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泗河, 郭保逢, 郑学建, 石磊, 赵俊, 王一岚. 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1): 74-80. doi: 10.7507/1002-1892.202209065 复制
足踝解剖结构复杂,在行走、跳跃及蹲起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足踝畸形不仅影响外观,也会影响行走步态及日常生活,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足踝畸形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软组织和骨骼改变,对于不同疾病诱发、不同年龄段发生以及不同病程的患者,畸形特点和程度不尽相同,治疗难度迥异;尤其对复杂足踝畸形的矫治是临床治疗难点。根据不同足踝畸形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疾病大样本资料的数据统计有利于准确阐明该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诊疗概况,然而目前国内缺乏对足踝畸形临床表现特点的大样本数据分析。
1978年秦泗河成功手术矫治2例马蹄内翻足畸形,第1例为17岁男性患者,幼年创伤后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实施三关节截骨矫形,术后随访33年,该患者功能恢复良好[1];第2例是7岁女童脊髓灰质炎后遗左马蹄内翻足,实施跟腱延长、胫后肌腱前移位替代伸踇、伸趾及第3腓骨肌,术后1年随访内翻足畸形完全矫正(图1)。自此,秦泗河设计了矫形外科术前检查治疗表,并保存了每例患者治疗及随访照片。随着信息化出现及发展,为便于检索查阅,2004年开始秦泗河团队将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影像资料等建立电子数据库——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通过检索该数据库发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输入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手术36 109例,其中涉及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手术22 062例。现回顾分析这22 062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中国足踝畸形发病特征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a. 术前;b. 术后1年左足内翻畸形完全矫正
Figure1. A 7-year-old girl with left talipes equinovarus after poliomyelitis treated by QIN Sihe in 1978a. Preoperative; b. Left foot varus deformity was completely corrected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纳入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统计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区域分布、病因、畸形种类、手术方式、术后固定方式等信息。
统计规则:每例患者每次住院手术记为1个病例,若1例患者在1次住院期间实施了2次及以上手术,仍按1个病例统计;若1例患者在不同时间2次及以上住院手术,按2个或多个病例统计(本组部分患者2次手术间隔时间>10年)。
2 结果
22 062例患者中,男13 046例(59.13%),女9 016例(40.87%);手术时年龄1~77岁,中位数17岁,其中5~40岁人群有20 026例(90.77%)。患者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印度、美国等5个国家。病因、病种154个,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与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足踝畸形以及腓骨肌萎缩症占比最高。畸形种类包括内翻足、马蹄足、外翻足、仰趾(跟行)足、马蹄高弓(凹弓)足、单纯高弓畸形、爪形趾畸形、连枷足(夏科病)8类共23 822足。手术方式包括肌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术、截骨矫形术与足踝关节融合术等36 620术次;足踝畸形矫正术同期实施髋、膝、小腿手术11 561例次,占比达52.40%。术后足踝固定方式包括Ilizarov外固定器2 709例(12.28%),组合式外固定器3 966例(17.98%),石膏或支具固定15 387例(69.74%)。见表1~3。



3 讨论
足部是人体运动和承重的最主要部分,是一个半刚体多关节的复杂肌骨结构。足踝部是下肢畸形种类最多、畸形程度最复杂的部位。相比于足踝外科,我国足踝矫形外科起步较早,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的重视。由于脊髓灰质炎有很高致残率,其后遗症以下肢足踝部畸形最常见,所以我国骨科前辈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足踝部矫形手术的研究[2]。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有关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治疗的中文文献中,几乎涵盖了足踝部畸形矫正和肌力平衡的所有常用术式[3]。但是早期手术固定方法仅限于克氏针和石膏固定,不能满足严重足踝畸形矫形术后固定需求,会影响手术效果,出现矫正不足或者神经麻痹、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989年,潘少川开始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小儿马蹄内翻足畸形[4],是国内首个将外固定器应用于足踝畸形矫正的学者。1996年,秦泗河开始将Ilizarov外固定器应用于成年足踝部畸形矫正[5],并对Ilizarov外固定器的构型进行了系列改进,研制了4种Ilizarov外固定器械新构型,经临床验证基本能满足各种复杂、重度足踝部畸形矫正需求[6-9]。
