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瀚文, 葛建华, 张喜海, 叶俊武, 沈师, 卓乃强, 阳运康, 王冠, 李洋, 鲁晓波. 大转子截骨入路与 K-L 后侧入路治疗 Pipkin Ⅳ 型骨折疗效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0): 1258-1262. doi: 10.7507/1002-1892.202003059 复制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统称为 Pipkin 骨折,临床少见,是一种高能量创伤,因此对旋股内外侧动脉血供破坏较大;而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髋关节脱位致使关节囊及其附着动脉损伤甚至断裂,术后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1-2]。Pipkin Ⅳ 型骨折是 Pipkin 骨折中较罕见的一类骨折,包含髋臼壁以及股骨头两处骨折,术中通常需同时处理髋臼与股骨头骨折,而传统手术切口对于暴露两处骨折区域有一定局限性。选取适宜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功能有较大影响。传统 K-L 后侧入路需切断外旋肌群暴露骨折断端,且术后并发症较多[3]。有学者提出大转子截骨入路,可有效保护外旋肌群,并良好暴露股骨头及髋臼壁骨折区域。现回顾分析 2013 年 7 月—2018 年 6 月我们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治疗的 Pipkin Ⅳ 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 K-L 后侧入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术前 X 线片、CT 三维重建等检查及术中直视下确诊为 Pipkin Ⅳ 型骨折;② 行后路内固定治疗;③ 新鲜骨折,伤后 3 周内手术。排除标准:① 患者年龄<18 岁或>60 岁;② 随访时间<6 个月;③ 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2013 年 7 月—2018 年 6 月共 15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 A 组(8 例,采用 K-L 后侧入路)和 B 组(7 例,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37~60 岁,平均 46.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5.1 d。术前血红蛋白(103.1±9.5)g/L。B 组:男 4 例,女 3 例;年龄 35~59 岁,平均 48.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5.7 d。术前血红蛋白(106.7±11.9)g/L。
单纯髋部骨折 3 例;合并肱骨干骨折 3 例,肱骨近端骨折 2 例,肋骨骨折 3 例,桡骨远端骨折 4 例,坐骨神经损伤 3 例。入院检查:髋部肿胀伴瘀斑,患肢屈曲内收内旋畸形伴短缩,髋部压痛伴活动受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4,P=0.000)。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急诊骨盆正侧位 X 线片及入院后骨盆 CT 三维重建均提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入院后 6 h 内行髋关节手法复位,4 例于病房内手法复位成功,11 例于手术全麻下复位成功。复位后均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固定。
1.3.2 手术方法
A 组:患者取俯卧位,沿髂后上棘弧形向下经股骨大转子顶点后,垂直向远端延长约 10 cm。切开臀大肌筋膜,向远端纵形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并牵开;暴露梨状肌及外旋肌群后,距大转子 1 cm 处切断外旋肌群,内侧肌肉断端予以肌腱线标记并向后内侧牵拉以保护坐骨神经。脱出股骨头,显露股骨头后方骨折块,术中注意保护股骨头残存血供,清除血肿、撕裂的盂唇及软骨碎片。根据骨块复位情况植入 2~5 枚 Herbert 螺钉固定;对于髋臼后壁骨折摘除小碎骨块后,给予空心拉力螺钉或重建钢板等复位固定。
B 组:患者取俯卧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牵开深筋膜的切缘,将阔筋膜张肌牵向前方,臀大肌牵向后方。锐性分离臀中肌附着于该筋膜深面的肌纤维,显露股外侧肌和臀中肌,从大转子中点开始沿臀中肌肌纤维方向分离,分离时注意不要超过大转子上缘 3 cm,以免损伤臀上神经分支。分开覆盖大转子基底外侧缘的股外侧肌,在臀中、小肌后缘与梨状肌之间分离间隙。显露大转子前缘、臀中肌止点前方,在臀中肌及臀小肌止点深面从前向后贴近股骨颈上方分离出隧道;穿入线锯,大转子预钻孔后,向股外侧肌起点近端锯断大转子,将大转子向近端翻起并暴露关节囊,沿股骨颈 Z 形切开髋关节前方关节囊。术中可见均为髋关节后脱位,关节囊破损延伸至后下,髋臼后壁骨折块游离 4 例、撕脱性骨折 2 例、较大骨折块 1 例。屈曲外旋髋关节,显露股骨头骨折块后直视下复位股骨头骨折块,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 臂 X 线机透视骨折复位可,依次钻孔、测深植入空心螺钉。复位股骨头后,处理髋臼后壁骨折块,较大骨折块安置 1 枚接骨板,撕脱性骨折予以肌腱线缝合处理;复位大转子截骨块,依次钻孔、测深后植入空心螺钉 2~3 枚。缝合关节囊后,安装负压吸引器,依次缝合组织。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相同。嘱患者术后患肢持续皮牵引 3~4 周,牵引质量 3~4 kg;术后第 2 天开始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2 周开始被动髋关节屈伸练习。