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林剑彪, 黄国锋, 叶文斌, 朱聪, 高建廷, 刘国浚, 江惠祥, 吴本文, 丁真奇. SDF-1α/CXCR4 信号通路在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6): 689-697. doi: 10.7507/1002-1892.201811031 复制
力学环境是骨生长与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微环境之一,同样也是 BMSCs 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关键的刺激因素[1]。BMSCs 是骨髓内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机体受损时其能在受伤组织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影响下,迁移到骨折区域或骨缺损处,促进骨愈合[2-3]。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α/趋化因子 CXC 亚族受体 4(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cysteine X cysteine receptor 4,SDF-1α/CXCR4)信号通路在 MSCs 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4]。 而轴向应力刺激可加速骨折愈合[5-8]及支架降解[9]。SDF-1α/CXCR4 信号通路是否在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中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本课题组主要以轴向应力刺激为中心,将脱蛋白松质骨、BMSCs 及 SDF-1α/CXCR4 信号通路相结合,以明确外界应力刺激与内部调节因子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骨应力刺激仪进行动物实验,制备兔胫骨缺损修复模型模拟人体骨缺损修复过程,修复期间行轴向叩击治疗,经影像学、免疫组织化学及 Western blot 检测,了解骨愈合情况以及 VEGF、SDF-1α 和 CXCR4 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的机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3~4 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72 只,体质量 2.0~2.5 kg,由上海市松江区松联实验动物场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2-0011;由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动物房饲养,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军)2012-0054。实验经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九〇九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动物保护和使用指南。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CXCR4 拮抗剂 AMD3100(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前用 PBS 溶液配制成浓度为 0.1 mg/mL 的 AMD3100 溶液。一抗兔/小鼠 IgG、二抗聚合 HRP 标记兔/小鼠 IgG(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DF-1α、CXCR4 羊抗大鼠多克隆抗体(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羊抗兔 IgG(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骨应力刺激仪(专利号:CNl803117;厦门大博颖精医疗器械公司)。该仪器主要由主机、连接于主机一侧的凹槽式托架及遥控器 3 个部分组成。通过小锤伸缩运动,给予动态轴向循环应力刺激,模拟动物活动时负重骨受到的生理性应力。应力范围 1~50 N,频率 0.5~3.0 Hz,叩击时间 5~35 s,间歇时间 3~19 s。LEO-1530 扫描电镜(LEO 公司,德国);Image Pro Plus 5.0 图像分析软件(MEDIA CYBERNETICS 公司,美国);ChemiScope 6000 Touch 型电泳指导成像系统(上海勤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制备
按照文献[10]方法制备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取市售小牛长骨干骺端,彻底剔除骨膜及软组织,清除骨髓,玻璃钻钻取直径 8 mm 圆柱状松质骨;37℃ 水浴箱孵育条件下,将松质骨置入 20%H2O2 进行脱蛋白 72 h,乙醚循环脱脂 48 h,制备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冷冻干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内部密集微孔结构,直径约 200 μm(图 1)。选择微孔密度、大小类似的支架样品,环氧乙烷消毒,密封保存备用。

1.4 动物模型制备
72 只新西兰大白兔术前禁水 2 h、禁食 8 h。将氯胺酮、陆眠宁按 2∶1 比例混合后,按照 0.5 mL/kg 剂量肌肉注射麻醉实验动物。于右后肢胫骨平台内侧下方 0.5 cm 处作长 2 cm 的纵切口,分离周围软组织与筋膜,向外牵开髌韧带,暴露胫骨结节近端斜面,用执笔式电钻制作直径 8 mm 圆形皮质骨缺损[11]。制备过程中,钻头垂直于骨面,钻取深度为 0.5~0.8 mm;注意生理盐水连续冲洗降温,同时清除骨碎屑。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于骨缺损处植入大小合适的脱蛋白松质骨支架,纱布擦拭干净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每天注射青霉素 40 万 U,连续 3 d,预防感染。石膏固定术肢于屈髋、屈膝、屈踝位,直至实验结束。见图 2a~c。

