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苟莉, 王雁, 刘丹, 沈彬. 争创一流科技期刊,促进修复重建外科发展 ——2021 年杂志编委工作会议工作汇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9): 1073-1078. doi: 10.7507/1002-1892.202108000 复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于 2016 年 8 月,并于 2020 年 10 月换届组建了第八届编委会;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成立于 2020 年 3 月。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杂志并未召开编委工作会议;借召开杂志第八届编委会以及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全体委员第一次工作会议之际,将编委会以及编辑部近 5 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
在过去的 5 年,国家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比如 2019 年 8 月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作为纲要性文件为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 年 6 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出了具体的 13 条意见。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学术期刊发展提出希望,比如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2021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也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的学术期刊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我刊在这些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充分抓住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大环境,结合杂志既有特点,在加强编辑出版能力建设提升期刊学术引领、拓展国际传播途径增强期刊国际影响力,以及加快期刊新媒体建设助力学术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些成效,汇报如下。
1 编辑出版能力建设
1.1 编辑出版规模
本刊目前是月刊,每期 128~144 页,载文约 24 篇。2017 年—2020 年,收稿分别 1549、1583、1626、1709 篇,刊稿分别 276、296、279、285 篇,录用率分别为 18%、19%、17%、17%;共出版 6383 页。整体出版规模与上一届编委会期间(2013 年 1 月—2016 年 6 月)基本持平;整体录用率(18%)较上一届编委会期间(23.5%)降低 5.5%。
投稿作者地区分布:2017 年—2020 年,投稿作者来自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仅西藏自治区无投稿,投稿作者分布非常广泛;投稿前 10 位分别是:四川、山东、湖北、广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北京。
刊稿作者地区分布:刊稿作者来自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仅西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无刊稿,刊稿作者地区分布也比较广泛;刊稿前 10 位分别是:四川、北京、河南、江苏、广东、山东、上海、陕西、河北、安徽;与投稿作者地区分布相比,北京、上海刊稿作者增加幅度较大,这与相应地区科研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2017 年—2020 年刊稿作者机构前 20 位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安医学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可以看出,刊用稿源主要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附属医院。
2017 年—2020 年刊稿领域分布:关节功能重建(386,35.3%)、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177,16.2%)、骨支架修复重建(175,16%)、干细胞与组织工程(117,10.7%)、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107,9.7%)、器官再造(48,4.4%)、生物活性材料(27,2.5%)、口腔颌面整形与再造(21, 1.9%)、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重建(16,1.5%)、血循环功能重建(12, 1.1%)、指南与共识(4,0.4%)、异体及异种移植(3,0.3%)。可以看出,刊稿领域主要集中在关节功能重建、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以及骨支架修复重建,其次是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1.2 组稿约稿
本刊的自由投稿比较丰富,在以优质自由投稿作为主要稿源的同时,结合研究热点,杂志每年组织重点专题 3 期,并不定期向专家组约专家论坛以及指南共识等重点稿件,以更好地发挥期刊学术引领和导向作用。
重点专题:出版重点专题 8 个,分别是修复重建外科 30 周年专辑(2018 年 7 期,约稿专家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以及各学组组长)、生物材料与骨组织再生(2018 年 9 期,组稿专家李晓明教授)、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2018 年 10 期,组稿专家秦泗河教授)、腰椎管狭窄症修复重建(2019 年 7 期,组稿专家孔清泉教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2019 年 9 期,组稿专家李箭教授)、老年髋部转子间骨折修复重建(2019 年 10 期,组稿专家张世民教授)、骨横向骨搬移技术(2020 年 8 期,组稿专家朱跃良教授)、纳米生物材料用于组织修复重建(2021 年 3 期,组稿专家李晓明教授)。2021 年即将刊出以下重点专题:骨科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组稿专家柴伟教授)、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组稿专家李箭教授)、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修复重建(组稿专家沈彬教授)。在此对所有积极参与组稿约稿的编委专家表示感谢!
