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彩风, 丁小珩, 王正丹, 任胜全, 刘春雷. 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逐层梳理缝合法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中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8): 946-949. doi: 10.7507/1002-1892.202102025 复制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临床上一种常见运动性损伤,据统计每年发生率约为 0.03%,近年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3]。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和传统切开手术治疗[4-6],但目前对于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虽然保守治疗是有效方法,可避免手术治疗相关风险,但肌腱再断裂风险高达 20%,甚至发生跟腱延长导致小腿肌力恢复较差[7-9]。因此,对于有运动需求的中青年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更为可靠[10-11]。传统纵行切口手术存在一定切口裂开、再次皮瓣手术风险,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一种切口并发症少、肌腱再断裂发生率低的手术方式。2015 年 8 月—2019 年 2 月,我们采用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伤后 3 周内的闭合性跟腱断裂;② 断端距跟腱止点 2~8 cm;③ 踝关节无外伤史。排除标准:① 合并代谢性疾病或肿瘤等其他疾病;② 有跟腱炎、跟腱损伤或跟腱断裂史;③ 有类固醇激素药物应用史;④ X 线片示合并跟骨骨折。2015 年 8 月—2019 年 2 月共 3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本组男 25 例,女 7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 33 岁。均为运动伤导致闭合性跟腱断裂,右足 24 例,左足 8 例。入院查体:均可扪及跟腱断裂间隙;Thompson 征阳性;术前 MRI 及超声检查证实跟腱断裂,断端距跟腱止点 2~8 cm,平均 3.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1~10 d,平均 2.7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位,患肢上气压止血带止血。以跟腱断端为中心,于跟腱后正中设计纵行 W 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腱周膜(注意保护腱周膜完整性);充分暴露跟腱断端,清除瘀血并冲洗,梳理并适当修剪部分撕脱腱性组织;修复跟腱深部软组织床后,梳理底层跟腱撕脱腱束,并按撕脱层次平铺后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于跟腱深层用 2-0 爱惜邦缝线行 Kessler 缝合;梳理断端中间层腱束,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于跟腱浅层再以 2-0 爱惜邦缝线行 Kessler 缝合,;梳理断端表浅层腱束,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检查跟腱强度,注意缝合后跟腱吻合端平整,缝合腱周膜以减少术后粘连;将纵行 W 形切口形成连续横向 V-Y 推进皮瓣,关闭皮肤切口,放置引流片引流,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以长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踝关节跖屈 30°、屈膝 40°~50° 位。术后第 1 天开始主动足趾和股四头肌功能练习,每日 5 组,每组 3 次;术后 2 周拆除缝线;术后 3 周改用短腿石膏前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 30° 位,4 周起定时去石膏托,无负重情况下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活动范围不超过 30°,每日 5 组,每组 3~5 次;术后 6 周去除石膏托,开始部分负重、背伸锻炼,以患肢无疼痛、疲劳感为宜,轻柔按摩,辅助物理治疗;术后 8~12 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穿行走靴完全负重行走,加强抗阻力锻炼;12 周后行单足提踵、跟腱牵拉训练,逐渐开始练习跑跳。
术后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复查跟腱超声,观察跟腱腱性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Arner Lindholm 评定标准[12]评价踝关节功能。
2 结果
术后 3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2 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创缘皮肤坏死,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及感染、瘢痕增生或溃疡、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发生,复查跟腱超声提示跟腱均腱性愈合;切口处少许色素沉着,穿鞋无摩擦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 Amer-Lindholm 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获优 26 例、良 6 例。见图 1。

a. 术前见跟腱断裂处有明显凹陷;b. 术前切口设计;c. 术中纵行 W 形切开皮肤探查见跟腱呈马尾状撕裂,梳理并适当修剪部分撕脱腱性组织;d. 横向 V-Y 推进皮瓣关闭切口;e. 术后 6 个月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仅少许色素沉着;f、g. 术后 6 个月踝关节足背伸、跖屈活动正常
