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宋达疆, 李赞, 周晓, 章一新,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肿瘤术后全层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6): 712-716. doi: 10.7507/1002-1892.201901005 复制
腹壁肿瘤彻底切除后往往合并大面积全层腹壁缺损,涉及皮肤软组织、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腹膜,修复难度大,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既往为了避免创面无法直接闭合,临床常选择姑息性切除,导致肿瘤复发率高。随着肿瘤整形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入,目前已有多种修复重建方法及材料用于全层腹壁缺损的修复,如成分分离、人工多边形网格技术和局部皮瓣,取得了越来越好的临床效果[1-2]。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手术操作繁琐、修复治疗周期长、疗效不确定以及治疗费用高等。因此,自体组织瓣移植仍是目前修复腹壁缺损可行且性价比高的方法。但是需注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术者需在供体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与重建后腹壁功能间找到平衡点[3-4]。
股前外侧皮瓣由 Song 等于 1984 年首次提出,该皮瓣血供可靠、解剖容易、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切取面积较大,可用于全身缺损的修复[5]。1986 年 Koshima 等首次将其制备为带蒂皮瓣,修复腹股沟、会阴和肛门缺损,可达对侧腹股沟区,甚至延伸到对侧下腹部[6-7]。目前,带蒂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下腹壁缺损的最佳选择[8-9]。2010 年 9 月— 2017 年 12 月,我们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 18 例腹壁肿瘤切除术后全层缺损。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 例,女 7 例;年龄 29~68 岁,平均 45.2 岁。原发疾病:腹壁纤维瘤 8 例,肉瘤 6 例,结肠腺癌腹壁转移 2 例,恶性畸胎瘤 2 例。16 例既往接受 1~3 次肿物切除手术,其中 9 例 3 次、6 例 2 次、1 例 1 次;术后均复发。2 例为首次手术。术前稳定患者全身情况,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控制炎症,评估心肺功能,排查全身心脑血管疾病,完善影像学相关检查,相关科室联合会诊确定手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措施。本研究经湖南省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肿瘤切除组负责彻底切除腹壁肿瘤,本组肿瘤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 15 cm×6 cm~25 cm×22 cm;根据腹膜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聚乙烯网片覆盖固定于腹膜缺损区域,重建腹膜连续性。
皮瓣制备组负责设计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皮瓣形状、大小依据腹壁缺损情况决定,无需定位和寻找股前外侧穿支血管。本组 2 例全腹壁巨大缺损患者采用双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其余患者均采用同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于髂前上棘和髌骨外上缘连线设计定位皮瓣,将皮岛连同绝大部分股外侧肌一并切取,股神经运动支与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紧密伴行,一并完整保留于肌皮瓣内,逆行分离血管蒂至降支与横支分支平面。于股直肌、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深面制备隧道,将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通过隧道转移至腹壁缺损区域(图 1),其中股外侧肌瓣置于网片表面并与腹直肌断端缝合固定,股前外侧皮瓣与腹壁缺损创缘缝合固定,留置 2~3 根负压引流管,最后闭合大腿皮瓣供区。本组股外侧肌瓣切取范围为 10 cm×8 cm~22 cm×1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范围为 14.0 cm×8.0 cm~21.0 cm×8.5 cm。

1.3 术后处理
