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勇, 余泽平, 李箭, 李棋.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损伤的诊治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2): 215-220. doi: 10.7507/1002-1892.202211057 复制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股骨止点连接MCL纤维组织与股骨内上髁骨,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1]。MCL损伤是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韧带损伤类型[2-3],年发生率为0.024%~0.730%,男女比例约2∶1[1-2,4]。研究发现MCL损伤常见部位为股骨止点和胫骨止点处[5],通常股骨止点处损伤更多见[1,6]。目前,MCL损伤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疗,然而部分患者治疗后仍有关节疼痛和不稳。究其原因,一方面,保守治疗不适合部分MCL股骨止点损伤解剖定位及分类;另一方面,对于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者,缺乏个性化治疗措施。因此,对于MCL股骨止点损伤应根据损伤位置、分类以及合并损伤,选择最佳治疗方式。现就MCL股骨止点的解剖和损伤机制、诊断和分型、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1 基于解剖学的MCL股骨止点损伤机制
膝关节MCL分为深层MCL(deep MCL,dMCL)和浅层MCL(superficial MCL,sMCL)。sMCL股骨止点在股骨内上髁近端3~3.2 mm向后约4.8 mm的骨面[7-8],直径约15 mm[9];dMCL股骨止点在sMCL股骨止点的远端深面,在关节线近端约15.7 mm处[10]。上述腱性结构在X线片上定位所测得的数值与解剖测量存在差异,如X线片定位MCL股骨止点在骺软骨区[11],dMCL股骨止点在股骨内上髁远端约6 mm、后方约5 mm[12];在临床实际评估中需注意该差异。sMCL股骨止点是膝内侧的初级稳定结构[13],也是膝关节旋转中心和应力集中点,并且活动时其形变明显[14],运动损伤常常伤及该处[4]。
目前,多数学者在组织学上将MCL股骨止点分为韧带纤维层、纤维软骨层、纤维软骨钙化层和骨[15]。其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纤维组织含量逐渐减少,各层厚度亦呈递减改变[5,16]。而且止点缺乏血管神经分布,缺少对韧带抗拉强度起主要作用的Ⅰ型胶原蛋白和促进损伤愈合的Ⅲ型胶原蛋白[17],故止点抗拉能力弱且软骨层-骨连接界面损伤后愈合能力弱。由于MCL股骨止点存在上述形态学改变,且该处通常是应力传递的集中区[18],故损伤常常发生于此。MCL股骨止点损伤主要发生在运动过程中,通常在sMCL受异常外翻牵拉力,dMCL受胫骨内侧平台向前外异常旋转牵拉力[19]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和抗拉能力弱的止点易出现撕脱损伤;与MCL胫骨止点相比,其股骨止点面积更小[8],应力更集中,故MCL股骨止点更易损伤。
2 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诊断和分型
2.1 诊断
MCL股骨止点损伤中,接触损伤与非接触损伤比例约为3∶1[20]。通常是膝异常外翻以及在屈曲时胫骨平台过度外旋和平移受伤[21]。患者受伤后出现股骨内上髁处疼痛、皮下瘀斑、压痛、内侧结构松弛、前内侧旋转不稳[2];若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有半月板或ACL损伤[22],表现为McMurray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
MCL股骨止点损伤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屈膝20° 外翻应力位X线片检查可判断内侧结构损伤程度,即测量内侧间隙<3.2 mm提示膝内侧结构无损伤;3.2~9.8 mm提示sMCL损伤;>9.8 mm提示膝内侧结构完全损伤;>27.6 mm提示完全膝内侧损伤伴有交叉韧带损伤[8]。MRI检查可明确MCL受伤部位以及周围组织受伤情况。急性MCL股骨止点损伤患者MRI可见软骨层或者连同周围骨膜一并撕脱、分离[23];部分陈旧性损伤者可能出现Pellegrini-Stieda病的影像学特点,即异位骨化和钙化灶[24]。MCL股骨止点损伤者关节镜检查可见内侧关节间隙增宽,直通征阳性,损伤严重者可见半月板以及韧带损伤创面。
2.2 分型
