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蕴, 崔文静, 宗开洋, 李建成, 孙悦, 胡恺, 陈默, 江如毅.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8): 1015-1020. doi: 10.7507/1002-1892.202205032 复制
腓动脉穿支皮瓣作为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的优良皮瓣,1985年由顾玉东等[1]首次报道,具有供区隐蔽、不损伤重要神经、质地与口腔颌面部组织较接近等优点[2-3]。腓动脉穿支血管体表分布位置因人而异,且存在血管变异等情况,因此术前定位穿支血管在辅助个性化皮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提高皮瓣成活率,节省手术时间。诸多学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是目前检测穿支血管较为精准的方法[4],但其存在依赖操作者技术及自身局限性(如不能完整显示血管全貌)等不足。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技术具有无创、便捷且经济等特点[5-6],其原理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微创外科理念一致,在皮瓣外科穿支血管定位及血循环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逐渐被重视[7-8]。现回顾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常规采用CDU和IRT技术对腓动脉穿支进行定位并辅助皮瓣设计,通过与术中实际探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估IR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其中舌癌8例、腮腺癌5例、颊癌4例、下颌牙龈癌3例。鳞状细胞癌12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临床分期:T2N0M0 6例、T2N1M0 5例、T3N0M0 5例,T3N1M0 4例。病程1~18个月,平均7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CDU和IRT技术检查
所有患者供区术前均行CDU与IRT技术检查,以明确穿支血管位置。CDU检查:患者取半卧位,由同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采用LOGIQS8型CDU在外周血管模式下对患者双下肢进行连续探查,选择优势穿支制备穿支皮瓣。选择标准:管径较粗、穿支数量较多的一侧;血流速度较快、血流量多的一侧。记录腓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穿支数目以及各穿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IRT技术检查:患者取半俯卧位,室温下脱去下肢衣物,静躺5 min,以冰袋冰敷供区2 min。采用FLIR ONE PRO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R公司,美国)在距小腿外侧区域约40.0 cm处进行检查,标记沿腓骨后缘分布的“热点”。“热点”选择标准:① 分布于腓骨小头和外踝连线两侧附近,最大直径在10 cm以内,以符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② 当数个“热点”集中在同一区域时,选取复温速度最快、弥漫范围最广的“热点”。记录“热点”体表位置及数目。
1.2.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颈淋巴结清扫+病灶扩大切除术,另一组制备腓动脉穿支皮瓣。根据术前CDU及IRT技术检查结果,标记活力最强的穿出点位置及病灶切除范围,初步设计一椭圆形皮瓣。沿小腿后外侧切开皮肤、脂肪、筋膜组织,并向小腿内外两侧分离以充分暴露术区。首先探查穿支的皮穿出点,然后沿穿支逆向向小腿深层分离,由于部分穿支穿行于肌间隔、部分穿支穿行于肌内,在结扎渗血的肌肉和沿途细小血管时应注意保护穿支,直至分离至腓动脉主干。皮瓣断蒂后覆盖于病灶切除后的创面,在显微镜下采用“一动两静”原则进行端端吻合,选择的供血动脉主要为面动脉,回流静脉主要为面总静脉及其分支,理顺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本组19例成功制备腓动脉穿支皮瓣,其中比目鱼肌穿支皮瓣12例、肌间穿支皮瓣4例、腓骨-比目鱼肌穿支皮瓣3例;1例未发现腓动脉穿支改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10.0 cm×8.0 cm,血管蒂长6.0~9.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头颈部完全制动5~7 d,术后常规给予抗痉挛、抗凝、抗感染治疗,充分鼻饲营养;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将术中腓动脉穿支情况与术前CDU及IRT技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DU、IRT技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9];将术前CDU检查的腓动脉穿支数目、IRT技术检查的“热点”分别与术中探查的腓动脉穿支数目比较,并比较两者最具活力穿支点准确率;计算术中实际探查的穿支位置与CDU和IRT技术检查结果的定位误差。其中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判定标准为:① CDU检测腓动脉穿支中管径最粗、血流速度最快的穿支在体表位置记为最具活力穿支点;② IRT技术技术记录“热点”最亮、复温速度最快的点为最具活力穿支点;③ 术中根据穿支位置、血管蒂长度、病灶范围、管径大小来判断最具活力穿支。
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显示,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50.00%、92.86%、16.67%,均高于CDU检查结果(分别为64.17%、33.33%、84.62%、14.29%)。见表1。术前CDU检查共发现腓动脉穿支45支,术中探查证实35支,准确率77.8%;IRT技术检查共发现43个“热点”,术中证实“热点”范围内腓动脉穿支32支,准确率7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96,P=0.757)。CDU术前检测最具活力穿支点21个,术中探查证实17个,准确率80.95%;IRT技术术前检测19个,术中证实18个,准确率94.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5,P=0.734)。CDU与IRT技术的穿支定位误差分别为(5.12±2.10)、(4.23±1.8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165)。