重点专题的推出,为读者集中深度了解该领域进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月,修复重建外科 30 周年专辑 15 篇文章合计被引 175 次,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重点专题 12 篇文章合计被引 119 次。同时重点专题中还有 5 篇文章成为单篇引用超过 20 次的高被引论文,分别是:《成人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的策略及探讨》(赵德伟、谢辉)、《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的新进展》(王江宁、高磊)、《近十年面部年轻化治疗进展》(冉维志、高崧瀛)、《应用 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度糖尿病足》(镇普祥、花奇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保膝治疗进展》(郭保逢、秦泗河),分别获得 41、36、22、32、25 次引用。
此外,杂志还编辑出版了 4 篇专家共识,分别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2020 年 8 期,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20 年 12 期,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骨科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加速康复学组)、《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1 年 1 期,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股骨头坏死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 年 8 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共识在杂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获得广泛阅读和转发,前 3 篇专家共识微信阅读量分别为 8541、2940、2 042 次,位居 2020 年杂志微信阅读量排名第 1、3、5 位,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
1.3 出版文献被引情况
被引频次是最直接评价文献学术质量的指标,一般来说出版后 2 年被引频次会达峰值。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日据中国知网数据,我刊 2017 年—2019 年出版的 851 篇文献中,776 篇(91%)文献有引用,其中 11 篇(1%)引用频次≥30 次,37 篇(4%)引用频次≥20 次,177 篇(21%)引用频次≥10 次,417 篇(49%)引用频次≥5 次。2017 年出版文献被引率 94%(259/276),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61 次;2018 年被引率 95%(281/296),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41 次;2019 年被引率 85%(236/279),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35 次。以上数据显示杂志近几年出版文献普遍具备一定学术水准,但顶尖高被引论文尚欠缺。
1.4 编辑出版时效
编辑出版时效是期刊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稿件处理流程,并实时监控时间节点,要求每篇稿件初审时间≤2 周,外审稿件审改时间(有最后审稿结果录用或退稿)≤15 周,录用稿件编排时间(录用稿件编辑加工后发排上网)≤4 周。因此,对于在初审环节就退稿的稿件(约占 75%),处理周期一般在 2 周内;初审后外审的稿件其最终审稿结果(录用或退稿)最迟在 17 周内给出(约占 75%),其中最终审稿录用的稿件最迟会在 21 周内上网发布(约占 18%)。以 2020 年全年处理的 1 868 篇稿件为例,平均初审时间 6.2 天,508 篇外审稿件平均审改时间 115 天,285 篇录用稿件在线发布时间平均 157 天;整体时效保持在良好状态。
1.5 编辑出版质量控制
杂志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审稿环节包括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外审采取双盲审稿,即作者和审稿专家均不知晓对方信息,确保审阅意见客观公正。同时要求外审专家提供有实质内容(300 字以内)的专业审稿意见,以切实发挥专家对文章内容的学术把关作用。对于录用文章编辑加工时,编辑还会要求作者提供统计软件内统计分析结果截图,以确保结果真实可信,进一步确保文章学术质量。校稿过程严格执行“三校一核红”,以尽量减少编校差错。
在学术诚信把关方面,杂志坚持采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每篇初投稿件进行检测,文字重复率>20% 的稿件初审会直接退稿;对于刊用稿件,在付印前再次检测,以避免处理周期内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据中国知网统计,本刊在 2017 年—2020 年正式发表的文献均无疑似学术不端文献。
2 传播能力建设
学术内容编辑出版后,还需要通过多途径、高效率的传播,将学术内容精准推送给学者,以达到学术交流目的,故学术传播能力建设也是期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刊在拓展国内、国际传播途径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2.1 国内传播
主要依托杂志官网(www.rrsurg.com)和中国知网在线出版平台,进行全文发布,两个平台均提供优先数字出版,即稿件录用经编辑加工排版后会即时上网优先数字出版,比纸质期刊出版时间提前了 2~3 个月,为作者争取了首发机会,同时文章也更及时进入传播环节。杂志官网于 2017 年 1 月改版后重新上线,网站除了提供浏览下载排名以及全文免费下载,还支持收藏、订阅、搜索、在线分享等功能,同时网站还能实时跟踪文章的被引用数据,作者能实时掌握文章被引用情况。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日,我刊 2017 年—2020 年出版文献在官网的阅读量分别为:72.1、77.8、63.0、55.0 万次,pdf 下载量分别为 1.07、1.24、1.45、1.32 万次,可以看出 2019 年和 2020 年出版文献全文下载表现尤为突出。据中国知网,2017 年—2019 年我刊所有文献总下载频次分别为 11.23、11.00、12.91 万次。
2.2 国际传播
相比其他同类中文期刊,我刊已进入众多国际数据库,拥有丰富的国际传播平台是我们杂志的一大优势;2021 年 6 月,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全文数据库收录,进一步将这一优势扩大。