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从2004年开始建立并实施电子化,至2020年底已收录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患者临床诊疗数据资料36 109例,是目前中国有据可查的最大肢体畸形残疾病例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我国四肢畸形残缺的疾病谱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病例资料,极大方便了相关领域疾病的诊疗工作[10]。本文从36 109例肢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筛选出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资料,时间跨度42年。病因、病种分布广泛,达154个,除了运动系统疾病外,导致足踝畸形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皮肤、血管、神经、淋巴、内分泌等十几个学科,还有78例足踝畸形不能确定病因和病种。启示骨科医生足踝畸形与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临床评价、诊疗不能局限于足踝部。154个病种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与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症、腓骨肌萎缩症发病率占比最高(合计94.12%),可见神经肌肉病变、先天性及后天创伤为主要发病原因。从性别比例来看,除脊柱裂发病女性大于男性外,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症和腓骨肌萎缩症的发病均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组男性患者占比明显更高(59.13%),这与本组占比最高的前6类病种基本相符。本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段主要集中于5~40岁人群(20 026例,90.77%);年龄最小的是1例1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50岁以上286例(1.3%),年龄最大的是1例77岁创伤后遗足踝畸形患者。可见手术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但老年足踝畸形患者同样也有就医需求。本组患者地域分布广泛,秦泗河教授曾在黑龙江省担任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主任,主持该地区肢体残疾矫治工作,故数据库中黑龙江省的手术例数达4 378例,占19.84%。秦泗河曾应邀赴印度手术示教11例,其中6例是足踝畸形矫正术,并做了病历表记录。
本组畸形类别包括内翻足、马蹄足、外翻足等8类,合计23 822足。其中马蹄足畸形(足下垂)例数最多(8 518例,35.76%),其后依次是内翻足(5 200例,21.83%)、外翻足(3 547例,14.89%)、仰趾(跟行)足(3 054例,12.82%)。手术方式包括肌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术、截骨矫形术与足踝关节融合术等36 620术次。部分患者1次足踝畸形矫形手术包括了2个及以上手术方式,故手术术次远多于患者例数。足踝畸形矫正术同期实施髋、膝、小腿手术11 561例次(占比达52.40%),这与本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患者占比高有关,中枢神经疾病多累及整个下肢肌群及多关节发生畸形。可见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足踝畸形往往合并髋、膝及小腿部复合畸形,单纯矫正足踝畸形无法恢复下肢持重力线。从统计的手术方式数据来看,软组织手术中跟腱延长术最多,达7 980术次(21.79%);骨性手术中最多的为跟距关节截骨融合,达6 568术次(17.94%)。这两种术式在秦泗河矫形外科最为常用,反映了足踝畸形的病种与畸形类别中后足畸形与失稳占比最大,是临床矫治足踝畸形的重点。
骨外固定技术,尤其是Ilizarov技术应用于足踝矫形术,开创了足踝矫形重建的新纪元。从固定方式上,穿针骨外固定有其先天优势,通过穿针直接作用于骨骼,固定稳定可靠;远离手术部位穿针,可增加固定强度,外固定不需要大的切口显露剥离软组织,可减少创伤和切口感染,不遗留内植物;与内固定相比,可以跨关节同时完成对骨和软组织的固定;可以根据不同固定强度需要,通过改变外固定器构型、增加或减少固定针的数量和布局,以最少穿针数量实现最合适的固定强度。与即刻畸形矫正内固定不同,对于中重度足踝畸形不需要通过大量三关节截骨来获得一次性矫形,术中仅通过有限的软组织松解和关节软骨切除,矫正部分畸形,残余畸形通过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正[11-12],既降低了皮肤坏死和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足的大小;切口暴露便于观察和换药,甚至可用于伴有感染创面的手术固定,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得一些濒临截肢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13-14]。外固定技术在国内足踝矫形外科应用的时间仅二十多年,已经使经典足踝矫形手术的优势得到更好、更大的发挥,成为了足踝矫形重建的利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在足踝部灵活应用,用于修复创伤或骨病引起的足部残缺,如跟骨缺损、跖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等[15],既降低了手术难度,又减少了显微外科组织移植手术失败的风险。本组术后固定方式中,Ilizarov外固定器2 709例(12.28%),组合式外固定器3 966例(17.98%),石膏或支具固定15 387例(69.74%)。在引入Ilizarov等外固定技术之前,秦泗河矫形外科足踝术后固定方法以石膏、支具固定为主。后期临床应用引入骨外固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足踝畸形患者尤其是复杂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了石膏应用的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便于术后早期负重行走。
经检索本组是目前国际上数量最多的一组足踝畸形患者资料,分析显示足踝畸形病种多、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足踝畸形发病与诊疗现状。从量变到质变,42年22 062例患者手术治疗的积累,形成了秦泗河足踝矫形外科临床思维的整体观、系统评价、模仿自然重建理念与临床个体化治疗的优化组合手术策略,将软组织松解、动力平衡术、足踝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与Ilizarov技术结合,为复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医疗模式。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S20220701)
作者贡献声明 秦泗河:研究设计并指导实施;郭保逢、郑学建、石磊、赵俊:研究分析病例数据及校对;王一岚: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秦泗河、郭保逢:起草文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秦泗河:行政、经费支持