目前,关于MCL股骨止点损伤的分型分度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① 基于受伤时间的分型:分为急性损伤(3周内)、亚急性损伤(3~6周)和慢性损伤(6周以上)[2]。急性损伤者可保守治疗,如有手术指征[25]则以手术缝合修复为主;亚急性损伤者若韧带质量较差、止点位置差,倾向于韧带重建;慢性损伤者创面已形成瘢痕,主要进行韧带重建治疗。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一方面,推后手术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术后粘连;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延长,手术区域瘢痕组织生长,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② 按照损伤的病理分型:分为止点韧带损伤、止点撕脱骨折和止点撕脱损伤[16]。止点韧带损伤是韧带纤维从软骨表面撕脱,韧带断端呈现“拖把”状,因其含有一定量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故有愈合能力。止点撕脱骨折是止点处骨质损伤断裂,X线片见损伤处有小骨折片,这种损伤的愈合主要是骨折片与骨创面的愈合。止点撕脱损伤是指在韧带止点的纤维软骨钙化层与骨之间撕裂分离,其愈合能力弱。
③ 基于关节稳定性的分型:根据查体,将膝外翻不稳分为三度(Hughston分度法)。Ⅰ度,膝关节在0° 和屈曲30° 时均无不稳;Ⅱ度,膝关节在0° 无不稳而屈曲30° 时有外翻不稳,提示dMCL股骨止点损伤;Ⅲ度,膝关节在0° 和屈曲30° 时均有外翻不稳[1,25],提示sMCL和dMCL股骨止点均损伤,保守治疗预后容易出现疼痛和不稳。有学者研究Ⅲ度外翻不稳的损伤,发现78%患者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其中95%合并ACL损伤[8,26]。所以,Ⅲ度不稳的MCL股骨止点损伤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④ 按照松弛度分级:膝关节屈曲30° 外翻应力位摄正位X线片,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值,结合终末止点情况分为3级:1级,内侧间隙值<5 mm,有明显终末止点,提示MCL股骨止点有损伤但未撕脱分离;其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2级,内侧间隙值5~10 mm,有终末止点,提示dMCL股骨止点损伤,但sMCL股骨止点未撕脱;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3级,内侧间隙值>10 mm,无明显终末止点[27],提示MCL股骨止点全撕脱,且可能合并其他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效果差,多需手术治疗。
⑤ 根据合并损伤的分型:分为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和合并其他韧带结构的损伤[28]。对于合并韧带等结构损伤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者,需结合以上分类方法对损伤进一步细化,采取个性化治疗。
⑥ 基于MCL止点损伤MRI检查的分型:将MCL止点损伤分为3型。Ⅰ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71%);Ⅱ型,MCL胫骨止点损伤;Ⅲ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累及到MCL近端周围韧带组织[29]。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ACL损伤的可能性大,特别是Ⅲ型,其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3 MCL股骨止点损伤的治疗
目前,大多数文献[20,25,30]按照稳定性和松弛度来判定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案,但忽略了MCL股骨止点损伤的特点、愈合能力以及损伤后韧带张力状况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MCL股骨止点损伤后,其原有的韧带止点结构难以恢复[5],这不仅与损伤程度有关,还牵涉到治疗方式。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期锻炼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膝关节僵硬[31]至关重要。积极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的前提是要确保韧带止点稳定[27]。目前,根据MCL股骨止点损伤的分型和分度,治疗方式选择通常有3种:膝关节固定保守治疗、止点固定修复术治疗和MCL重建术治疗。
3.1 膝关节固定保守治疗
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Ⅰ、Ⅱ度MCL损伤以及孤立的Ⅲ度MCL损伤采取保守治疗[2, 8]。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屈曲30°、MCL松弛状态,固定4~6周[30],大部分可获得良好效果[25,28,32]。然而,文献报道[27]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后,膝关节前内侧旋转不稳和止点疼痛症状一直存在。Narvani等[27]研究了保守治疗后仍有MCL股骨止点疼痛的患者,发现其dMCL股骨止点损伤处不稳定,是一些松散的纤维组织粘连,止点结构紊乱。由此可见,部分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者,一方面与MCL股骨止点撕脱后分离移位、止点愈合不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长时间固定后, MCL胶原降解和MCL股骨止点处骨吸收,瘢痕愈合,降低了止点的生物力学性能[2]有关。因此,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损伤急性期、止点韧带部分损伤者,还需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才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3.2 止点固定修复手术治疗