自 1997 年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MEDLINE 数据库收录以来,杂志陆续被 Scopus、EBSCO、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ICST)、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多种重要国际数据库收录。这些数据库多为文摘数据库,杂志仅有英文摘要在其平台展示。为了更广泛拓展国际传播平台,经过近 7 个月申请,2021 年 6 月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 7 本被 PMC 收录的中文期刊;通过 PMC 数据库,全球读者可即时免费阅读和下载整期全文,同时还实现了杂志官网与 PMC 数据库互链,这对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另外,MEDLINE(PubMed)、Scopus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医学文摘数据库,2018 年 6 月我们经过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积极沟通,将本刊中文摘要以及文章 DOI 登录该平台,通过文章 DOI 实现了 MEDLINE(PubMed)、Scopus 与我刊官网全文数据互链,全球读者可以轻松链接至我刊官网免费下载全文,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国际展示度。
在拓展国际数据库检索平台的同时,杂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英文展示度建设。2020 年 10 月杂志英文版官网正式上线(http://english.rrsurg.com/),为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另外,我刊长期以来坚持在文内提供英文长摘要以及图表英文注释,也更有助于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
2.3 社交媒体传播
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社交媒体在学术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 年 7 月本刊微信公众号正式开放,至今已发布推文 333 条,关注人数 3 814 人,单篇最高阅读 8541 次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8): 945-950.]。目前本刊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了每周五定期发布,每次推送 4 ~ 5 篇优秀文章或相关学术资讯的常态化运作模式。
借力医学社交媒体提升杂志新媒体传播广度,也是杂志积极开展的工作。2021 年 4 月杂志入驻健康界(www.cn-healthcare.com),同时将杂志微信公众号与健康界账号绑定,相关内容同步在健康界发布。截至 2021 年 7 月 8 日,杂志在健康界已有关注人数 2165 人,累计发文 56 篇,累计阅读量达 24.8 万次,单篇最高阅读 1.9 万次 [杨亚军,马涛,张小钰,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1,35(5): 539-543]。通过借助健康界强大的平台优势,极大拓展了杂志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广度。
另外,积极与专业社交媒体合作,精准推送杂志内容,也会助力出版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自 2019 年起,杂志与骨科在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优秀稿件会主动推送至骨科在线进行精准推广宣传。
3 服务能力建设
当下同类学术期刊对优秀作者以及优质稿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提升出版服务能力对于增强其竞争力尤为重要。我们杂志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3.1 提升每篇稿件处理时效
目前我刊对于初审退稿的稿件,2 周内将结果反馈给作者;外审稿件基本在 17 周有最终审稿结果;录用稿件 21 周优先数字出版。对于外审稿件还有缩短处理时效的空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或获得专家的支持,更进一步缩短外审稿件的处理时效。
3.2 设立快速审稿刊发通道
对于约稿文章或有重大创新观点的高质量论文设立快速审稿发稿通道,比如对于专家论坛约稿或重大基金资助论文,杂志会开放快速审稿刊稿通道,承诺 3 个月内刊发。
3.3 减免版面费
对于满足减免版面费条件的优秀论文,杂志还提供减免版面费服务,以吸纳更多优质稿源。相关减免条件在杂志网站公布,同时在发送版面费通知时也会提醒作者查阅。
3.4 优秀论文社交媒体推送传播
对于拟定刊用的优秀论文,会在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与杂志有合作的社交媒体,比如健康界、骨科在线等推广宣传,以进一步扩大文章以及作者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3.5 开展优秀论文大赛,给作者提供学术展示以及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平台
2021 年 4 月,杂志举办了首届优秀论文大赛,104 篇参赛论文,18 位作者参与现场答辩,2 位作者参与线上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计 6 篇文章进行奖励,同时获奖文章以专辑形式于 2021 年第 7 期刊发。该项学术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3.6 与学术组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以扩大杂志影响
2017 年—2020 年,杂志多次参与联合协办学术会议,在会议期间现场布展,以扩大杂志影响力。比如 2019 年 4 月 18 日—21 日,协办 2019 APKASS 峰会;2019 年 4 月 20 日—21 日,协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第五届华夏创伤骨科论坛;2019 年 5 月 31 日—6 月 1 日,协办第四届中国西部脊柱微创高峰论坛;2020 年 10 月 24 日,协办第四届川渝滇黔关节外科加速康复学术会议。
4 编委会队伍建设
专家资源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0 年 3 月杂志组建了首届青年编委会,吸纳了 58 名优秀青年学者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为编委会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改善了同行评议流程;同时也为编委遴选储备了专家资源。
2020 年 10 月,在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以及四川大学的领导下,杂志开展了第七届编委会换届工作,组建了由 190 位专家构成的第八届编委会。其中顾问 12 人,特邀顾问 3 人,名誉主编 3 人,主编 1 人,副主编 12 人,常务编委 32 人,编委 123 人,海外编委 4 人。
