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常树森, 税兰, 简扬, 陈伟, 周健, 聂开瑜, 魏在荣. 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9): 1111-111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5003 复制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负担均较高[1]。虽然近年伤口护理和肢体血管重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截肢手术仍是许多DFU患者最终结局,这也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下降[2]。鉴于DFU治疗的复杂性,多学科协作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营养状况、管理合并症以及加强局部创面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治疗策略[3]。然而,在创面修复方面仍需要寻求更高效、可靠的方法。
游离皮瓣作为一种能够提供丰富血供的修复手段,已在DFU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通过滋养缺血区域、增强侧支循环以及改善组织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以保留肢体功能及降低截肢风险[4-5],提高糖尿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6]。然而,对于伴有足部深部组织感染、坏死等复杂情况的DFU,清创后常遗留空腔,修复难度较大。此时,临床常选择皮瓣嵌合肌瓣修复创面、填塞死腔[5]。但肌皮穿支的解剖存在一定难度,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修复后皮瓣往往较臃肿,不仅影响患者穿鞋舒适度,还可能影响正常行走。此外,游离皮瓣或游离皮瓣嵌合肌瓣切取通常耗时较长,已有研究证实手术时间每增加1 min,手术主要并发症(皮瓣坏死面积>10%、血栓形成、血肿)发生风险就增加1%[7-9]。Mayr-Riedler等[9]研究显示游离皮瓣修复DFU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游离肌瓣,因此建议对主要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使用肌瓣修复,尤其适用于缺血性溃疡的老年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中糖尿病足病诊断标准[10];② 经前期清创、创面床准备[3, 11]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③ 腔隙性缺损创面;④ 受区动脉血流峰值>25 cm/s;⑤ 近1周血糖水平稳定,即餐前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1 mmol/L;⑥ 无糖尿病昏迷或酮症酸中毒等晚期急性并发症。排除标准:① 下肢近端或多处闭塞和大动脉严重狭窄者;② 需要长期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和尿毒症患者;③ 不接受手术方案及无法忍受麻醉者。
2022年1月—2023年10月,共8例(8足)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8~76岁,平均64.3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DFU病程2~7 周,平均4.3周。左足5例,右足3例。创面部位:跖骨间4例,足内侧2例,足外侧1例,足背及足外侧1例。经清创、创面床准备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范围:长4.0~12.0 cm、宽3.0~5.0 cm、深度1.2~2.0 cm。患者临床资料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足对侧大腿作为股外侧肌肌瓣供区。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肌间隙体表投影作长10~20 cm纵切口,切开皮肤、阔筋膜以暴露股外侧肌,切开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肌间隙,确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检查血管蒂走行和股外侧肌解剖结构,根据受区大小确定肌瓣范围。首先,确认进入拟切取肌瓣的穿支,将肌瓣血管蒂逆行剥离至旋股外侧动脉外侧支出现的位置。然后,从肌瓣远端和内侧开始浅表分区的解剖,在肌瓣切取过程中识别肌肉浅、中、深3个层次并保留深层腱膜,保证肌肉起源和连续性完整。通常切取浅层或包含部分中间层肌瓣即可满足修复需求。切取过程中尽量保留股神经运动分支并避免其损伤,对于保留剩余肌肉的功能至关重要。本组肌瓣切取范围:长5.0~14.0 cm 、宽3.5~6.0 cm、厚度1.0~1.5 cm;血管蒂长度6~12 cm,平均8.4 cm,均携带1条动脉、2条静脉。将肌瓣切取后移植于受区,使用3-0可吸收线将肌瓣与创面边缘进行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显微镜下将血管蒂动脉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受区选择足背动脉6例、胫后动脉2例,动脉血流峰值31~52 cm/s,平均40.3 cm/s;静脉与受区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肌瓣下留置引流片后,以头皮(3例)或大腿内侧(5例)作为皮片供区,切取刃厚皮片(6例)或薄中厚皮片(2例)覆盖肌瓣,稍加压包扎,避免压迫血管蒂。肌瓣供区彻底止血,留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皮下、皮肤。取皮区凡士林纱布覆盖后,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血、抗痉挛、补液及保暖等对症治疗。术后3~5 d根据术区引流情况拔除引流条及引流管,14~16 d视创面愈合情况拆线。术后第6天开始肌瓣训练,具体方法:使用轻质弹性绷带包扎肌瓣,要求患者将患足悬浮在床缘上5 min,之后以5 min/d逐渐增加悬浮时间,直至达到 45 min。术后第4周在助行器辅助下开始患足部分负重行走,并逐渐增加负重直至完全负重行走;同时每日穿戴弹力绷带对肌瓣进行压力治疗,持续3个月。