a. 修复前;b. 修复后;c. 术肢石膏固定后;d. 术肢给予应力刺激
Figure2. Repair model of tibial defect in rabbits and stress stimulation sketch of operative limbsa. Before repair; b. After repair; c. After plaster fixation; d. Stress stimulation of the operative limb
1.5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 72 只动物模型随机分为 3 组(n=24),分别为 PBS 组(A 组)、PBS+应力刺激组(B 组)、AMD3100+应力刺激组(C 组)。骨缺损修复模型制备后,C 组立即腹腔注射 AMD3100 溶液(5 mL/kg),隔天 1 次,直至实验结束;A、B 组腹腔注射 PBS 溶液(5 mL/kg)。术后第 8 天开始,B、C 组采用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术侧足跟部。叩击前同上法麻醉动物,拆除术肢石膏后将胫骨水平放置于固定架,足跟部与叩击小锤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小锤通过往返伸缩运动叩击足跟部(图 2d)。每 2 天给予应力刺激 1 次,每次 30 min,直至实验结束。叩击参数:应力 15 N、频率 1 Hz、叩击时间 5 s、间歇时间 3 s。叩击结束后术肢再次石膏固定,分笼饲养,允许自由活动。
1.6 观测指标
1.6.1 一般情况
观察各组术后动物成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其他处骨折导致术肢畸形。
1.6.2 影像学观测
术后 2、4、8、12 周,各组取 6 只动物摄 X 线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 Lane-Sandhu X 线评分标准[12],从有无新骨形成、骨折线清晰程度和骨重塑情况三方面对骨愈合评分。术后 12 周,各组 X 线片观察后行 Micro-CT 检查,对骨缺损区域扫描并三维重建,计算新生骨体积及新生骨密度。
1.6.3 组织学观察
术后 2、4、8、12 周,各组影像学观测后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按照原切口入路切取胫骨,剔除胫骨肌肉组织,在骨缺损区域上、下各 0.25 cm 处用线锯锯断,获得长约 1.5 cm 骨组织。取部分标本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片厚约 3 μm,常规 HE 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骨组织及支架降解情况。
1.6.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术后 2、4、8、12 周,取各组 1.6.3 中制备的切片脱蜡和水化,PBS 清洗后抗原修复,甲醛固定。滴加一抗兔/小鼠 IgG,4℃ 过夜,滴加聚合 HRP 标记抗兔/小鼠 IgG 二抗,DAB 显色,苏木素复染,梯度脱水、透明、树脂封片。光镜下观察骨缺损区、支架、外骨痂及内骨痂骨情况。采用 Image Pro Plus 5.0 图像分析软件测定 VEGF、CXCR4 阳性细胞吸光度(A)值,评价其表达水平。
1.6.5 Western blot检测
取 3 组术后 4、8 周部分骨组织样本,制备电泳凝胶,进行 SDS-PAGE 及转移(半干式转移)。一抗为 SDF-1α、CXCR4 羊抗大鼠多克隆抗体(1∶500),二抗为羊抗兔 IgG(1∶5 000)。采用电泳指导成像系统对杂交带进行扫膜分析,测量 SDF-1α 及 CXCR4 蛋白表达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过程中,3 只动物因麻醉原因死亡,作相应补充。各组实验动物麻醉清醒后均正常进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 12 周标本取材时大体观察,A 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支架残留,仅有部分新生骨生成;B 组骨缺损区支架被新生骨完全吸收替代,髓腔通畅;C 组骨缺损区骨痂生成,支架大部分吸收,但骨缺损仍未修复。
2.2 影像学观测
2.2.1 X线片观察
A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及支架无明显变化;4 周时仅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边缘仍清晰可见;8 周时骨痂增多,但大部分支架仍存在,无明显吸收;12 周骨痂进一步增多,但骨缺损区仍以高密度阴影为主,髓腔仍被支架堵塞。B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边缘骨折线稍模糊;4 周时骨缺损区边缘变模糊,骨痂进一步向支架长入;8 周时新生骨痂明显增多,且支架大部分吸收,出现部分骨髓腔结构;12 周时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形态与正常骨基本相同,新骨塑形好,髓腔再通,骨皮质连续。C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及支架无明显变化;4 周时骨缺损中央区呈低密度组织阴影,可见少量新生骨痂;8 周时骨缺损边缘模糊,部分骨痂形成;12 周骨缺损区未愈合,支架大部分吸收。见图 3。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3. X-ray films of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X 线片评分显示,除 2 周外,4、8、12 周时 B 组评分均明显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4。

2.2.2 Micro-CT观测
