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施剑明, 殷明. 人BMSCs成神经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10): 1276-1283. doi: 10.7507/1002-1892.202306017 复制
目前,神经细胞移植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损伤最佳治疗方法,但种子细胞来源问题尚未解决。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1-2],但因涉及伦理、免疫和分离提取等问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特定实验条件下,BMSCs能够克服生殖胚层障碍,从内胚层分化为肝细胞[3]和从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4-5],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bFGF和EGF均能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6-8],但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及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成神经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9-10],但是否参与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成神经分化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拟探讨bFGF和/或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hBMSCs修复神经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第2代hBMSCs(江阴齐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α-MEM培养基、FBS(GIBCO公司,美国);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related protein 1,DKK-1;Wnt/β-catenin 通路抑制剂)、bFGF、EGF(Peprotech公司,美国);GREENspin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北京庄盟国际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HiFi-MMLV cDNA 逆转录试剂盒、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蛋白提取试剂盒(北京普利莱生物有限公司);NE-PER核蛋白-胞浆蛋白抽提试剂盒、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Thermo Scientific公司,美国);DyLight 488-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β-catenin一抗(Proteintech公司,美国);鼠抗β肌动蛋白(β-actin)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鼠二抗、DAPI(Sigma-Aldrich公司,美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兔二抗(Jackson公司,美国);兔抗磷酸化β-catenin(phosphorylation β-catenin,P-β-catenin;Ser33/37/Thr41)、β-微管蛋白(β-tubulin)一抗(CST公司,美国)。引物合成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TS100-F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Nikon公司,日本);BIO-BEST200E凝胶成像系统、恒温细胞培养箱(SIM公司,美国);PCR基因扩增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第2代hBMSCs复苏后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经鉴定的hBMSCs[11]接种于6孔板,每孔1×104个细胞。根据不同诱导条件分为对照组(A组)、EGF诱导组(B组)、bFGF诱导组(C组)、EGF+bFGF诱导组(D组)以及EGF+bFGF+DKK-1诱导组(E组)。其中,A组采用正常诱导培养基(含1% FBS的α-MEM培养基);B~E组在正常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 ng/mL EGF、20 ng/mL bFGF、20 ng/mL EGF+20 ng/mL bFGF,以及20 ng/mL EGF+20 ng/mL bFGF+100 ng/mLDKK-1。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贴壁培养,每2天换液1次,诱导培养7 d后取各组细胞行以下观测。
1.3 观测指标
1.3.1 细胞形态观察
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
1.3.2 RT-PCR检测
采用RT-PCR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标志NSE和微管相关蛋白 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胶质细胞标志GFAP,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组件β-catenin和Cyclin D1基因表达变化。取各组细胞采用GREENspin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并通过HiFi-MMLV cDNA 逆转录试剂盒、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将RNA逆转录成cDNA,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条件:94℃预变性1.5 min;94℃变性30 s,55~60℃退火30 s,72℃延伸1 min(重复28~36个循坏);72℃延伸5 min。扩增后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100 V恒压电泳20~40 min,置于凝胶成像系统拍照,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以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β-actin)的灰度比值作为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产物大小及反应条件见表1。实验重复3次。

1.3.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标志蛋白(NSE、GFAP)表达变化。将各组细胞依次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30 min、0.3% TritonX-100通透细胞膜10 min、PBS洗涤3次后,10%正常山羊血清室温封闭20 min;添加兔抗NSE、GFAP一抗(均以1∶50稀释)于4℃孵育过夜,然后更换生物素标记山羊抗兔IgG二抗(1∶100稀释)室温孵育2 h,DyLight 488-SABC以缓冲液1∶200稀释室温孵育30 min后,加入DAPI染细胞核。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随机选择10个非重叠视野,分别计算NSE、GFAP表达阳性细胞比例(阳性率)。实验重复3次。
1.3.4 Western blot检测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细胞(NSE、GF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组件 [β-catenin、P-β-catenin、细胞胞质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及细胞核内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 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总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NE-PER核蛋白-胞浆蛋白抽提试剂盒提取细胞质蛋白及核蛋白,并通过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每孔蛋白上样30 μg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5%脱脂牛奶封闭2 h后一抗(稀释比例:兔抗NSE 1∶500、兔抗GFAP 1∶100、兔抗β-catenin 1∶2 000、兔抗P-β-catenin 1∶500、小鼠抗β-actin 1∶5 000、兔抗β-tubulin 1∶500)4℃孵育过夜,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工作液(山羊抗兔1∶10 000、山羊抗小鼠1∶5 000)室温孵育2 h后曝光,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灰度分析,以目的蛋白和对应内参蛋白灰度值比值作为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同时计算β-catenin核质比(Nuclear 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实验重复3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观察
