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杜军, 陈秋洪, 陈雷.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 3D 打印假体重建的近期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6): 786-788. doi: 10.7507/1002-1892.202012022 复制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与脊髓神经、脏器、血管等重要结构毗邻,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是一项难题[1]。目前主要采用钛网联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但术后钛网下沉发生率高达 50%~79.7%[2-4],导致重建失败;而且自体骨移植存在来源有限及供区损伤等问题,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骨不愈合、感染、排斥反应等风险。3D 打印技术制备椎体假体具有个性化设计以及能与上、下椎体紧密贴合的优势,能降低沉降发生概率[5]。此外,此类假体由钛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孔隙率,接近人体骨质弹性模量,可减少应力屏蔽作用,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性[6-7]。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我们对 5 例脊柱肿瘤切除后采用 3D 打印假体重建脊柱。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例,女 1 例;年龄 27~71 岁,平均 50.4 岁。病程 3~24 个月,平均 9.5 个月。原发肿瘤 3 例,其中骨巨细胞瘤 2 例、神经鞘瘤 1 例;转移瘤 2 例,其中肺腺癌转移 1 例、喉癌转移 1 例,修正 Tokuhashi 评分分别为 12、9 分,预计生存期分别为 12 个月以上、6~12 个月。肿瘤侵犯 C5 1 例、T6 2 例、T12 1 例、L2 1 例。Tomita 外科分型:Ⅰ型 2 例、Ⅳ型 3 例;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脊柱肿瘤外科分区:肿瘤位于 4~9 区(椎体)2 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 4 区或 9 区 3 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胸及腰部疼痛,伴或不伴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 Frankel 分级均为 E 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2.0)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为(64.0±15.2)分。排除严重骨质疏松症、存在凝血系统问题、无法耐受手术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对患者目标节段行 1 mm 薄层 CT 扫描,数据转换成 Dicom 格式后导入 Mimics 15.0 软件(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进行假体设计;将假体模型数据导入 EMB A2 型金属 3D 打印机(Arcam 公司,瑞典),采用 TC4 钛合金(Arcam 公司,瑞典)制成孔径(800±200)μm、孔隙率 80% 的钛合金假体。术前 1 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使用地诺单抗治疗 28 d,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所有患者术前 1 d 行肿瘤椎体供血动脉栓塞术。
1.2.2 手术方法
全麻下,按照 WBB 脊柱肿瘤外科分区及“避免经瘤切除”原则,行脊柱肿瘤整块切除,刮除上、下软骨终板,置入术前制备的 3D 打印假体,内固定钉板加压锁紧。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予甲泼尼龙(颈椎、胸椎患者)或地塞米松(腰椎患者)减轻水肿;应用弥可保及神经节苷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术后 2 周,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开始放化疗、激素和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术后颈椎患者佩戴颈围、胸椎及腰椎患者佩戴定制支具,分别于 3、5、7 d 后开始下地行走。其中,颈椎患者术后颈围保护 2 个月以上,胸椎、腰椎患者支具固定 3 个月以上。术后定期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内固定物状态、骨融合程度和肿瘤有无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180~525 min,平均 348 min;术中出血量 200~2 800 mL,平均 1 380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4 个月,平均 10.6 个月。术后 1 例出现右侧 C5 神经根麻痹,表现为右上肢近端肌力下降,不伴感觉障碍,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处理,术后 3 个月肌力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为(0.8±0.8)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为(86.0±1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5,P=0.005;t=−11.000,P=0.000);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均为 Frankel E 级。影像学复查示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内固定物及假体无移位、断裂、塌陷,假体与骨界面融合良好。见图 1。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f. 术后 3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及 CT;g~j. 术后 1 年正侧位 X 线片及 CT 示假体位置良好,并与骨界面融合
3 讨论
3D 打印假体是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设计定制的假体,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与传统脊柱重建方式相比,采用该假体重建具有以下优势:① 充分匹配骨缺损;② 与后方钉棒系统结合,提供一体化重建;③ 微孔设计可诱导骨长入及骨融合;④ 可重建长节段椎体缺损及特殊椎体;⑤ 植入方便,无需反复裁剪,缩短了手术时间,此外传统重建术中裁剪的钛网存在锐利边角,而 3D 打印假体边缘圆钝,植入过程中可避免损伤后方脊髓及前方血管等重要结构。本组患者术后 VAS 评分明显下降,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提高,假体均无沉降发生,术后 3 个月假体与邻近椎体发生骨长入。
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发现 3D 打印假体存在以下不足:① 假体与周围骨质界面边缘仍有间隙,需内固定钉板加压以减小剪切力。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影像检查与实际解剖结构间差异导致的肿瘤切除范围偏差,建议术前制备 3 种规格假体,术中选择最匹配假体;另一方面,可能是手术具有一定滞后性,而肿瘤不断进展,导致切除后周围骨质与假体不匹配,故设计假体时可略大于计划切除范围。② 骨-假体接触界面处缺乏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仅依靠骨组织爬行并长入假体孔隙内能否获得长期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③ 假体与前方血管及后方硬膜之间的接触面易发生粘连,仍需辅助材料分隔二者防止粘连。④ 定制假体耗时长,目前打印单节段假体需要 48~72 h,紧急手术患者无法应用。
综上述,3D 打印假体用于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安全可行,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术后早期为骨长入提供介质,并为脊柱提供良好稳定性及支撑。