患者于弯腰屈腿位卧床休息 14 d,以减少血管蒂张力,避免隧道对血管蒂卡压。术后禁食至肛门排气为止,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 5 d 预防感染,术后第 7 天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1~56 个月,平均 22.5 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未见腹壁疝表现,皮瓣外观及腹部功能恢复满意。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37 岁。因“下腹部纤维瘤复发 1 年”入院。患者于 2010 年 9 月行腹部肿瘤及右半结肠、回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纤维瘤;术后 3 年腹部纤维瘤复发,接受冷冻手术但效果不佳;于 2013 年 5 月接受第 2 次腹壁肿瘤切除术,于 2014 年 3 月肿瘤再次复发,表现为多发无痛性肿块并融合,生长迅速,转入我院。入院检查:皮下触及肿块,质硬,面积为 18 cm×16 cm。CT 检查显示肿瘤浸润肌层和腹膜壁层的空肠部分,空肠黏膜紧贴肿瘤无明确边界。
手术首先由肿瘤切除组彻底切除肿瘤,术中发现空肠黏膜和肿瘤之间有 2 个粘连点,局部切除空肠浆膜并行修补,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切缘阴性。肿瘤切除后遗留腹壁缺损面积为 25 cm×22 cm。将聚乙烯网片裁剪至适当大小后,与周围腹膜组织紧密缝合,以重建腹膜连续性。皮瓣制备组在两侧大腿分别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其中皮瓣面积为 20 cm×8 cm、肌瓣面积为 18 cm×7 cm。股神经运动支被保留,以避免肌肉萎缩。血管蒂逆行分离解剖至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发出平面,并通过腹直肌深面隧道将皮瓣转移至腹部缺损区域。两侧股外侧肌瓣分别重建两侧腹直肌强度,两侧皮瓣并排放置修复腹壁皮肤软组织缺损。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皮瓣下方引流管 3 根。双侧大腿供区缺损直接拉拢闭合。
术后第 7 天拔除引流管,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 3 年,腹壁及双侧大腿外观功能满意,未见肿瘤复发或腹壁疝表现。见图 2。

a. 术前腹部外观;b. 肿瘤切除范围和双侧皮瓣设计; c. 术中彻底切除腹壁肿瘤;d. 术中腹膜缺损区域以网片修复;e. 术中腹壁缺损修复后即刻;f. 术后 6 个月腹部外观
Figure2. A typical casea. Abdominal appearance preoperatively; b. Tumor resection scope and bilateral flaps design; c. Intraoperatively full-thickness abdominal tumor was resected completely; d. Peritoneum continuity was reconstructed with mesh; e. Intraoperatively view after abdominal reconstruction; f. Appearance of reconstructed abdome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腹壁由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筋膜和腹膜壁层构成。对于腹壁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全层腹壁缺损修复主要有两个目的,即腹壁稳定性的重建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10]。腹壁缺损较小者可直接游离缝合,缺损较大的全层腹壁缺损则需行腹壁稳定性重建以及组织瓣修复。临床上常用网状合成材料重建腹壁稳定性,包括聚四氟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11]。腹壁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选择带蒂或游离组织瓣,但应把握手术指征。缺损直径<8 cm 时,适当游离皮缘即可直接闭合创面,不需组织瓣移植。但应特别注意,如遗留腹部深部腔隙缺损,不能选择游离皮缘直接闭合,以免发生积液和深部不愈合,此时应选择局部带蒂或游离肌瓣填塞深部腔隙,再闭合创面。
临床根据腹部缺损情况,可选择不同类型自体皮瓣。例如,阔筋膜张肌皮瓣常用于修复下腹部缺损[12]。该皮瓣携带较强韧的筋膜层,当缺损伴污染伤口或感染性缺损不能使用人工网时,可选择该皮瓣加强腹壁。但是,阔筋膜张肌皮瓣主要缺点是血运范围受限,不能过分扩大切取。Iida 等[13]通过额外切取组合皮瓣进行二次血管吻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手术难度和技术要求也相应增加。背阔肌皮瓣也可提供足够的软组织量,以修复腹壁广泛缺损[14-16],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仅能作为游离皮瓣来使用[17],而且要求受区血管条件良好,医生需熟练掌握微血管技术。我们总结面积较小的腹壁软组织缺损,可以采用局部带蒂皮瓣移位修复;中等面积缺损,则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处理方法和修复原则较复杂,应当根据缺损大小、形状及位置决定。
