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尚林, 王翔宇, 王爱国, 贾光辉, 李琦, 张小龙, 马富强, 王亚磊.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治疗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2): 173-178. doi: 10.7507/1002-1892.201907065 复制
跗骨联合是指 2 个或 2 个以上单独跗骨发生不同程度异常连接,目前认为是胚胎原生间充质细胞分裂失败所致,发病率为 1%~13%[1]。距跟联合是最常见的引起后足疼痛的跗骨联合[2]。对于有症状的距跟联合,首选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使用矫形器、给予非甾体抗炎药、限制活动和短腿石膏固定[3];保守治疗失败后可选择手术治疗。既往研究将跗骨联合面积作为选择术式的主要标准,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选择单纯联合切除术,>50% 距跟后关节面选择关节融合术[4],而对后足力线的矫正重视不够。对于距跟联合合并严重后足外翻畸形,单纯联合切除术不能重塑骨性结构和恢复软组织平衡,症状不能得到彻底缓解,甚至出现后足外翻畸形加重[5]。Wilde 等[6]认为选择单纯联合切除术需符合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后足外翻角度<16°、距跟后关节无关节炎表现,对不满足上述条件者需行关节融合(距下关节或三关节融合)矫正畸形。但是有研究证实,对不满足单纯联合切除术条件者,通过手术纠正畸形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7]。2014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我们收治 10 例(13 足)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采用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纠正外翻畸形,恢复后足力线,不切除距跟联合,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2~18 岁;② 经保守治疗 3 个月以上无效;③ 联合面积> 50%距跟后关节面;④ 跗骨间关节正常。排除标准:① 符合 Wilde 等[6]的标准,距跟联合可以切除者;② 存在跗骨间关节炎者;③ 合并小儿麻痹、脊柱裂、周围血管疾病者。
本组男 6 例(8 足),女 4 例(5 足);年龄 13~18 岁,平均 15.8 岁。双足 3 例,单足 7 例。病程 10~14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其中 5 例(5 足)有外伤史。入院检查:患侧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足弓低平。疼痛部位:跗骨窦 4 足、距跟联合 5 足、踝关节 4 足。Silverskiod 试验腓肠肌腱膜紧张 3 例(4 足),跟腱挛缩 7 例(9 足)。术前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6.54±9.08)分,行走 1 km 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4±0.88)分。详见表 1。

术前均摄足负重正、侧位以及跟骨长轴位 X 线片,于正位片测量距骨-第 1 跖列角(talar-first metatarsal angle,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CA),侧位片测量距骨倾斜角(talar-horizontal angle,TH)、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长轴位片测量跟骨外翻角(heel valgus angle,HV),见表 1、2。冠状位 CT 检查示距跟联合位于后关节面,且为骨性联合,联合面积> 50% 距跟后关节面。



1.2 手术方法
双足患者同期手术。全麻(7 例)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 例)后,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患肢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抬高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压力达 70 kPa。沿跗骨窦纵轴,在其底部下方作一纵向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显露并保护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腓骨长、短肌腱。将腓骨长、短肌腱牵向跖侧,趾短伸肌牵向背侧,辨认跟骰关节,注意避免损伤跟骰关节囊,确认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间隙并作标记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跟骰关节,防止撑开时跟骰关节发生脱位。平行于跟骰关节近端 10 mm 处切开骨膜,沿前、中距下关节面间标记线截断跟骨,截骨面远、近端打入克氏针撑开器,在缓慢撑开时将远端向背、向内旋转,使脱位的距舟关节旋转复位;透视下确认 TCA、后足力线恢复的同时,前足外展和旋后畸形也一并纠正。测量外侧、内侧撑开距离及深度,在同侧髂前上棘取相同大小的三皮质骨块。将骨块修剪后植入截骨间隙,透视明确植骨位置良好后,用克氏针自远端向近端固定截骨块,并用微型锁定钢板(常州鼎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固定。本组 4 例(5 足)在撑开时腓骨短肌紧张形成阻挡,联合行腓骨短肌 Z 形延长。