术后 12 周,A 组胫骨骨缺损仅部分修复,骨痂较少,骨髓腔中仍见大量支架;B 组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修复部位骨皮质厚度较一致;C 组骨缺损未完全修复,髓腔中仍有少量支架。见图 5。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5. Micro-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one defect at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3 groups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B 组新生骨体积为(192.3±9.9)mm3,明显高于 A 组的(88.6±8.0)mm3 和 C 组的(87.3±103)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新生骨密度为(969.2±102.2)mg HA/ccm,明显高于 A 组(627.8±95.3)mg HA/ccm 和 C 组的(605.1±95.4)mg HA/c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组织学观察
A 组:术后 2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且未见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材料孔隙内充满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极少量新生骨形成;8 周,支架部分吸收,周围仍被纤维组织包裹,缺损区边缘少量新生骨形成;12 周,仍可见大部分支架存在,有部分新骨形成,以缺损区边缘为主,新生骨与宿主部分连接。见图 6a。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6. HE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4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B 组:术后 2 周,支架材料孔隙内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和炎性细胞聚集,支架上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材料部分吸收,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及新生骨组织进一步增多;8 周,支架材料大部分吸收,以新生骨组织替代,新生骨与骨端连接紧密;12 周,支架完全吸收,部分新生骨形成板层骨,有典型骨小梁形成,其内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缺损区骨皮质连续。见图 6b。
C 组:术后 2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及无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少量吸收且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血管;8 周,支架进一步吸收,少量骨小梁,周围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12 周,仍可见部分残余支架,骨组织虽呈一定序列排列,且骨小梁数量较少、间隙宽大,未见明显成骨细胞。见图 6c。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2.4.1 VEGF
术后 2 周,3 组基质中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均有 VEGF 阳性表达。4 周,与 A、C 组相比,B 组支架周边及新生骨组织阳性表达均增强。8 周后,3 组 VEGF 阳性表达较前下降,但 B 组阳性表达仍高于 A、C 组。见图 7。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7.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VEGF in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20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2.4.2 CXCR4
术后 2 周,A 组仅有少量细胞显色,B 组较多,C 组偶有细胞显色。4 周,A、B 组显色细胞进一步增多,B 组显色程度强于 A 组,C 组仍仅有少数细胞显色。8 周后,3 组显色程度较前减弱,但 B 组仍强于 A、C 组。见图 8。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8.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XCR4 in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20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术后各时间点 B 组 VEGF、CXCR4 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9。

a. VEGF;b. CXCR4
Figure9. Comparison of VEGF and CXCR4 expressions between groupsa. VEGF; b. CXCR4
2.5 Western blot检测
4、8 周时 B 组 SDF-1α 与 CXCR4 蛋白表达均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0、11。

1: Group A 2: Group B 3: Group C a. Four weeks; b. Eight weeks

a. 4 周; b. 8 周
Figure11. Comparison of SDF-1α and CXCR4 protein expressions between groupsa. Four weeks; b. Eight weeks
3 讨论