诱导培养7 d后A、B组细胞仍为长梭形,呈漩涡状排列;C~E组部分细胞胞体变小、呈双极和复杂多极,折光性增强,逐渐向四周伸出突起且与相邻细胞突触连接,提示hBMSCs分化成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D组细胞上述变化较C、E组更明显。见图1。

a~e. A~E组细胞形态(×200);f. D组细胞间可见突触连接(箭头)(×400)
Figure1. Cell morphology observation by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fter 7 days of induced culturea-e. Cell morphology of groups A-E, respectively (×200); f. Synaptic connections (arrow) were clearly visible between neural-like cells in group D (×400)
2.2 RT-PCR检测
2.2.1 神经细胞相关基因
与A组比较,C~E组Nestin、NSE、MAP-2,D、E组GFAP及B组NSE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NSE、MAP-2、GFAP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Nestin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与E组比较,D组Nestin、NSE、MAP-2、GFAP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a~d。

a. Nestin;b. NSE;c. MAP-2;d. GFAP;e. β-catenin;f. Cyclin D1
Figure2. Expressions of gene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each group by RT-PCRa. Nestin; b. NSE; c. MAP-2; d. GFAP; e. β-catenin; f. Cyclin D1
2.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与A组比较,C、D组β-catenin以及B~D组Cyclin D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β-catenin、Cyclin D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e、f。
2.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观察示,C~E组均有部分细胞发出绿色荧光信号。与A组比较,C~E组NSE、GFAP阳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两指标均高于C、E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a. NSE免疫荧光染色(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200) 从左至右分别为A~E组,从上至下分别为NSE染色、DAPI染色以及两者重叠;b. NSE阳性率;c. GFAP免疫荧光染色(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200) 从左至右分别为A~E组,从上至下分别为GFAP染色、DAPI染色以及两者重叠;d. GFAP阳性率
Figure3. Observation of cellular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for each groupa. NSE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200) From left to right for groups A-E, respectively; from top to bottom for NSE staining, DAPI staining, and merge of NSE and DAPI staining, respectively; b. Ratio of NSE-positive cells; c. GFAP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200) From left to right for groups A-E, respectively; from top to bottom for GFAP staining, DAPI staining, and merge of GFAP and DAPI staining, respectively; d. Ratio of GFAP-positive cells
2.4 Western blot检测
2.4.1 神经细胞标志蛋白
与A组比较,C、D组NSE蛋白及C~E组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NSE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与E组比较,D组NSE、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a、b。

1~5:A~E组 a、b. 神经细胞标志蛋白电泳图及相对表达量;c、d.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电泳图及相对表达量
Figure4. Expressions of protein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1-5: Groups A-E a, b. Electropherogram and relative expressions for protein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c, d. Electropherogram and relative expressions for proteins related to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2.4.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与A组比较,C、D组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β-catenin核质比均升高,P-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β-catenin核质比均升高,P-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c、d。
3 讨论
创伤性神经损伤、中风和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多伴随神经细胞丢失或功能丧失。虽然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但由于其迁移性差及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低,使得受损神经组织自我恢复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干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12]。研究表明,BMSCs可以在体内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因此BMSCs成神经分化条件及其机制研究备受关注。
