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泗河, 郭保逢, 臧建成, 王一岚, 焦绍锋, 李艳. 35 075例手术治疗的肢体畸形残疾患者统计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1978.5.25—2018.12.31).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11): 1333-1339. doi: 10.7507/1002-1892.201907108 复制
中国残联[2012]25 号发布的 2010 年全国残疾人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 8 502 万,其中肢体残疾 2 472 万。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参与社会活动,合理的矫形外科治疗能极大改善部分患者肢体残疾程度。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自 1978 年开始,40 年来手术矫治 35 075 例肢体畸形残疾患者,为了便于检索查阅,2018 年底建立了包括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及影像资料的电子数据库。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库资料,从矫形外科临床视角认识目前我国肢体畸形残疾人群特点、病因、病种及矫形手术治疗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978 年 5 月 25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手术矫治的 35 075 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病因病种构成、畸形特点、手术部位、矫治手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其中,每个患者住院 1 次记为 1 个病例,1 次住院期间实施 1 次以上手术,仍按 1 个病例统计;不同时间多次住院手术,则记为多个病例。依据病因学进行汇总、分类,确定导致肢体畸形残疾的疾病种类,统计结果按照现行的临床学科分属,包括神经源性疾病(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及真菌)、创伤和烧伤、免疫代谢性疾病、肿瘤、血管及血液性疾病、骨关节劳损性及退行性疾病、肌肉病变性疾病、其他少见病因所致疾病等。总结患者例数排名前 20 的病种、临床应用最多的前 20 种下肢矫形手术方法。
2 结果
35 075 例患者中,男 20 458 例(58.33%)、女 14 617 例(41.67%);男女比例 1.4∶ 1。年龄 1~82 岁,平均 20.5 岁;患者主要集中于 11~25 岁,达 19 363 例(55.20%);详细年龄分布见表 1。患者来自全国 33 个地区及国外 12 个国家(表 2、3)。病因病种包括神经、遗传、代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血管、淋巴、皮肤、内分泌、医源性等 202 个,横跨内、外、妇、儿、神经、血液、肿瘤、皮肤、免疫等 10 余个不同学科,几乎涵盖了骨科所有亚学科(表 4~17)。主要病种包括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创伤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膝内翻及膝外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表 18)。


















1978 年—2018 年手术例数见图 1。手术部位上肢 575 例(1.64%),下肢 33 259 例(94.82%),颈部、脊柱等 1 242 例(3.54%)。据统计,40 年间秦泗河矫形外科共使用手术方法 280 种,包括肌腱/筋膜松解术、肌腱转位动力平衡术、截骨术、骨延长术、关节固定术、骨牵引术、支具辅助牵伸术等(表 19)。采用矫形手术联合骨外固定技术 8 702 例,其中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 3 696 例、组合式等外固定器 5 006 例。


3 讨论
秦泗河医师自 1978 年 5 月在山东莱芜苗山镇医院顺利实施了 1 例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术,由此走上了矫形外科之路[1]。从开始实施矫形外科手术起,他就形成一个习惯,凡是经他和他的医师团队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需常规填写 1 份自行设计的矫形外科检查表,每 100 份装订成 1 本并保管存档。40 年间虽然变换了多个工作单位,但积累矫形外科手术病例资料的习惯从未改变。自 2013 年起开始电子化录入病例及其图片资料,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录入手术病例达 35 075 例,涉及下肢及足踝畸形矫正患者占 94.82%。其中不乏由全国各大医院骨科转至秦泗河矫形外科的严重、复杂下肢残缺畸形患者,既丰富了病例资料数据库,更提高了秦泗河及其团队的临床智慧、手术技能与辩证思考能力。一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后天获得性的重度复杂肢体畸形残缺类型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意义,也吸引了部分境外患者前来就医。这些四肢残缺畸形的临床资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下肢畸形外科领域的一笔财富。
通过对 35 075 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男性就诊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家庭更重视男孩,其肢体畸形残疾能获得更多治疗机会有关。患者年龄段跨度大,但集中在青少年,其中 6~30 岁就诊患者占 81.71%,可见青少年四肢畸形,尤其是下肢畸形,是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主要人群,与该年龄段患者运动量大,参与社会活动需求高,有强烈恢复健康和改善功能需求相关。1988 年—1994 年年手术量最多,该期间正值国家实施小儿麻痹后遗症挽救性手术康复,秦泗河同时兼任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两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主任,主持两个省市手术矫治任务。从地域分布看黑龙江省手术患者 7 471 例,占全部患者的 21.30%,与秦泗河曾在黑龙江省工作 5 年并实施大量手术有关。矫形外科治疗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肢体畸形及骨病,肢体畸形残疾疾病种类横跨内、外、妇、儿、神经、血液、肿瘤、皮肤、免疫等十余个学科,涵盖了骨科几乎所有亚学科,达 202 个病种,还有部分下肢畸形难以确定病因与病种。