骨折愈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应力环境密切相关。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主要包括 3 个因素。① 应力方向:骨折愈合初期,轴向应力可促进软骨基质矿化及 BMSCs 分化、增殖,并形成不同的组织类型,有利于编织骨改建成板层骨[13-14]。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轴向应力叩击治疗能明显加速骨再生,促进骨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6]。② 应力方式:与连续性应力刺激相比,间歇性应力刺激更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喻鑫罡等[15]对绵羊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在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予低频微动刺激,结果显示在骨折愈合早期频率 1.0 Hz 的微动刺激能有效促进骨组织生长及骨痂矿化。③ 应力大小:应力刺激过大、过小均不利于骨折愈合,只有适宜的应力才能促进成骨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9]还发现,术后 1 周给予兔自身体质量 1/2 的轴向叩击刺激最有利于骨缺损修复,刺激最佳参数组合为每 2 天刺激 1 次,每次 30 min,应力 15 N,频率 1 Hz,叩击时间 5 s,间歇时间 3 s,有利于成骨的最终形成及支架材料降解。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该应力刺激参数组合,结果显示该种叩击式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再生。
本次研究一个重要目的是探索叩击式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的机制。既往研究发现,SDF-1α 在机械应力刺激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体内 SDF-lα/CXCR4 是 BMSCs 动员、迁移、归巢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在骨损伤早期各种炎性介质亦能调节 SDF-lα 表达,相关动物实验发现通过给予间歇性应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细微的二次损伤,可明显延长骨折区域的炎性反应期[16],使骨膜表达 SDF-1α 明显增强,诱导 BMSCs 迁移至骨损伤部位[17]。BMSCs 进入骨缺损区域后,不但可以分泌促进新生骨组织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间接促进骨组织血管化,对于加速骨愈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18-19]。另外,BMSCs 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离不开机械应力刺激[1]。Simmons 等[20]采用周期性机械牵张力刺激 BMSCs,发现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缺乏机械应力刺激时,BMSCs 向脂肪细胞转化的能力增强,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受到抑制。
为进一步验证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的作用,我们采用了 AMD3100 阻断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观察骨再生是否受影响。本次研究所用的 AMD3100 是人工合成的大环类 CXCR4 的非肽类阻断剂,可有效地与 CXCR4 结合阻断 SDF-1α 与 CXCR4 启动下游信号通路,但不对 CXCR4 产生激动作用。AMD3100 具有阻止 BMSCs 顺 SDF-1α 浓度梯度迁移的作用,大剂量 AMD3100 具备动员干细胞作用,而小剂量 AMD3100 动员干细胞能力明显减弱。有研究发现 SDF-1α 能刺激 VEGF、TGF-β 的表达[21-23],利用鼠模型研究 VEGF 诱导血管形成,发现新生血管周围聚集着 BMSCs,同时 SDF-1α 大量表达,当给予 AMD3100 阻断信号通路后 BMSCs 和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提示 VEGF 能够诱导 BMSCs,且 SDF-1α 能协助 VEGF 促血管形成,两者具有相互影响、协同分泌作用。本次研究中,相同应力刺激下连续应用小剂量 AMD3100 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提示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在轴向应力促进骨再生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另外,本次研究观察了术后 2、4、8、12 周骨缺损区移植支架吸收与骨愈合情况,分析早期应力刺激状态下骨愈合与 SDF-lα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仅有胞膜表达 CXCR4 的 BMSCs 才会顺 SDF-lα 浓度差迁移至骨折部位,无 CXCR4 的 BMSCs 则不受诱导[24]。本次研究中,CXCR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B 组术后染色程度强于 A、C 组,而 C 组仅微量表达。这提示骨愈合早期,应力刺激可能延长炎症期,骨缺损区组织 SDF-lα 表达得到加强,轴向应力叩击同时促使 BMSCs 不断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数量剧增,形成放大效应,骨愈合后期骨损伤处逐渐修复,SDF-1α 表达减少,阳性结果表达呈递减趋势。同时,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应力刺激下 SDF-1α 及 CXCR4 在骨愈合早期得到充分表达,随着骨缺损区的修复,受损组织局部氧张力趋于正常,SDF-1α 表达量逐渐下降,亦接近于正常[25],此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给予应力刺激下,骨损伤组织 SDF-1α 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表达有 CXCR4 受体的 BMSCs 随之增多,反之也提示若缺少应力刺激可能会影响 BMSCs 增殖及分化进程。