4~6 个月后扶拐下地并逐渐负重,根据随访髋关节功能及 X 线片决定弃拐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 Thompson-Epstein 功能评价系统[4]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 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 年,平均 2.5 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81,P=0.100);A 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大于 B 组,住院时间短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A 组术后 1 例发生髋关节疼痛、跛行和活动受限,1 例骨化性肌炎,1 例股骨头坏死,1 例切口脂肪液化,1 例坐骨神经痛,并发症发生率为 62.5%;B 组术后 1 例发生髋关节疼痛,2 例骨化性肌炎,并发症发生率 42.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5,P=0.462)。末次随访时根据 Thompson-Epstein 功能评价系统[4]评定,A 组获优 3 例、良 2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62.5%;B 组获优 4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85.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322)。见图 1、2。




a、b. 术前 CT 三维重建;c、d. 术中 K-L 后侧入路暴露;e. 术后 3 d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 X 线片;g、h. 术后 12 个月功能像
Figure1. A 4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type Ⅳ Pipkin fracture of the left femoral head caused by falling from height in group Aa, b.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c, d. Intraoperative exposure via K-L posterior approach; e.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X-ray film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g, h. Functional image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 术前 CT 三维重建;b、c. 术中大转子截骨;d. 术后 3 d X 线片;e. 术后 12 个月 X 线片;f、g. 术后 12 个月功能像
Figure2. A 55-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ype Ⅳ Pipkin fracture of the right femoral head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a.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b, c. Intraoperative greater trochanter osteotomy; d.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e. X-ray film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g. Functional image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Pipkin Ⅳ 型骨折治疗特点
PipkinⅣ 型骨折手术指征[5]:① 髋关节脱位复位失败及股骨头闭合复位不良;② 股骨头为粉碎性骨折;③ 闭合复位后坐骨神经损伤;④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负重部分受累。左伟等[6]认为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固定可靠,疗效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术后可通过 MRI 检查长期随访判定股骨头是否发生坏死。但对于 PipkinⅢ、Ⅳ 型稳定性较差的骨折,可吸收螺钉固定强度较金属螺钉差,攻丝时易发生断裂[7]。因此,本研究中均采用 Herbert 螺钉固定。由于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术后出血、内固定物植入等易导致关节囊内压力增高,影响患者股骨头血供,刘世学等[8]认为患肢小质量牵引制动,保持患肢外展轻度内旋位,减轻髋关节内压力,可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3.2 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选择
Hougaard 等[9]报道,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在伤后 6 h 内行髋关节复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 4%,而脱位超过 6 h 以上者则高达 58%。Pape 等[10]研究表明对于多发创伤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时机和方法选择会改变患者的临床状况,若受伤至手术时间超过 6 h,会大大提高多器官衰竭发生率。蒋煜青等[11]报道股骨头愈合较慢,易发生缺血坏死,应在病情允许下尽早安排手术,一般为入院后 3 d 内。