除顾问与特邀顾问之外的 175 名专家地区分布:分布于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美国,其中四川 32 人,北京 28 人,上海 26 人,重庆 9 人,广东 8 人,陕西 8 人,江苏 7 人,云南 5 人,河北 5 人,山东 5 人,天津 5 人,湖南 4 人,福建 4 人,吉林 4 人,浙江 2 人,贵州 2 人,辽宁 2 人,广西 2 人,内蒙古 2 人,宁夏 2 人,安徽 1 人,山西 1 人,江西 1 人,青海 1 人,甘肃 1 人,海南 1 人,黑龙江 1 人,新疆 1 人,湖北 1 人,美国 4 人。
年龄分布:≥60 岁 28 人(16%),50~59 岁 97 人(55%),40~49 岁 44 人(25%),<40 岁 6 人(4%)。可以看出 80% 编委是 40 ~ 60 岁年富力强的临床、科研一线专家。
学科分布(有交叉):创伤骨科 52 人,关节外科 37 人,脊柱外科 41 人,运动医学 21 人,足踝外科 19 人,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71 人,残缺肢体修复重建 22 人,器官再造 31 人,口腔颌面外科 15 人,血循环功能重建 11 人,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建 42 人,再生医学 41 人。编委团队完全涵盖杂志重点报道的 12 个学科领域。
5 学术评价和荣誉
5.1 学术评价
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我刊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总被引频次分别为 2135、1991、1839、2133,影响因子分别为 0.818、0.746、0.796、1.392,综合排名分别位居烧伤外科、整形外科学类期刊第 3、2、3、1 位。
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本刊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复合总被引频次分别为 4064、3465、2870、2987,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 1.116、1.044、1.024、1.705,影响力指数(CI)外科学类排名分别为 12/102、15/104、18/106、12/109,均位居外科学类 Q1 区。
据中国知网《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 科技版)》,我刊在骨外科学中分别位居国际期刊第 92 位 (92/133) 和中国大陆期刊第 2 位(2/12),在整形外科学中分别位居国际期刊第 23 位 (23/33) 和中国大陆期刊第 1 位(1/3)。
5.2 数据库收录
2021 年 6 月,经过近 7 个月申请,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全文数据库收录,至此杂志的国际传播迈上新台阶。杂志仍然继续被 MEDLINE(PubMed)、Scopus、EBSCO、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ICST)、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重要国际数据库收录。
国内重要数据库方面,杂志持续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收录。
5.3 期刊荣誉
2020 年 12 月,杂志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第 5 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目录》。本刊从 2011 年开始持续被第 2、3、4、5 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目录收录。
2020 年 10 月,杂志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分别入选“整形外科学”T2 类高质量期刊以及“烧伤外科学”T3 类高质量期刊。
6 存在的问题
过去 5 年虽然杂志在编辑出版能力建设、传播能力建设、新媒体建设以及学术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有一些进展,但尚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需要在办刊中认真思考和解决。第一,期刊的学术引领、学术导向功能尚需要加强。虽然目前杂志刊登的文章普遍具备一定学术水准,但顶级专家高质量文章尚欠缺,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这需要进一步发挥编委专家的学术优势,切实施行专家办刊,来强化杂志的学术引领和学术导向功能。第二,如何更广泛吸纳优质稿源。可以通过进一步主动加强与一线研究团队的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争取优秀研究成果在我们杂志首发;同时改善编辑部的服务,增强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最后多途径加强对杂志的宣传力度,让一流的研究团队了解认识杂志,进而吸引优质稿源。第三,新时期下,修复重建外科的学科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进而找准杂志的学科特色和定位。第四,如何扩大优秀论文的广泛传播和引用。利用杂志已经搭建的国内外传播途径,高效传播;同时新媒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尚需积极建设;最后积极寻求作者以及专家的支持,鼓励他们在研究中合理引用本刊优秀文章,进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第五,编辑出版流程尚需进一步优化,以进一步缩短稿件处理时效。与国际期刊相比,我们杂志的处理时效还有较大空间可以提升。
7 编委会工作目标和要求
在国家倡导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杂志也在竞争中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创建成为国内精品、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中文学术期刊是我们杂志的工作目标,实践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以上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建设一流期刊不懈努力。
这个过程更需要我们的专家团队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此我们郑重向各位编委和青委提出以下工作要求:① 提供优质稿源,希望您以及您的团队能将创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投向我们杂志,编辑部承诺会提供更优质高效服务;② 在您擅长的专业领域内,积极为杂志提供重点专题选题建议和约稿推荐;③ 积极配合杂志高质量完成组稿约稿任务;④ 及时(2 周内)完成同行评议邀请,并提供详实有效审阅意见;⑤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鼓励您的团队积极主动引用本刊近 2 年发表的相关优秀学术论文,以扩大杂志传播和影响力;⑥ 利用您的学术影响,多途径推广宣传杂志。
