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可林, 刘宇, 王建伟, 严松鹤, 刘晓峰, 李海峰, 顾三军. 经皮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1): 1364-1368. doi: 10.7507/1002-1892.202002050 复制
股骨颈骨折临床常见,对于相对年轻、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治疗目标是尽量保留股骨头、避免股骨头坏死,因此主张保髋手术。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screw,CS)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保髋手术传统内固定方法,但是术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达 8.9%~40%、股骨头坏死率达 10%~43%[1-4]。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5]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内固定方法,通过位于股骨颈内的 2 枚滑动加压螺钉与股骨外侧的成角钢板连接,抗压和抗旋稳定性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即可下地负重行走,而且随着下地负重活动的增多,螺钉还具有持续滑动加压作用,总体并发症和早期髋关节功能均优于传统内固定方法,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可达 98%[6-11]。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PCCP 的稳定滑动加压可能是其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的原因,为进一步明确该结论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 PCCP 及 CS 内固定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螺钉滑动、股骨头坏死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采用 CS 或 PCCP 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② 年龄 13~70 岁。排除标准:① GardenⅠ型和股骨颈基底部骨折;② 陈旧性骨折或骨不连;③ 内固定同时行带血运骨瓣移植;④ 合并免疫性疾病或使用激素治疗;⑤ 病理性骨折;⑥ 随访资料不完整。
2008 年 1 月—2017 年 8 月,共 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2012 年 12 月之前收治的 55 例采用 CS 内固定(CS 组),之后收治的 45 例采用 PCCP 内固定(PCCP 组)。
1.2 一般资料
CS 组:男 30 例,女 25 例;年龄 13~70 岁,平均 45.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9 例,摔伤或跌伤 31 例,撞伤 5 例。左侧 28 例,右侧 27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Ⅱ型 10 例,Ⅲ型 26 例,Ⅳ型 19 例。合并高血压 20 例,糖尿病 6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d,平均 4.7 d。
PCCP 组:男 24 例,女 21 例;年龄 14~69 岁,平均 45.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摔伤或跌伤 26 例,撞伤 4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1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Ⅱ型 8 例,Ⅲ型 22 例,Ⅳ型 15 例。合并高血压 14 例,糖尿病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 d,平均 4.8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症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副高或以上级别医师主刀完成。两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C 臂 X 线机监测下通过骨科牵引床实施纵向牵引,恢复肢体长度,通过内、外旋转纠正对位不良。牵引复位后,CS 组在股骨大转子下作长约 2 cm 小切口,头、颈部尽量以倒三角形经皮植入 3 枚 CS 加压固定。PCCP 组在股骨大转子下作长约 2.5 cm 小切口,插入 PCCP 钢板,利用瞄准器于股骨头、颈部植入 2 枚滑动加压螺钉固定;然后在大转子下切口的远侧另作一长约 2.5 cm 小切口,植入 3 枚股骨侧螺钉固定钢板。
1.4 术后处理
CS 组:术后 7 周内患者进行床上康复锻炼;8 周后开始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下地部分负重行走;12 周后待 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线消失提示骨折愈合后,弃拐完全负重行走。
PCCP 组:术后 1 周内患者可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下地部分负重行走;8 周后去拐完全负重行走,若出现明显疼痛和内固定物松动,减少下地康复和负重时间及强度。