2 结果
本组肌瓣切取时间30~80 min,平均55.0 min;总手术时间125~170 min,平均147.5 min。术后肌瓣及皮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8个月。3例未遵医嘱进行肌瓣压力治疗者外观稍臃肿,其余患足外观均良好;修复部位质地柔软。肌瓣供区残留线状瘢痕,5例大腿内侧取皮区色素沉着。随访期间足部溃疡无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独立行走,日常活动不受限。
3 典型病例
例 1 患者,男,58 岁。因“右足第4、5足趾糖尿病性坏疽3周行截趾、骨水泥填充术后2周”入院。入院后行CT血管造影示右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测受区足背动脉血流峰值 52 cm/s。经前期局部创面处理后,创周无炎症,局部无明显坏死组织,具备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条件。创面常规清创后可见腔隙性缺损创面(8.0 cm×4.0 cm×2.0 cm);切取股外侧肌浅层肌瓣(9.0 cm×4.5 cm×1.5 cm)覆盖创面,血管蒂动脉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足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检查肌瓣血运良好;取头皮薄中厚皮片打孔后覆盖肌瓣。术中肌瓣切取时间60 min,总手术时间150 min。术后随访 24个月,肌瓣外形好,饱满而不臃肿,肌瓣供区切口遗留线状瘢痕,膝关节功能无影响。见图1。

a、b. 术前创面外观;c. 术前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d、e. 术中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覆盖创面后外观;f、g. 术中皮片移植覆盖肌瓣后外观;h、i. 术后24个月右足外观
Figure1. Case 1a, b. Wound appearance before operation; c.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limb artery before operation; d, e.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wound with the free vastus lateralis flap; f, g.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muscle flap with the skin grafting; h, i. Appearance of the right foot at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例 7 患者,男,70 岁。因“左足DFU 5周于外院行清创、封闭式负压吸引术后7 d”转入我院。入院后行CT血管造影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下肢胫前、胫后、腓动脉多发狭窄;超声检测受区足背动脉血流峰值35 cm/s。完善检查后创面清创,可见左足外侧腔隙性缺损创面(12.0 cm×4.0 cm×1.2 cm);切取股外侧肌浅层及包含部分中层肌瓣(14.0 cm×5.0 cm×1.5 cm)覆盖创面,血管蒂动脉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足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检查肌瓣血运良好;取大腿内侧刃厚皮片打孔后覆盖肌瓣。术中肌瓣切取时间45 min,总手术时间162 min。术后随访11个月,因未遵遗嘱行肌瓣压力治疗,修复部位稍显臃肿,肌瓣供区切口遗留线状瘢痕,膝关节功能正常,取皮区轻微色素沉着。见图2。

a. 术前创面外观; b. 术前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 术中切取股外侧肌浅层及包含部分中层肌瓣;d. 术中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覆盖创面后外观;e. 术中皮片移植覆盖肌瓣后外观;f. 术后即刻供区外观;g. 术后11个月左足外观;h. 术后11个月供区外观
Figure2. Case 7a. Wound appearance before operation; b.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limb artery before operation; c. Intraoperative excision of superficial and partially mid-layer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flap; d.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wound with the free vastus lateralis flap; e.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vastus lateralis flap with the skin grafting; f. Appearance of the donor site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g. Appearance of the left foot at 1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 Appearance of the donor site at 1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目前,游离肌瓣如腹直肌、背阔肌、阔筋膜张肌、股薄肌和前锯肌已用于DFU治疗,其中背阔肌、股薄肌和腹直肌为最常用类型[12-14]。Czerny等[15]研究表明游离肌瓣联合血管重建治疗缺血性DFU可行,肢体成活率为85%,血管通畅率为77%,平均51个月随访示70%患者恢复下肢全部功能。Jiga等[16]对6例负重区DFU患者采用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进行重建,尽管2例患者出现皮片坏死,但足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他们认为该术式作为一种修复足部负重区创面的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够提供最佳的缓冲效果和功能恢复,同时无需担心供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由于肌瓣失神经以及肌瓣成活后的压力治疗,肌瓣体积会逐渐缩小,远期肌瓣不臃肿,不需要二期削薄,更符合足部轮廓。