本组20例穿支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下肢瘢痕隐蔽,功能良好。无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67岁。因“左侧腮腺区肿物1年余”入院。检查:面部左侧耳垂下腮腺区可触及5 cm×5 cm×4 cm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左侧颌下可触及直径<3 cm淋巴结1枚,患者全身状况无明显异常。病理穿刺活检示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断:左侧腮腺区鳞状细胞癌(T3N1M0)。排除手术禁忌证,拟行左侧腮腺区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左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术前常规采用CDU和IRT技术行供区小腿穿支点检测,CDU检查穿支数目为1支,IRT技术检测“热点”为2个;术中设计5.0 cm×3.0 cm大小比目鱼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约9.0 cm,术中实际发现腓动脉穿支2支;腓动脉与颌外动脉吻合,腓静脉与面总静脉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5 d出院时下肢无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复查示左侧腮腺区皮瓣生长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见图1。

a. 术前CDU检查腓动脉穿支;b. 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箭头);c. 术前腮腺区病灶;d. 腮腺区病灶切除后创面;e. 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f. 术中皮瓣制备完成;g. 游离皮瓣血管吻合;h. 游离皮瓣修复缺损;i. 术后15 d出院时下肢切口愈合良好;j. 术后6个月皮瓣生长良好
Figure1.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CDU examination showed th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b. Preoperative IRT technique examination showed th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s (arrows); c. Preoperative parotid gland lesions; d. Parotid gland defect after lesion resection; 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design; f. Intraoperative flap preparation was completed; g. Free flap vascular anastomosis; h. The defect repaired and reconstructed by free flap; i. The lower limb wound healed well at discharge (at 15 days after operation); j. The flap grew well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腓动脉是小腿外侧皮肤的主要供血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并向外侧发出,沿着胫骨后肌表面斜向外下,从腓骨头至外踝的范围内通常存在4~5条穿支动脉[10],分别为腓骨长肌穿支、比目鱼肌穿支、踇长屈肌穿支、腓骨短肌穿支、肌间隙穿支等。穿支主要集中在腓骨中份,位于腓骨头下10~25 cm,越靠近两侧穿支数目越少。2004年Wolff等[11]首次将腓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我科自2016年开始将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12-13],均取得良好效果。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 皮瓣质地柔软,与口腔颌面部组织较接近,色泽亦相似,满足了美观要求;② 可利用血管蒂较长,满足受区修复重建需要;③ 小腿后外侧皮肤较松弛,可切取面积较大,可直接拉拢缝合,避免了开辟第二术区植皮;④ 供区位于下肢,较隐蔽,不影响美观;⑤ 不损伤主干腓动脉,减少了下肢并发症的发生;⑥ 可携带部分神经,有助于恢复术区感觉;⑦ 可制备成携带部分肌肉的嵌合皮瓣充填创腔,减少术后感染发生;⑧ 亦可制备成腓骨肌瓣,用于修复颌骨缺损。
但腓动脉穿支皮瓣亦存在一些不足,与常用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皮瓣(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相比,腓动脉穿支血管存在一定变异,穿支点位置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术前穿支血管的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CT血管造影被认为是检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金标准,但花费较高且存在造影剂过敏等危害。既往有文献报道[14],CDU定位下肢穿支血管准确率高于CT血管造影。CDU能够在检测穿支点的同时测量穿支血管管径,以提供血流动力学指标,被作为术前检测穿支血管的常用手段。尽管许多学者认为CDU是术前检测穿支血管较为准确的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 对操作者要求较高,需了解穿支血管解剖结构;②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③ 穿支血管管径<1 mm时,成像显示为不连续的点状穿支血流信号,不能在体表轻易获取穿支点位置;④ 无法获取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