1.5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复查 X 线片,观测以下指标:① 骨折复位质量:采用 Garden 对线指数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② 骨吸收:骨折端间隙增宽或骨折线变明显提示断端发生骨吸收。③ 螺钉滑动:股骨头、颈部螺钉的头部向股骨干侧骨皮质靠拢 2 mm 以上。④ 股骨颈短缩:患侧股骨颈中心轴线与对侧或患侧术后即刻比较发生短缩≥5 mm。⑤ 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不连、固定失败和股骨头坏死。其中,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无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患者能连续步行 3 min,并不少于 30 步;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未达上述标准者评定为骨不连。固定失败:骨折端出现明显移位或髋内翻畸形(移位≥2 mm 或成角≥10°)。股骨头坏死:参照 2012 年版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12]评定标准。计算总体并发症(固定失败、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1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6 个月,平均 30.7 个月。术后 X 线片复查显示 CS 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达优 26 例、良 18 例、可 9 例、差 2 例,PCCP 组达优 21 例、良 17 例、可 4 例、差 3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3)。两组骨吸收、螺钉滑动、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6 例股骨颈短缩患者中,短缩 5~15 mm 19 例,16~19 mm 2 例,≥20 mm 5 例。CS 组 50 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04±1.00)周;PCCP 组 45 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4±0.74)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5,P=0.034)。CS 组骨不连发生率明显高于 PCCP 组(P=0.046),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CS 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27.27%(15/55),明显高于 PCCP 组的 8.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20)。两组 17 例行骨瓣移植或关节成形翻修术,包括 CS 组 5 例骨不连、4 例固定失败和 5 例股骨头坏死,PCCP 组 3 例股骨头坏死;另 2 例股骨头坏死(CS 组和 PCCP 组各 1 例)均行保守治疗。其余患者均于术后 2 年取出内固定物。见图 1、2。


a. 术前 X 线片;b. 术后 1 周 X 线片;c. 术后 5 个月 X 线片示股骨颈短缩、螺钉滑动和退钉;d. 术后 6 个月 CT 示骨不连;e. 术后 24 个月 X 线片示经带血运骨瓣移植后骨折愈合;f. 术后 26 个月 CT 示骨折愈合
Figure1. A 4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Ⅳ) in CS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X-ray film at1 week postoperatively; c. X-ray film at 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e neck shortening, screw slipping, and screw retraction; d. CT at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nonunion; e. X-ray film at 24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e fracture healing after vascularized bone graft;f. CT at 2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fracture healing

a. 术前;b. 术后 1 周;c. 术后 8 个月股骨颈短缩愈合;d. 术后 25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
Figure2. X-ray films of a 50-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Ⅳ) in PCCP groupa. Before operation; b. At 1 week postoperatively; c. The shortening un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at 8 months postoperatively; d. The internal fixator was removed at 2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术后 6 个月,PCCP 组 Harris 评分优于 C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41);术后 12、18、24 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有两种愈合方式,一种是非短缩愈合,另一种是短缩愈合,文献报道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 17%~65%,与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复位质量等因素有关[14-15]。非短缩愈合常发生于骨质条件较好、非粉碎性骨折和骨折复位质量较佳患者,短缩愈合常发生于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和非解剖复位患者[10-13]。股骨颈骨折后断端发生磨损性骨吸收和短缩是一种较普遍现象,研究表明主要与其解剖结构特点和力学环境有关[14-18]。股骨颈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随患者康复活动增多,受到骨折周围肌肉的收缩和肢体重力的影响,尤其是断端粉碎和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断端容易发生嵌插、骨吸收和股骨颈短缩。本研究中,无论是 CS 或是 PCCP 固定,均有断端骨吸收、股骨颈短缩和螺钉滑动现象,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股骨颈骨折后常发生断端部分骨缺损和骨吸收这一特点,在内固定保持稳定情况下,若断端能够短缩靠拢,将有利于骨折愈合,这就要求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具有稳定的滑动效果。PCCP 又称为双头 DHS,其股骨颈内螺钉结构与 DHS 一样,具有滑动加压作用。DHS 仅有 1 枚滑动螺钉,尽管螺钉有滑动加压作用,但抗旋稳定性较差。