固定完成后行踝关节 Silverskiold 试验,6 例(8 足)因跟腱挛缩行跟腱延长,3 例(4 足)因腓肠肌腱膜紧张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松止血带,充分止血,冲洗后放置引流,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足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2 周,常规使用抗生素,引流量<10 mL 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 1 天鼓励患者行足趾主动功能锻炼,2 周后拆线并开始距下关节及踝关节功能锻炼,6 周后患足佩戴充气靴开始部分负重,3 个月后待 X 线片检查确认截骨处完全骨性愈合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1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 踝与后足评分为(90.70±6.75)分,行走 1 km 后 VAS 评分为(1.85±0.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80,P=0.000;t=35.218,P=0.000)。X 线片复查示,本组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见图 1。末次随访时,T1MT、TCA、TH、HV 均较术前明显降低,CP 明显提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随访期间 1 例(1 足)疼痛缓解不明显,后足畸形未获得彻底纠正,术后 6 个月行跟骨内移截骨后疼痛消失。1 例(1 足)出现腓肠神经皮支损伤症状,经口服营养神经药物 6 个月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a~c. 术前左足外观;d~f. 术前长轴位及负重正、侧位 X 线片;g、h. 术后 3 个月负重侧位、正位 X 线片示截骨处达骨性愈合;i~k. 术后 1 年长轴位及负重正、侧位 X 线片;l~n. 术后 1 年左足外观
Figure1. A 1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talocalcaneal coalition and hindfoot valgus deformitya-c.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left foot; d-f. Long axis of calcaneus,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g, h. Lateral and anteroposterior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showed that the osteotomy healed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k. Long axis of calcaneus,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l-n. Appearance of left foot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距跟联合术式选择
Wilde 等[6]对手术切除治疗的存在持续症状的距跟联合患者进行 9 年随访,发现对于联合区域累及距跟后关节面未超过 50%、跟骨外翻<16° 及后关节面无影像学关节炎表现者,术后能取得满意效果,反之效果较差。Murphy 等[8]认为距跟联合与后足外翻畸形是两个独立的病理结构,治疗时应先切除距跟联合,如术后 6~12 个月后仍存在疼痛,再选择手术矫正畸形。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建议距跟联合切除与后足外翻畸形一期矫正[1,9]。Gougoulias 等[10]认为在距跟联合切除后,需同时行跟腱延长或腓肠肌腱膜松解,矫正跟骨外翻,必要时行跟骨截骨矫形,以防止症状复发。Giannini 等[11]在距跟联合切除后,同时行距下关节制动术,纠正跟骨外翻畸形,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恢复足部功能。但 Suh 等[12]通过跟骨外侧延长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青少年平足的系统回顾,发现跟骨外侧延长组影像学指标及 AOFAS 评分均优于距下关节制动术组。
Murphy 等[8]认为年轻患者无论距跟联合面积大小都应选择切除术,切除后关节间隙放置脂肪组织,关节融合术仅作为挽救手术。因关节融合后会导致邻近关节压力增加,进而发生关节炎[13]。Yildiz 等[14]也认为不应将关节融合术作为距跟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的一线治疗方法。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能纠正后足外翻、前足外展,是治疗青少年平足畸形的常用方法[15]。Mosca 等[7]对 8 例(13 足)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行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其中距跟联合不满足 Wilde 切除条件者 5 例(9 足),患者后足畸形均完全纠正,术后早中期疼痛均消除。Mosca 等认为纠正距下关节力线对疼痛消除非常重要。Javier 等[16]采用单纯足部畸形外科重建、不切除距跟联合治疗距跟联合患者,也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上述研究,本组也选择单纯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将截骨远端与骰骨一起向远端推移,利用跖筋膜中央束的“卷扬机”效应,纠正前足外展、跟骨外翻,恢复足弓,术后患者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获得较好疗效。此外,术中我们未作单平面向远端推移,而是向背侧抬高并向内旋转远端,从而旋转复位距舟关节。这样不仅增加对前足旋后的矫正效果,避免行 Cotton 截骨术;同时减轻了跟骰关节及第 4、5 跖骰关节的压力,减少了关节退变。但是,截骨远端不能向背侧抬高过多,否则固定困难,而且可能会增加跗骨窦压力,进而出现疼痛。
