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邓富元, 李忠, 刘俊才. 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 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 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9): 1125-1129. doi: 10.7507/1002-1892.202002117 复制
肩锁关节脱位通常由跌倒、交通事故和接触性运动等所致,约占肩胛带损伤的 9%[1]。根据 Rockwood 分型,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多采取保守治疗,Ⅳ~Ⅵ型多采取手术治疗,但对于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2-3]。部分年轻 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保守治疗后,可能遗留肩部疼痛不适、运动障碍、外观畸形等症状,最终仍需手术治疗,有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功能评分和外观[4-6]。目前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该方法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但小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肩峰撞击症状,影响肩关节功能,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在关节镜辅助下用 Endobutton 固定技术来复位固定肩锁关节,可避免肩峰撞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问题,并可减少手术瘢痕,但采用方法及疗效报道不一。2016 年 6 月—2019 年 6 月,我们采用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 12 例 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有明确外伤史,肩部疼痛伴活动明显受限;② X 线片及 MRI 诊断为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③ 病程<3 周;④ 无手术禁忌证,行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⑤ 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肩部合并其他骨折、肩袖损伤、神经损伤等;② 存在全身各系统严重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2016 年 6 月—2019 年 6 月,共 1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36~58 岁,平均 47.0 岁。左肩 4 例,右肩 8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摔伤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4 d,平均 5.0 d。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取沙滩椅位,术前做好肩部标记。首先进行肩关节镜探查,建立后方及前方入路观察关节内有无损伤。其次建立前外侧及前下外侧入路行肩峰下清理,喙突下间隙清理,充分暴露喙突根部上下表面,保留喙肩韧带。距锁骨远端 3~4 cm 直行切开皮肤 2 cm,钝性分离至骨面,通过 70° 镜观察喙突底部。先将前叉定位器(施乐辉公司,美国)斜行放置,镜下观察到定位器尖端对准喙突根部中心点,将定位器位置摆正,定位器另一端定位锁骨上表面中心位置;定位满意后,钻入 2.0 mm 克氏针 1 枚,4.5 mm 空心钻扩骨隧道,术中未发现喙突隧道偏移甚至骨折。用探针测量骨隧道长度,置入牵引线,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线环长度适宜的双 Endobutton,将两个袢打结,打结后外观似“8”字(图1)。采用双 Endobutton 扣锁(施乐辉公司,美国)在每侧 Endobutton 钛板各自引入 2 根缝线,关节镜监视下通过预先植入的牵引线,将放置于锁骨表面的 Endobutton 钛板竖直并依次置入喙突隧道及锁骨隧道,关节镜监视下将置于喙突根部的 Endobutton 钛板翻袢后横行放置于喙突,然后手法复位肩锁关节,此时放置于锁骨表面的 Endobutton 钛板即可完全通过锁骨隧道,横形放置于锁骨表面固定(图2)。内固定后活动肩关节无明显受限,C 臂 X 线机透视肩锁关节复位良好后,冲洗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a. 手术入路 1:后方入路 2:前外侧入路 3:前下外侧入路 4:喙突下入路 5:锁骨上入路;b. 双 Endobutton“8”字扣锁;c~e. 关节镜下示固定于锁骨上方的 Endobutton 钛板在牵引线引导下穿过骨隧道后,将置于喙突根部的 Endobutton 钛板翻袢后横行放置于喙突
Figure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a. Surgical approaches 1: Posterior approach 2: Anterolateral approach 3: Anterior lower lateral approach 4: Lower approach of coracoid process 5: 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b. Double Endobutton “8” buckle; c-e. Intraoperative arthroscope showed that the Endobutton titanium plate fixed above the clavicle was through the bone tunnel guided by the traction line, and the Endobutton titanium plate placed at the root of the coracoid process was turned over and placed laterally on the coracoid process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肩后颈腕带固定 6 周,术后第 1 天拆除弹力绷带,复查患侧肩关节正位 X 线片。术后前 3 d,患者仰卧,康复师辅助患肩外展 90° 维持 5 min,每天 2 次;前屈上举 100°~130° 维持 5~10 min,每天 2 次;主动屈肘与前臂内、外旋及握力训练各 5 min,每天 3 次。术后 4~7 d,患者仰卧,康复师辅助患肩外展 90° 维持 5~10 min,每天 3 次;前屈上举 100°~150° 维持 5~10 min,每天 2 次;主动屈肘与前臂内、外旋及握力训练各 5 min,每天 5 次;患者主动做钟摆运动 5 min,每天 3 次。术后 7 d 出院,出院后前 3 个月每 2 周康复指导 1 次,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术后 6 周内非负重肩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6~12 周部分负重肩关节活动度及肩部肌力主动训练,12 周后可负重训练肩关节活动度及肩部肌力。术后 6 个月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及日常劳动。