而 PCCP 有 2 枚滑动螺钉,内固定后可达到可靠的各向静态稳定性。Brandt 等[5]的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PCCP 的各向稳定性明显优于 CS、DHS。PCCP 优良的力学性能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康复和负重提供了可靠力学保障。同时,PCCP 还具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即使发生断端骨吸收或者合并粉碎性骨折部分骨缺损,断端缝隙也可以及时靠拢,所以内固定术后骨吸收现象出现时间较短、相对少见,而且稳定的滑动加压也促进了骨折愈合。因此,对于粉碎或非粉碎性、骨质条件较差的股骨颈骨折患者,PCCP 内固定术后均可获得骨折愈合,而且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本研究 PCCP 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Harris 评分明显优于 CS 组。
CS 股骨侧无螺纹,与股骨外侧无可靠的固定作用,一旦发生股骨颈短缩,就会发生退钉,螺钉股骨侧失去支撑,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失败,影响骨折愈合,进而发生骨不连,患者不能早期下地负重锻炼。因此,对于骨质条件差、粉碎性或骨折复位质量不佳等患者,由于 CS 没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容易发生骨吸收、螺钉滑动或退钉现象,导致骨折端缝隙无法及时靠拢,所以骨吸收现象相对多见,骨不连发生风险较高,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较差。
本研究中尽管两组均有骨吸收、螺钉滑动和股骨颈短缩发生,但 PCCP 组无骨不连、退钉、固定失败发生,总体并发症发生少于 CS 组,骨愈合效果优于 CS 组。本研究两组股骨颈短缩基本在 2 cm 以内,对患者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与 Haider 等[17]研究结果一致。但骨不连和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基本发生在术后早期,之后患者行骨瓣移植或关节成形翻修术,CS 组髋关节功能逐渐得到改善,因此术后 12 个月后两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 Zhu 等[8]、叶俊星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述,除了非短缩愈合外,短缩愈合是股骨颈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粉碎性和非解剖复位股骨颈骨折的另一种愈合方式。PCCP 具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可以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尤其是短缩愈合,术后骨不连、固定失败和退钉等并发症较少;而且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负重锻炼,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作者贡献:徐可林、刘宇负责撰写论文,王建伟、刘晓峰、李海峰、严松鹤负责手术和收集资料,严松鹤、顾三军负责统计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LW2020001)。
股骨颈骨折临床常见,对于相对年轻、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治疗目标是尽量保留股骨头、避免股骨头坏死,因此主张保髋手术。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screw,CS)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保髋手术传统内固定方法,但是术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达 8.9%~40%、股骨头坏死率达 10%~43%[1-4]。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5]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内固定方法,通过位于股骨颈内的 2 枚滑动加压螺钉与股骨外侧的成角钢板连接,抗压和抗旋稳定性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即可下地负重行走,而且随着下地负重活动的增多,螺钉还具有持续滑动加压作用,总体并发症和早期髋关节功能均优于传统内固定方法,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可达 98%[6-11]。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PCCP 的稳定滑动加压可能是其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的原因,为进一步明确该结论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 PCCP 及 CS 内固定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螺钉滑动、股骨头坏死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采用 CS 或 PCCP 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② 年龄 13~70 岁。排除标准:① GardenⅠ型和股骨颈基底部骨折;② 陈旧性骨折或骨不连;③ 内固定同时行带血运骨瓣移植;④ 合并免疫性疾病或使用激素治疗;⑤ 病理性骨折;⑥ 随访资料不完整。
2008 年 1 月—2017 年 8 月,共 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2012 年 12 月之前收治的 55 例采用 CS 内固定(CS 组),之后收治的 45 例采用 PCCP 内固定(PCCP 组)。
1.2 一般资料
CS 组:男 30 例,女 25 例;年龄 13~70 岁,平均 45.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9 例,摔伤或跌伤 31 例,撞伤 5 例。左侧 28 例,右侧 27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Ⅱ型 10 例,Ⅲ型 26 例,Ⅳ型 19 例。合并高血压 20 例,糖尿病 6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d,平均 4.7 d。