本组我们使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亦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股外侧肌是大腿外侧浅表肌肉,作为股四头肌的一部分,选择性切取部分肌肉并不影响膝关节功能[17-18]。与其他常用的游离肌瓣(如背阔肌、股薄肌和腹直肌)相比,股外侧肌肌瓣有以下优点:① 患者于仰卧位即可切取,术中无需更换体位;② 肌瓣切取后供区可无张力或负张力缝合,瘢痕小;③ 可切取面积较大,最大可达20 cm×12 cm,尤其适用于中小创面;④ 通过切取肌肉远端部分,最大限度增加血管蒂长度(可达18~20 cm),血管口径大(动脉2.0~2.5 mm,静脉2.5~4.0 mm),易于吻合; ⑤ 血管解剖变异少,不需要广泛肌内血管解剖;⑥ 选择性切取纵向浅层肌肉或包含部分中层肌肉,保留深层肌肉及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切取后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我们认为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更适用于非负重区腔隙性缺损创面,尤其是不耐受长时间麻醉的老年患者;鉴于其承重、耐磨性可能无法满足足部负重区要求,故对于负重区DFU建议谨慎选择。注意事项:① 肌瓣再灌注后体积会有所增大,我们建议在设计时将长度和宽度比创面扩大5%~10%,而厚度可以等于缺损深度或在其基础上减少5%~10%,以确保获得更好的轮廓。本组远期有3例足部略显臃肿,除未遵医嘱行压力治疗外,分析也可能与肌瓣厚度超过上述范围有关。② 术中切取时注意分辨股外侧肌浅、中、深层结构,尽量按照层次切取,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供区的损伤。③ 对于皮片选择,建议选择头皮刃厚皮片,更利于皮片成活及避免其他取皮区瘢痕形成。④ DFU成功修复并不意味着最终治愈,患者仍需接受压力治疗及长期随访,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复发溃疡等问题。
综上述,应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腔隙性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省时,供区损伤小,肌瓣血供可靠,修复效果好,尤其适用于不适合长时间麻醉的老年DFU患者。然而,本研究属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缺乏评估肌肉远期萎缩程度的定量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以便精确确定术中肌瓣最佳切取体积,从而确保重建后足部能够达到最佳轮廓效果。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KLL-2023-518)
作者贡献声明 常树森:文章撰写,治疗方案设计、实施,经费支持;税兰:患者出院后治疗及随访;简扬:患者管理;周健、陈伟、聂开瑜:参与治疗方案的实施;魏在荣:指导方案实施,文章审阅及经费支持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负担均较高[1]。虽然近年伤口护理和肢体血管重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截肢手术仍是许多DFU患者最终结局,这也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下降[2]。鉴于DFU治疗的复杂性,多学科协作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营养状况、管理合并症以及加强局部创面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治疗策略[3]。然而,在创面修复方面仍需要寻求更高效、可靠的方法。
游离皮瓣作为一种能够提供丰富血供的修复手段,已在DFU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通过滋养缺血区域、增强侧支循环以及改善组织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以保留肢体功能及降低截肢风险[4-5],提高糖尿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6]。然而,对于伴有足部深部组织感染、坏死等复杂情况的DFU,清创后常遗留空腔,修复难度较大。此时,临床常选择皮瓣嵌合肌瓣修复创面、填塞死腔[5]。但肌皮穿支的解剖存在一定难度,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修复后皮瓣往往较臃肿,不仅影响患者穿鞋舒适度,还可能影响正常行走。此外,游离皮瓣或游离皮瓣嵌合肌瓣切取通常耗时较长,已有研究证实手术时间每增加1 min,手术主要并发症(皮瓣坏死面积>10%、血栓形成、血肿)发生风险就增加1%[7-9]。Mayr-Riedler等[9]研究显示游离皮瓣修复DFU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游离肌瓣,因此建议对主要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使用肌瓣修复,尤其适用于缺血性溃疡的老年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中糖尿病足病诊断标准[10];② 经前期清创、创面床准备[3, 11]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③ 腔隙性缺损创面;④ 受区动脉血流峰值>25 cm/s;⑤ 近1周血糖水平稳定,即餐前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1 mmol/L;⑥ 无糖尿病昏迷或酮症酸中毒等晚期急性并发症。排除标准:① 下肢近端或多处闭塞和大动脉严重狭窄者;② 需要长期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和尿毒症患者;③ 不接受手术方案及无法忍受麻醉者。