作为重要的有丝分裂和神经营养因子,bFGF和EGF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和多能干细胞神经样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13-14]。因此,众多学者利用bFGF和/或EGF刺激多能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8, 13, 15]。本研究发现与A组比较,C、D组神经细胞标志基因均升高(C组GFAP除外),B组则无明显变化(除NSE轻度升高外);与C组比较,D组神经干细胞标志基因Nestin表达下调,神经细胞标志基因NSE、MAP-2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基因GFAP表达上调。提示bFGF可单独诱导h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而EGF无此作用,但EGF可增强bFGF诱导h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表型。这可能是因为bFGF促进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16]和分化[17],主要用于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而EGF主要用于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及轴突生长[18],且这一过程中EGF通过与神经前体细胞中的EGF响应元件EGFR结合而发挥作用。有研究发现, BMSCs被诱导成神经细胞分化后EGFR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bFGF的存在也可促进EGF与EGFR的结合[19]。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研究发现EGF不具备单独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但可协同增强bF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虽然如此,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BMSCs增殖、衰老及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此外,该通路还参与调控神经发育多个方面,如神经导管形成、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轴突及树突的发生和突触间连接的建立[22-23]。β-catenin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缺乏Wnt信号情况下,游离细胞质β-catenin被磷酸化,然后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在Wnt信号存在情况下,未磷酸化的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积累并易位到细胞核中,促进多种靶基因(如C-myc和Cyclin D1)的转录[24]。为了明确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hBMSCs成神经分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β-caten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A组比较,C、D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β-catenin的表达均增加,且细胞核与细胞质表达比值升高,支持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介导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假设。与A组比较,D、E组神经标志基因及蛋白表达均升高,且D组高于E组,提示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特异性阻滞剂DKK-1进行阻滞后,bFGF联合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作用削弱但不完全抑制,提示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外,可能存在其他信号通路参与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述,bFGF可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EGF则不能,但EGF能够增强bFGF诱导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发挥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hBMSCs运用于临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和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靶点。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及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施剑明:研究设计及实验,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殷明:研究设计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批评性审阅
目前,神经细胞移植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损伤最佳治疗方法,但种子细胞来源问题尚未解决。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1-2],但因涉及伦理、免疫和分离提取等问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特定实验条件下,BMSCs能够克服生殖胚层障碍,从内胚层分化为肝细胞[3]和从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4-5],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bFGF和EGF均能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6-8],但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及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成神经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9-10],但是否参与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成神经分化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拟探讨bFGF和/或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hBMSCs修复神经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第2代hBMSCs(江阴齐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α-MEM培养基、FBS(GIBCO公司,美国);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related protein 1,DKK-1;Wnt/β-catenin 通路抑制剂)、bFGF、EGF(Peprotech公司,美国);GREENspin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北京庄盟国际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HiFi-MMLV cDNA 逆转录试剂盒、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蛋白提取试剂盒(北京普利莱生物有限公司);NE-PER核蛋白-胞浆蛋白抽提试剂盒、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Thermo Scientific公司,美国);DyLight 488-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β-catenin一抗(Proteintech公司,美国);鼠抗β肌动蛋白(β-actin)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鼠二抗、DAPI(Sigma-Aldrich公司,美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兔二抗(Jackson公司,美国);兔抗磷酸化β-catenin(phosphorylation β-catenin,P-β-catenin;Ser33/37/Thr41)、β-微管蛋白(β-tubulin)一抗(CST公司,美国)。引物合成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TS100-F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Nikon公司,日本);BIO-BEST200E凝胶成像系统、恒温细胞培养箱(SIM公司,美国);PCR基因扩增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第2代hBMSCs复苏后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经鉴定的hBMSCs[11]接种于6孔板,每孔1×104个细胞。根据不同诱导条件分为对照组(A组)、EGF诱导组(B组)、bFGF诱导组(C组)、EGF+bFGF诱导组(D组)以及EGF+bFGF+DKK-1诱导组(E组)。其中,A组采用正常诱导培养基(含1% FBS的α-MEM培养基);B~E组在正常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 ng/mL EGF、20 ng/mL bFGF、20 ng/mL EGF+20 ng/mL bFGF,以及20 ng/mL EGF+20 ng/mL bFGF+100 ng/mLDKK-1。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贴壁培养,每2天换液1次,诱导培养7 d后取各组细胞行以下观测。