1.5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定
术后患者定期随访,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肩关节活动度;采用 Constant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于肩关节正位 X 线片上测量患侧喙锁间距(喙突背侧面最高点与锁骨下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评价术后复位情况。均由同一名医师进行评分及记录。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6 个月,平均 20.6 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锁骨及喙突骨折、Endobutton 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肩外展活动度由术前(77.5±4.5)° 改善至(162.5±6.5)°,前屈上举活动度由(84.1±5.2)° 改善至(169.5±5.8)°,Constant 评分由(42.5±3.2)分改善至(92.4±2.3)分,VAS 评分由(5.4±0.8)分改善至(0.6±0.5)分,喙锁间距从(20.5±1.4)mm 降至(9.2±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a、b. 术前 X 线片及 CT 三维重建;c、d. 术前外展及前屈上举功能明显受限;e. 术后 3 d X 线片示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f、g. 术后 3 d CT 示喙突及锁骨骨隧道位置良好;h、i. 术后 6 个月外展及前屈上举功能恢复正常;j. 术后 6 个月 X 线片示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
Figure3. A 36-year-old male patient suffered a Rockwood Ⅲ typ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on the left shoulder caused by fallinga, b. Preoperative X-ray film and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 d. The preoperative abduction and forward flexion of the left shoulder were significantly limited; e.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f, g. CT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coracoid process and clavicular tunnel were in good position; h, i.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abduction and forward flexion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j.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3 讨论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常发生于运动能力强的年轻人,是肩胛带最常见的损伤之一[1]。肩锁关节分离可能出现关节周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限制肩关节部分运动能力[7]。研究显示 Rockwood Ⅲ型损伤保守治疗后,超过一半患者会发生肩胛运动障碍,部分年轻患者可能遗留肩部疼痛不适、肩部运动障碍、外观畸形等症状[6, 8],最终仍需手术治疗。大多数 Rockwood Ⅲ型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佳的外观效果及功能评分[4, 9-10]。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众多,主要分为刚性与柔性固定两种,主要目的是维持锁骨与喙突的解剖关系,以便促进喙锁韧带愈合。刚性固定包括克氏针、螺钉、钩钢板等方法。克氏针固定及 Bosworth 螺钉虽然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并发症多,临床应用较少[11-12];锁骨钩钢板操作简单、应用广泛、复位良好,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肩峰撞击、手术切口长、瘢痕明显、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等问题[13]。20 世纪后期,学者们开始探索其他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1 世纪初,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将膝关节韧带重建柔性固定方法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同时,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以 Endobutton 为代表的固定装置力学强度明显优于自体肌腱[14]。Struhl[15]在 2007 年首次运用 Endobutton 技术单束增强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显著,并且该装置的强度超过自体韧带的 40%;同时肩部产生的应力可分散至 2 个钛板表面,不仅能避免应力对缝线的切割,还可以减少周围软组织对钛板的反应。Teodoro 等[16]利用 Endobutton 开放技术治疗 23 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访患者满意度为 91%。开放与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固定相比,开放术式切口大,剥离软组织增加了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研究显示,肩锁关节脱位时往往合并关节内损伤,占 20%~24.1%,关节镜手术有利于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17-18]。Pan 等[19]对 22 例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随访发现此方法安全可靠、创伤小,有利于关节囊及韧带的修复以及瘢痕化,并允许肩锁关节在一定范围内微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利于快速康复,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Scheibel 等[2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报道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优良率为 95.1%。部分学者采用双束 Endobutton 技术解剖重建喙肩韧带,取得了优良效果[18]。王超然等[21]通过比较关节镜下 TightRope 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发现关节镜下修复早期疗效满意。