本组患者均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成功修复腹壁全层缺损,皮瓣供区直接闭合,最大程度减少了供区损伤。股前外侧肌皮瓣被认为是腹壁重建的最佳选择[18]。股前外侧肌皮瓣血管蒂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 1 cm,与阔筋膜张肌皮瓣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良好旋转。作为一个带蒂皮瓣,它可以到达腹部上部区域。临床主要以带蒂皮瓣形式使用股前外侧肌皮瓣[19],可靠的血供基础使得皮瓣可切取面积大,在修复大面积腹壁软组织缺损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皮瓣设计时应考虑供区损伤程度,皮瓣宽度建议控制在 10 cm 以内,以避免供区植皮。此外,腹股沟区的转移隧道也必须扩大至皮瓣能顺利通过。
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全层缺损注意事项:① 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外侧肌瓣的形状、大小允许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腹壁软组织缺损情况灵活调整。② 可以用阔筋膜修复前鞘。③ 股外侧肌瓣填充腹直肌缺损区域时,尽量使肌纤维与腹直肌走行方向一致,最大程度恢复腹壁功能。④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在大腿远段融合,界限不清,容易切过界,应该从近向远分离股外侧肌瓣。⑤ 补片修复腹膜时注意双层固定。⑥ 肌皮瓣设计尽量位于股外侧肌远端,以获取更长的血管蒂。⑦ 为获取足够长的血管蒂,必要时结扎离断旋股外侧血管横支。⑧ 肌皮瓣通过股直肌深面和腹股沟皮下隧道转移至腹部缺损,可最大程度缩短血管蒂长度,避免血管蒂扭转、张力。⑨ 肌皮瓣血管蒂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分离血管蒂平面仅需达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发出平面,即足以转移肌皮瓣修复上腹部缺损区域,不建议进一步逆向分离血管蒂,因为其一是操作极为困难,其二是会对股中间肌和股直肌的血运造成较大损伤。⑩ 大多数外科医生建议分离并保护股外侧肌的运动神经,但我们将其包裹在血管蒂中与部分股外侧肌一并旋转至腹部。我们认为肌肉能填补缺损并加强腹壁强度,同时保留运动神经的皮瓣可以防止术后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的并发症包括暂时性肢体无力,但大多数患者能在术后 6 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度和活动水平,而且如果股外侧肌被切除,其他股四头肌也可以补偿其功能[20-22]。本组患者均无肢体障碍发生。
综上述,合理设计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可以在修复大面积腹壁全层缺损同时闭合供区创面,无需显微吻合血管,手术风险小,手术难度不高,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术损伤,修复范围较大,肌皮瓣修复范围可达上腹部肋弓平面,是修复腹壁全层缺损的首选方法。
腹壁肿瘤彻底切除后往往合并大面积全层腹壁缺损,涉及皮肤软组织、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腹膜,修复难度大,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既往为了避免创面无法直接闭合,临床常选择姑息性切除,导致肿瘤复发率高。随着肿瘤整形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入,目前已有多种修复重建方法及材料用于全层腹壁缺损的修复,如成分分离、人工多边形网格技术和局部皮瓣,取得了越来越好的临床效果[1-2]。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手术操作繁琐、修复治疗周期长、疗效不确定以及治疗费用高等。因此,自体组织瓣移植仍是目前修复腹壁缺损可行且性价比高的方法。但是需注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术者需在供体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与重建后腹壁功能间找到平衡点[3-4]。
股前外侧皮瓣由 Song 等于 1984 年首次提出,该皮瓣血供可靠、解剖容易、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切取面积较大,可用于全身缺损的修复[5]。1986 年 Koshima 等首次将其制备为带蒂皮瓣,修复腹股沟、会阴和肛门缺损,可达对侧腹股沟区,甚至延伸到对侧下腹部[6-7]。目前,带蒂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下腹壁缺损的最佳选择[8-9]。2010 年 9 月— 2017 年 12 月,我们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 18 例腹壁肿瘤切除术后全层缺损。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 例,女 7 例;年龄 29~68 岁,平均 45.2 岁。原发疾病:腹壁纤维瘤 8 例,肉瘤 6 例,结肠腺癌腹壁转移 2 例,恶性畸胎瘤 2 例。16 例既往接受 1~3 次肿物切除手术,其中 9 例 3 次、6 例 2 次、1 例 1 次;术后均复发。2 例为首次手术。术前稳定患者全身情况,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控制炎症,评估心肺功能,排查全身心脑血管疾病,完善影像学相关检查,相关科室联合会诊确定手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措施。本研究经湖南省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肿瘤切除组负责彻底切除腹壁肿瘤,本组肿瘤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 15 cm×6 cm~25 cm×22 cm;根据腹膜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聚乙烯网片覆盖固定于腹膜缺损区域,重建腹膜连续性。
