程都能产生奇特疗效”等。
应力调控下的肢体重建,能调控医患生态与身心平衡,治疗过程中与生物钟合拍,与生命的韵律同步,蕴含着灵活万变的艺术与审美情趣,证实了“手术的顶峰是艺术,医学的终极是哲学”[5]。
3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影响了外科学的发展格局,即整合骨科学形成
本期“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刊发的 11 篇论文中,内容包括哲学蠡测、超大病例样本数据、皮肤牵拉器的应用、骨搬移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处理技巧、大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烧伤致膝关节屈曲挛缩、创伤后桡骨缺损、糖尿病足、中老年脊髓灰质炎下肢后遗症、脊髓源性损伤合并感觉缺失的足踝畸形治疗,涉及了皮肤、小儿骨科、创伤、骨感染、烧伤、脊髓神经、老年学科、糖尿病足等完全不同的临床研究题目。
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共收录了手术治疗肢体畸形患者 34 459 例,其中结合应用外固定器(Ilizarov 技术)者 8 113 例,透过这大宗病例的统计结果[6],我们惊讶地发现,治疗的疾病几乎涵盖了骨科所有的亚专业以及骨科之外十余个学科,如血管、神经、遗传、代谢、皮肤等超过 150 个病种。而这些患者大多是经典医学或高科技难以治疗甚至不能治疗的疑难杂症,如脆骨病、硬皮症、海绵状血管瘤导致下肢畸形[7],广泛瘢痕挛缩[8]、四肢缺血性疾病[9]、药物中毒所致畸形等。其中一些严重肢体创伤、重度四肢残缺畸形,如果不采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只能选择截肢术,若应用 Ilizarov 技术,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救苍生于水火,被誉为肢体残障患者最后的救生艇。从全球范围看,几乎肢体的任何部位都适应这项技术体系,如颅骨、颌面缺损畸形,严重脊柱畸形牵伸矫正,腰椎滑脱的牵伸整复,上肢(手)复杂的残缺畸形,下肢从骨盆到足趾。不论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创伤和疾病,只要导致肢体畸形、残缺或功能障碍,都可应用这一理论指导原则或结合其他方法,改善患者的功能。
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在西方发展讨论了数百年,肢体重建学科总的思维趋势又回归到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的生活哲学,回归了“阴阳平衡、内外兼治、手摸心会、动静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中医学理论架构。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时空轮回,还是解决西方医学深层矛盾的必然路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Ilizarov 技术为什么能治疗“百病”?
Ilizarov 技术最大的惊人之处在于临床上常常发现预想不到的奇特疗效,如:治疗骨不连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左腿的皮肤慢性溃疡时右腿疾病也自然痊愈[10];牵拉成骨原本是治疗骨缺损[11],未料到皮肤缺损也随之自然修复;胫骨高位闭合截骨加 Ilizarov 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未料到患者的膝骨关节炎也随之自然治愈[12];广泛僵硬的瘢痕挛缩通过缓慢牵拉瘢痕组织能松弛变软等等。由此启发了临床医生开拓出一个个新的领域。自从现代医学诞生以来,还没有一种方法、技术或器械,能够如 Ilizarov 技术那样治疗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疑难杂症,而且还在继续开拓着新的领域,而现有的医学科学理论不能满意解答这些临床现象!这是因为 Ilizarov 技术是建立在自然生物法则之上符合生态规律的全新治疗系统,其最重要的秘笈是可以调控,其中贯穿着独到的辩证法哲学观。其不仅确立了肢体修复与重建外科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奠定了骨与软组织生长再生的现代科学研究基础[13]。由于 Ilizarov 方法在治疗中能进能退,能左右旋转,极少发生大的医疗风险,在自然之道和朴素之美的山峰上,没有其他技术能与之竞争。
5 未来展望与问题
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类似自然环境改变的压力对物种进化的演变[14-16],依据组织细胞对应力刺激的活跃程度依次为:血管、骨骼、关节(包括骨性关节炎)、结缔组织、周围神经、皮肤组织、横纹肌(横纹肌细胞分裂再生重建的性质和机制还不很清楚)。其中血管再生是基础,血液循环一旦恢复,新的生命现象自然发生。
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① 下肢大关节的软骨修复与功能重建;② 微循环重建;③ 上肢(手)外科;④ 骨科(肢体)疑难杂症;⑤ 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肢体重建”对中枢神经反馈性的良好影响,局部肢体重建对全身代谢的影响;⑥ 群体共生协同作用对疗效的影响;⑦ Ilizarov 技术是经典骨外科学规则的挑战者、既往某些原则的颠覆者,如何与其他技术优化结合,减少外固定器佩戴时间。
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真理、道义”是临床医学的两个“制高点”。1987 年印度在亚洲第一个成立 ASAMI 学会;1992 年韩国、1995 年日本、1996 年马来西亚先后成立 ASAMI 学会,并成为国际协会发起国。然而,中华骨科学会对这个交叉学科认识较迟,2001 年撤消“骨外固定学组”,直到 2017 年方恢复“外固定与肢体延长学组”。2003 年在秦泗河、夏和桃、李刚等的努力下成立 ASAMI China,2007 年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组稿刊发 Ilizarov 技术专题,2013 年王岩会长支持秦泗河在骨科医师分会下成立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业委员会(CEFS)。星火燎原,仅仅 5 年,中国所有与骨科相关的学会都成立了 CEFS,真乃“时来天地皆同力”,社会呼唤“她”出现。随着 2023 世界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无疑由跟跑者进入了领跑者时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刊载的这期专题,是这个新学科快速发展的奠基石、能动机,相信能给中国外科学界以启示,给善于学习思考的医生以警醒。
这个利国利民的学科在中国大地推广、发展中,还有深层次的障碍需要破除,尤其是思想认识与制度的障碍[17],有待广大中青年医师共同努力,需要更强的声音呼吁,以创造中国特色肢体重建学科更美好的明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