本组 12 例患者均为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的 Endobutton 固定为柔性复位固定,可达到良好复位效果,固定强度可靠,断裂的喙锁韧带可以愈合,因此无需韧带重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则需要考虑喙肩韧带的愈合能力有限,最好增加自体肌腱重建。对于肩锁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盘急性损伤,关节复位后这些组织能较好愈合。如果肩锁关节脱位合并锁骨或喙突等部位骨折,则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2]。目前对于选择单束或双束增强或重建存在较大争议。本组患者采用单束增强固定,术后随访 6 个月以上,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固定失效、再脱位、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中技术难点是锁骨下定位,我们的体会是要充分清理喙突上下筋膜组织,清晰暴露出喙突,特别是喙突基底部;观察时最好用 70° 镜,通过前下外侧入路沿喙突走行至基底部观察其下表面的定位,有助于防止隧道过度偏移。双 Endobutton 线环长度选择尤为重要,主要根据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决定需复位距离。本组患者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为 5~8 mm,线环总长度选择比实际隧道测量长度少 5 mm,通过线环扣锁圈数来控制双袢的距离,每多 1 圈可减少 1.0~1.5 mm,双袢扣锁保证了线环整体强度,又可精准调节复位距离。另外,术后肩关节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本组患者由于固定牢固,早期均行被动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功能恢复良好,其中术后 3 个月内定期回院康复指导,对患者术后活动度的恢复尤为重要。
综上述,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可减少手术瘢痕、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可减少肩峰撞击,早期行康复功能训练,术后近期效果满意。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属于回顾性病例研究,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贡献:所有作者均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邓富元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分析,撰写文章;刘俊才进行图片处理及统计分析;李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判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肩锁关节脱位通常由跌倒、交通事故和接触性运动等所致,约占肩胛带损伤的 9%[1]。根据 Rockwood 分型,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多采取保守治疗,Ⅳ~Ⅵ型多采取手术治疗,但对于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2-3]。部分年轻 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保守治疗后,可能遗留肩部疼痛不适、运动障碍、外观畸形等症状,最终仍需手术治疗,有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功能评分和外观[4-6]。目前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该方法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但小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肩峰撞击症状,影响肩关节功能,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在关节镜辅助下用 Endobutton 固定技术来复位固定肩锁关节,可避免肩峰撞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问题,并可减少手术瘢痕,但采用方法及疗效报道不一。2016 年 6 月—2019 年 6 月,我们采用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 12 例 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有明确外伤史,肩部疼痛伴活动明显受限;② X 线片及 MRI 诊断为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③ 病程<3 周;④ 无手术禁忌证,行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⑤ 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肩部合并其他骨折、肩袖损伤、神经损伤等;② 存在全身各系统严重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2016 年 6 月—2019 年 6 月,共 1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36~58 岁,平均 47.0 岁。左肩 4 例,右肩 8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摔伤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4 d,平均 5.0 d。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取沙滩椅位,术前做好肩部标记。首先进行肩关节镜探查,建立后方及前方入路观察关节内有无损伤。其次建立前外侧及前下外侧入路行肩峰下清理,喙突下间隙清理,充分暴露喙突根部上下表面,保留喙肩韧带。距锁骨远端 3~4 cm 直行切开皮肤 2 cm,钝性分离至骨面,通过 70° 镜观察喙突底部。