止点固定修复手术主要适用于急性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Ⅲ度不稳、部分陈旧性Ⅱ度不稳和前内侧旋转不稳者[25],以及伴有骨撕脱伤[6]、骨折和合并有其他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者。对于伴有ACL损伤者,是否一期手术治疗尚存争议。Halinen等[33]研究发现, ACL合并MCL损伤者在早期行ACL重建时,是否同时行MCL修复,其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仍有大量学者主张MCL股骨止点损伤采取固定修复手术治疗,特别是合并有其他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者,在修复或重建其他韧带时一期固定修复MCL股骨止点[2,29]。Svantesson等[34]研究发现,ACL合并MCL损伤者中,单纯行ACL重建术而MCL损伤未修复者,其ACL重建术后翻修率明显增加。因此,对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ACL损伤者,一期进行ACL重建术和MCL止点损伤固定修复手术,不仅能重建膝关节稳定性,还能提高合并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
MCL股骨止点损伤固定修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穿骨缝合、带线锚钉固定、穿骨隧道缝合。
3.2.1 穿骨缝合固定修复止点
该手术方法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在MCL股骨止点损伤处缝穿骨组织,将MCL止点和骨创面缝合固定,多适用于MCL股骨止点撕脱骨折和撕脱损伤。Owens等[31]使用缝线缝合固定修复的方法治疗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本团队报道一期修复多发韧带损伤使用爱惜邦缝线“8”字穿骨缝合修复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术后膝内侧稳定性良好[35]。穿骨缝合固定修复术符合韧带止点-骨的界面解剖学形态,增加止点与骨的接触面,促进止点损伤愈合。但是这种手术方式要求患者骨质条件好、缝线抗拉能力强。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使用带线锚钉固定修复止点损伤,可以明显增加止点的把持力和抗拉强度。
3.2.2 带线锚钉固定修复止点
将带线锚钉植入MCL股骨止点足印区近端附近,尾线缝合固定MCL股骨止点[36]。止点的固定强度取决于锚钉在骨组织内的抗拔出能力。对于MCL股骨止点韧带-纤维软骨界面撕脱损伤和止点纤维软骨钙化层与骨之间撕脱损伤,通常使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修复术治疗[2,36-37]。LeVasseur等[38]以及DeLong等[39]使用带线锚钉固定修复MCL股骨止点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使用带线锚钉修复止点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把持力,还能恢复韧带长度和张力,有利于膝关节韧带止点愈合和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3.2.3 穿骨隧道缝合固定修复止点
该方法需要充分显露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区域,5号不可吸收缝线缝合MCL股骨止点,建立2条骨隧道,缝线穿过骨隧道在股骨髁外侧骨桥上收紧打结固定。对各种类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均可使用该手术方法治疗。Halinen等[33]使用这种术式修复韧带止点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与治疗效果。但是,该术式创伤大于带线锚钉缝合和穿骨缝合,同时增加了感染概率。目前该术式多作为急性韧带止点损伤修复失败的补救措施,较少单独应用于修复韧带止点损伤。
3.3 MCL重建手术治疗
MCL重建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MCL股骨止点损伤Ⅱ度以上不稳者,尤其是伴有其他韧带损伤出现膝关节Ⅲ度不稳和半月板损伤者[6]。对于保守治疗6周以上且效果差者,或者MCL质量差难以修复者,倾向于采用MCL重建手术治疗[36-37]。MCL重建手术的失败率明显低于缝合固定修复手术[40],治疗效果更佳。目前,常用的MCL重建方式主要有单纯sMCL重建、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股骨双隧道重建MCL和POL[37]。
3.3.1 单纯sMCL重建