2022年1月—2023年10月,共8例(8足)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8~76岁,平均64.3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DFU病程2~7 周,平均4.3周。左足5例,右足3例。创面部位:跖骨间4例,足内侧2例,足外侧1例,足背及足外侧1例。经清创、创面床准备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范围:长4.0~12.0 cm、宽3.0~5.0 cm、深度1.2~2.0 cm。患者临床资料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足对侧大腿作为股外侧肌肌瓣供区。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肌间隙体表投影作长10~20 cm纵切口,切开皮肤、阔筋膜以暴露股外侧肌,切开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肌间隙,确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检查血管蒂走行和股外侧肌解剖结构,根据受区大小确定肌瓣范围。首先,确认进入拟切取肌瓣的穿支,将肌瓣血管蒂逆行剥离至旋股外侧动脉外侧支出现的位置。然后,从肌瓣远端和内侧开始浅表分区的解剖,在肌瓣切取过程中识别肌肉浅、中、深3个层次并保留深层腱膜,保证肌肉起源和连续性完整。通常切取浅层或包含部分中间层肌瓣即可满足修复需求。切取过程中尽量保留股神经运动分支并避免其损伤,对于保留剩余肌肉的功能至关重要。本组肌瓣切取范围:长5.0~14.0 cm 、宽3.5~6.0 cm、厚度1.0~1.5 cm;血管蒂长度6~12 cm,平均8.4 cm,均携带1条动脉、2条静脉。将肌瓣切取后移植于受区,使用3-0可吸收线将肌瓣与创面边缘进行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显微镜下将血管蒂动脉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受区选择足背动脉6例、胫后动脉2例,动脉血流峰值31~52 cm/s,平均40.3 cm/s;静脉与受区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肌瓣下留置引流片后,以头皮(3例)或大腿内侧(5例)作为皮片供区,切取刃厚皮片(6例)或薄中厚皮片(2例)覆盖肌瓣,稍加压包扎,避免压迫血管蒂。肌瓣供区彻底止血,留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皮下、皮肤。取皮区凡士林纱布覆盖后,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血、抗痉挛、补液及保暖等对症治疗。术后3~5 d根据术区引流情况拔除引流条及引流管,14~16 d视创面愈合情况拆线。术后第6天开始肌瓣训练,具体方法:使用轻质弹性绷带包扎肌瓣,要求患者将患足悬浮在床缘上5 min,之后以5 min/d逐渐增加悬浮时间,直至达到 45 min。术后第4周在助行器辅助下开始患足部分负重行走,并逐渐增加负重直至完全负重行走;同时每日穿戴弹力绷带对肌瓣进行压力治疗,持续3个月。
2 结果
本组肌瓣切取时间30~80 min,平均55.0 min;总手术时间125~170 min,平均147.5 min。术后肌瓣及皮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8个月。3例未遵医嘱进行肌瓣压力治疗者外观稍臃肿,其余患足外观均良好;修复部位质地柔软。肌瓣供区残留线状瘢痕,5例大腿内侧取皮区色素沉着。随访期间足部溃疡无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独立行走,日常活动不受限。
3 典型病例
例 1 患者,男,58 岁。因“右足第4、5足趾糖尿病性坏疽3周行截趾、骨水泥填充术后2周”入院。入院后行CT血管造影示右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测受区足背动脉血流峰值 52 cm/s。经前期局部创面处理后,创周无炎症,局部无明显坏死组织,具备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条件。创面常规清创后可见腔隙性缺损创面(8.0 cm×4.0 cm×2.0 cm);切取股外侧肌浅层肌瓣(9.0 cm×4.5 cm×1.5 cm)覆盖创面,血管蒂动脉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足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检查肌瓣血运良好;取头皮薄中厚皮片打孔后覆盖肌瓣。术中肌瓣切取时间60 min,总手术时间150 min。术后随访 24个月,肌瓣外形好,饱满而不臃肿,肌瓣供区切口遗留线状瘢痕,膝关节功能无影响。见图1。

a、b. 术前创面外观;c. 术前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d、e. 术中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覆盖创面后外观;f、g. 术中皮片移植覆盖肌瓣后外观;h、i. 术后24个月右足外观
Figure1. Case 1a, b. Wound appearance before operation; c.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limb artery before operation; d, e.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wound with the free vastus lateralis flap; f, g.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muscle flap with the skin grafting; h, i. Appearance of the right foot at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例 7 患者,男,70 岁。因“左足DFU 5周于外院行清创、封闭式负压吸引术后7 d”转入我院。入院后行CT血管造影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下肢胫前、胫后、腓动脉多发狭窄;超声检测受区足背动脉血流峰值35 cm/s。完善检查后创面清创,可见左足外侧腔隙性缺损创面(12.0 cm×4.0 cm×1.2 cm);切取股外侧肌浅层及包含部分中层肌瓣(14.0 cm×5.0 cm×1.5 cm)覆盖创面,血管蒂动脉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足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检查肌瓣血运良好;取大腿内侧刃厚皮片打孔后覆盖肌瓣。术中肌瓣切取时间45 min,总手术时间162 min。术后随访11个月,因未遵遗嘱行肌瓣压力治疗,修复部位稍显臃肿,肌瓣供区切口遗留线状瘢痕,膝关节功能正常,取皮区轻微色素沉着。见图2。