先将前叉定位器(施乐辉公司,美国)斜行放置,镜下观察到定位器尖端对准喙突根部中心点,将定位器位置摆正,定位器另一端定位锁骨上表面中心位置;定位满意后,钻入 2.0 mm 克氏针 1 枚,4.5 mm 空心钻扩骨隧道,术中未发现喙突隧道偏移甚至骨折。用探针测量骨隧道长度,置入牵引线,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线环长度适宜的双 Endobutton,将两个袢打结,打结后外观似“8”字(图1)。采用双 Endobutton 扣锁(施乐辉公司,美国)在每侧 Endobutton 钛板各自引入 2 根缝线,关节镜监视下通过预先植入的牵引线,将放置于锁骨表面的 Endobutton 钛板竖直并依次置入喙突隧道及锁骨隧道,关节镜监视下将置于喙突根部的 Endobutton 钛板翻袢后横行放置于喙突,然后手法复位肩锁关节,此时放置于锁骨表面的 Endobutton 钛板即可完全通过锁骨隧道,横形放置于锁骨表面固定(图2)。内固定后活动肩关节无明显受限,C 臂 X 线机透视肩锁关节复位良好后,冲洗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a. 手术入路 1:后方入路 2:前外侧入路 3:前下外侧入路 4:喙突下入路 5:锁骨上入路;b. 双 Endobutton“8”字扣锁;c~e. 关节镜下示固定于锁骨上方的 Endobutton 钛板在牵引线引导下穿过骨隧道后,将置于喙突根部的 Endobutton 钛板翻袢后横行放置于喙突
Figure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a. Surgical approaches 1: Posterior approach 2: Anterolateral approach 3: Anterior lower lateral approach 4: Lower approach of coracoid process 5: 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b. Double Endobutton “8” buckle; c-e. Intraoperative arthroscope showed that the Endobutton titanium plate fixed above the clavicle was through the bone tunnel guided by the traction line, and the Endobutton titanium plate placed at the root of the coracoid process was turned over and placed laterally on the coracoid process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肩后颈腕带固定 6 周,术后第 1 天拆除弹力绷带,复查患侧肩关节正位 X 线片。术后前 3 d,患者仰卧,康复师辅助患肩外展 90° 维持 5 min,每天 2 次;前屈上举 100°~130° 维持 5~10 min,每天 2 次;主动屈肘与前臂内、外旋及握力训练各 5 min,每天 3 次。术后 4~7 d,患者仰卧,康复师辅助患肩外展 90° 维持 5~10 min,每天 3 次;前屈上举 100°~150° 维持 5~10 min,每天 2 次;主动屈肘与前臂内、外旋及握力训练各 5 min,每天 5 次;患者主动做钟摆运动 5 min,每天 3 次。术后 7 d 出院,出院后前 3 个月每 2 周康复指导 1 次,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术后 6 周内非负重肩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6~12 周部分负重肩关节活动度及肩部肌力主动训练,12 周后可负重训练肩关节活动度及肩部肌力。术后 6 个月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及日常劳动。
1.5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定
术后患者定期随访,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肩关节活动度;采用 Constant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于肩关节正位 X 线片上测量患侧喙锁间距(喙突背侧面最高点与锁骨下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评价术后复位情况。均由同一名医师进行评分及记录。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6 个月,平均 20.6 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锁骨及喙突骨折、Endobutton 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肩外展活动度由术前(77.5±4.5)° 改善至(162.5±6.5)°,前屈上举活动度由(84.1±5.2)° 改善至(169.5±5.8)°,Constant 评分由(42.5±3.2)分改善至(92.4±2.3)分,VAS 评分由(5.4±0.8)分改善至(0.6±0.5)分,喙锁间距从(20.5±1.4)mm 降至(9.2±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a、b. 术前 X 线片及 CT 三维重建;c、d. 术前外展及前屈上举功能明显受限;e. 术后 3 d X 线片示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f、g. 术后 3 d CT 示喙突及锁骨骨隧道位置良好;h、i. 术后 6 个月外展及前屈上举功能恢复正常;j. 术后 6 个月 X 线片示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
Figure3. A 36-year-old male patient suffered a Rockwood Ⅲ typ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on the left shoulder caused by fallinga, b. Preoperative X-ray film and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 d. The preoperative abduction and forward flexion of the left shoulder were significantly limited; e.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f, g. CT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coracoid process and clavicular tunnel were in good position; h, i.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abduction and forward flexion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j.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3 讨论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常发生于运动能力强的年轻人,是肩胛带最常见的损伤之一[1]。