主要适用于MCL股骨止点陈旧性损伤但不伴有POL损伤者,以及膝关节屈曲20° 时内侧松弛者[37]。有两种重建方式:一种是MCL解剖重建。通常术中在sMCL股骨止点和胫骨远端止点处建立骨隧道,植入移植的肌腱,其两端入骨隧道并固定。Yoshiya等[41]使用自体肌腱移植解剖重建sMCL治疗MCL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另一种是MCL非解剖重建。术中剥离半腱肌肌腱近端,远端保持原位不动;将其近端固定在股骨内上髁MCL止点足印区。Kim等[42]运用sMCL非解剖重建治疗MCL损伤所致膝内侧不稳,24例患者中,22例膝关节内侧开口在2 mm内。临床实践中,解剖重建以及非解剖重建均可获得相似的膝关节内侧稳定性。
3.3.2 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
该术式是在MCL股骨止点处建立一个非解剖的圆形骨隧道或近似解剖的扁形骨隧道,重建MCL和POL股骨止点,适用于陈旧性MCL和POL股骨止点损伤者。Abermann等[43]对比了股骨侧采用圆形骨隧道和扁形骨隧道重建MCL和POL,认为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e等[44]于股骨侧使用圆形单骨隧道重建MCL和POL,术后膝关节均恢复稳定。尽管这种手术方法可使膝关节内侧获得稳定,但是未能达到解剖重建标准。
3.3.3 股骨侧双隧道重建MCL和POL
随着对POL股骨止点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提出了股骨侧双隧道重建MCL和POL。与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不同的是,术中分别在sMCL和POL股骨止点处钻骨隧道,解剖重建sMCL和POL股骨止点。Laprade等[45]采用通过该手术方式解剖重建MCL和POL治疗28例膝内侧不稳患者,术后膝内侧获得良好稳定性,关节间隙恢复正常。虽然术中建立双隧道比建立单隧道创伤大,但在sMCL和POL股骨止点处分别建立骨隧道更符合MCL和POL的正常解剖和生物力学,可促进膝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
4 展望
近十年,膝关节MCL股骨止点损伤患者逐渐增多,学者们对运动中膝关节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关注[46]。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了提高MCL股骨止点损伤的愈合能力和生物力学水平,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断开展。随着对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认识逐渐加深,其诊治正逐渐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的观点及其报道
作者贡献声明 李箭、李棋:综述构思和设计,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余泽平:文章修改;王勇:资料收集和文章撰写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股骨止点连接MCL纤维组织与股骨内上髁骨,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1]。MCL损伤是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韧带损伤类型[2-3],年发生率为0.024%~0.730%,男女比例约2∶1[1-2,4]。研究发现MCL损伤常见部位为股骨止点和胫骨止点处[5],通常股骨止点处损伤更多见[1,6]。目前,MCL损伤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疗,然而部分患者治疗后仍有关节疼痛和不稳。究其原因,一方面,保守治疗不适合部分MCL股骨止点损伤解剖定位及分类;另一方面,对于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者,缺乏个性化治疗措施。因此,对于MCL股骨止点损伤应根据损伤位置、分类以及合并损伤,选择最佳治疗方式。现就MCL股骨止点的解剖和损伤机制、诊断和分型、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1 基于解剖学的MCL股骨止点损伤机制
膝关节MCL分为深层MCL(deep MCL,dMCL)和浅层MCL(superficial MCL,sMCL)。sMCL股骨止点在股骨内上髁近端3~3.2 mm向后约4.8 mm的骨面[7-8],直径约15 mm[9];dMCL股骨止点在sMCL股骨止点的远端深面,在关节线近端约15.7 mm处[10]。上述腱性结构在X线片上定位所测得的数值与解剖测量存在差异,如X线片定位MCL股骨止点在骺软骨区[11],dMCL股骨止点在股骨内上髁远端约6 mm、后方约5 mm[12];在临床实际评估中需注意该差异。sMCL股骨止点是膝内侧的初级稳定结构[13],也是膝关节旋转中心和应力集中点,并且活动时其形变明显[14],运动损伤常常伤及该处[4]。