本研究不足包括未阐明应力刺激治疗后,骨缺损 SDF-1α 表达上调的具体分泌组织结构、检测诱导 BMSCs 的 SDF-1α 最佳浓度,未能验证除此因素是否还受其他生长因子的调控。传统观点认为 SDF-1α 仅有唯一受体 CXCR4[26],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 CXCR7 为 SDF-1α 新受体[27]。虽然 AMD3100 能够同时抑制 BMSCs 膜上 CXCR4 及 CXCR7 蛋白的表达[28],但对 SDF-1α/CXCR7 信号通路在 BMSCs 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力学环境是骨生长与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微环境之一,同样也是 BMSCs 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关键的刺激因素[1]。BMSCs 是骨髓内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机体受损时其能在受伤组织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影响下,迁移到骨折区域或骨缺损处,促进骨愈合[2-3]。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α/趋化因子 CXC 亚族受体 4(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cysteine X cysteine receptor 4,SDF-1α/CXCR4)信号通路在 MSCs 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4]。 而轴向应力刺激可加速骨折愈合[5-8]及支架降解[9]。SDF-1α/CXCR4 信号通路是否在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中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本课题组主要以轴向应力刺激为中心,将脱蛋白松质骨、BMSCs 及 SDF-1α/CXCR4 信号通路相结合,以明确外界应力刺激与内部调节因子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骨应力刺激仪进行动物实验,制备兔胫骨缺损修复模型模拟人体骨缺损修复过程,修复期间行轴向叩击治疗,经影像学、免疫组织化学及 Western blot 检测,了解骨愈合情况以及 VEGF、SDF-1α 和 CXCR4 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的机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3~4 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72 只,体质量 2.0~2.5 kg,由上海市松江区松联实验动物场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2-0011;由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动物房饲养,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军)2012-0054。实验经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九〇九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动物保护和使用指南。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CXCR4 拮抗剂 AMD3100(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前用 PBS 溶液配制成浓度为 0.1 mg/mL 的 AMD3100 溶液。一抗兔/小鼠 IgG、二抗聚合 HRP 标记兔/小鼠 IgG(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DF-1α、CXCR4 羊抗大鼠多克隆抗体(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羊抗兔 IgG(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骨应力刺激仪(专利号:CNl803117;厦门大博颖精医疗器械公司)。该仪器主要由主机、连接于主机一侧的凹槽式托架及遥控器 3 个部分组成。通过小锤伸缩运动,给予动态轴向循环应力刺激,模拟动物活动时负重骨受到的生理性应力。应力范围 1~50 N,频率 0.5~3.0 Hz,叩击时间 5~35 s,间歇时间 3~19 s。LEO-1530 扫描电镜(LEO 公司,德国);Image Pro Plus 5.0 图像分析软件(MEDIA CYBERNETICS 公司,美国);ChemiScope 6000 Touch 型电泳指导成像系统(上海勤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制备
按照文献[10]方法制备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取市售小牛长骨干骺端,彻底剔除骨膜及软组织,清除骨髓,玻璃钻钻取直径 8 mm 圆柱状松质骨;37℃ 水浴箱孵育条件下,将松质骨置入 20%H2O2 进行脱蛋白 72 h,乙醚循环脱脂 48 h,制备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冷冻干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内部密集微孔结构,直径约 200 μm(图 1)。选择微孔密度、大小类似的支架样品,环氧乙烷消毒,密封保存备用。

1.4 动物模型制备
72 只新西兰大白兔术前禁水 2 h、禁食 8 h。将氯胺酮、陆眠宁按 2∶1 比例混合后,按照 0.5 mL/kg 剂量肌肉注射麻醉实验动物。于右后肢胫骨平台内侧下方 0.5 cm 处作长 2 cm 的纵切口,分离周围软组织与筋膜,向外牵开髌韧带,暴露胫骨结节近端斜面,用执笔式电钻制作直径 8 mm 圆形皮质骨缺损[11]。制备过程中,钻头垂直于骨面,钻取深度为 0.5~0.8 mm;注意生理盐水连续冲洗降温,同时清除骨碎屑。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于骨缺损处植入大小合适的脱蛋白松质骨支架,纱布擦拭干净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每天注射青霉素 40 万 U,连续 3 d,预防感染。石膏固定术肢于屈髋、屈膝、屈踝位,直至实验结束。见图 2a~c。