1968年,Arai等[15]首次将体表的穿支血管与皮肤的表面温度联系在一起,从此将IRT技术引入皮瓣外科领域;2015年,Muntean等[16]指出动态IRT技术可以准确定位穿支血管。随着热成像技术和微创理念的发展,IRT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在皮瓣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17-18]。IRT技术能即时反映0.1℃的温度变化,“冷挑战”后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直径<0.5 mm的穿支血管热源[19]。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逐渐浅出进入皮下,导致该处血循环加快,温度升高形成热像图上的“热点”是其探测穿支血管的理论依据[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IRT技术检测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72.22%)高于CDU(64.17%);CDU和IRT技术检测腓动脉穿支的准确率分别为77.8%(35/45)和74.4%(3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T技术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准确率(94.74%)高于CDU(8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CDU相比,IRT技术在术前定位腓动脉穿支方面准确性更高,术者术前能更好地了解穿支位置,对皮瓣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与既往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2]。有学者提出组织厚度会影响穿支血管在体表的检出位置[23]。本研究结果提示,IRT技术与CDU定位穿支血管位置的误差分别为(4.23±1.87)、(5.12±2.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RT技术作为一种功能影像学技术,具有简单、便捷、无创、准确等优势,可重复性强。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IRT技术不仅可用于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有学者报道其可用于皮瓣术后血循环的监测;此外,其也能够辅助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24]。但IRT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① 体表温度除了受自身代谢影响外,亦受到监测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在进行IRT操作时应尽可能保持环境稳定,排除干扰因素。② IRT技术只能够得出穿支点的体表位置分布,并不能得出穿支血管的管径及血流速度。③ IRT技术采集的热像图仅仅是平面图像,不能形成类似CT血管造影的三维图像,缺乏立体感,对体表深部的穿支不能显影。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IRT技术在设计皮瓣面积、评估血管蒂断蒂时间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研究,其在皮瓣外科领域的应用有更大发展空间。
综上述,IRT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性、无创的检查手段,操作简单、便捷且经济。采用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血管定位,进而设计个性化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项目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014)
作者贡献声明 郭蕴:研究设计及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撰写文章;崔文静、宗开洋、孙悦、胡恺、陈默、江如毅:研究实施及数据整理;李建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腓动脉穿支皮瓣作为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的优良皮瓣,1985年由顾玉东等[1]首次报道,具有供区隐蔽、不损伤重要神经、质地与口腔颌面部组织较接近等优点[2-3]。腓动脉穿支血管体表分布位置因人而异,且存在血管变异等情况,因此术前定位穿支血管在辅助个性化皮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提高皮瓣成活率,节省手术时间。诸多学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是目前检测穿支血管较为精准的方法[4],但其存在依赖操作者技术及自身局限性(如不能完整显示血管全貌)等不足。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技术具有无创、便捷且经济等特点[5-6],其原理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微创外科理念一致,在皮瓣外科穿支血管定位及血循环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逐渐被重视[7-8]。现回顾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常规采用CDU和IRT技术对腓动脉穿支进行定位并辅助皮瓣设计,通过与术中实际探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估IR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其中舌癌8例、腮腺癌5例、颊癌4例、下颌牙龈癌3例。鳞状细胞癌12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临床分期:T2N0M0 6例、T2N1M0 5例、T3N0M0 5例,T3N1M0 4例。病程1~18个月,平均7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CDU和IRT技术检查
所有患者供区术前均行CDU与IRT技术检查,以明确穿支血管位置。CDU检查:患者取半卧位,由同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采用LOGIQS8型CDU在外周血管模式下对患者双下肢进行连续探查,选择优势穿支制备穿支皮瓣。选择标准:管径较粗、穿支数量较多的一侧;血流速度较快、血流量多的一侧。记录腓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穿支数目以及各穿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IRT技术检查:患者取半俯卧位,室温下脱去下肢衣物,静躺5 min,以冰袋冰敷供区2 min。采用FLIR ONE PRO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R公司,美国)在距小腿外侧区域约40.0 cm处进行检查,标记沿腓骨后缘分布的“热点”。“热点”选择标准:① 分布于腓骨小头和外踝连线两侧附近,最大直径在10 cm以内,以符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② 当数个“热点”集中在同一区域时,选取复温速度最快、弥漫范围最广的“热点”。记录“热点”体表位置及数目。