皮瓣制备组负责设计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皮瓣形状、大小依据腹壁缺损情况决定,无需定位和寻找股前外侧穿支血管。本组 2 例全腹壁巨大缺损患者采用双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其余患者均采用同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于髂前上棘和髌骨外上缘连线设计定位皮瓣,将皮岛连同绝大部分股外侧肌一并切取,股神经运动支与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紧密伴行,一并完整保留于肌皮瓣内,逆行分离血管蒂至降支与横支分支平面。于股直肌、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深面制备隧道,将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通过隧道转移至腹壁缺损区域(图 1),其中股外侧肌瓣置于网片表面并与腹直肌断端缝合固定,股前外侧皮瓣与腹壁缺损创缘缝合固定,留置 2~3 根负压引流管,最后闭合大腿皮瓣供区。本组股外侧肌瓣切取范围为 10 cm×8 cm~22 cm×1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范围为 14.0 cm×8.0 cm~21.0 cm×8.5 cm。

1.3 术后处理
患者于弯腰屈腿位卧床休息 14 d,以减少血管蒂张力,避免隧道对血管蒂卡压。术后禁食至肛门排气为止,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 5 d 预防感染,术后第 7 天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1~56 个月,平均 22.5 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未见腹壁疝表现,皮瓣外观及腹部功能恢复满意。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37 岁。因“下腹部纤维瘤复发 1 年”入院。患者于 2010 年 9 月行腹部肿瘤及右半结肠、回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纤维瘤;术后 3 年腹部纤维瘤复发,接受冷冻手术但效果不佳;于 2013 年 5 月接受第 2 次腹壁肿瘤切除术,于 2014 年 3 月肿瘤再次复发,表现为多发无痛性肿块并融合,生长迅速,转入我院。入院检查:皮下触及肿块,质硬,面积为 18 cm×16 cm。CT 检查显示肿瘤浸润肌层和腹膜壁层的空肠部分,空肠黏膜紧贴肿瘤无明确边界。
手术首先由肿瘤切除组彻底切除肿瘤,术中发现空肠黏膜和肿瘤之间有 2 个粘连点,局部切除空肠浆膜并行修补,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切缘阴性。肿瘤切除后遗留腹壁缺损面积为 25 cm×22 cm。将聚乙烯网片裁剪至适当大小后,与周围腹膜组织紧密缝合,以重建腹膜连续性。皮瓣制备组在两侧大腿分别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其中皮瓣面积为 20 cm×8 cm、肌瓣面积为 18 cm×7 cm。股神经运动支被保留,以避免肌肉萎缩。血管蒂逆行分离解剖至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发出平面,并通过腹直肌深面隧道将皮瓣转移至腹部缺损区域。两侧股外侧肌瓣分别重建两侧腹直肌强度,两侧皮瓣并排放置修复腹壁皮肤软组织缺损。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皮瓣下方引流管 3 根。双侧大腿供区缺损直接拉拢闭合。
术后第 7 天拔除引流管,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 3 年,腹壁及双侧大腿外观功能满意,未见肿瘤复发或腹壁疝表现。见图 2。

a. 术前腹部外观;b. 肿瘤切除范围和双侧皮瓣设计; c. 术中彻底切除腹壁肿瘤;d. 术中腹膜缺损区域以网片修复;e. 术中腹壁缺损修复后即刻;f. 术后 6 个月腹部外观