1.3 观测指标
1.3.1 细胞形态观察
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
1.3.2 RT-PCR检测
采用RT-PCR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标志NSE和微管相关蛋白 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胶质细胞标志GFAP,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组件β-catenin和Cyclin D1基因表达变化。取各组细胞采用GREENspin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并通过HiFi-MMLV cDNA 逆转录试剂盒、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将RNA逆转录成cDNA,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条件:94℃预变性1.5 min;94℃变性30 s,55~60℃退火30 s,72℃延伸1 min(重复28~36个循坏);72℃延伸5 min。扩增后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100 V恒压电泳20~40 min,置于凝胶成像系统拍照,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以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β-actin)的灰度比值作为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产物大小及反应条件见表1。实验重复3次。

1.3.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标志蛋白(NSE、GFAP)表达变化。将各组细胞依次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30 min、0.3% TritonX-100通透细胞膜10 min、PBS洗涤3次后,10%正常山羊血清室温封闭20 min;添加兔抗NSE、GFAP一抗(均以1∶50稀释)于4℃孵育过夜,然后更换生物素标记山羊抗兔IgG二抗(1∶100稀释)室温孵育2 h,DyLight 488-SABC以缓冲液1∶200稀释室温孵育30 min后,加入DAPI染细胞核。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随机选择10个非重叠视野,分别计算NSE、GFAP表达阳性细胞比例(阳性率)。实验重复3次。
1.3.4 Western blot检测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细胞(NSE、GF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组件 [β-catenin、P-β-catenin、细胞胞质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及细胞核内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 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总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NE-PER核蛋白-胞浆蛋白抽提试剂盒提取细胞质蛋白及核蛋白,并通过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每孔蛋白上样30 μg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5%脱脂牛奶封闭2 h后一抗(稀释比例:兔抗NSE 1∶500、兔抗GFAP 1∶100、兔抗β-catenin 1∶2 000、兔抗P-β-catenin 1∶500、小鼠抗β-actin 1∶5 000、兔抗β-tubulin 1∶500)4℃孵育过夜,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工作液(山羊抗兔1∶10 000、山羊抗小鼠1∶5 000)室温孵育2 h后曝光,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灰度分析,以目的蛋白和对应内参蛋白灰度值比值作为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同时计算β-catenin核质比(Nuclear 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实验重复3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观察
诱导培养7 d后A、B组细胞仍为长梭形,呈漩涡状排列;C~E组部分细胞胞体变小、呈双极和复杂多极,折光性增强,逐渐向四周伸出突起且与相邻细胞突触连接,提示hBMSCs分化成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D组细胞上述变化较C、E组更明显。见图1。

a~e. A~E组细胞形态(×200);f. D组细胞间可见突触连接(箭头)(×400)
Figure1. Cell morphology observation by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fter 7 days of induced culturea-e. Cell morphology of groups A-E, respectively (×200); f. Synaptic connections (arrow) were clearly visible between neural-like cells in group D (×400)
2.2 RT-PCR检测
2.2.1 神经细胞相关基因
与A组比较,C~E组Nestin、NSE、MAP-2,D、E组GFAP及B组NSE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NSE、MAP-2、GFAP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Nestin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与E组比较,D组Nestin、NSE、MAP-2、GFAP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a~d。

a. Nestin;b. NSE;c. MAP-2;d. GFAP;e. β-catenin;f. Cyclin D1
Figure2. Expressions of gene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each group by RT-PCRa. Nestin; b. NSE; c. MAP-2; d. GFAP; e. β-catenin; f. Cyclin D1
2.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与A组比较,C、D组β-catenin以及B~D组Cyclin D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β-catenin、Cyclin D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e、f。
2.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观察示,C~E组均有部分细胞发出绿色荧光信号。与A组比较,C~E组NSE、GFAP阳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两指标均高于C、E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a. NSE免疫荧光染色(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200) 从左至右分别为A~E组,从上至下分别为NSE染色、DAPI染色以及两者重叠;b. NSE阳性率;c. GFAP免疫荧光染色(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200) 从左至右分别为A~E组,从上至下分别为GFAP染色、DAPI染色以及两者重叠;d. GFAP阳性率
Figure3. Observation of cellular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for each groupa. NSE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200) From left to right for groups A-E, respectively; from top to bottom for NSE staining, DAPI staining, and merge of NSE and DAPI staining, respectively; b. Ratio of NSE-positive cells; c. GFAP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nverted fluorescenc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200) From left to right for groups A-E, respectively; from top to bottom for GFAP staining, DAPI staining, and merge of GFAP and DAPI staining, respectively; d. Ratio of GFAP-positive cells