PCCP 组:男 24 例,女 21 例;年龄 14~69 岁,平均 45.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摔伤或跌伤 26 例,撞伤 4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1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Ⅱ型 8 例,Ⅲ型 22 例,Ⅳ型 15 例。合并高血压 14 例,糖尿病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 d,平均 4.8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症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副高或以上级别医师主刀完成。两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C 臂 X 线机监测下通过骨科牵引床实施纵向牵引,恢复肢体长度,通过内、外旋转纠正对位不良。牵引复位后,CS 组在股骨大转子下作长约 2 cm 小切口,头、颈部尽量以倒三角形经皮植入 3 枚 CS 加压固定。PCCP 组在股骨大转子下作长约 2.5 cm 小切口,插入 PCCP 钢板,利用瞄准器于股骨头、颈部植入 2 枚滑动加压螺钉固定;然后在大转子下切口的远侧另作一长约 2.5 cm 小切口,植入 3 枚股骨侧螺钉固定钢板。
1.4 术后处理
CS 组:术后 7 周内患者进行床上康复锻炼;8 周后开始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下地部分负重行走;12 周后待 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线消失提示骨折愈合后,弃拐完全负重行走。
PCCP 组:术后 1 周内患者可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下地部分负重行走;8 周后去拐完全负重行走,若出现明显疼痛和内固定物松动,减少下地康复和负重时间及强度。
1.5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复查 X 线片,观测以下指标:① 骨折复位质量:采用 Garden 对线指数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② 骨吸收:骨折端间隙增宽或骨折线变明显提示断端发生骨吸收。③ 螺钉滑动:股骨头、颈部螺钉的头部向股骨干侧骨皮质靠拢 2 mm 以上。④ 股骨颈短缩:患侧股骨颈中心轴线与对侧或患侧术后即刻比较发生短缩≥5 mm。⑤ 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不连、固定失败和股骨头坏死。其中,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无扶拐或助步器辅助下,患者能连续步行 3 min,并不少于 30 步;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未达上述标准者评定为骨不连。固定失败:骨折端出现明显移位或髋内翻畸形(移位≥2 mm 或成角≥10°)。股骨头坏死:参照 2012 年版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12]评定标准。计算总体并发症(固定失败、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1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6 个月,平均 30.7 个月。术后 X 线片复查显示 CS 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达优 26 例、良 18 例、可 9 例、差 2 例,PCCP 组达优 21 例、良 17 例、可 4 例、差 3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3)。两组骨吸收、螺钉滑动、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6 例股骨颈短缩患者中,短缩 5~15 mm 19 例,16~19 mm 2 例,≥20 mm 5 例。CS 组 50 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04±1.00)周;PCCP 组 45 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4±0.74)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5,P=0.034)。CS 组骨不连发生率明显高于 PCCP 组(P=0.046),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CS 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27.27%(15/55),明显高于 PCCP 组的 8.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20)。两组 17 例行骨瓣移植或关节成形翻修术,包括 CS 组 5 例骨不连、4 例固定失败和 5 例股骨头坏死,PCCP 组 3 例股骨头坏死;另 2 例股骨头坏死(CS 组和 PCCP 组各 1 例)均行保守治疗。其余患者均于术后 2 年取出内固定物。见图 1、2。


a. 术前 X 线片;b. 术后 1 周 X 线片;c. 术后 5 个月 X 线片示股骨颈短缩、螺钉滑动和退钉;d. 术后 6 个月 CT 示骨不连;e. 术后 24 个月 X 线片示经带血运骨瓣移植后骨折愈合;f. 术后 26 个月 CT 示骨折愈合
Figure1. A 4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Ⅳ) in CS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X-ray film at1 week postoperatively; c. X-ray film at 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e neck shortening, screw slipping, and screw retraction; d. CT at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nonunion; e. X-ray film at 24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e fracture healing after vascularized bone graft;f. CT at 2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fracture healing

