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河 1,2 , 郭保逢 2,3 , 郑学建 1 , 石磊 1 , 王一岚 2 , 赵俊 1
  • 1.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北京  100176);
  • 2. 秦泗河矫形医学研究院(北京  101100);
  • 3.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矫形骨科(北京 100022);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基于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中创伤后遗下肢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该类患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中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837例创伤后遗下肢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来源地区、创伤侧别、矫形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部位、类型以及术后固定方式)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837例患者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其中,男551例(65.83%)、女286例(34.17%);手术时年龄3~84岁,平均 27.6岁,其中16~45岁年龄段患者最多(559例,66.78%);创伤以交通事故伤为主(639例,76.34%)。畸形主要累及单侧肢体,其中左侧394例(47.07%)、右侧376例(44.92%)。2008年—2017年手术患者最多,占53.05%(444/837)。患者均实施 1 个或多个部位手术(1048个部位),其中踝关节及足趾手术矫正最多,占48.38%(507/1048)。实施包括肌腱延长及软组织挛缩松解术等各类矫形手术1204例次。术后联合骨外固定624例(Ilizarov 外固定 467例、组合式外固定 157例),联合石膏或支具外固定213例。结论  创伤后遗下肢畸形患者中男性比重大,地域分布广,涉及下肢各个部位且以足踝部多见,矫形手术联合骨外固定(Ilizarov技术)是畸形矫正和功能重建的主要方式。

引用本文: 秦泗河, 郭保逢, 郑学建, 石磊, 王一岚, 赵俊. 837例创伤后遗下肢畸形患者特点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8): 1011-1014. doi: 10.7507/1002-1892.202204098 复制

  • 上一篇

    基于“三柱结构”的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及L3型股骨头坏死标本骨微结构及病理学研究
  • 下一篇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