1.2.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颈淋巴结清扫+病灶扩大切除术,另一组制备腓动脉穿支皮瓣。根据术前CDU及IRT技术检查结果,标记活力最强的穿出点位置及病灶切除范围,初步设计一椭圆形皮瓣。沿小腿后外侧切开皮肤、脂肪、筋膜组织,并向小腿内外两侧分离以充分暴露术区。首先探查穿支的皮穿出点,然后沿穿支逆向向小腿深层分离,由于部分穿支穿行于肌间隔、部分穿支穿行于肌内,在结扎渗血的肌肉和沿途细小血管时应注意保护穿支,直至分离至腓动脉主干。皮瓣断蒂后覆盖于病灶切除后的创面,在显微镜下采用“一动两静”原则进行端端吻合,选择的供血动脉主要为面动脉,回流静脉主要为面总静脉及其分支,理顺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本组19例成功制备腓动脉穿支皮瓣,其中比目鱼肌穿支皮瓣12例、肌间穿支皮瓣4例、腓骨-比目鱼肌穿支皮瓣3例;1例未发现腓动脉穿支改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10.0 cm×8.0 cm,血管蒂长6.0~9.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头颈部完全制动5~7 d,术后常规给予抗痉挛、抗凝、抗感染治疗,充分鼻饲营养;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将术中腓动脉穿支情况与术前CDU及IRT技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DU、IRT技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9];将术前CDU检查的腓动脉穿支数目、IRT技术检查的“热点”分别与术中探查的腓动脉穿支数目比较,并比较两者最具活力穿支点准确率;计算术中实际探查的穿支位置与CDU和IRT技术检查结果的定位误差。其中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判定标准为:① CDU检测腓动脉穿支中管径最粗、血流速度最快的穿支在体表位置记为最具活力穿支点;② IRT技术技术记录“热点”最亮、复温速度最快的点为最具活力穿支点;③ 术中根据穿支位置、血管蒂长度、病灶范围、管径大小来判断最具活力穿支。
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显示,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50.00%、92.86%、16.67%,均高于CDU检查结果(分别为64.17%、33.33%、84.62%、14.29%)。见表1。术前CDU检查共发现腓动脉穿支45支,术中探查证实35支,准确率77.8%;IRT技术检查共发现43个“热点”,术中证实“热点”范围内腓动脉穿支32支,准确率7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96,P=0.757)。CDU术前检测最具活力穿支点21个,术中探查证实17个,准确率80.95%;IRT技术术前检测19个,术中证实18个,准确率94.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5,P=0.734)。CDU与IRT技术的穿支定位误差分别为(5.12±2.10)、(4.23±1.8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165)。

本组20例穿支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下肢瘢痕隐蔽,功能良好。无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67岁。因“左侧腮腺区肿物1年余”入院。检查:面部左侧耳垂下腮腺区可触及5 cm×5 cm×4 cm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左侧颌下可触及直径<3 cm淋巴结1枚,患者全身状况无明显异常。病理穿刺活检示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断:左侧腮腺区鳞状细胞癌(T3N1M0)。排除手术禁忌证,拟行左侧腮腺区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左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术前常规采用CDU和IRT技术行供区小腿穿支点检测,CDU检查穿支数目为1支,IRT技术检测“热点”为2个;术中设计5.0 cm×3.0 cm大小比目鱼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约9.0 cm,术中实际发现腓动脉穿支2支;腓动脉与颌外动脉吻合,腓静脉与面总静脉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5 d出院时下肢无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复查示左侧腮腺区皮瓣生长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见图1。

a. 术前CDU检查腓动脉穿支;b. 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箭头);c. 术前腮腺区病灶;d. 腮腺区病灶切除后创面;e. 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f. 术中皮瓣制备完成;g. 游离皮瓣血管吻合;h. 游离皮瓣修复缺损;i. 术后15 d出院时下肢切口愈合良好;j. 术后6个月皮瓣生长良好
Figure1.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CDU examination showed th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b. Preoperative IRT technique examination showed th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s (arrows); c. Preoperative parotid gland lesions; d. Parotid gland defect after lesion resection; 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design; f. Intraoperative flap preparation was completed; g. Free flap vascular anastomosis; h. The defect repaired and reconstructed by free flap; i. The lower limb wound healed well at discharge (at 15 days after operation); j. The flap grew well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腓动脉是小腿外侧皮肤的主要供血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并向外侧发出,沿着胫骨后肌表面斜向外下,从腓骨头至外踝的范围内通常存在4~5条穿支动脉[10],分别为腓骨长肌穿支、比目鱼肌穿支、踇长屈肌穿支、腓骨短肌穿支、肌间隙穿支等。