3.2 手术注意事项
① 准确截骨:确认截骨线位于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之间,防止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距下关节炎[17]。② 旋转撑开:撑开时跟骰关节临时固定,防止跟骰关节脱位,同时避免传统外侧柱延长对前足旋后纠正不足的问题。③ 腓骨短肌延长:防止植骨块压缩造成畸形矫正不足。④ Silverskiold 试验:由于跗骨联合导致的后足外翻畸形常合并腓骨肌痉挛,对术前 Silverskiold 试验有一定影响。因此,当麻醉后腓骨肌痉挛消失,需要矫正完成后再次行踝关节 Silverskiold 试验,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或跟腱延长。
3.3 并发症处理
本组术后 1 例(1 足)疼痛缓解不明显,后足仍有外翻畸形,术后 6 个月行跟骨内移截骨后疼痛消失,分析可能与该例患者术前跟骨外翻角过大(28°)有关。Xu 等[18]通过跟骨双截骨,即同时跟骨内移截骨和外侧延长,有效纠正了严重的青少年平足畸形,避免了关节融合。因此关于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的手术指征是我们下一步研究方向。本组 1 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Suh 等[12]报道该手术方式腓肠神经损伤发病率为 9%~17.6%,我们认为术中切口充分显露腓肠皮神经,避免过度牵拉,可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述,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如不能选择距跟联合切除术时,可选择单纯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以有效矫正畸形、缓解疼痛,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骨性结构重建方法,避免了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术。但本组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由于距跟联合仍存在,远期症状是否复发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贡献:王翔宇负责实验设计,尚林负责实验实施,李琦、张小龙、王亚磊负责数据收集整理,贾光辉负责统计分析,马富强起草文章,王爱国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郑州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郑骨医 LLWYH-201741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跗骨联合是指 2 个或 2 个以上单独跗骨发生不同程度异常连接,目前认为是胚胎原生间充质细胞分裂失败所致,发病率为 1%~13%[1]。距跟联合是最常见的引起后足疼痛的跗骨联合[2]。对于有症状的距跟联合,首选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使用矫形器、给予非甾体抗炎药、限制活动和短腿石膏固定[3];保守治疗失败后可选择手术治疗。既往研究将跗骨联合面积作为选择术式的主要标准,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选择单纯联合切除术,>50% 距跟后关节面选择关节融合术[4],而对后足力线的矫正重视不够。对于距跟联合合并严重后足外翻畸形,单纯联合切除术不能重塑骨性结构和恢复软组织平衡,症状不能得到彻底缓解,甚至出现后足外翻畸形加重[5]。Wilde 等[6]认为选择单纯联合切除术需符合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后足外翻角度<16°、距跟后关节无关节炎表现,对不满足上述条件者需行关节融合(距下关节或三关节融合)矫正畸形。但是有研究证实,对不满足单纯联合切除术条件者,通过手术纠正畸形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7]。2014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我们收治 10 例(13 足)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采用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纠正外翻畸形,恢复后足力线,不切除距跟联合,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2~18 岁;② 经保守治疗 3 个月以上无效;③ 联合面积> 50%距跟后关节面;④ 跗骨间关节正常。排除标准:① 符合 Wilde 等[6]的标准,距跟联合可以切除者;② 存在跗骨间关节炎者;③ 合并小儿麻痹、脊柱裂、周围血管疾病者。
本组男 6 例(8 足),女 4 例(5 足);年龄 13~18 岁,平均 15.8 岁。双足 3 例,单足 7 例。病程 10~14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其中 5 例(5 足)有外伤史。入院检查:患侧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足弓低平。疼痛部位:跗骨窦 4 足、距跟联合 5 足、踝关节 4 足。Silverskiod 试验腓肠肌腱膜紧张 3 例(4 足),跟腱挛缩 7 例(9 足)。术前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6.54±9.08)分,行走 1 km 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4±0.88)分。详见表 1。