Figure1. A 2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 closed rupture of left Achilles tendon caused by sports injurya. Obvious depression in the rupture of the Achilles tendon before operation; b. Preoperative incision design; c. The longitudinal W-shaped incision during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horsetail shaped tear, some of the avulsed tendon tissues were combed and pruned properly; d. Lateral V-Y advanced skin flap to close the incision; e. No obvious scar hyperplasia at the incis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only a little pigmentation; f, g. The dorsiflexion and plantarflexion activities of foot were normal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案一直存在争议[12-15]。非手术治疗长期外固定可导致踝关节康复训练延迟,易出现踝关节僵直、小腿肌力恢复欠佳等问题,且闭合性跟腱断裂会存在断端毛糙不齐、回缩,修复后再接触端有效愈合面积小、修复断端张力大等问题,跟腱再断裂风险较高[16-18]。对于中青年患者,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微创手术有效降低了感染及坏死等切口并发症;但由于暴露不充分,无法直视下手术,其医源性损伤腓肠神经风险远高于开放手术,肌腱缝合固定亦不及开放手术可靠,高昂费用及特殊器械的使用也限制了其推广应用[19-20]。传统跟腱后正中纵行切口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风险低,但该部位血供相对薄弱,周围解剖结构为骨关节及腱性组织,缺乏皮肤横向张力缓冲,切口缝合后由于横向张力过大及肿胀等原因,常出现皮缘坏死、切口裂开,甚至深部感染,导致手术失败及二次皮瓣手术;另外,术后正中纵向瘢痕与踝关节跖屈运动方向形成理论上的挛缩线,又处于穿鞋摩擦区,易出现溃疡及局部疼痛不适。
我们采用的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该术式具有传统后正中纵行切口显露清楚、方便操作的优点,能够有效避免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同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及麻醉风险,减少患者术中俯卧的痛苦。第二,改良后切口较直切口顺皮纹,减少术后瘢痕,且术后瘢痕可隐藏于跟腱后方皮肤褶皱中,减少摩擦,降低术后出现瘢痕溃疡及疼痛的风险。第三,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肌腱局部血运破坏小,同时增加腱性组织接触面积,肌腱吻合质量可靠,有利于术后愈合。第四,清楚暴露及足够操作空间可以保持相对完整的腱周膜,防止术后肌腱粘连,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第五,纵行 W 形切开、V-Y 推进缝合,用跖屈后纵向富余皮肤来缓解横向皮肤不足,有效降低了切口张力,减少皮缘缺血坏死、感染、跟腱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第一,设计纵行 W 形切口时,V 的两边与底边形成钝角三角形,皮瓣长宽比不超过 1.5∶1,避免超出比例部分皮瓣尖端坏死。第二,显露解剖过程中注意保护腱周膜完整性,并在跟腱缝合后予以修复,有利于术后预防肌腱粘连。第三,缝合跟腱时,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能够充分恢复吻合端组织容量,增加腱性组织接触面积,同时注意保持吻合端平整;梳理缝合腱束时,一般每层分为 3~5 束缝合,应用慢吸收的肌腱缝合线进行吻合,使线结均匀分布于撕脱腱性组织中,避免组织及线结堆积,以减少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导致切口及术后线结反应等不良后果。
综上述,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中暴露充分,操作简便,跟腱吻合质量切实可靠,对跟腱和皮肤血运影响小,术后跟腱愈合好,且能够有效避免切口并发症及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疗效良好。
作者贡献:吴彩风参与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采集和分析、起草文章;丁小珩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王正丹、任胜全、刘春雷参与数据采集,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临床上一种常见运动性损伤,据统计每年发生率约为 0.03%,近年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3]。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和传统切开手术治疗[4-6],但目前对于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虽然保守治疗是有效方法,可避免手术治疗相关风险,但肌腱再断裂风险高达 20%,甚至发生跟腱延长导致小腿肌力恢复较差[7-9]。因此,对于有运动需求的中青年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更为可靠[10-11]。传统纵行切口手术存在一定切口裂开、再次皮瓣手术风险,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一种切口并发症少、肌腱再断裂发生率低的手术方式。2015 年 8 月—2019 年 2 月,我们采用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伤后 3 周内的闭合性跟腱断裂;② 断端距跟腱止点 2~8 cm;③ 踝关节无外伤史。排除标准:① 合并代谢性疾病或肿瘤等其他疾病;② 有跟腱炎、跟腱损伤或跟腱断裂史;③ 有类固醇激素药物应用史;④ X 线片示合并跟骨骨折。2015 年 8 月—2019 年 2 月共 3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本组男 25 例,女 7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 33 岁。均为运动伤导致闭合性跟腱断裂,右足 24 例,左足 8 例。入院查体:均可扪及跟腱断裂间隙;Thompson 征阳性;术前 MRI 及超声检查证实跟腱断裂,断端距跟腱止点 2~8 cm,平均 3.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1~10 d,平均 2.7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位,患肢上气压止血带止血。以跟腱断端为中心,于跟腱后正中设计纵行 W 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腱周膜(注意保护腱周膜完整性);充分暴露跟腱断端,清除瘀血并冲洗,梳理并适当修剪部分撕脱腱性组织;修复跟腱深部软组织床后,梳理底层跟腱撕脱腱束,并按撕脱层次平铺后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于跟腱深层用 2-0 爱惜邦缝线行 Kessler 缝合;梳理断端中间层腱束,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于跟腱浅层再以 2-0 爱惜邦缝线行 Kessler 缝合,;梳理断端表浅层腱束,用 4-0 PDS 缝线“8”字缝合。检查跟腱强度,注意缝合后跟腱吻合端平整,缝合腱周膜以减少术后粘连;将纵行 W 形切口形成连续横向 V-Y 推进皮瓣,关闭皮肤切口,放置引流片引流,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以长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踝关节跖屈 30°、屈膝 40°~50° 位。术后第 1 天开始主动足趾和股四头肌功能练习,每日 5 组,每组 3 次;术后 2 周拆除缝线;术后 3 周改用短腿石膏前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 30° 位,4 周起定时去石膏托,无负重情况下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活动范围不超过 30°,每日 5 组,每组 3~5 次;术后 6 周去除石膏托,开始部分负重、背伸锻炼,以患肢无疼痛、疲劳感为宜,轻柔按摩,辅助物理治疗;术后 8~12 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穿行走靴完全负重行走,加强抗阻力锻炼;12 周后行单足提踵、跟腱牵拉训练,逐渐开始练习跑跳。
