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明立功, 明朝戈, 王自方, 明立山, 王新德, 孟维娜, 李洋洋. 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或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2): 272-274. doi: 10.7507/1002-1892.201905021 复制
第 5 掌骨颈骨折约占手部骨折 20%[1],保守治疗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且易发生错位导致畸形愈合[1-2]。切开复位内固定由于骨折线位于掌指关节关节囊附着点附近或在关节囊内,临床应用受限。目前临床多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但鲜有文献比较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的疗效差异。现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7 年 5 月,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 29 例)或横行交叉支撑( 22 例)固定治疗的第 5 掌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克氏针支撑方式的疗效差异。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平行组:男 28 例,女 1 例;年龄 14~48 岁,平均 21 岁。致伤原因:拳击伤 25 例,跌倒伤 3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0~20 d,平均 3 d。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为(53±8)°。交叉组:均为男性;年龄 15~47 岁,平均 21 岁。致伤原因:拳击伤 19 例,跌倒伤 2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0~18 d,平均 3 d。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为(52±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术者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掌并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小指及环指,并将掌指关节屈曲至近 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于示指中节指骨基底部握住掌骨头,沿中节指骨纵轴用力向背侧推顶,同时另一只手拇指从背侧近端向掌侧按压,即可使骨折复位(如骨折复位困难,可采用撬拨复位法[2])。此时,术者左手维持复位,右手将 1.5 mm 克氏针由第 5 掌骨近端距骨折线 10 mm 处水平穿入第 4 掌骨干,并通过双侧骨皮质固定。然后按照骨折线距掌骨头的距离选择穿针方法。平行组:骨折远端长度大于掌骨头直径时,采用 1.0 mm 克氏针距骨折端(非横行时以近折面计算)5 mm 处平行于近折端,固定于第 4 掌骨远端双皮质;另取 1 枚 1.0 mm 克氏针距第 2 枚克氏针 3~5 mm 水平进入,固定于第 4 掌骨颈处。交叉组:骨折远端长度小于掌骨头直径时,采用 1.0 mm 克氏针距骨折端 3 mm 处,与垂直进针方向形成 10~20° 夹角进针,进针方向分别指向第 4 掌骨颈和掌骨干,并呈双皮质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患者术后无需外固定。术后即刻行患肢手功能锻炼,包括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强度及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X 线片检查见骨折线模糊且有骨痂形成时取出克氏针。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手指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 47 例患者获随访(平行组 27 例、交叉组 20 例),随访时间 8~40 个月,平均 13 个月。两组各有 1 例出现掌指关节轻度伸直障碍,取出克氏针后缓解;各有 2 例钉道出现轻微渗出,经换药、取出内固定物后渗出消失。两组均无疼痛、关节退变及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 TAM 系统评价手功能,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1,P=0.712)。见表 1、图 1。


a. 术前 X 线片;b. 术后 1 周 X 线片;c. 术后 13 个月手功能位
3 讨论
顾玉东[4]指出手部骨折的治疗原则:力求解剖复位、轻便又牢固的固定以及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符合该原则[5-9]。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 5 掌骨颈骨折。该方法与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原理相似,将横行平行或横行交叉的克氏针穿插在第 4 掌骨内,并穿过两侧骨皮质,使第 5 掌骨与第 4 掌骨连为一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掌骨头之间掌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紧密连接,对骨折端起到辅助固定作用。固定后使第 5 掌骨挂靠于正常稳定的第 4 掌骨上,其弹性模量相当,符合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可有效防止骨短缩、旋转和移位。
本研究通过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 5 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发现二者均可获良好效果。两种固定方法除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等传统克氏针固定的优点外,还具有价格低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患者易接受、手部不遗留瘢痕、术者学习曲线短,可减少术中 X 线透射次数[5]等优点。
注意事项:① 克氏针直径和数量的选择:对于第 5 掌骨颈骨折横行固定使用的克氏针直径和数量,报道不一[6]。有单独采用 2 枚克氏针(直径分别为 1.0、1.5 mm)固定骨折远端而近端不固定者,还有远端采用 2 枚直径 1.2 mm 克氏针固定、近端采用 1 枚直径 1.2 mm 克氏针固定。我们认为,对于第 5 掌骨颈骨折采用横行交叉或横行平行支撑固定,远端用 2 枚直径 1.0~1.2 mm 克氏针、近端用 1 枚直径 1.5 mm 克氏针即可,与吴石奇等[7]报道一致。这种方式固定可靠,术后无需外固定即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 远端 2 枚克氏针支撑固定方式选择:骨折远端稳定程度取决于 2 枚克氏针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根据骨折线距掌骨头的距离选择穿针方式,当骨折远端长度大于掌骨头直径时选择平行支撑固定,否则选用交叉支撑固定。③ 术后针尾护理:本研究中两组各有 1 例出现远端进针点靠近关节,影响患者早期活动,掌指关节出现轻度伸直障碍,取出克氏针后逐渐恢复;另各有 2 例出现针道渗出,钢针拔出后消失。这些情况均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贡献:明立功负责文章撰写、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明朝戈、王自方、明立山、王新德、孟维娜、李洋洋协助修改文章以及数据整理与收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滑县新区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058)。