术前均摄足负重正、侧位以及跟骨长轴位 X 线片,于正位片测量距骨-第 1 跖列角(talar-first metatarsal angle,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CA),侧位片测量距骨倾斜角(talar-horizontal angle,TH)、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长轴位片测量跟骨外翻角(heel valgus angle,HV),见表 1、2。冠状位 CT 检查示距跟联合位于后关节面,且为骨性联合,联合面积> 50% 距跟后关节面。



1.2 手术方法
双足患者同期手术。全麻(7 例)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 例)后,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患肢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抬高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压力达 70 kPa。沿跗骨窦纵轴,在其底部下方作一纵向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显露并保护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腓骨长、短肌腱。将腓骨长、短肌腱牵向跖侧,趾短伸肌牵向背侧,辨认跟骰关节,注意避免损伤跟骰关节囊,确认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间隙并作标记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跟骰关节,防止撑开时跟骰关节发生脱位。平行于跟骰关节近端 10 mm 处切开骨膜,沿前、中距下关节面间标记线截断跟骨,截骨面远、近端打入克氏针撑开器,在缓慢撑开时将远端向背、向内旋转,使脱位的距舟关节旋转复位;透视下确认 TCA、后足力线恢复的同时,前足外展和旋后畸形也一并纠正。测量外侧、内侧撑开距离及深度,在同侧髂前上棘取相同大小的三皮质骨块。将骨块修剪后植入截骨间隙,透视明确植骨位置良好后,用克氏针自远端向近端固定截骨块,并用微型锁定钢板(常州鼎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固定。本组 4 例(5 足)在撑开时腓骨短肌紧张形成阻挡,联合行腓骨短肌 Z 形延长。固定完成后行踝关节 Silverskiold 试验,6 例(8 足)因跟腱挛缩行跟腱延长,3 例(4 足)因腓肠肌腱膜紧张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松止血带,充分止血,冲洗后放置引流,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足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2 周,常规使用抗生素,引流量<10 mL 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 1 天鼓励患者行足趾主动功能锻炼,2 周后拆线并开始距下关节及踝关节功能锻炼,6 周后患足佩戴充气靴开始部分负重,3 个月后待 X 线片检查确认截骨处完全骨性愈合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1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 踝与后足评分为(90.70±6.75)分,行走 1 km 后 VAS 评分为(1.85±0.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80,P=0.000;t=35.218,P=0.000)。X 线片复查示,本组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见图 1。末次随访时,T1MT、TCA、TH、HV 均较术前明显降低,CP 明显提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随访期间 1 例(1 足)疼痛缓解不明显,后足畸形未获得彻底纠正,术后 6 个月行跟骨内移截骨后疼痛消失。1 例(1 足)出现腓肠神经皮支损伤症状,经口服营养神经药物 6 个月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a~c. 术前左足外观;d~f. 术前长轴位及负重正、侧位 X 线片;g、h. 术后 3 个月负重侧位、正位 X 线片示截骨处达骨性愈合;i~k. 术后 1 年长轴位及负重正、侧位 X 线片;l~n. 术后 1 年左足外观
Figure1. A 1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talocalcaneal coalition and hindfoot valgus deformitya-c.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left foot; d-f. Long axis of calcaneus,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g, h. Lateral and anteroposterior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showed that the osteotomy healed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k. Long axis of calcaneus,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weight-bearing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l-n. Appearance of left foot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距跟联合术式选择
