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扬帆, 路来金. 儿童豌豆骨发育畸形手术治疗一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11): 1451-1452. doi: 10.7507/1002-1892.202308015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儿 女,11岁。以“双腕掌尺侧肿痛2年,加重1个月”入院。腕关节肿痛影响学习及生活,曾行局部制动及理疗,但无好转。查体:双腕掌尺侧豌豆骨体表投影处肿大(图1a),可触及一骨性凸起,直径约10 mm,无活动度,压痛(+);左腕屈曲57°、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2 N,最大捏力41 N;右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5 N,最大捏力45 N;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双侧均达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片示豌豆骨均匀增大,直立突出于皮下,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左侧11、6、6 mm,右侧11、7、6 mm(图1b、c);双腕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未见异常回声。诊断:双侧豌豆骨发育畸形。

a. 术前豌豆骨体表投影处明显肿大;b、c. 术前双腕正位及旋后位X线片;d. 术中完整切除畸形豌豆骨;e. 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重建;f. 术后3个月双腕屈伸可达60°,活动正常;g. 术后3个月双腕正位及旋后位X线片
于全身麻醉下行双侧豌豆骨切除术、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重建术。取双腕豌豆骨处L形切口,切口总长度约3 cm,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尺侧腕屈肌腱及豌豆骨;探查可见双腕豌豆骨体积大,呈柱状,背侧面与三角骨相关节,掌侧面可见软组织融合及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附着。自豌豆骨表面剥离尺侧腕屈肌腱止点,仔细剥离豆钩韧带、豆掌韧带及其他融合的软组织,暴露豌豆骨软骨边缘,可见尺神经在Guyon管中段分出浅支与深支,畸形豌豆骨挤压尺神经浅支,尺神经深支未受累并通过豆钩管进入小鱼际肌群。保护尺神经分支,切断豆三角韧带,完整切除豌豆骨,测量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左侧14、8、7 mm,右侧13、8、7 mm(图1d);保留并仔细修复周围软组织,融合尺侧及桡侧豆三角韧带,以可吸收缝线将尺侧腕屈肌腱与豆钩韧带、豆掌韧带融合(图1e)。确切止血,冲洗,间断缝合切口并包扎,屈腕25° 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常规换药、理疗,14 d拆线,切口Ⅰ期愈合;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双腕疼痛感消失。查体:双腕无明显肿大,感觉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左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0 N,最大捏力40 N;右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5 N,最大捏力42 N(图1f)。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双侧手功能均为优;复查X线片示双腕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适中,可见双腕豌豆骨缺如,余组成骨形态正常,骨小梁清晰,分布自然,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符合双腕豌豆骨切除术后表现(图1g)。
2 讨论
豌豆骨发育畸形既往报道较少,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国内尚未见此类畸形手术治疗的报道。有研究报道豌豆骨平均骨化年龄为8岁9个月,12岁时骨化完全。中国部分地区成人豌豆骨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12.3±1.8)、(9.1±1.7)及(9.7±1.3)mm。豌豆骨参与构成Guyon管的尺侧壁,邻近尺神经及尺动脉分支。本例患儿双腕豌豆骨增大,形态及解剖位置异常直接刺激和损伤尺神经浅支,导致腕尺侧疼痛,需与尺侧腕屈肌肌腱炎、豆三角炎以及其他豌豆骨疾病(包括豌豆骨滑囊炎、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软骨软化、软骨瘤病等)相鉴别,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1899年,Donck首次提出豌豆骨切除术治疗腕关节局部疼痛。此后有学者认为豌豆骨疾病导致的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均可行豌豆骨切除术治疗。
本例患儿双侧豌豆骨发育畸形诊断明确,以保守治疗后患儿腕掌尺侧疼痛无缓解为手术适应证;术中证实尺神经浅支受畸形豌豆骨压迫,应用豌豆骨切除术解决尺神经浅支受压,并将尺侧腕屈肌腱与豆钩韧带、豆掌韧带融合重建止点,修复豆钩韧带、豆掌韧带及豆三角关节纤维囊,保证了腕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664)