杂志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您的关心和帮助,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为我刊学术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各位编委在履职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进一步助力杂志的学术发展,让我们共同见证杂志的成长,为繁荣我国修复重建外科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于 2016 年 8 月,并于 2020 年 10 月换届组建了第八届编委会;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成立于 2020 年 3 月。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杂志并未召开编委工作会议;借召开杂志第八届编委会以及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全体委员第一次工作会议之际,将编委会以及编辑部近 5 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
在过去的 5 年,国家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比如 2019 年 8 月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作为纲要性文件为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 年 6 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出了具体的 13 条意见。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学术期刊发展提出希望,比如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2021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也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的学术期刊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我刊在这些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充分抓住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大环境,结合杂志既有特点,在加强编辑出版能力建设提升期刊学术引领、拓展国际传播途径增强期刊国际影响力,以及加快期刊新媒体建设助力学术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些成效,汇报如下。
1 编辑出版能力建设
1.1 编辑出版规模
本刊目前是月刊,每期 128~144 页,载文约 24 篇。2017 年—2020 年,收稿分别 1549、1583、1626、1709 篇,刊稿分别 276、296、279、285 篇,录用率分别为 18%、19%、17%、17%;共出版 6383 页。整体出版规模与上一届编委会期间(2013 年 1 月—2016 年 6 月)基本持平;整体录用率(18%)较上一届编委会期间(23.5%)降低 5.5%。
投稿作者地区分布:2017 年—2020 年,投稿作者来自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仅西藏自治区无投稿,投稿作者分布非常广泛;投稿前 10 位分别是:四川、山东、湖北、广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北京。
刊稿作者地区分布:刊稿作者来自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仅西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无刊稿,刊稿作者地区分布也比较广泛;刊稿前 10 位分别是:四川、北京、河南、江苏、广东、山东、上海、陕西、河北、安徽;与投稿作者地区分布相比,北京、上海刊稿作者增加幅度较大,这与相应地区科研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2017 年—2020 年刊稿作者机构前 20 位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安医学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可以看出,刊用稿源主要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附属医院。
2017 年—2020 年刊稿领域分布:关节功能重建(386,35.3%)、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177,16.2%)、骨支架修复重建(175,16%)、干细胞与组织工程(117,10.7%)、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107,9.7%)、器官再造(48,4.4%)、生物活性材料(27,2.5%)、口腔颌面整形与再造(21, 1.9%)、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重建(16,1.5%)、血循环功能重建(12, 1.1%)、指南与共识(4,0.4%)、异体及异种移植(3,0.3%)。可以看出,刊稿领域主要集中在关节功能重建、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以及骨支架修复重建,其次是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1.2 组稿约稿
本刊的自由投稿比较丰富,在以优质自由投稿作为主要稿源的同时,结合研究热点,杂志每年组织重点专题 3 期,并不定期向专家组约专家论坛以及指南共识等重点稿件,以更好地发挥期刊学术引领和导向作用。
重点专题:出版重点专题 8 个,分别是修复重建外科 30 周年专辑(2018 年 7 期,约稿专家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以及各学组组长)、生物材料与骨组织再生(2018 年 9 期,组稿专家李晓明教授)、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2018 年 10 期,组稿专家秦泗河教授)、腰椎管狭窄症修复重建(2019 年 7 期,组稿专家孔清泉教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2019 年 9 期,组稿专家李箭教授)、老年髋部转子间骨折修复重建(2019 年 10 期,组稿专家张世民教授)、骨横向骨搬移技术(2020 年 8 期,组稿专家朱跃良教授)、纳米生物材料用于组织修复重建(2021 年 3 期,组稿专家李晓明教授)。2021 年即将刊出以下重点专题:骨科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组稿专家柴伟教授)、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组稿专家李箭教授)、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修复重建(组稿专家沈彬教授)。在此对所有积极参与组稿约稿的编委专家表示感谢!