第 5 掌骨颈骨折约占手部骨折 20%[1],保守治疗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且易发生错位导致畸形愈合[1-2]。切开复位内固定由于骨折线位于掌指关节关节囊附着点附近或在关节囊内,临床应用受限。目前临床多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但鲜有文献比较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的疗效差异。现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7 年 5 月,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 29 例)或横行交叉支撑( 22 例)固定治疗的第 5 掌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克氏针支撑方式的疗效差异。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平行组:男 28 例,女 1 例;年龄 14~48 岁,平均 21 岁。致伤原因:拳击伤 25 例,跌倒伤 3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0~20 d,平均 3 d。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为(53±8)°。交叉组:均为男性;年龄 15~47 岁,平均 21 岁。致伤原因:拳击伤 19 例,跌倒伤 2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0~18 d,平均 3 d。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为(52±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患侧第 5 掌骨头干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术者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掌并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小指及环指,并将掌指关节屈曲至近 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于示指中节指骨基底部握住掌骨头,沿中节指骨纵轴用力向背侧推顶,同时另一只手拇指从背侧近端向掌侧按压,即可使骨折复位(如骨折复位困难,可采用撬拨复位法[2])。此时,术者左手维持复位,右手将 1.5 mm 克氏针由第 5 掌骨近端距骨折线 10 mm 处水平穿入第 4 掌骨干,并通过双侧骨皮质固定。然后按照骨折线距掌骨头的距离选择穿针方法。平行组:骨折远端长度大于掌骨头直径时,采用 1.0 mm 克氏针距骨折端(非横行时以近折面计算)5 mm 处平行于近折端,固定于第 4 掌骨远端双皮质;另取 1 枚 1.0 mm 克氏针距第 2 枚克氏针 3~5 mm 水平进入,固定于第 4 掌骨颈处。交叉组:骨折远端长度小于掌骨头直径时,采用 1.0 mm 克氏针距骨折端 3 mm 处,与垂直进针方向形成 10~20° 夹角进针,进针方向分别指向第 4 掌骨颈和掌骨干,并呈双皮质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患者术后无需外固定。术后即刻行患肢手功能锻炼,包括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强度及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X 线片检查见骨折线模糊且有骨痂形成时取出克氏针。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手指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 47 例患者获随访(平行组 27 例、交叉组 20 例),随访时间 8~40 个月,平均 13 个月。两组各有 1 例出现掌指关节轻度伸直障碍,取出克氏针后缓解;各有 2 例钉道出现轻微渗出,经换药、取出内固定物后渗出消失。两组均无疼痛、关节退变及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 TAM 系统评价手功能,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1,P=0.712)。见表 1、图 1。


a. 术前 X 线片;b. 术后 1 周 X 线片;c. 术后 13 个月手功能位
3 讨论
顾玉东[4]指出手部骨折的治疗原则:力求解剖复位、轻便又牢固的固定以及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符合该原则[5-9]。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 5 掌骨颈骨折。该方法与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原理相似,将横行平行或横行交叉的克氏针穿插在第 4 掌骨内,并穿过两侧骨皮质,使第 5 掌骨与第 4 掌骨连为一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掌骨头之间掌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紧密连接,对骨折端起到辅助固定作用。固定后使第 5 掌骨挂靠于正常稳定的第 4 掌骨上,其弹性模量相当,符合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可有效防止骨短缩、旋转和移位。
本研究通过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或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 5 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发现二者均可获良好效果。两种固定方法除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等传统克氏针固定的优点外,还具有价格低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患者易接受、手部不遗留瘢痕、术者学习曲线短,可减少术中 X 线透射次数[5]等优点。
注意事项:① 克氏针直径和数量的选择:对于第 5 掌骨颈骨折横行固定使用的克氏针直径和数量,报道不一[6]。有单独采用 2 枚克氏针(直径分别为 1.0、1.5 mm)固定骨折远端而近端不固定者,还有远端采用 2 枚直径 1.2 mm 克氏针固定、近端采用 1 枚直径 1.2 mm 克氏针固定。我们认为,对于第 5 掌骨颈骨折采用横行交叉或横行平行支撑固定,远端用 2 枚直径 1.0~1.2 mm 克氏针、近端用 1 枚直径 1.5 mm 克氏针即可,与吴石奇等[7]报道一致。这种方式固定可靠,术后无需外固定即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 远端 2 枚克氏针支撑固定方式选择:骨折远端稳定程度取决于 2 枚克氏针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根据骨折线距掌骨头的距离选择穿针方式,当骨折远端长度大于掌骨头直径时选择平行支撑固定,否则选用交叉支撑固定。③ 术后针尾护理:本研究中两组各有 1 例出现远端进针点靠近关节,影响患者早期活动,掌指关节出现轻度伸直障碍,取出克氏针后逐渐恢复;另各有 2 例出现针道渗出,钢针拔出后消失。这些情况均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贡献:明立功负责文章撰写、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明朝戈、王自方、明立山、王新德、孟维娜、李洋洋协助修改文章以及数据整理与收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滑县新区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