Figure2. A typical casea. Abdominal appearance preoperatively; b. Tumor resection scope and bilateral flaps design; c. Intraoperatively full-thickness abdominal tumor was resected completely; d. Peritoneum continuity was reconstructed with mesh; e. Intraoperatively view after abdominal reconstruction; f. Appearance of reconstructed abdome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腹壁由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筋膜和腹膜壁层构成。对于腹壁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全层腹壁缺损修复主要有两个目的,即腹壁稳定性的重建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10]。腹壁缺损较小者可直接游离缝合,缺损较大的全层腹壁缺损则需行腹壁稳定性重建以及组织瓣修复。临床上常用网状合成材料重建腹壁稳定性,包括聚四氟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11]。腹壁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选择带蒂或游离组织瓣,但应把握手术指征。缺损直径<8 cm 时,适当游离皮缘即可直接闭合创面,不需组织瓣移植。但应特别注意,如遗留腹部深部腔隙缺损,不能选择游离皮缘直接闭合,以免发生积液和深部不愈合,此时应选择局部带蒂或游离肌瓣填塞深部腔隙,再闭合创面。
临床根据腹部缺损情况,可选择不同类型自体皮瓣。例如,阔筋膜张肌皮瓣常用于修复下腹部缺损[12]。该皮瓣携带较强韧的筋膜层,当缺损伴污染伤口或感染性缺损不能使用人工网时,可选择该皮瓣加强腹壁。但是,阔筋膜张肌皮瓣主要缺点是血运范围受限,不能过分扩大切取。Iida 等[13]通过额外切取组合皮瓣进行二次血管吻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手术难度和技术要求也相应增加。背阔肌皮瓣也可提供足够的软组织量,以修复腹壁广泛缺损[14-16],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仅能作为游离皮瓣来使用[17],而且要求受区血管条件良好,医生需熟练掌握微血管技术。我们总结面积较小的腹壁软组织缺损,可以采用局部带蒂皮瓣移位修复;中等面积缺损,则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处理方法和修复原则较复杂,应当根据缺损大小、形状及位置决定。
本组患者均采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成功修复腹壁全层缺损,皮瓣供区直接闭合,最大程度减少了供区损伤。股前外侧肌皮瓣被认为是腹壁重建的最佳选择[18]。股前外侧肌皮瓣血管蒂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 1 cm,与阔筋膜张肌皮瓣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良好旋转。作为一个带蒂皮瓣,它可以到达腹部上部区域。临床主要以带蒂皮瓣形式使用股前外侧肌皮瓣[19],可靠的血供基础使得皮瓣可切取面积大,在修复大面积腹壁软组织缺损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皮瓣设计时应考虑供区损伤程度,皮瓣宽度建议控制在 10 cm 以内,以避免供区植皮。此外,腹股沟区的转移隧道也必须扩大至皮瓣能顺利通过。
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全层缺损注意事项:① 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外侧肌瓣的形状、大小允许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腹壁软组织缺损情况灵活调整。② 可以用阔筋膜修复前鞘。③ 股外侧肌瓣填充腹直肌缺损区域时,尽量使肌纤维与腹直肌走行方向一致,最大程度恢复腹壁功能。④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在大腿远段融合,界限不清,容易切过界,应该从近向远分离股外侧肌瓣。⑤ 补片修复腹膜时注意双层固定。⑥ 肌皮瓣设计尽量位于股外侧肌远端,以获取更长的血管蒂。⑦ 为获取足够长的血管蒂,必要时结扎离断旋股外侧血管横支。⑧ 肌皮瓣通过股直肌深面和腹股沟皮下隧道转移至腹部缺损,可最大程度缩短血管蒂长度,避免血管蒂扭转、张力。⑨ 肌皮瓣血管蒂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分离血管蒂平面仅需达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发出平面,即足以转移肌皮瓣修复上腹部缺损区域,不建议进一步逆向分离血管蒂,因为其一是操作极为困难,其二是会对股中间肌和股直肌的血运造成较大损伤。⑩ 大多数外科医生建议分离并保护股外侧肌的运动神经,但我们将其包裹在血管蒂中与部分股外侧肌一并旋转至腹部。我们认为肌肉能填补缺损并加强腹壁强度,同时保留运动神经的皮瓣可以防止术后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的并发症包括暂时性肢体无力,但大多数患者能在术后 6 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度和活动水平,而且如果股外侧肌被切除,其他股四头肌也可以补偿其功能[20-22]。本组患者均无肢体障碍发生。
综上述,合理设计切取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可以在修复大面积腹壁全层缺损同时闭合供区创面,无需显微吻合血管,手术风险小,手术难度不高,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术损伤,修复范围较大,肌皮瓣修复范围可达上腹部肋弓平面,是修复腹壁全层缺损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