重点专题的推出,为读者集中深度了解该领域进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月,修复重建外科 30 周年专辑 15 篇文章合计被引 175 次,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重点专题 12 篇文章合计被引 119 次。同时重点专题中还有 5 篇文章成为单篇引用超过 20 次的高被引论文,分别是:《成人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的策略及探讨》(赵德伟、谢辉)、《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的新进展》(王江宁、高磊)、《近十年面部年轻化治疗进展》(冉维志、高崧瀛)、《应用 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度糖尿病足》(镇普祥、花奇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保膝治疗进展》(郭保逢、秦泗河),分别获得 41、36、22、32、25 次引用。
此外,杂志还编辑出版了 4 篇专家共识,分别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2020 年 8 期,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20 年 12 期,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骨科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加速康复学组)、《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1 年 1 期,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股骨头坏死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 年 8 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共识在杂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获得广泛阅读和转发,前 3 篇专家共识微信阅读量分别为 8541、2940、2 042 次,位居 2020 年杂志微信阅读量排名第 1、3、5 位,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
1.3 出版文献被引情况
被引频次是最直接评价文献学术质量的指标,一般来说出版后 2 年被引频次会达峰值。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日据中国知网数据,我刊 2017 年—2019 年出版的 851 篇文献中,776 篇(91%)文献有引用,其中 11 篇(1%)引用频次≥30 次,37 篇(4%)引用频次≥20 次,177 篇(21%)引用频次≥10 次,417 篇(49%)引用频次≥5 次。2017 年出版文献被引率 94%(259/276),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61 次;2018 年被引率 95%(281/296),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41 次;2019 年被引率 85%(236/279),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 35 次。以上数据显示杂志近几年出版文献普遍具备一定学术水准,但顶尖高被引论文尚欠缺。
1.4 编辑出版时效
编辑出版时效是期刊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稿件处理流程,并实时监控时间节点,要求每篇稿件初审时间≤2 周,外审稿件审改时间(有最后审稿结果录用或退稿)≤15 周,录用稿件编排时间(录用稿件编辑加工后发排上网)≤4 周。因此,对于在初审环节就退稿的稿件(约占 75%),处理周期一般在 2 周内;初审后外审的稿件其最终审稿结果(录用或退稿)最迟在 17 周内给出(约占 75%),其中最终审稿录用的稿件最迟会在 21 周内上网发布(约占 18%)。以 2020 年全年处理的 1 868 篇稿件为例,平均初审时间 6.2 天,508 篇外审稿件平均审改时间 115 天,285 篇录用稿件在线发布时间平均 157 天;整体时效保持在良好状态。
1.5 编辑出版质量控制
杂志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审稿环节包括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外审采取双盲审稿,即作者和审稿专家均不知晓对方信息,确保审阅意见客观公正。同时要求外审专家提供有实质内容(300 字以内)的专业审稿意见,以切实发挥专家对文章内容的学术把关作用。对于录用文章编辑加工时,编辑还会要求作者提供统计软件内统计分析结果截图,以确保结果真实可信,进一步确保文章学术质量。校稿过程严格执行“三校一核红”,以尽量减少编校差错。
在学术诚信把关方面,杂志坚持采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每篇初投稿件进行检测,文字重复率>20% 的稿件初审会直接退稿;对于刊用稿件,在付印前再次检测,以避免处理周期内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据中国知网统计,本刊在 2017 年—2020 年正式发表的文献均无疑似学术不端文献。
2 传播能力建设
学术内容编辑出版后,还需要通过多途径、高效率的传播,将学术内容精准推送给学者,以达到学术交流目的,故学术传播能力建设也是期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刊在拓展国内、国际传播途径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2.1 国内传播
主要依托杂志官网(www.rrsurg.com)和中国知网在线出版平台,进行全文发布,两个平台均提供优先数字出版,即稿件录用经编辑加工排版后会即时上网优先数字出版,比纸质期刊出版时间提前了 2~3 个月,为作者争取了首发机会,同时文章也更及时进入传播环节。杂志官网于 2017 年 1 月改版后重新上线,网站除了提供浏览下载排名以及全文免费下载,还支持收藏、订阅、搜索、在线分享等功能,同时网站还能实时跟踪文章的被引用数据,作者能实时掌握文章被引用情况。截至 2021 年 7 月 6 日,我刊 2017 年—2020 年出版文献在官网的阅读量分别为:72.1、77.8、63.0、55.0 万次,pdf 下载量分别为 1.07、1.24、1.45、1.32 万次,可以看出 2019 年和 2020 年出版文献全文下载表现尤为突出。据中国知网,2017 年—2019 年我刊所有文献总下载频次分别为 11.23、11.00、12.91 万次。
2.2 国际传播
相比其他同类中文期刊,我刊已进入众多国际数据库,拥有丰富的国际传播平台是我们杂志的一大优势;2021 年 6 月,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全文数据库收录,进一步将这一优势扩大。