术后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复查跟腱超声,观察跟腱腱性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Arner Lindholm 评定标准[12]评价踝关节功能。
2 结果
术后 3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2 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创缘皮肤坏死,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及感染、瘢痕增生或溃疡、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发生,复查跟腱超声提示跟腱均腱性愈合;切口处少许色素沉着,穿鞋无摩擦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 Amer-Lindholm 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获优 26 例、良 6 例。见图 1。

a. 术前见跟腱断裂处有明显凹陷;b. 术前切口设计;c. 术中纵行 W 形切开皮肤探查见跟腱呈马尾状撕裂,梳理并适当修剪部分撕脱腱性组织;d. 横向 V-Y 推进皮瓣关闭切口;e. 术后 6 个月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仅少许色素沉着;f、g. 术后 6 个月踝关节足背伸、跖屈活动正常
Figure1. A 2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 closed rupture of left Achilles tendon caused by sports injurya. Obvious depression in the rupture of the Achilles tendon before operation; b. Preoperative incision design; c. The longitudinal W-shaped incision during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horsetail shaped tear, some of the avulsed tendon tissues were combed and pruned properly; d. Lateral V-Y advanced skin flap to close the incision; e. No obvious scar hyperplasia at the incis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only a little pigmentation; f, g. The dorsiflexion and plantarflexion activities of foot were normal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案一直存在争议[12-15]。非手术治疗长期外固定可导致踝关节康复训练延迟,易出现踝关节僵直、小腿肌力恢复欠佳等问题,且闭合性跟腱断裂会存在断端毛糙不齐、回缩,修复后再接触端有效愈合面积小、修复断端张力大等问题,跟腱再断裂风险较高[16-18]。对于中青年患者,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微创手术有效降低了感染及坏死等切口并发症;但由于暴露不充分,无法直视下手术,其医源性损伤腓肠神经风险远高于开放手术,肌腱缝合固定亦不及开放手术可靠,高昂费用及特殊器械的使用也限制了其推广应用[19-20]。传统跟腱后正中纵行切口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风险低,但该部位血供相对薄弱,周围解剖结构为骨关节及腱性组织,缺乏皮肤横向张力缓冲,切口缝合后由于横向张力过大及肿胀等原因,常出现皮缘坏死、切口裂开,甚至深部感染,导致手术失败及二次皮瓣手术;另外,术后正中纵向瘢痕与踝关节跖屈运动方向形成理论上的挛缩线,又处于穿鞋摩擦区,易出现溃疡及局部疼痛不适。
我们采用的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该术式具有传统后正中纵行切口显露清楚、方便操作的优点,能够有效避免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同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及麻醉风险,减少患者术中俯卧的痛苦。第二,改良后切口较直切口顺皮纹,减少术后瘢痕,且术后瘢痕可隐藏于跟腱后方皮肤褶皱中,减少摩擦,降低术后出现瘢痕溃疡及疼痛的风险。第三,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肌腱局部血运破坏小,同时增加腱性组织接触面积,肌腱吻合质量可靠,有利于术后愈合。第四,清楚暴露及足够操作空间可以保持相对完整的腱周膜,防止术后肌腱粘连,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第五,纵行 W 形切开、V-Y 推进缝合,用跖屈后纵向富余皮肤来缓解横向皮肤不足,有效降低了切口张力,减少皮缘缺血坏死、感染、跟腱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第一,设计纵行 W 形切口时,V 的两边与底边形成钝角三角形,皮瓣长宽比不超过 1.5∶1,避免超出比例部分皮瓣尖端坏死。第二,显露解剖过程中注意保护腱周膜完整性,并在跟腱缝合后予以修复,有利于术后预防肌腱粘连。第三,缝合跟腱时,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能够充分恢复吻合端组织容量,增加腱性组织接触面积,同时注意保持吻合端平整;梳理缝合腱束时,一般每层分为 3~5 束缝合,应用慢吸收的肌腱缝合线进行吻合,使线结均匀分布于撕脱腱性组织中,避免组织及线结堆积,以减少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导致切口及术后线结反应等不良后果。
综上述,跟腱后正中纵行 W 形切口联合深浅双 Kessler 端端缝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中暴露充分,操作简便,跟腱吻合质量切实可靠,对跟腱和皮肤血运影响小,术后跟腱愈合好,且能够有效避免切口并发症及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疗效良好。
作者贡献:吴彩风参与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采集和分析、起草文章;丁小珩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王正丹、任胜全、刘春雷参与数据采集,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