对于 Pipkin 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一直无明确结论。目前股骨头骨折手术多采用 Waston-Jones 入路、改良 Hueter 入路、S-P 入路及 K-L 入路等[12-13],但 Gardner 等[14]表示上述入路只能有限地暴露股骨头和髋臼,想要达到髋臼内相关损伤的解剖复位比较困难,同时 S-P 入路手术可能增加关节囊损伤以及破坏股骨头血供[15]。相比而言,大转子截骨入路可同时完整地暴露股骨头与髋臼后壁两个部分,使手术操作更加简便,缩短手术时间[16]。Ganz 等[17]报道了 213 例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手术方式的患者,在随访 7 年过程中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并且相对于 K-L 后侧入路患者术后高达 18.1% 的股骨头坏死率[18],大转子截骨入路术后股骨头坏死率仅为 7.7%~11.8%[19]。本研究中,A 组采用的 K-L 后侧入路,虽然能处理股骨头骨折块及髋臼壁,但需切断患者外旋肌群,对骨折血运破坏较大,术后有 1 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而 B 组采用的大转子截骨入路,可避免过多肌群切除和肌间隙分离,有效保护血供,预防髋关节再次脱位,可用于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及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13, 15]。
3.3 治疗体会
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此血管经髂腰肌与耻骨肌之间走行至股内侧深层肌,绕股方肌下缘斜向外上,沿转子间嵴上行,在内侧闭孔外肌下缘转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穿闭孔外肌后发出分支营养股骨头和股骨颈。当大转子截骨术中进行髋关节前脱位时,血管可被闭孔外肌保护,术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17]。不仅如此,大转子截骨平面外侧位于臀中肌及臀小肌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之间,内侧在股骨颈关节囊上方,因此对肌肉损伤小,术后髋外展肌力影响小;同时大转子截骨可使髋关节脱位并保持外旋肌群完整性,术中肌间隙分离减少,故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异位骨化等相关并发症均较少[17, 20-21]。
但大转子截骨入路尚存在以下不足:① 存在大转子截骨处不愈合风险,Ganz 等[17]总结分析 213 例大转子截骨入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3 例截骨片不愈合;② 手术操作较复杂,尤其对术者髋部解剖熟悉程度要求较高。
综上述,经大转子截骨入路手术可更好地保护旋股内侧动脉,术中失血较少,保留了外旋肌群的完整性,可松解梨状肌、上下孖肌等肌肉,术后并发症较少,处理股骨头骨折同时可处理髋臼壁骨折,是目前治疗 PipkinⅣ 型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贡献:张瀚文负责文章撰写;葛建华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补充;张喜海、叶俊武负责实验设计及实施;沈师、李洋、王冠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卓乃强、阳运康负责手术技术指导;鲁晓波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0024)。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统称为 Pipkin 骨折,临床少见,是一种高能量创伤,因此对旋股内外侧动脉血供破坏较大;而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髋关节脱位致使关节囊及其附着动脉损伤甚至断裂,术后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1-2]。Pipkin Ⅳ 型骨折是 Pipkin 骨折中较罕见的一类骨折,包含髋臼壁以及股骨头两处骨折,术中通常需同时处理髋臼与股骨头骨折,而传统手术切口对于暴露两处骨折区域有一定局限性。选取适宜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功能有较大影响。传统 K-L 后侧入路需切断外旋肌群暴露骨折断端,且术后并发症较多[3]。有学者提出大转子截骨入路,可有效保护外旋肌群,并良好暴露股骨头及髋臼壁骨折区域。现回顾分析 2013 年 7 月—2018 年 6 月我们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治疗的 Pipkin Ⅳ 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 K-L 后侧入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术前 X 线片、CT 三维重建等检查及术中直视下确诊为 Pipkin Ⅳ 型骨折;② 行后路内固定治疗;③ 新鲜骨折,伤后 3 周内手术。排除标准:① 患者年龄<18 岁或>60 岁;② 随访时间<6 个月;③ 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2013 年 7 月—2018 年 6 月共 15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 A 组(8 例,采用 K-L 后侧入路)和 B 组(7 例,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37~60 岁,平均 46.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5.1 d。术前血红蛋白(103.1±9.5)g/L。B 组:男 4 例,女 3 例;年龄 35~59 岁,平均 48.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5.7 d。术前血红蛋白(106.7±11.9)g/L。