目前,多数学者在组织学上将MCL股骨止点分为韧带纤维层、纤维软骨层、纤维软骨钙化层和骨[15]。其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纤维组织含量逐渐减少,各层厚度亦呈递减改变[5,16]。而且止点缺乏血管神经分布,缺少对韧带抗拉强度起主要作用的Ⅰ型胶原蛋白和促进损伤愈合的Ⅲ型胶原蛋白[17],故止点抗拉能力弱且软骨层-骨连接界面损伤后愈合能力弱。由于MCL股骨止点存在上述形态学改变,且该处通常是应力传递的集中区[18],故损伤常常发生于此。MCL股骨止点损伤主要发生在运动过程中,通常在sMCL受异常外翻牵拉力,dMCL受胫骨内侧平台向前外异常旋转牵拉力[19]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和抗拉能力弱的止点易出现撕脱损伤;与MCL胫骨止点相比,其股骨止点面积更小[8],应力更集中,故MCL股骨止点更易损伤。
2 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诊断和分型
2.1 诊断
MCL股骨止点损伤中,接触损伤与非接触损伤比例约为3∶1[20]。通常是膝异常外翻以及在屈曲时胫骨平台过度外旋和平移受伤[21]。患者受伤后出现股骨内上髁处疼痛、皮下瘀斑、压痛、内侧结构松弛、前内侧旋转不稳[2];若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有半月板或ACL损伤[22],表现为McMurray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
MCL股骨止点损伤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屈膝20° 外翻应力位X线片检查可判断内侧结构损伤程度,即测量内侧间隙<3.2 mm提示膝内侧结构无损伤;3.2~9.8 mm提示sMCL损伤;>9.8 mm提示膝内侧结构完全损伤;>27.6 mm提示完全膝内侧损伤伴有交叉韧带损伤[8]。MRI检查可明确MCL受伤部位以及周围组织受伤情况。急性MCL股骨止点损伤患者MRI可见软骨层或者连同周围骨膜一并撕脱、分离[23];部分陈旧性损伤者可能出现Pellegrini-Stieda病的影像学特点,即异位骨化和钙化灶[24]。MCL股骨止点损伤者关节镜检查可见内侧关节间隙增宽,直通征阳性,损伤严重者可见半月板以及韧带损伤创面。
2.2 分型
目前,关于MCL股骨止点损伤的分型分度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① 基于受伤时间的分型:分为急性损伤(3周内)、亚急性损伤(3~6周)和慢性损伤(6周以上)[2]。急性损伤者可保守治疗,如有手术指征[25]则以手术缝合修复为主;亚急性损伤者若韧带质量较差、止点位置差,倾向于韧带重建;慢性损伤者创面已形成瘢痕,主要进行韧带重建治疗。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一方面,推后手术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术后粘连;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延长,手术区域瘢痕组织生长,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② 按照损伤的病理分型:分为止点韧带损伤、止点撕脱骨折和止点撕脱损伤[16]。止点韧带损伤是韧带纤维从软骨表面撕脱,韧带断端呈现“拖把”状,因其含有一定量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故有愈合能力。止点撕脱骨折是止点处骨质损伤断裂,X线片见损伤处有小骨折片,这种损伤的愈合主要是骨折片与骨创面的愈合。止点撕脱损伤是指在韧带止点的纤维软骨钙化层与骨之间撕裂分离,其愈合能力弱。
③ 基于关节稳定性的分型:根据查体,将膝外翻不稳分为三度(Hughston分度法)。Ⅰ度,膝关节在0° 和屈曲30° 时均无不稳;Ⅱ度,膝关节在0° 无不稳而屈曲30° 时有外翻不稳,提示dMCL股骨止点损伤;Ⅲ度,膝关节在0° 和屈曲30° 时均有外翻不稳[1,25],提示sMCL和dMCL股骨止点均损伤,保守治疗预后容易出现疼痛和不稳。有学者研究Ⅲ度外翻不稳的损伤,发现78%患者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其中95%合并ACL损伤[8,26]。所以,Ⅲ度不稳的MCL股骨止点损伤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④ 按照松弛度分级:膝关节屈曲30° 外翻应力位摄正位X线片,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值,结合终末止点情况分为3级:1级,内侧间隙值<5 mm,有明显终末止点,提示MCL股骨止点有损伤但未撕脱分离;其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2级,内侧间隙值5~10 mm,有终末止点,提示dMCL股骨止点损伤,但sMCL股骨止点未撕脱;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3级,内侧间隙值>10 mm,无明显终末止点[27],提示MCL股骨止点全撕脱,且可能合并其他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效果差,多需手术治疗。
⑤ 根据合并损伤的分型:分为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和合并其他韧带结构的损伤[28]。对于合并韧带等结构损伤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者,需结合以上分类方法对损伤进一步细化,采取个性化治疗。