足踝解剖结构复杂,在行走、跳跃及蹲起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足踝畸形不仅影响外观,也会影响行走步态及日常生活,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足踝畸形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软组织和骨骼改变,对于不同疾病诱发、不同年龄段发生以及不同病程的患者,畸形特点和程度不尽相同,治疗难度迥异;尤其对复杂足踝畸形的矫治是临床治疗难点。根据不同足踝畸形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疾病大样本资料的数据统计有利于准确阐明该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诊疗概况,然而目前国内缺乏对足踝畸形临床表现特点的大样本数据分析。
1978年秦泗河成功手术矫治2例马蹄内翻足畸形,第1例为17岁男性患者,幼年创伤后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实施三关节截骨矫形,术后随访33年,该患者功能恢复良好[1];第2例是7岁女童脊髓灰质炎后遗左马蹄内翻足,实施跟腱延长、胫后肌腱前移位替代伸踇、伸趾及第3腓骨肌,术后1年随访内翻足畸形完全矫正(图1)。自此,秦泗河设计了矫形外科术前检查治疗表,并保存了每例患者治疗及随访照片。随着信息化出现及发展,为便于检索查阅,2004年开始秦泗河团队将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影像资料等建立电子数据库——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通过检索该数据库发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输入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手术36 109例,其中涉及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手术22 062例。现回顾分析这22 062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中国足踝畸形发病特征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a. 术前;b. 术后1年左足内翻畸形完全矫正
Figure1. A 7-year-old girl with left talipes equinovarus after poliomyelitis treated by QIN Sihe in 1978a. Preoperative; b. Left foot varus deformity was completely corrected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纳入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统计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区域分布、病因、畸形种类、手术方式、术后固定方式等信息。
统计规则:每例患者每次住院手术记为1个病例,若1例患者在1次住院期间实施了2次及以上手术,仍按1个病例统计;若1例患者在不同时间2次及以上住院手术,按2个或多个病例统计(本组部分患者2次手术间隔时间>10年)。
2 结果
22 062例患者中,男13 046例(59.13%),女9 016例(40.87%);手术时年龄1~77岁,中位数17岁,其中5~40岁人群有20 026例(90.77%)。患者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印度、美国等5个国家。病因、病种154个,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与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足踝畸形以及腓骨肌萎缩症占比最高。畸形种类包括内翻足、马蹄足、外翻足、仰趾(跟行)足、马蹄高弓(凹弓)足、单纯高弓畸形、爪形趾畸形、连枷足(夏科病)8类共23 822足。手术方式包括肌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术、截骨矫形术与足踝关节融合术等36 620术次;足踝畸形矫正术同期实施髋、膝、小腿手术11 561例次,占比达52.40%。术后足踝固定方式包括Ilizarov外固定器2 709例(12.28%),组合式外固定器3 966例(17.98%),石膏或支具固定15 387例(69.74%)。见表1~3。



3 讨论
足部是人体运动和承重的最主要部分,是一个半刚体多关节的复杂肌骨结构。足踝部是下肢畸形种类最多、畸形程度最复杂的部位。相比于足踝外科,我国足踝矫形外科起步较早,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的重视。由于脊髓灰质炎有很高致残率,其后遗症以下肢足踝部畸形最常见,所以我国骨科前辈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足踝部矫形手术的研究[2]。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有关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治疗的中文文献中,几乎涵盖了足踝部畸形矫正和肌力平衡的所有常用术式[3]。但是早期手术固定方法仅限于克氏针和石膏固定,不能满足严重足踝畸形矫形术后固定需求,会影响手术效果,出现矫正不足或者神经麻痹、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989年,潘少川开始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小儿马蹄内翻足畸形[4],是国内首个将外固定器应用于足踝畸形矫正的学者。1996年,秦泗河开始将Ilizarov外固定器应用于成年足踝部畸形矫正[5],并对Ilizarov外固定器的构型进行了系列改进,研制了4种Ilizarov外固定器械新构型,经临床验证基本能满足各种复杂、重度足踝部畸形矫正需求[6-9]。