自 1997 年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MEDLINE 数据库收录以来,杂志陆续被 Scopus、EBSCO、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ICST)、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多种重要国际数据库收录。这些数据库多为文摘数据库,杂志仅有英文摘要在其平台展示。为了更广泛拓展国际传播平台,经过近 7 个月申请,2021 年 6 月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 7 本被 PMC 收录的中文期刊;通过 PMC 数据库,全球读者可即时免费阅读和下载整期全文,同时还实现了杂志官网与 PMC 数据库互链,这对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另外,MEDLINE(PubMed)、Scopus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医学文摘数据库,2018 年 6 月我们经过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积极沟通,将本刊中文摘要以及文章 DOI 登录该平台,通过文章 DOI 实现了 MEDLINE(PubMed)、Scopus 与我刊官网全文数据互链,全球读者可以轻松链接至我刊官网免费下载全文,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国际展示度。
在拓展国际数据库检索平台的同时,杂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英文展示度建设。2020 年 10 月杂志英文版官网正式上线(http://english.rrsurg.com/),为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另外,我刊长期以来坚持在文内提供英文长摘要以及图表英文注释,也更有助于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
2.3 社交媒体传播
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社交媒体在学术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 年 7 月本刊微信公众号正式开放,至今已发布推文 333 条,关注人数 3 814 人,单篇最高阅读 8541 次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8): 945-950.]。目前本刊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了每周五定期发布,每次推送 4 ~ 5 篇优秀文章或相关学术资讯的常态化运作模式。
借力医学社交媒体提升杂志新媒体传播广度,也是杂志积极开展的工作。2021 年 4 月杂志入驻健康界(www.cn-healthcare.com),同时将杂志微信公众号与健康界账号绑定,相关内容同步在健康界发布。截至 2021 年 7 月 8 日,杂志在健康界已有关注人数 2165 人,累计发文 56 篇,累计阅读量达 24.8 万次,单篇最高阅读 1.9 万次 [杨亚军,马涛,张小钰,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1,35(5): 539-543]。通过借助健康界强大的平台优势,极大拓展了杂志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广度。
另外,积极与专业社交媒体合作,精准推送杂志内容,也会助力出版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自 2019 年起,杂志与骨科在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优秀稿件会主动推送至骨科在线进行精准推广宣传。
3 服务能力建设
当下同类学术期刊对优秀作者以及优质稿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提升出版服务能力对于增强其竞争力尤为重要。我们杂志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3.1 提升每篇稿件处理时效
目前我刊对于初审退稿的稿件,2 周内将结果反馈给作者;外审稿件基本在 17 周有最终审稿结果;录用稿件 21 周优先数字出版。对于外审稿件还有缩短处理时效的空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或获得专家的支持,更进一步缩短外审稿件的处理时效。
3.2 设立快速审稿刊发通道
对于约稿文章或有重大创新观点的高质量论文设立快速审稿发稿通道,比如对于专家论坛约稿或重大基金资助论文,杂志会开放快速审稿刊稿通道,承诺 3 个月内刊发。
3.3 减免版面费
对于满足减免版面费条件的优秀论文,杂志还提供减免版面费服务,以吸纳更多优质稿源。相关减免条件在杂志网站公布,同时在发送版面费通知时也会提醒作者查阅。
3.4 优秀论文社交媒体推送传播
对于拟定刊用的优秀论文,会在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与杂志有合作的社交媒体,比如健康界、骨科在线等推广宣传,以进一步扩大文章以及作者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3.5 开展优秀论文大赛,给作者提供学术展示以及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平台
2021 年 4 月,杂志举办了首届优秀论文大赛,104 篇参赛论文,18 位作者参与现场答辩,2 位作者参与线上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计 6 篇文章进行奖励,同时获奖文章以专辑形式于 2021 年第 7 期刊发。该项学术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3.6 与学术组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以扩大杂志影响
2017 年—2020 年,杂志多次参与联合协办学术会议,在会议期间现场布展,以扩大杂志影响力。比如 2019 年 4 月 18 日—21 日,协办 2019 APKASS 峰会;2019 年 4 月 20 日—21 日,协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第五届华夏创伤骨科论坛;2019 年 5 月 31 日—6 月 1 日,协办第四届中国西部脊柱微创高峰论坛;2020 年 10 月 24 日,协办第四届川渝滇黔关节外科加速康复学术会议。
4 编委会队伍建设
专家资源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0 年 3 月杂志组建了首届青年编委会,吸纳了 58 名优秀青年学者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为编委会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改善了同行评议流程;同时也为编委遴选储备了专家资源。
2020 年 10 月,在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以及四川大学的领导下,杂志开展了第七届编委会换届工作,组建了由 190 位专家构成的第八届编委会。其中顾问 12 人,特邀顾问 3 人,名誉主编 3 人,主编 1 人,副主编 12 人,常务编委 32 人,编委 123 人,海外编委 4 人。
除顾问与特邀顾问之外的 175 名专家地区分布:分布于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美国,其中四川 32 人,北京 28 人,上海 26 人,重庆 9 人,广东 8 人,陕西 8 人,江苏 7 人,云南 5 人,河北 5 人,山东 5 人,天津 5 人,湖南 4 人,福建 4 人,吉林 4 人,浙江 2 人,贵州 2 人,辽宁 2 人,广西 2 人,内蒙古 2 人,宁夏 2 人,安徽 1 人,山西 1 人,江西 1 人,青海 1 人,甘肃 1 人,海南 1 人,黑龙江 1 人,新疆 1 人,湖北 1 人,美国 4 人。