⑥ 基于MCL止点损伤MRI检查的分型:将MCL止点损伤分为3型。Ⅰ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71%);Ⅱ型,MCL胫骨止点损伤;Ⅲ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累及到MCL近端周围韧带组织[29]。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ACL损伤的可能性大,特别是Ⅲ型,其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3 MCL股骨止点损伤的治疗
目前,大多数文献[20,25,30]按照稳定性和松弛度来判定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案,但忽略了MCL股骨止点损伤的特点、愈合能力以及损伤后韧带张力状况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MCL股骨止点损伤后,其原有的韧带止点结构难以恢复[5],这不仅与损伤程度有关,还牵涉到治疗方式。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期锻炼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膝关节僵硬[31]至关重要。积极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的前提是要确保韧带止点稳定[27]。目前,根据MCL股骨止点损伤的分型和分度,治疗方式选择通常有3种:膝关节固定保守治疗、止点固定修复术治疗和MCL重建术治疗。
3.1 膝关节固定保守治疗
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Ⅰ、Ⅱ度MCL损伤以及孤立的Ⅲ度MCL损伤采取保守治疗[2, 8]。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屈曲30°、MCL松弛状态,固定4~6周[30],大部分可获得良好效果[25,28,32]。然而,文献报道[27]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后,膝关节前内侧旋转不稳和止点疼痛症状一直存在。Narvani等[27]研究了保守治疗后仍有MCL股骨止点疼痛的患者,发现其dMCL股骨止点损伤处不稳定,是一些松散的纤维组织粘连,止点结构紊乱。由此可见,部分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者,一方面与MCL股骨止点撕脱后分离移位、止点愈合不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长时间固定后, MCL胶原降解和MCL股骨止点处骨吸收,瘢痕愈合,降低了止点的生物力学性能[2]有关。因此,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损伤急性期、止点韧带部分损伤者,还需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才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3.2 止点固定修复手术治疗
止点固定修复手术主要适用于急性孤立性MCL股骨止点损伤Ⅲ度不稳、部分陈旧性Ⅱ度不稳和前内侧旋转不稳者[25],以及伴有骨撕脱伤[6]、骨折和合并有其他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者。对于伴有ACL损伤者,是否一期手术治疗尚存争议。Halinen等[33]研究发现, ACL合并MCL损伤者在早期行ACL重建时,是否同时行MCL修复,其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仍有大量学者主张MCL股骨止点损伤采取固定修复手术治疗,特别是合并有其他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者,在修复或重建其他韧带时一期固定修复MCL股骨止点[2,29]。Svantesson等[34]研究发现,ACL合并MCL损伤者中,单纯行ACL重建术而MCL损伤未修复者,其ACL重建术后翻修率明显增加。因此,对MCL股骨止点损伤合并ACL损伤者,一期进行ACL重建术和MCL止点损伤固定修复手术,不仅能重建膝关节稳定性,还能提高合并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
MCL股骨止点损伤固定修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穿骨缝合、带线锚钉固定、穿骨隧道缝合。
3.2.1 穿骨缝合固定修复止点
该手术方法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在MCL股骨止点损伤处缝穿骨组织,将MCL止点和骨创面缝合固定,多适用于MCL股骨止点撕脱骨折和撕脱损伤。Owens等[31]使用缝线缝合固定修复的方法治疗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本团队报道一期修复多发韧带损伤使用爱惜邦缝线“8”字穿骨缝合修复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术后膝内侧稳定性良好[35]。穿骨缝合固定修复术符合韧带止点-骨的界面解剖学形态,增加止点与骨的接触面,促进止点损伤愈合。但是这种手术方式要求患者骨质条件好、缝线抗拉能力强。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使用带线锚钉固定修复止点损伤,可以明显增加止点的把持力和抗拉强度。