肩锁关节分离可能出现关节周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限制肩关节部分运动能力[7]。研究显示 Rockwood Ⅲ型损伤保守治疗后,超过一半患者会发生肩胛运动障碍,部分年轻患者可能遗留肩部疼痛不适、肩部运动障碍、外观畸形等症状[6, 8],最终仍需手术治疗。大多数 Rockwood Ⅲ型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佳的外观效果及功能评分[4, 9-10]。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众多,主要分为刚性与柔性固定两种,主要目的是维持锁骨与喙突的解剖关系,以便促进喙锁韧带愈合。刚性固定包括克氏针、螺钉、钩钢板等方法。克氏针固定及 Bosworth 螺钉虽然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并发症多,临床应用较少[11-12];锁骨钩钢板操作简单、应用广泛、复位良好,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肩峰撞击、手术切口长、瘢痕明显、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等问题[13]。20 世纪后期,学者们开始探索其他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1 世纪初,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将膝关节韧带重建柔性固定方法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同时,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以 Endobutton 为代表的固定装置力学强度明显优于自体肌腱[14]。Struhl[15]在 2007 年首次运用 Endobutton 技术单束增强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显著,并且该装置的强度超过自体韧带的 40%;同时肩部产生的应力可分散至 2 个钛板表面,不仅能避免应力对缝线的切割,还可以减少周围软组织对钛板的反应。Teodoro 等[16]利用 Endobutton 开放技术治疗 23 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访患者满意度为 91%。开放与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固定相比,开放术式切口大,剥离软组织增加了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研究显示,肩锁关节脱位时往往合并关节内损伤,占 20%~24.1%,关节镜手术有利于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17-18]。Pan 等[19]对 22 例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随访发现此方法安全可靠、创伤小,有利于关节囊及韧带的修复以及瘢痕化,并允许肩锁关节在一定范围内微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利于快速康复,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Scheibel 等[2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报道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优良率为 95.1%。部分学者采用双束 Endobutton 技术解剖重建喙肩韧带,取得了优良效果[18]。王超然等[21]通过比较关节镜下 TightRope 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发现关节镜下修复早期疗效满意。
本组 12 例患者均为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的 Endobutton 固定为柔性复位固定,可达到良好复位效果,固定强度可靠,断裂的喙锁韧带可以愈合,因此无需韧带重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则需要考虑喙肩韧带的愈合能力有限,最好增加自体肌腱重建。对于肩锁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盘急性损伤,关节复位后这些组织能较好愈合。如果肩锁关节脱位合并锁骨或喙突等部位骨折,则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2]。目前对于选择单束或双束增强或重建存在较大争议。本组患者采用单束增强固定,术后随访 6 个月以上,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固定失效、再脱位、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中技术难点是锁骨下定位,我们的体会是要充分清理喙突上下筋膜组织,清晰暴露出喙突,特别是喙突基底部;观察时最好用 70° 镜,通过前下外侧入路沿喙突走行至基底部观察其下表面的定位,有助于防止隧道过度偏移。双 Endobutton 线环长度选择尤为重要,主要根据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决定需复位距离。本组患者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为 5~8 mm,线环总长度选择比实际隧道测量长度少 5 mm,通过线环扣锁圈数来控制双袢的距离,每多 1 圈可减少 1.0~1.5 mm,双袢扣锁保证了线环整体强度,又可精准调节复位距离。另外,术后肩关节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本组患者由于固定牢固,早期均行被动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功能恢复良好,其中术后 3 个月内定期回院康复指导,对患者术后活动度的恢复尤为重要。
综上述,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可减少手术瘢痕、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可减少肩峰撞击,早期行康复功能训练,术后近期效果满意。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属于回顾性病例研究,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贡献:所有作者均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邓富元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分析,撰写文章;刘俊才进行图片处理及统计分析;李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判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