a. 术前;b. 术后 1 周;c. 术后 8 个月股骨颈短缩愈合;d. 术后 25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
Figure2. X-ray films of a 50-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Ⅳ) in PCCP groupa. Before operation; b. At 1 week postoperatively; c. The shortening un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at 8 months postoperatively; d. The internal fixator was removed at 2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术后 6 个月,PCCP 组 Harris 评分优于 C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41);术后 12、18、24 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有两种愈合方式,一种是非短缩愈合,另一种是短缩愈合,文献报道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 17%~65%,与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复位质量等因素有关[14-15]。非短缩愈合常发生于骨质条件较好、非粉碎性骨折和骨折复位质量较佳患者,短缩愈合常发生于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和非解剖复位患者[10-13]。股骨颈骨折后断端发生磨损性骨吸收和短缩是一种较普遍现象,研究表明主要与其解剖结构特点和力学环境有关[14-18]。股骨颈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随患者康复活动增多,受到骨折周围肌肉的收缩和肢体重力的影响,尤其是断端粉碎和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断端容易发生嵌插、骨吸收和股骨颈短缩。本研究中,无论是 CS 或是 PCCP 固定,均有断端骨吸收、股骨颈短缩和螺钉滑动现象,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股骨颈骨折后常发生断端部分骨缺损和骨吸收这一特点,在内固定保持稳定情况下,若断端能够短缩靠拢,将有利于骨折愈合,这就要求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具有稳定的滑动效果。PCCP 又称为双头 DHS,其股骨颈内螺钉结构与 DHS 一样,具有滑动加压作用。DHS 仅有 1 枚滑动螺钉,尽管螺钉有滑动加压作用,但抗旋稳定性较差。而 PCCP 有 2 枚滑动螺钉,内固定后可达到可靠的各向静态稳定性。Brandt 等[5]的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PCCP 的各向稳定性明显优于 CS、DHS。PCCP 优良的力学性能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康复和负重提供了可靠力学保障。同时,PCCP 还具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即使发生断端骨吸收或者合并粉碎性骨折部分骨缺损,断端缝隙也可以及时靠拢,所以内固定术后骨吸收现象出现时间较短、相对少见,而且稳定的滑动加压也促进了骨折愈合。因此,对于粉碎或非粉碎性、骨质条件较差的股骨颈骨折患者,PCCP 内固定术后均可获得骨折愈合,而且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本研究 PCCP 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Harris 评分明显优于 CS 组。
CS 股骨侧无螺纹,与股骨外侧无可靠的固定作用,一旦发生股骨颈短缩,就会发生退钉,螺钉股骨侧失去支撑,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失败,影响骨折愈合,进而发生骨不连,患者不能早期下地负重锻炼。因此,对于骨质条件差、粉碎性或骨折复位质量不佳等患者,由于 CS 没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容易发生骨吸收、螺钉滑动或退钉现象,导致骨折端缝隙无法及时靠拢,所以骨吸收现象相对多见,骨不连发生风险较高,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较差。
本研究中尽管两组均有骨吸收、螺钉滑动和股骨颈短缩发生,但 PCCP 组无骨不连、退钉、固定失败发生,总体并发症发生少于 CS 组,骨愈合效果优于 CS 组。本研究两组股骨颈短缩基本在 2 cm 以内,对患者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与 Haider 等[17]研究结果一致。但骨不连和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基本发生在术后早期,之后患者行骨瓣移植或关节成形翻修术,CS 组髋关节功能逐渐得到改善,因此术后 12 个月后两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 Zhu 等[8]、叶俊星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述,除了非短缩愈合外,短缩愈合是股骨颈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粉碎性和非解剖复位股骨颈骨折的另一种愈合方式。PCCP 具有稳定的滑动加压作用,可以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尤其是短缩愈合,术后骨不连、固定失败和退钉等并发症较少;而且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负重锻炼,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作者贡献:徐可林、刘宇负责撰写论文,王建伟、刘晓峰、李海峰、严松鹤负责手术和收集资料,严松鹤、顾三军负责统计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LW2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