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从2004年开始建立并实施电子化,至2020年底已收录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患者临床诊疗数据资料36 109例,是目前中国有据可查的最大肢体畸形残疾病例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我国四肢畸形残缺的疾病谱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病例资料,极大方便了相关领域疾病的诊疗工作[10]。本文从36 109例肢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筛选出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资料,时间跨度42年。病因、病种分布广泛,达154个,除了运动系统疾病外,导致足踝畸形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皮肤、血管、神经、淋巴、内分泌等十几个学科,还有78例足踝畸形不能确定病因和病种。启示骨科医生足踝畸形与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临床评价、诊疗不能局限于足踝部。154个病种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与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症、腓骨肌萎缩症发病率占比最高(合计94.12%),可见神经肌肉病变、先天性及后天创伤为主要发病原因。从性别比例来看,除脊柱裂发病女性大于男性外,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症和腓骨肌萎缩症的发病均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组男性患者占比明显更高(59.13%),这与本组占比最高的前6类病种基本相符。本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段主要集中于5~40岁人群(20 026例,90.77%);年龄最小的是1例1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50岁以上286例(1.3%),年龄最大的是1例77岁创伤后遗足踝畸形患者。可见手术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但老年足踝畸形患者同样也有就医需求。本组患者地域分布广泛,秦泗河教授曾在黑龙江省担任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主任,主持该地区肢体残疾矫治工作,故数据库中黑龙江省的手术例数达4 378例,占19.84%。秦泗河曾应邀赴印度手术示教11例,其中6例是足踝畸形矫正术,并做了病历表记录。
本组畸形类别包括内翻足、马蹄足、外翻足等8类,合计23 822足。其中马蹄足畸形(足下垂)例数最多(8 518例,35.76%),其后依次是内翻足(5 200例,21.83%)、外翻足(3 547例,14.89%)、仰趾(跟行)足(3 054例,12.82%)。手术方式包括肌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术、截骨矫形术与足踝关节融合术等36 620术次。部分患者1次足踝畸形矫形手术包括了2个及以上手术方式,故手术术次远多于患者例数。足踝畸形矫正术同期实施髋、膝、小腿手术11 561例次(占比达52.40%),这与本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患者占比高有关,中枢神经疾病多累及整个下肢肌群及多关节发生畸形。可见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足踝畸形往往合并髋、膝及小腿部复合畸形,单纯矫正足踝畸形无法恢复下肢持重力线。从统计的手术方式数据来看,软组织手术中跟腱延长术最多,达7 980术次(21.79%);骨性手术中最多的为跟距关节截骨融合,达6 568术次(17.94%)。这两种术式在秦泗河矫形外科最为常用,反映了足踝畸形的病种与畸形类别中后足畸形与失稳占比最大,是临床矫治足踝畸形的重点。
骨外固定技术,尤其是Ilizarov技术应用于足踝矫形术,开创了足踝矫形重建的新纪元。从固定方式上,穿针骨外固定有其先天优势,通过穿针直接作用于骨骼,固定稳定可靠;远离手术部位穿针,可增加固定强度,外固定不需要大的切口显露剥离软组织,可减少创伤和切口感染,不遗留内植物;与内固定相比,可以跨关节同时完成对骨和软组织的固定;可以根据不同固定强度需要,通过改变外固定器构型、增加或减少固定针的数量和布局,以最少穿针数量实现最合适的固定强度。与即刻畸形矫正内固定不同,对于中重度足踝畸形不需要通过大量三关节截骨来获得一次性矫形,术中仅通过有限的软组织松解和关节软骨切除,矫正部分畸形,残余畸形通过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正[11-12],既降低了皮肤坏死和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足的大小;切口暴露便于观察和换药,甚至可用于伴有感染创面的手术固定,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得一些濒临截肢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13-14]。外固定技术在国内足踝矫形外科应用的时间仅二十多年,已经使经典足踝矫形手术的优势得到更好、更大的发挥,成为了足踝矫形重建的利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在足踝部灵活应用,用于修复创伤或骨病引起的足部残缺,如跟骨缺损、跖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等[15],既降低了手术难度,又减少了显微外科组织移植手术失败的风险。本组术后固定方式中,Ilizarov外固定器2 709例(12.28%),组合式外固定器3 966例(17.98%),石膏或支具固定15 387例(69.74%)。在引入Ilizarov等外固定技术之前,秦泗河矫形外科足踝术后固定方法以石膏、支具固定为主。后期临床应用引入骨外固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足踝畸形患者尤其是复杂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了石膏应用的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便于术后早期负重行走。
经检索本组是目前国际上数量最多的一组足踝畸形患者资料,分析显示足踝畸形病种多、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足踝畸形发病与诊疗现状。从量变到质变,42年22 062例患者手术治疗的积累,形成了秦泗河足踝矫形外科临床思维的整体观、系统评价、模仿自然重建理念与临床个体化治疗的优化组合手术策略,将软组织松解、动力平衡术、足踝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与Ilizarov技术结合,为复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医疗模式。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S20220701)
作者贡献声明 秦泗河:研究设计并指导实施;郭保逢、郑学建、石磊、赵俊:研究分析病例数据及校对;王一岚: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秦泗河、郭保逢:起草文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秦泗河:行政、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