单纯髋部骨折 3 例;合并肱骨干骨折 3 例,肱骨近端骨折 2 例,肋骨骨折 3 例,桡骨远端骨折 4 例,坐骨神经损伤 3 例。入院检查:髋部肿胀伴瘀斑,患肢屈曲内收内旋畸形伴短缩,髋部压痛伴活动受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4,P=0.000)。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急诊骨盆正侧位 X 线片及入院后骨盆 CT 三维重建均提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入院后 6 h 内行髋关节手法复位,4 例于病房内手法复位成功,11 例于手术全麻下复位成功。复位后均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固定。
1.3.2 手术方法
A 组:患者取俯卧位,沿髂后上棘弧形向下经股骨大转子顶点后,垂直向远端延长约 10 cm。切开臀大肌筋膜,向远端纵形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并牵开;暴露梨状肌及外旋肌群后,距大转子 1 cm 处切断外旋肌群,内侧肌肉断端予以肌腱线标记并向后内侧牵拉以保护坐骨神经。脱出股骨头,显露股骨头后方骨折块,术中注意保护股骨头残存血供,清除血肿、撕裂的盂唇及软骨碎片。根据骨块复位情况植入 2~5 枚 Herbert 螺钉固定;对于髋臼后壁骨折摘除小碎骨块后,给予空心拉力螺钉或重建钢板等复位固定。
B 组:患者取俯卧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牵开深筋膜的切缘,将阔筋膜张肌牵向前方,臀大肌牵向后方。锐性分离臀中肌附着于该筋膜深面的肌纤维,显露股外侧肌和臀中肌,从大转子中点开始沿臀中肌肌纤维方向分离,分离时注意不要超过大转子上缘 3 cm,以免损伤臀上神经分支。分开覆盖大转子基底外侧缘的股外侧肌,在臀中、小肌后缘与梨状肌之间分离间隙。显露大转子前缘、臀中肌止点前方,在臀中肌及臀小肌止点深面从前向后贴近股骨颈上方分离出隧道;穿入线锯,大转子预钻孔后,向股外侧肌起点近端锯断大转子,将大转子向近端翻起并暴露关节囊,沿股骨颈 Z 形切开髋关节前方关节囊。术中可见均为髋关节后脱位,关节囊破损延伸至后下,髋臼后壁骨折块游离 4 例、撕脱性骨折 2 例、较大骨折块 1 例。屈曲外旋髋关节,显露股骨头骨折块后直视下复位股骨头骨折块,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 臂 X 线机透视骨折复位可,依次钻孔、测深植入空心螺钉。复位股骨头后,处理髋臼后壁骨折块,较大骨折块安置 1 枚接骨板,撕脱性骨折予以肌腱线缝合处理;复位大转子截骨块,依次钻孔、测深后植入空心螺钉 2~3 枚。缝合关节囊后,安装负压吸引器,依次缝合组织。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相同。嘱患者术后患肢持续皮牵引 3~4 周,牵引质量 3~4 kg;术后第 2 天开始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2 周开始被动髋关节屈伸练习。4~6 个月后扶拐下地并逐渐负重,根据随访髋关节功能及 X 线片决定弃拐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 Thompson-Epstein 功能评价系统[4]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术后 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 年,平均 2.5 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81,P=0.100);A 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大于 B 组,住院时间短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A 组术后 1 例发生髋关节疼痛、跛行和活动受限,1 例骨化性肌炎,1 例股骨头坏死,1 例切口脂肪液化,1 例坐骨神经痛,并发症发生率为 62.5%;B 组术后 1 例发生髋关节疼痛,2 例骨化性肌炎,并发症发生率 42.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5,P=0.462)。末次随访时根据 Thompson-Epstein 功能评价系统[4]评定,A 组获优 3 例、良 2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62.5%;B 组获优 4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85.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322)。见图 1、2。




a、b. 术前 CT 三维重建;c、d. 术中 K-L 后侧入路暴露;e. 术后 3 d X 线片;f. 术后 12 个月 X 线片;g、h. 术后 12 个月功能像
Figure1. A 4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type Ⅳ Pipkin fracture of the left femoral head caused by falling from height in group Aa, b.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c, d. Intraoperative exposure via K-L posterior approach; e.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f. X-ray film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g, h. Functional image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 术前 CT 三维重建;b、c. 术中大转子截骨;d. 术后 3 d X 线片;e. 术后 12 个月 X 线片;f、g. 术后 12 个月功能像