患者数量最多的前 6 个病种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创伤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膝内翻及膝外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肢畸形外科主要病种的发病情况。2000 年后国家进入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疾病谱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有逐渐被脑性瘫痪、创伤后遗四肢畸形及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取代的趋势。矫形外科手术方式达 280 种,涵盖了肌腱/筋膜松解术、肌腱转位动力平衡术、截骨术、骨延长术、关节固定术、骨牵引术、支具辅助牵伸术等,应用最多的手术包括跟腱延长术、股骨髁上截骨术、跟距关节融合术、胫腓骨截骨术、跖腱膜松解术及腓骨长肌移位代跟腱术,这与治疗的病因病种以足踝畸形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最多有关[2-3]。这些手术与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是矫形外科治疗史上的革命性改变,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4-6]。其中成骨不全、硬皮病、先天性胫侧半肢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全部使用或多部位使用外固定器,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多拒绝截肢、辗转求医。外固定技术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成功运用,表明其在少见、罕见疾病所致复杂畸形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立足中国土地,吸收东西方文化,40 年来对肢体畸形残疾外科矫治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践行“骨科自然重建理念”[7],反过来指导矫形外科临床实践,形成了鲜明特色秦泗河风格的矫形外科技术理论体系。因治疗畸形多为下肢残缺畸形,进而总结了成熟的矫形外科技术解决方案,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学科——下肢重建外科(或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外科),其特点为医疗模式体现“智慧临床、快乐骨科”。大道至简,讲求运动中治疗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能用相对简单的诊疗手段,治愈严重复杂的四肢畸形与残缺,使数百例爬行、蹲移或依靠轮椅代步的肢体残障患者直立行走,救治了一批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
秦泗河矫形外科 35 075 例肢体畸形患者资料是中国矫形外科、肢体残障医学的一个宝库,初步统计结果反映了目前能够通过矫形手术治疗的肢体残缺畸形病因、病种、人群特点和手术方法等概况。这些资料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分类整理,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下肢形态与功能重建外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者贡献:秦泗河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文章撰写;郭保逢负责文章撰写;臧建成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文章撰写;焦绍锋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王一岚、李艳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中国残联[2012]25 号发布的 2010 年全国残疾人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 8 502 万,其中肢体残疾 2 472 万。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参与社会活动,合理的矫形外科治疗能极大改善部分患者肢体残疾程度。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自 1978 年开始,40 年来手术矫治 35 075 例肢体畸形残疾患者,为了便于检索查阅,2018 年底建立了包括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及影像资料的电子数据库。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库资料,从矫形外科临床视角认识目前我国肢体畸形残疾人群特点、病因、病种及矫形手术治疗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978 年 5 月 25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手术矫治的 35 075 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病因病种构成、畸形特点、手术部位、矫治手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其中,每个患者住院 1 次记为 1 个病例,1 次住院期间实施 1 次以上手术,仍按 1 个病例统计;不同时间多次住院手术,则记为多个病例。依据病因学进行汇总、分类,确定导致肢体畸形残疾的疾病种类,统计结果按照现行的临床学科分属,包括神经源性疾病(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及真菌)、创伤和烧伤、免疫代谢性疾病、肿瘤、血管及血液性疾病、骨关节劳损性及退行性疾病、肌肉病变性疾病、其他少见病因所致疾病等。总结患者例数排名前 20 的病种、临床应用最多的前 20 种下肢矫形手术方法。
2 结果
35 075 例患者中,男 20 458 例(58.33%)、女 14 617 例(41.67%);男女比例 1.4∶ 1。年龄 1~82 岁,平均 20.5 岁;患者主要集中于 11~25 岁,达 19 363 例(55.20%);详细年龄分布见表 1。患者来自全国 33 个地区及国外 12 个国家(表 2、3)。病因病种包括神经、遗传、代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血管、淋巴、皮肤、内分泌、医源性等 202 个,横跨内、外、妇、儿、神经、血液、肿瘤、皮肤、免疫等 10 余个不同学科,几乎涵盖了骨科所有亚学科(表 4~17)。主要病种包括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创伤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膝内翻及膝外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表 18)。


