a. 修复前;b. 修复后;c. 术肢石膏固定后;d. 术肢给予应力刺激
Figure2. Repair model of tibial defect in rabbits and stress stimulation sketch of operative limbsa. Before repair; b. After repair; c. After plaster fixation; d. Stress stimulation of the operative limb
1.5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 72 只动物模型随机分为 3 组(n=24),分别为 PBS 组(A 组)、PBS+应力刺激组(B 组)、AMD3100+应力刺激组(C 组)。骨缺损修复模型制备后,C 组立即腹腔注射 AMD3100 溶液(5 mL/kg),隔天 1 次,直至实验结束;A、B 组腹腔注射 PBS 溶液(5 mL/kg)。术后第 8 天开始,B、C 组采用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术侧足跟部。叩击前同上法麻醉动物,拆除术肢石膏后将胫骨水平放置于固定架,足跟部与叩击小锤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小锤通过往返伸缩运动叩击足跟部(图 2d)。每 2 天给予应力刺激 1 次,每次 30 min,直至实验结束。叩击参数:应力 15 N、频率 1 Hz、叩击时间 5 s、间歇时间 3 s。叩击结束后术肢再次石膏固定,分笼饲养,允许自由活动。
1.6 观测指标
1.6.1 一般情况
观察各组术后动物成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其他处骨折导致术肢畸形。
1.6.2 影像学观测
术后 2、4、8、12 周,各组取 6 只动物摄 X 线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 Lane-Sandhu X 线评分标准[12],从有无新骨形成、骨折线清晰程度和骨重塑情况三方面对骨愈合评分。术后 12 周,各组 X 线片观察后行 Micro-CT 检查,对骨缺损区域扫描并三维重建,计算新生骨体积及新生骨密度。
1.6.3 组织学观察
术后 2、4、8、12 周,各组影像学观测后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按照原切口入路切取胫骨,剔除胫骨肌肉组织,在骨缺损区域上、下各 0.25 cm 处用线锯锯断,获得长约 1.5 cm 骨组织。取部分标本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片厚约 3 μm,常规 HE 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骨组织及支架降解情况。
1.6.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术后 2、4、8、12 周,取各组 1.6.3 中制备的切片脱蜡和水化,PBS 清洗后抗原修复,甲醛固定。滴加一抗兔/小鼠 IgG,4℃ 过夜,滴加聚合 HRP 标记抗兔/小鼠 IgG 二抗,DAB 显色,苏木素复染,梯度脱水、透明、树脂封片。光镜下观察骨缺损区、支架、外骨痂及内骨痂骨情况。采用 Image Pro Plus 5.0 图像分析软件测定 VEGF、CXCR4 阳性细胞吸光度(A)值,评价其表达水平。
1.6.5 Western blot检测
取 3 组术后 4、8 周部分骨组织样本,制备电泳凝胶,进行 SDS-PAGE 及转移(半干式转移)。一抗为 SDF-1α、CXCR4 羊抗大鼠多克隆抗体(1∶500),二抗为羊抗兔 IgG(1∶5 000)。采用电泳指导成像系统对杂交带进行扫膜分析,测量 SDF-1α 及 CXCR4 蛋白表达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过程中,3 只动物因麻醉原因死亡,作相应补充。各组实验动物麻醉清醒后均正常进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 12 周标本取材时大体观察,A 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支架残留,仅有部分新生骨生成;B 组骨缺损区支架被新生骨完全吸收替代,髓腔通畅;C 组骨缺损区骨痂生成,支架大部分吸收,但骨缺损仍未修复。
2.2 影像学观测
2.2.1 X线片观察
A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及支架无明显变化;4 周时仅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边缘仍清晰可见;8 周时骨痂增多,但大部分支架仍存在,无明显吸收;12 周骨痂进一步增多,但骨缺损区仍以高密度阴影为主,髓腔仍被支架堵塞。B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边缘骨折线稍模糊;4 周时骨缺损区边缘变模糊,骨痂进一步向支架长入;8 周时新生骨痂明显增多,且支架大部分吸收,出现部分骨髓腔结构;12 周时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形态与正常骨基本相同,新骨塑形好,髓腔再通,骨皮质连续。C 组:术后 2 周骨缺损区及支架无明显变化;4 周时骨缺损中央区呈低密度组织阴影,可见少量新生骨痂;8 周时骨缺损边缘模糊,部分骨痂形成;12 周骨缺损区未愈合,支架大部分吸收。见图 3。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3. X-ray films of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X 线片评分显示,除 2 周外,4、8、12 周时 B 组评分均明显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4。

2.2.2 Micro-CT观测