穿支主要集中在腓骨中份,位于腓骨头下10~25 cm,越靠近两侧穿支数目越少。2004年Wolff等[11]首次将腓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我科自2016年开始将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12-13],均取得良好效果。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 皮瓣质地柔软,与口腔颌面部组织较接近,色泽亦相似,满足了美观要求;② 可利用血管蒂较长,满足受区修复重建需要;③ 小腿后外侧皮肤较松弛,可切取面积较大,可直接拉拢缝合,避免了开辟第二术区植皮;④ 供区位于下肢,较隐蔽,不影响美观;⑤ 不损伤主干腓动脉,减少了下肢并发症的发生;⑥ 可携带部分神经,有助于恢复术区感觉;⑦ 可制备成携带部分肌肉的嵌合皮瓣充填创腔,减少术后感染发生;⑧ 亦可制备成腓骨肌瓣,用于修复颌骨缺损。
但腓动脉穿支皮瓣亦存在一些不足,与常用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皮瓣(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相比,腓动脉穿支血管存在一定变异,穿支点位置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术前穿支血管的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CT血管造影被认为是检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金标准,但花费较高且存在造影剂过敏等危害。既往有文献报道[14],CDU定位下肢穿支血管准确率高于CT血管造影。CDU能够在检测穿支点的同时测量穿支血管管径,以提供血流动力学指标,被作为术前检测穿支血管的常用手段。尽管许多学者认为CDU是术前检测穿支血管较为准确的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 对操作者要求较高,需了解穿支血管解剖结构;②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③ 穿支血管管径<1 mm时,成像显示为不连续的点状穿支血流信号,不能在体表轻易获取穿支点位置;④ 无法获取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
1968年,Arai等[15]首次将体表的穿支血管与皮肤的表面温度联系在一起,从此将IRT技术引入皮瓣外科领域;2015年,Muntean等[16]指出动态IRT技术可以准确定位穿支血管。随着热成像技术和微创理念的发展,IRT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在皮瓣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17-18]。IRT技术能即时反映0.1℃的温度变化,“冷挑战”后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直径<0.5 mm的穿支血管热源[19]。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逐渐浅出进入皮下,导致该处血循环加快,温度升高形成热像图上的“热点”是其探测穿支血管的理论依据[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IRT技术检测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72.22%)高于CDU(64.17%);CDU和IRT技术检测腓动脉穿支的准确率分别为77.8%(35/45)和74.4%(3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T技术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准确率(94.74%)高于CDU(8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CDU相比,IRT技术在术前定位腓动脉穿支方面准确性更高,术者术前能更好地了解穿支位置,对皮瓣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与既往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2]。有学者提出组织厚度会影响穿支血管在体表的检出位置[23]。本研究结果提示,IRT技术与CDU定位穿支血管位置的误差分别为(4.23±1.87)、(5.12±2.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RT技术作为一种功能影像学技术,具有简单、便捷、无创、准确等优势,可重复性强。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IRT技术不仅可用于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有学者报道其可用于皮瓣术后血循环的监测;此外,其也能够辅助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24]。但IRT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① 体表温度除了受自身代谢影响外,亦受到监测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在进行IRT操作时应尽可能保持环境稳定,排除干扰因素。② IRT技术只能够得出穿支点的体表位置分布,并不能得出穿支血管的管径及血流速度。③ IRT技术采集的热像图仅仅是平面图像,不能形成类似CT血管造影的三维图像,缺乏立体感,对体表深部的穿支不能显影。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IRT技术在设计皮瓣面积、评估血管蒂断蒂时间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研究,其在皮瓣外科领域的应用有更大发展空间。
综上述,IRT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性、无创的检查手段,操作简单、便捷且经济。采用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血管定位,进而设计个性化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项目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014)
作者贡献声明 郭蕴:研究设计及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撰写文章;崔文静、宗开洋、孙悦、胡恺、陈默、江如毅:研究实施及数据整理;李建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