Figure2. A 55-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ype Ⅳ Pipkin fracture of the right femoral head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a.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b, c. Intraoperative greater trochanter osteotomy; d. X-ray film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e. X-ray film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g. Functional image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3.1 Pipkin Ⅳ 型骨折治疗特点
PipkinⅣ 型骨折手术指征[5]:① 髋关节脱位复位失败及股骨头闭合复位不良;② 股骨头为粉碎性骨折;③ 闭合复位后坐骨神经损伤;④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负重部分受累。左伟等[6]认为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固定可靠,疗效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术后可通过 MRI 检查长期随访判定股骨头是否发生坏死。但对于 PipkinⅢ、Ⅳ 型稳定性较差的骨折,可吸收螺钉固定强度较金属螺钉差,攻丝时易发生断裂[7]。因此,本研究中均采用 Herbert 螺钉固定。由于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术后出血、内固定物植入等易导致关节囊内压力增高,影响患者股骨头血供,刘世学等[8]认为患肢小质量牵引制动,保持患肢外展轻度内旋位,减轻髋关节内压力,可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3.2 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选择
Hougaard 等[9]报道,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在伤后 6 h 内行髋关节复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 4%,而脱位超过 6 h 以上者则高达 58%。Pape 等[10]研究表明对于多发创伤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时机和方法选择会改变患者的临床状况,若受伤至手术时间超过 6 h,会大大提高多器官衰竭发生率。蒋煜青等[11]报道股骨头愈合较慢,易发生缺血坏死,应在病情允许下尽早安排手术,一般为入院后 3 d 内。
对于 Pipkin 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一直无明确结论。目前股骨头骨折手术多采用 Waston-Jones 入路、改良 Hueter 入路、S-P 入路及 K-L 入路等[12-13],但 Gardner 等[14]表示上述入路只能有限地暴露股骨头和髋臼,想要达到髋臼内相关损伤的解剖复位比较困难,同时 S-P 入路手术可能增加关节囊损伤以及破坏股骨头血供[15]。相比而言,大转子截骨入路可同时完整地暴露股骨头与髋臼后壁两个部分,使手术操作更加简便,缩短手术时间[16]。Ganz 等[17]报道了 213 例采用大转子截骨入路手术方式的患者,在随访 7 年过程中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并且相对于 K-L 后侧入路患者术后高达 18.1% 的股骨头坏死率[18],大转子截骨入路术后股骨头坏死率仅为 7.7%~11.8%[19]。本研究中,A 组采用的 K-L 后侧入路,虽然能处理股骨头骨折块及髋臼壁,但需切断患者外旋肌群,对骨折血运破坏较大,术后有 1 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而 B 组采用的大转子截骨入路,可避免过多肌群切除和肌间隙分离,有效保护血供,预防髋关节再次脱位,可用于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及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13, 15]。
3.3 治疗体会
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此血管经髂腰肌与耻骨肌之间走行至股内侧深层肌,绕股方肌下缘斜向外上,沿转子间嵴上行,在内侧闭孔外肌下缘转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穿闭孔外肌后发出分支营养股骨头和股骨颈。当大转子截骨术中进行髋关节前脱位时,血管可被闭孔外肌保护,术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17]。不仅如此,大转子截骨平面外侧位于臀中肌及臀小肌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之间,内侧在股骨颈关节囊上方,因此对肌肉损伤小,术后髋外展肌力影响小;同时大转子截骨可使髋关节脱位并保持外旋肌群完整性,术中肌间隙分离减少,故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异位骨化等相关并发症均较少[17, 20-21]。
但大转子截骨入路尚存在以下不足:① 存在大转子截骨处不愈合风险,Ganz 等[17]总结分析 213 例大转子截骨入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3 例截骨片不愈合;② 手术操作较复杂,尤其对术者髋部解剖熟悉程度要求较高。
综上述,经大转子截骨入路手术可更好地保护旋股内侧动脉,术中失血较少,保留了外旋肌群的完整性,可松解梨状肌、上下孖肌等肌肉,术后并发症较少,处理股骨头骨折同时可处理髋臼壁骨折,是目前治疗 PipkinⅣ 型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贡献:张瀚文负责文章撰写;葛建华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补充;张喜海、叶俊武负责实验设计及实施;沈师、李洋、王冠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卓乃强、阳运康负责手术技术指导;鲁晓波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