a. 术前创面外观; b. 术前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 术中切取股外侧肌浅层及包含部分中层肌瓣;d. 术中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覆盖创面后外观;e. 术中皮片移植覆盖肌瓣后外观;f. 术后即刻供区外观;g. 术后11个月左足外观;h. 术后11个月供区外观
Figure2. Case 7a. Wound appearance before operation; b.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limb artery before operation; c. Intraoperative excision of superficial and partially mid-layer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flap; d.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wound with the free vastus lateralis flap; e. Appearance after covering the vastus lateralis flap with the skin grafting; f. Appearance of the donor site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g. Appearance of the left foot at 1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 Appearance of the donor site at 1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目前,游离肌瓣如腹直肌、背阔肌、阔筋膜张肌、股薄肌和前锯肌已用于DFU治疗,其中背阔肌、股薄肌和腹直肌为最常用类型[12-14]。Czerny等[15]研究表明游离肌瓣联合血管重建治疗缺血性DFU可行,肢体成活率为85%,血管通畅率为77%,平均51个月随访示70%患者恢复下肢全部功能。Jiga等[16]对6例负重区DFU患者采用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进行重建,尽管2例患者出现皮片坏死,但足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他们认为该术式作为一种修复足部负重区创面的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够提供最佳的缓冲效果和功能恢复,同时无需担心供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由于肌瓣失神经以及肌瓣成活后的压力治疗,肌瓣体积会逐渐缩小,远期肌瓣不臃肿,不需要二期削薄,更符合足部轮廓。本组我们使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亦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股外侧肌是大腿外侧浅表肌肉,作为股四头肌的一部分,选择性切取部分肌肉并不影响膝关节功能[17-18]。与其他常用的游离肌瓣(如背阔肌、股薄肌和腹直肌)相比,股外侧肌肌瓣有以下优点:① 患者于仰卧位即可切取,术中无需更换体位;② 肌瓣切取后供区可无张力或负张力缝合,瘢痕小;③ 可切取面积较大,最大可达20 cm×12 cm,尤其适用于中小创面;④ 通过切取肌肉远端部分,最大限度增加血管蒂长度(可达18~20 cm),血管口径大(动脉2.0~2.5 mm,静脉2.5~4.0 mm),易于吻合; ⑤ 血管解剖变异少,不需要广泛肌内血管解剖;⑥ 选择性切取纵向浅层肌肉或包含部分中层肌肉,保留深层肌肉及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切取后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我们认为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更适用于非负重区腔隙性缺损创面,尤其是不耐受长时间麻醉的老年患者;鉴于其承重、耐磨性可能无法满足足部负重区要求,故对于负重区DFU建议谨慎选择。注意事项:① 肌瓣再灌注后体积会有所增大,我们建议在设计时将长度和宽度比创面扩大5%~10%,而厚度可以等于缺损深度或在其基础上减少5%~10%,以确保获得更好的轮廓。本组远期有3例足部略显臃肿,除未遵医嘱行压力治疗外,分析也可能与肌瓣厚度超过上述范围有关。② 术中切取时注意分辨股外侧肌浅、中、深层结构,尽量按照层次切取,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供区的损伤。③ 对于皮片选择,建议选择头皮刃厚皮片,更利于皮片成活及避免其他取皮区瘢痕形成。④ DFU成功修复并不意味着最终治愈,患者仍需接受压力治疗及长期随访,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复发溃疡等问题。
综上述,应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腔隙性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省时,供区损伤小,肌瓣血供可靠,修复效果好,尤其适用于不适合长时间麻醉的老年DFU患者。然而,本研究属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缺乏评估肌肉远期萎缩程度的定量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以便精确确定术中肌瓣最佳切取体积,从而确保重建后足部能够达到最佳轮廓效果。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KLL-2023-518)
作者贡献声明 常树森:文章撰写,治疗方案设计、实施,经费支持;税兰:患者出院后治疗及随访;简扬:患者管理;周健、陈伟、聂开瑜:参与治疗方案的实施;魏在荣:指导方案实施,文章审阅及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