作者贡献声明 李扬帆:病例资料收集整理,文章起草和撰写,参与手术实施;路来金:手术实施及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理论指导和文章修改
1 病例介绍
患儿 女,11岁。以“双腕掌尺侧肿痛2年,加重1个月”入院。腕关节肿痛影响学习及生活,曾行局部制动及理疗,但无好转。查体:双腕掌尺侧豌豆骨体表投影处肿大(图1a),可触及一骨性凸起,直径约10 mm,无活动度,压痛(+);左腕屈曲57°、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2 N,最大捏力41 N;右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5 N,最大捏力45 N;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双侧均达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片示豌豆骨均匀增大,直立突出于皮下,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左侧11、6、6 mm,右侧11、7、6 mm(图1b、c);双腕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未见异常回声。诊断:双侧豌豆骨发育畸形。

a. 术前豌豆骨体表投影处明显肿大;b、c. 术前双腕正位及旋后位X线片;d. 术中完整切除畸形豌豆骨;e. 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重建;f. 术后3个月双腕屈伸可达60°,活动正常;g. 术后3个月双腕正位及旋后位X线片
于全身麻醉下行双侧豌豆骨切除术、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重建术。取双腕豌豆骨处L形切口,切口总长度约3 cm,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尺侧腕屈肌腱及豌豆骨;探查可见双腕豌豆骨体积大,呈柱状,背侧面与三角骨相关节,掌侧面可见软组织融合及尺侧腕屈肌腱止点附着。自豌豆骨表面剥离尺侧腕屈肌腱止点,仔细剥离豆钩韧带、豆掌韧带及其他融合的软组织,暴露豌豆骨软骨边缘,可见尺神经在Guyon管中段分出浅支与深支,畸形豌豆骨挤压尺神经浅支,尺神经深支未受累并通过豆钩管进入小鱼际肌群。保护尺神经分支,切断豆三角韧带,完整切除豌豆骨,测量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左侧14、8、7 mm,右侧13、8、7 mm(图1d);保留并仔细修复周围软组织,融合尺侧及桡侧豆三角韧带,以可吸收缝线将尺侧腕屈肌腱与豆钩韧带、豆掌韧带融合(图1e)。确切止血,冲洗,间断缝合切口并包扎,屈腕25° 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常规换药、理疗,14 d拆线,切口Ⅰ期愈合;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双腕疼痛感消失。查体:双腕无明显肿大,感觉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左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0 N,最大捏力40 N;右腕屈曲60°、伸直60°、桡偏30°、尺偏35°,最大握力155 N,最大捏力42 N(图1f)。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双侧手功能均为优;复查X线片示双腕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适中,可见双腕豌豆骨缺如,余组成骨形态正常,骨小梁清晰,分布自然,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符合双腕豌豆骨切除术后表现(图1g)。
2 讨论
豌豆骨发育畸形既往报道较少,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国内尚未见此类畸形手术治疗的报道。有研究报道豌豆骨平均骨化年龄为8岁9个月,12岁时骨化完全。中国部分地区成人豌豆骨纵径、横径及厚度分别为(12.3±1.8)、(9.1±1.7)及(9.7±1.3)mm。豌豆骨参与构成Guyon管的尺侧壁,邻近尺神经及尺动脉分支。本例患儿双腕豌豆骨增大,形态及解剖位置异常直接刺激和损伤尺神经浅支,导致腕尺侧疼痛,需与尺侧腕屈肌肌腱炎、豆三角炎以及其他豌豆骨疾病(包括豌豆骨滑囊炎、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软骨软化、软骨瘤病等)相鉴别,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1899年,Donck首次提出豌豆骨切除术治疗腕关节局部疼痛。此后有学者认为豌豆骨疾病导致的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均可行豌豆骨切除术治疗。
本例患儿双侧豌豆骨发育畸形诊断明确,以保守治疗后患儿腕掌尺侧疼痛无缓解为手术适应证;术中证实尺神经浅支受畸形豌豆骨压迫,应用豌豆骨切除术解决尺神经浅支受压,并将尺侧腕屈肌腱与豆钩韧带、豆掌韧带融合重建止点,修复豆钩韧带、豆掌韧带及豆三角关节纤维囊,保证了腕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664)
作者贡献声明 李扬帆:病例资料收集整理,文章起草和撰写,参与手术实施;路来金:手术实施及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理论指导和文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