作者贡献:黄杜军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论文撰写;陈秋洪负责数据收集、患者随访;陈雷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084-1)。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与脊髓神经、脏器、血管等重要结构毗邻,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是一项难题[1]。目前主要采用钛网联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但术后钛网下沉发生率高达 50%~79.7%[2-4],导致重建失败;而且自体骨移植存在来源有限及供区损伤等问题,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骨不愈合、感染、排斥反应等风险。3D 打印技术制备椎体假体具有个性化设计以及能与上、下椎体紧密贴合的优势,能降低沉降发生概率[5]。此外,此类假体由钛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孔隙率,接近人体骨质弹性模量,可减少应力屏蔽作用,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性[6-7]。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我们对 5 例脊柱肿瘤切除后采用 3D 打印假体重建脊柱。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例,女 1 例;年龄 27~71 岁,平均 50.4 岁。病程 3~24 个月,平均 9.5 个月。原发肿瘤 3 例,其中骨巨细胞瘤 2 例、神经鞘瘤 1 例;转移瘤 2 例,其中肺腺癌转移 1 例、喉癌转移 1 例,修正 Tokuhashi 评分分别为 12、9 分,预计生存期分别为 12 个月以上、6~12 个月。肿瘤侵犯 C5 1 例、T6 2 例、T12 1 例、L2 1 例。Tomita 外科分型:Ⅰ型 2 例、Ⅳ型 3 例;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脊柱肿瘤外科分区:肿瘤位于 4~9 区(椎体)2 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 4 区或 9 区 3 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胸及腰部疼痛,伴或不伴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 Frankel 分级均为 E 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2.0)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为(64.0±15.2)分。排除严重骨质疏松症、存在凝血系统问题、无法耐受手术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对患者目标节段行 1 mm 薄层 CT 扫描,数据转换成 Dicom 格式后导入 Mimics 15.0 软件(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进行假体设计;将假体模型数据导入 EMB A2 型金属 3D 打印机(Arcam 公司,瑞典),采用 TC4 钛合金(Arcam 公司,瑞典)制成孔径(800±200)μm、孔隙率 80% 的钛合金假体。术前 1 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使用地诺单抗治疗 28 d,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所有患者术前 1 d 行肿瘤椎体供血动脉栓塞术。
1.2.2 手术方法
全麻下,按照 WBB 脊柱肿瘤外科分区及“避免经瘤切除”原则,行脊柱肿瘤整块切除,刮除上、下软骨终板,置入术前制备的 3D 打印假体,内固定钉板加压锁紧。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予甲泼尼龙(颈椎、胸椎患者)或地塞米松(腰椎患者)减轻水肿;应用弥可保及神经节苷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术后 2 周,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开始放化疗、激素和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术后颈椎患者佩戴颈围、胸椎及腰椎患者佩戴定制支具,分别于 3、5、7 d 后开始下地行走。其中,颈椎患者术后颈围保护 2 个月以上,胸椎、腰椎患者支具固定 3 个月以上。术后定期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内固定物状态、骨融合程度和肿瘤有无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180~525 min,平均 348 min;术中出血量 200~2 800 mL,平均 1 380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4 个月,平均 10.6 个月。术后 1 例出现右侧 C5 神经根麻痹,表现为右上肢近端肌力下降,不伴感觉障碍,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处理,术后 3 个月肌力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为(0.8±0.8)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为(86.0±1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5,P=0.005;t=−11.000,P=0.000);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均为 Frankel E 级。影像学复查示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内固定物及假体无移位、断裂、塌陷,假体与骨界面融合良好。见图 1。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c~f. 术后 3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及 CT;g~j. 术后 1 年正侧位 X 线片及 CT 示假体位置良好,并与骨界面融合
3 讨论
3D 打印假体是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设计定制的假体,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与传统脊柱重建方式相比,采用该假体重建具有以下优势:① 充分匹配骨缺损;② 与后方钉棒系统结合,提供一体化重建;③ 微孔设计可诱导骨长入及骨融合;④ 可重建长节段椎体缺损及特殊椎体;⑤ 植入方便,无需反复裁剪,缩短了手术时间,此外传统重建术中裁剪的钛网存在锐利边角,而 3D 打印假体边缘圆钝,植入过程中可避免损伤后方脊髓及前方血管等重要结构。本组患者术后 VAS 评分明显下降,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提高,假体均无沉降发生,术后 3 个月假体与邻近椎体发生骨长入。
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发现 3D 打印假体存在以下不足:① 假体与周围骨质界面边缘仍有间隙,需内固定钉板加压以减小剪切力。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影像检查与实际解剖结构间差异导致的肿瘤切除范围偏差,建议术前制备 3 种规格假体,术中选择最匹配假体;另一方面,可能是手术具有一定滞后性,而肿瘤不断进展,导致切除后周围骨质与假体不匹配,故设计假体时可略大于计划切除范围。② 骨-假体接触界面处缺乏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仅依靠骨组织爬行并长入假体孔隙内能否获得长期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③ 假体与前方血管及后方硬膜之间的接触面易发生粘连,仍需辅助材料分隔二者防止粘连。④ 定制假体耗时长,目前打印单节段假体需要 48~72 h,紧急手术患者无法应用。
综上述,3D 打印假体用于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安全可行,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术后早期为骨长入提供介质,并为脊柱提供良好稳定性及支撑。
作者贡献:黄杜军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论文撰写;陈秋洪负责数据收集、患者随访;陈雷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