3.2.2 带线锚钉固定修复止点
将带线锚钉植入MCL股骨止点足印区近端附近,尾线缝合固定MCL股骨止点[36]。止点的固定强度取决于锚钉在骨组织内的抗拔出能力。对于MCL股骨止点韧带-纤维软骨界面撕脱损伤和止点纤维软骨钙化层与骨之间撕脱损伤,通常使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修复术治疗[2,36-37]。LeVasseur等[38]以及DeLong等[39]使用带线锚钉固定修复MCL股骨止点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使用带线锚钉修复止点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把持力,还能恢复韧带长度和张力,有利于膝关节韧带止点愈合和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3.2.3 穿骨隧道缝合固定修复止点
该方法需要充分显露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区域,5号不可吸收缝线缝合MCL股骨止点,建立2条骨隧道,缝线穿过骨隧道在股骨髁外侧骨桥上收紧打结固定。对各种类型MCL股骨止点撕脱损伤均可使用该手术方法治疗。Halinen等[33]使用这种术式修复韧带止点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与治疗效果。但是,该术式创伤大于带线锚钉缝合和穿骨缝合,同时增加了感染概率。目前该术式多作为急性韧带止点损伤修复失败的补救措施,较少单独应用于修复韧带止点损伤。
3.3 MCL重建手术治疗
MCL重建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MCL股骨止点损伤Ⅱ度以上不稳者,尤其是伴有其他韧带损伤出现膝关节Ⅲ度不稳和半月板损伤者[6]。对于保守治疗6周以上且效果差者,或者MCL质量差难以修复者,倾向于采用MCL重建手术治疗[36-37]。MCL重建手术的失败率明显低于缝合固定修复手术[40],治疗效果更佳。目前,常用的MCL重建方式主要有单纯sMCL重建、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股骨双隧道重建MCL和POL[37]。
3.3.1 单纯sMCL重建
主要适用于MCL股骨止点陈旧性损伤但不伴有POL损伤者,以及膝关节屈曲20° 时内侧松弛者[37]。有两种重建方式:一种是MCL解剖重建。通常术中在sMCL股骨止点和胫骨远端止点处建立骨隧道,植入移植的肌腱,其两端入骨隧道并固定。Yoshiya等[41]使用自体肌腱移植解剖重建sMCL治疗MCL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另一种是MCL非解剖重建。术中剥离半腱肌肌腱近端,远端保持原位不动;将其近端固定在股骨内上髁MCL止点足印区。Kim等[42]运用sMCL非解剖重建治疗MCL损伤所致膝内侧不稳,24例患者中,22例膝关节内侧开口在2 mm内。临床实践中,解剖重建以及非解剖重建均可获得相似的膝关节内侧稳定性。
3.3.2 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
该术式是在MCL股骨止点处建立一个非解剖的圆形骨隧道或近似解剖的扁形骨隧道,重建MCL和POL股骨止点,适用于陈旧性MCL和POL股骨止点损伤者。Abermann等[43]对比了股骨侧采用圆形骨隧道和扁形骨隧道重建MCL和POL,认为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e等[44]于股骨侧使用圆形单骨隧道重建MCL和POL,术后膝关节均恢复稳定。尽管这种手术方法可使膝关节内侧获得稳定,但是未能达到解剖重建标准。
3.3.3 股骨侧双隧道重建MCL和POL
随着对POL股骨止点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提出了股骨侧双隧道重建MCL和POL。与股骨侧单隧道重建MCL和POL不同的是,术中分别在sMCL和POL股骨止点处钻骨隧道,解剖重建sMCL和POL股骨止点。Laprade等[45]采用通过该手术方式解剖重建MCL和POL治疗28例膝内侧不稳患者,术后膝内侧获得良好稳定性,关节间隙恢复正常。虽然术中建立双隧道比建立单隧道创伤大,但在sMCL和POL股骨止点处分别建立骨隧道更符合MCL和POL的正常解剖和生物力学,可促进膝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
4 展望
近十年,膝关节MCL股骨止点损伤患者逐渐增多,学者们对运动中膝关节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关注[46]。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了提高MCL股骨止点损伤的愈合能力和生物力学水平,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断开展。随着对MCL股骨止点损伤的认识逐渐加深,其诊治正逐渐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的观点及其报道
作者贡献声明 李箭、李棋:综述构思和设计,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余泽平:文章修改;王勇:资料收集和文章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