术后 12 周,A 组胫骨骨缺损仅部分修复,骨痂较少,骨髓腔中仍见大量支架;B 组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修复部位骨皮质厚度较一致;C 组骨缺损未完全修复,髓腔中仍有少量支架。见图 5。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5. Micro-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one defect at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3 groups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B 组新生骨体积为(192.3±9.9)mm3,明显高于 A 组的(88.6±8.0)mm3 和 C 组的(87.3±103)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新生骨密度为(969.2±102.2)mg HA/ccm,明显高于 A 组(627.8±95.3)mg HA/ccm 和 C 组的(605.1±95.4)mg HA/c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组织学观察
A 组:术后 2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且未见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材料孔隙内充满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极少量新生骨形成;8 周,支架部分吸收,周围仍被纤维组织包裹,缺损区边缘少量新生骨形成;12 周,仍可见大部分支架存在,有部分新骨形成,以缺损区边缘为主,新生骨与宿主部分连接。见图 6a。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6. HE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4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B 组:术后 2 周,支架材料孔隙内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和炎性细胞聚集,支架上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材料部分吸收,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及新生骨组织进一步增多;8 周,支架材料大部分吸收,以新生骨组织替代,新生骨与骨端连接紧密;12 周,支架完全吸收,部分新生骨形成板层骨,有典型骨小梁形成,其内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缺损区骨皮质连续。见图 6b。
C 组:术后 2 周,支架无明显吸收及无新生骨组织;4 周,支架少量吸收且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血管;8 周,支架进一步吸收,少量骨小梁,周围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12 周,仍可见部分残余支架,骨组织虽呈一定序列排列,且骨小梁数量较少、间隙宽大,未见明显成骨细胞。见图 6c。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2.4.1 VEGF
术后 2 周,3 组基质中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均有 VEGF 阳性表达。4 周,与 A、C 组相比,B 组支架周边及新生骨组织阳性表达均增强。8 周后,3 组 VEGF 阳性表达较前下降,但 B 组阳性表达仍高于 A、C 组。见图 7。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7.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VEGF in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20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2.4.2 CXCR4
术后 2 周,A 组仅有少量细胞显色,B 组较多,C 组偶有细胞显色。4 周,A、B 组显色细胞进一步增多,B 组显色程度强于 A 组,C 组仍仅有少数细胞显色。8 周后,3 组显色程度较前减弱,但 B 组仍强于 A、C 组。见图 8。

从左至右分别为 2、4、8、12 周 a. A 组;b. B 组;c. C 组
Figure8.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XCR4 in 3 groups after operation (×200)From left to right for 2, 4, 8, and 12 weeks, respectively a. Group A; b. Group B; c. Group C
术后各时间点 B 组 VEGF、CXCR4 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9。

a. VEGF;b. CXCR4
Figure9. Comparison of VEGF and CXCR4 expressions between groupsa. VEGF; b. CXCR4
2.5 Western blot检测
4、8 周时 B 组 SDF-1α 与 CXCR4 蛋白表达均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0、11。

1: Group A 2: Group B 3: Group C a. Four weeks; b. Eight weeks

a. 4 周; b. 8 周
Figure11. Comparison of SDF-1α and CXCR4 protein expressions between groupsa. Four weeks; b. Eight weeks
3 讨论