年龄分布:≥60 岁 28 人(16%),50~59 岁 97 人(55%),40~49 岁 44 人(25%),<40 岁 6 人(4%)。可以看出 80% 编委是 40 ~ 60 岁年富力强的临床、科研一线专家。
学科分布(有交叉):创伤骨科 52 人,关节外科 37 人,脊柱外科 41 人,运动医学 21 人,足踝外科 19 人,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71 人,残缺肢体修复重建 22 人,器官再造 31 人,口腔颌面外科 15 人,血循环功能重建 11 人,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建 42 人,再生医学 41 人。编委团队完全涵盖杂志重点报道的 12 个学科领域。
5 学术评价和荣誉
5.1 学术评价
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我刊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总被引频次分别为 2135、1991、1839、2133,影响因子分别为 0.818、0.746、0.796、1.392,综合排名分别位居烧伤外科、整形外科学类期刊第 3、2、3、1 位。
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本刊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复合总被引频次分别为 4064、3465、2870、2987,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 1.116、1.044、1.024、1.705,影响力指数(CI)外科学类排名分别为 12/102、15/104、18/106、12/109,均位居外科学类 Q1 区。
据中国知网《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 科技版)》,我刊在骨外科学中分别位居国际期刊第 92 位 (92/133) 和中国大陆期刊第 2 位(2/12),在整形外科学中分别位居国际期刊第 23 位 (23/33) 和中国大陆期刊第 1 位(1/3)。
5.2 数据库收录
2021 年 6 月,经过近 7 个月申请,杂志成功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Central(PMC)全文数据库收录,至此杂志的国际传播迈上新台阶。杂志仍然继续被 MEDLINE(PubMed)、Scopus、EBSCO、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ICST)、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重要国际数据库收录。
国内重要数据库方面,杂志持续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收录。
5.3 期刊荣誉
2020 年 12 月,杂志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第 5 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目录》。本刊从 2011 年开始持续被第 2、3、4、5 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目录收录。
2020 年 10 月,杂志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分别入选“整形外科学”T2 类高质量期刊以及“烧伤外科学”T3 类高质量期刊。
6 存在的问题
过去 5 年虽然杂志在编辑出版能力建设、传播能力建设、新媒体建设以及学术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有一些进展,但尚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需要在办刊中认真思考和解决。第一,期刊的学术引领、学术导向功能尚需要加强。虽然目前杂志刊登的文章普遍具备一定学术水准,但顶级专家高质量文章尚欠缺,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这需要进一步发挥编委专家的学术优势,切实施行专家办刊,来强化杂志的学术引领和学术导向功能。第二,如何更广泛吸纳优质稿源。可以通过进一步主动加强与一线研究团队的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争取优秀研究成果在我们杂志首发;同时改善编辑部的服务,增强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最后多途径加强对杂志的宣传力度,让一流的研究团队了解认识杂志,进而吸引优质稿源。第三,新时期下,修复重建外科的学科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进而找准杂志的学科特色和定位。第四,如何扩大优秀论文的广泛传播和引用。利用杂志已经搭建的国内外传播途径,高效传播;同时新媒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尚需积极建设;最后积极寻求作者以及专家的支持,鼓励他们在研究中合理引用本刊优秀文章,进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第五,编辑出版流程尚需进一步优化,以进一步缩短稿件处理时效。与国际期刊相比,我们杂志的处理时效还有较大空间可以提升。
7 编委会工作目标和要求
在国家倡导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杂志也在竞争中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创建成为国内精品、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中文学术期刊是我们杂志的工作目标,实践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以上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建设一流期刊不懈努力。
这个过程更需要我们的专家团队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此我们郑重向各位编委和青委提出以下工作要求:① 提供优质稿源,希望您以及您的团队能将创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投向我们杂志,编辑部承诺会提供更优质高效服务;② 在您擅长的专业领域内,积极为杂志提供重点专题选题建议和约稿推荐;③ 积极配合杂志高质量完成组稿约稿任务;④ 及时(2 周内)完成同行评议邀请,并提供详实有效审阅意见;⑤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鼓励您的团队积极主动引用本刊近 2 年发表的相关优秀学术论文,以扩大杂志传播和影响力;⑥ 利用您的学术影响,多途径推广宣传杂志。
杂志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您的关心和帮助,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为我刊学术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各位编委在履职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进一步助力杂志的学术发展,让我们共同见证杂志的成长,为繁荣我国修复重建外科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