2.4 Western blot检测
2.4.1 神经细胞标志蛋白
与A组比较,C、D组NSE蛋白及C~E组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NSE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与E组比较,D组NSE、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a、b。

1~5:A~E组 a、b. 神经细胞标志蛋白电泳图及相对表达量;c、d.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电泳图及相对表达量
Figure4. Expressions of protein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1-5: Groups A-E a, b. Electropherogram and relative expressions for proteins related to neural cells; c, d. Electropherogram and relative expressions for proteins related to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2.4.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与A组比较,C、D组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β-catenin核质比均升高,P-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β-catenin、Cytoplasmic β-catenin、Nuclear 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β-catenin核质比均升高,P-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c、d。
3 讨论
创伤性神经损伤、中风和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多伴随神经细胞丢失或功能丧失。虽然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但由于其迁移性差及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低,使得受损神经组织自我恢复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干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12]。研究表明,BMSCs可以在体内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因此BMSCs成神经分化条件及其机制研究备受关注。
作为重要的有丝分裂和神经营养因子,bFGF和EGF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和多能干细胞神经样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13-14]。因此,众多学者利用bFGF和/或EGF刺激多能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8, 13, 15]。本研究发现与A组比较,C、D组神经细胞标志基因均升高(C组GFAP除外),B组则无明显变化(除NSE轻度升高外);与C组比较,D组神经干细胞标志基因Nestin表达下调,神经细胞标志基因NSE、MAP-2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基因GFAP表达上调。提示bFGF可单独诱导h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而EGF无此作用,但EGF可增强bFGF诱导h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表型。这可能是因为bFGF促进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16]和分化[17],主要用于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而EGF主要用于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及轴突生长[18],且这一过程中EGF通过与神经前体细胞中的EGF响应元件EGFR结合而发挥作用。有研究发现, BMSCs被诱导成神经细胞分化后EGFR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bFGF的存在也可促进EGF与EGFR的结合[19]。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研究发现EGF不具备单独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但可协同增强bF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虽然如此,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BMSCs增殖、衰老及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此外,该通路还参与调控神经发育多个方面,如神经导管形成、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轴突及树突的发生和突触间连接的建立[22-23]。β-catenin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缺乏Wnt信号情况下,游离细胞质β-catenin被磷酸化,然后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在Wnt信号存在情况下,未磷酸化的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积累并易位到细胞核中,促进多种靶基因(如C-myc和Cyclin D1)的转录[24]。为了明确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hBMSCs成神经分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β-caten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A组比较,C、D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β-catenin的表达均增加,且细胞核与细胞质表达比值升高,支持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介导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假设。与A组比较,D、E组神经标志基因及蛋白表达均升高,且D组高于E组,提示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特异性阻滞剂DKK-1进行阻滞后,bFGF联合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作用削弱但不完全抑制,提示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外,可能存在其他信号通路参与bFGF单独或联合EGF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述,bFGF可诱导h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EGF则不能,但EGF能够增强bFGF诱导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发挥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hBMSCs运用于临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和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靶点。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及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施剑明:研究设计及实验,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殷明:研究设计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