1978 年—2018 年手术例数见图 1。手术部位上肢 575 例(1.64%),下肢 33 259 例(94.82%),颈部、脊柱等 1 242 例(3.54%)。据统计,40 年间秦泗河矫形外科共使用手术方法 280 种,包括肌腱/筋膜松解术、肌腱转位动力平衡术、截骨术、骨延长术、关节固定术、骨牵引术、支具辅助牵伸术等(表 19)。采用矫形手术联合骨外固定技术 8 702 例,其中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 3 696 例、组合式等外固定器 5 006 例。


3 讨论
秦泗河医师自 1978 年 5 月在山东莱芜苗山镇医院顺利实施了 1 例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术,由此走上了矫形外科之路[1]。从开始实施矫形外科手术起,他就形成一个习惯,凡是经他和他的医师团队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需常规填写 1 份自行设计的矫形外科检查表,每 100 份装订成 1 本并保管存档。40 年间虽然变换了多个工作单位,但积累矫形外科手术病例资料的习惯从未改变。自 2013 年起开始电子化录入病例及其图片资料,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录入手术病例达 35 075 例,涉及下肢及足踝畸形矫正患者占 94.82%。其中不乏由全国各大医院骨科转至秦泗河矫形外科的严重、复杂下肢残缺畸形患者,既丰富了病例资料数据库,更提高了秦泗河及其团队的临床智慧、手术技能与辩证思考能力。一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后天获得性的重度复杂肢体畸形残缺类型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意义,也吸引了部分境外患者前来就医。这些四肢残缺畸形的临床资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下肢畸形外科领域的一笔财富。
通过对 35 075 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男性就诊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家庭更重视男孩,其肢体畸形残疾能获得更多治疗机会有关。患者年龄段跨度大,但集中在青少年,其中 6~30 岁就诊患者占 81.71%,可见青少年四肢畸形,尤其是下肢畸形,是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主要人群,与该年龄段患者运动量大,参与社会活动需求高,有强烈恢复健康和改善功能需求相关。1988 年—1994 年年手术量最多,该期间正值国家实施小儿麻痹后遗症挽救性手术康复,秦泗河同时兼任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两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主任,主持两个省市手术矫治任务。从地域分布看黑龙江省手术患者 7 471 例,占全部患者的 21.30%,与秦泗河曾在黑龙江省工作 5 年并实施大量手术有关。矫形外科治疗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肢体畸形及骨病,肢体畸形残疾疾病种类横跨内、外、妇、儿、神经、血液、肿瘤、皮肤、免疫等十余个学科,涵盖了骨科几乎所有亚学科,达 202 个病种,还有部分下肢畸形难以确定病因与病种。患者数量最多的前 6 个病种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创伤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膝内翻及膝外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肢畸形外科主要病种的发病情况。2000 年后国家进入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疾病谱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有逐渐被脑性瘫痪、创伤后遗四肢畸形及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取代的趋势。矫形外科手术方式达 280 种,涵盖了肌腱/筋膜松解术、肌腱转位动力平衡术、截骨术、骨延长术、关节固定术、骨牵引术、支具辅助牵伸术等,应用最多的手术包括跟腱延长术、股骨髁上截骨术、跟距关节融合术、胫腓骨截骨术、跖腱膜松解术及腓骨长肌移位代跟腱术,这与治疗的病因病种以足踝畸形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最多有关[2-3]。这些手术与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是矫形外科治疗史上的革命性改变,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4-6]。其中成骨不全、硬皮病、先天性胫侧半肢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全部使用或多部位使用外固定器,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多拒绝截肢、辗转求医。外固定技术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成功运用,表明其在少见、罕见疾病所致复杂畸形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立足中国土地,吸收东西方文化,40 年来对肢体畸形残疾外科矫治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践行“骨科自然重建理念”[7],反过来指导矫形外科临床实践,形成了鲜明特色秦泗河风格的矫形外科技术理论体系。因治疗畸形多为下肢残缺畸形,进而总结了成熟的矫形外科技术解决方案,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学科——下肢重建外科(或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外科),其特点为医疗模式体现“智慧临床、快乐骨科”。大道至简,讲求运动中治疗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能用相对简单的诊疗手段,治愈严重复杂的四肢畸形与残缺,使数百例爬行、蹲移或依靠轮椅代步的肢体残障患者直立行走,救治了一批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
秦泗河矫形外科 35 075 例肢体畸形患者资料是中国矫形外科、肢体残障医学的一个宝库,初步统计结果反映了目前能够通过矫形手术治疗的肢体残缺畸形病因、病种、人群特点和手术方法等概况。这些资料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分类整理,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下肢形态与功能重建外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者贡献:秦泗河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文章撰写;郭保逢负责文章撰写;臧建成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文章撰写;焦绍锋负责科研设计及实施;王一岚、李艳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