Wilde 等[6]对手术切除治疗的存在持续症状的距跟联合患者进行 9 年随访,发现对于联合区域累及距跟后关节面未超过 50%、跟骨外翻<16° 及后关节面无影像学关节炎表现者,术后能取得满意效果,反之效果较差。Murphy 等[8]认为距跟联合与后足外翻畸形是两个独立的病理结构,治疗时应先切除距跟联合,如术后 6~12 个月后仍存在疼痛,再选择手术矫正畸形。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建议距跟联合切除与后足外翻畸形一期矫正[1,9]。Gougoulias 等[10]认为在距跟联合切除后,需同时行跟腱延长或腓肠肌腱膜松解,矫正跟骨外翻,必要时行跟骨截骨矫形,以防止症状复发。Giannini 等[11]在距跟联合切除后,同时行距下关节制动术,纠正跟骨外翻畸形,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恢复足部功能。但 Suh 等[12]通过跟骨外侧延长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青少年平足的系统回顾,发现跟骨外侧延长组影像学指标及 AOFAS 评分均优于距下关节制动术组。
Murphy 等[8]认为年轻患者无论距跟联合面积大小都应选择切除术,切除后关节间隙放置脂肪组织,关节融合术仅作为挽救手术。因关节融合后会导致邻近关节压力增加,进而发生关节炎[13]。Yildiz 等[14]也认为不应将关节融合术作为距跟联合面积>50% 距跟后关节面的一线治疗方法。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能纠正后足外翻、前足外展,是治疗青少年平足畸形的常用方法[15]。Mosca 等[7]对 8 例(13 足)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行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其中距跟联合不满足 Wilde 切除条件者 5 例(9 足),患者后足畸形均完全纠正,术后早中期疼痛均消除。Mosca 等认为纠正距下关节力线对疼痛消除非常重要。Javier 等[16]采用单纯足部畸形外科重建、不切除距跟联合治疗距跟联合患者,也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上述研究,本组也选择单纯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将截骨远端与骰骨一起向远端推移,利用跖筋膜中央束的“卷扬机”效应,纠正前足外展、跟骨外翻,恢复足弓,术后患者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获得较好疗效。此外,术中我们未作单平面向远端推移,而是向背侧抬高并向内旋转远端,从而旋转复位距舟关节。这样不仅增加对前足旋后的矫正效果,避免行 Cotton 截骨术;同时减轻了跟骰关节及第 4、5 跖骰关节的压力,减少了关节退变。但是,截骨远端不能向背侧抬高过多,否则固定困难,而且可能会增加跗骨窦压力,进而出现疼痛。
3.2 手术注意事项
① 准确截骨:确认截骨线位于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之间,防止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距下关节炎[17]。② 旋转撑开:撑开时跟骰关节临时固定,防止跟骰关节脱位,同时避免传统外侧柱延长对前足旋后纠正不足的问题。③ 腓骨短肌延长:防止植骨块压缩造成畸形矫正不足。④ Silverskiold 试验:由于跗骨联合导致的后足外翻畸形常合并腓骨肌痉挛,对术前 Silverskiold 试验有一定影响。因此,当麻醉后腓骨肌痉挛消失,需要矫正完成后再次行踝关节 Silverskiold 试验,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或跟腱延长。
3.3 并发症处理
本组术后 1 例(1 足)疼痛缓解不明显,后足仍有外翻畸形,术后 6 个月行跟骨内移截骨后疼痛消失,分析可能与该例患者术前跟骨外翻角过大(28°)有关。Xu 等[18]通过跟骨双截骨,即同时跟骨内移截骨和外侧延长,有效纠正了严重的青少年平足畸形,避免了关节融合。因此关于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的手术指征是我们下一步研究方向。本组 1 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Suh 等[12]报道该手术方式腓肠神经损伤发病率为 9%~17.6%,我们认为术中切口充分显露腓肠皮神经,避免过度牵拉,可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述,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如不能选择距跟联合切除术时,可选择单纯 Evans 跟骨外侧延长术,以有效矫正畸形、缓解疼痛,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骨性结构重建方法,避免了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术。但本组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由于距跟联合仍存在,远期症状是否复发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贡献:王翔宇负责实验设计,尚林负责实验实施,李琦、张小龙、王亚磊负责数据收集整理,贾光辉负责统计分析,马富强起草文章,王爱国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郑州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郑骨医 LLWYH-201741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