骨折愈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应力环境密切相关。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主要包括 3 个因素。① 应力方向:骨折愈合初期,轴向应力可促进软骨基质矿化及 BMSCs 分化、增殖,并形成不同的组织类型,有利于编织骨改建成板层骨[13-14]。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轴向应力叩击治疗能明显加速骨再生,促进骨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6]。② 应力方式:与连续性应力刺激相比,间歇性应力刺激更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喻鑫罡等[15]对绵羊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在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予低频微动刺激,结果显示在骨折愈合早期频率 1.0 Hz 的微动刺激能有效促进骨组织生长及骨痂矿化。③ 应力大小:应力刺激过大、过小均不利于骨折愈合,只有适宜的应力才能促进成骨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9]还发现,术后 1 周给予兔自身体质量 1/2 的轴向叩击刺激最有利于骨缺损修复,刺激最佳参数组合为每 2 天刺激 1 次,每次 30 min,应力 15 N,频率 1 Hz,叩击时间 5 s,间歇时间 3 s,有利于成骨的最终形成及支架材料降解。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该应力刺激参数组合,结果显示该种叩击式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再生。
本次研究一个重要目的是探索叩击式应力刺激促进骨再生的机制。既往研究发现,SDF-1α 在机械应力刺激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体内 SDF-lα/CXCR4 是 BMSCs 动员、迁移、归巢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在骨损伤早期各种炎性介质亦能调节 SDF-lα 表达,相关动物实验发现通过给予间歇性应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细微的二次损伤,可明显延长骨折区域的炎性反应期[16],使骨膜表达 SDF-1α 明显增强,诱导 BMSCs 迁移至骨损伤部位[17]。BMSCs 进入骨缺损区域后,不但可以分泌促进新生骨组织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间接促进骨组织血管化,对于加速骨愈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18-19]。另外,BMSCs 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离不开机械应力刺激[1]。Simmons 等[20]采用周期性机械牵张力刺激 BMSCs,发现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缺乏机械应力刺激时,BMSCs 向脂肪细胞转化的能力增强,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受到抑制。
为进一步验证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的作用,我们采用了 AMD3100 阻断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观察骨再生是否受影响。本次研究所用的 AMD3100 是人工合成的大环类 CXCR4 的非肽类阻断剂,可有效地与 CXCR4 结合阻断 SDF-1α 与 CXCR4 启动下游信号通路,但不对 CXCR4 产生激动作用。AMD3100 具有阻止 BMSCs 顺 SDF-1α 浓度梯度迁移的作用,大剂量 AMD3100 具备动员干细胞作用,而小剂量 AMD3100 动员干细胞能力明显减弱。有研究发现 SDF-1α 能刺激 VEGF、TGF-β 的表达[21-23],利用鼠模型研究 VEGF 诱导血管形成,发现新生血管周围聚集着 BMSCs,同时 SDF-1α 大量表达,当给予 AMD3100 阻断信号通路后 BMSCs 和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提示 VEGF 能够诱导 BMSCs,且 SDF-1α 能协助 VEGF 促血管形成,两者具有相互影响、协同分泌作用。本次研究中,相同应力刺激下连续应用小剂量 AMD3100 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提示 SDF-lα/CXCR4 信号通路在轴向应力促进骨再生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另外,本次研究观察了术后 2、4、8、12 周骨缺损区移植支架吸收与骨愈合情况,分析早期应力刺激状态下骨愈合与 SDF-lα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仅有胞膜表达 CXCR4 的 BMSCs 才会顺 SDF-lα 浓度差迁移至骨折部位,无 CXCR4 的 BMSCs 则不受诱导[24]。本次研究中,CXCR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B 组术后染色程度强于 A、C 组,而 C 组仅微量表达。这提示骨愈合早期,应力刺激可能延长炎症期,骨缺损区组织 SDF-lα 表达得到加强,轴向应力叩击同时促使 BMSCs 不断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数量剧增,形成放大效应,骨愈合后期骨损伤处逐渐修复,SDF-1α 表达减少,阳性结果表达呈递减趋势。同时,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应力刺激下 SDF-1α 及 CXCR4 在骨愈合早期得到充分表达,随着骨缺损区的修复,受损组织局部氧张力趋于正常,SDF-1α 表达量逐渐下降,亦接近于正常[25],此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给予应力刺激下,骨损伤组织 SDF-1α 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表达有 CXCR4 受体的 BMSCs 随之增多,反之也提示若缺少应力刺激可能会影响 BMSCs 增殖及分化进程。
本研究不足包括未阐明应力刺激治疗后,骨缺损 SDF-1α 表达上调的具体分泌组织结构、检测诱导 BMSCs 的 SDF-1α 最佳浓度,未能验证除此因素是否还受其他生长因子的调控。传统观点认为 SDF-1α 仅有唯一受体 CXCR4[26],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 CXCR7 为 SDF-1α 新受体[27]。虽然 AMD3100 能够同时抑制 BMSCs 膜上 CXCR4 及 CXCR7 蛋白的表达[28],但对 SDF-1α/CXCR7 信号通路在 BMSCs 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