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洪霞, 林一丹. 自创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运用的效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1): 87-89.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23 复制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1-4],持续胃肠减压是防治吻合口瘘的必要措施,因此稳妥固定胃管具有重要意义[5-8]。传统方法采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容易脱落,造成医疗隐患。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并创制了一种新的胃管固定装置,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其临床经验,为其在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华西医院某一医疗组连续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6例,其中男6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7岁。所有患者的食管癌诊断均经术前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其中鳞状细胞癌73例,腺癌3例。术前发现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例,高血压病15例,合并糖尿病8例。依据2002年修定的UICC-TNM分期指南,食管癌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的有2例,Ⅱa期7例,Ⅱb期21例,Ⅲ期46例。
1.2 方法
患者均经充分术前准备后均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系统淋巴结清扫和胃(全胃)代食管术。经左胸完成手术64例,Ivor-Luis 2例,右侧三切口1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安置胃管,同时均采用自创的胃管固定装置固定胃管,术后由护士进行临床观察,起点为手术当天,终点为患者开始进食(通常为术后第6 d),或胃管发生脱落,或患者要求退出试验。胃管固定装置的主体材料为质地柔软、宽约0.8 cm、长度适宜的医用棉质套带1根,内径为0.6 cm长约2 cm的塑料管一个(可从吸引管截取),见图 1。

注:A为所使用的材料、工具;B为自创胃管固定装置制作完成
图 2示,将胃管外露端以7号丝线打结固定于塑料管口,再将套带以经、纬线骑跨环绕的方式固定于患者的头面部:经线套带经鼻翼下方及双侧外耳廓下方环绕患者头部一周;纬线套带经一侧外耳廓前方和另一侧外耳廓后方骑跨于患者头顶部。固定的松紧度为套带打结后距离患者头面部的垂直距离可容纳一横指。完成上述固定后,向患者陪护家属简要讲解固定的原理,并嘱咐其注意患者经、纬套带是否移位,如果发现移位及时复位。

注:A为正面;B为侧面
2 结果
76例患者的平均外科手术时间为(192±12)min,住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第8 d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发生呼吸衰竭,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患者全部完成试验,住院期间无胃管脱落事件发生,无患者诉严重不适,有3例患者感装置对头面部有明显压迫感,并由此感到轻度不适,仍可以耐受。
3 讨论
胃管的传统固定方法多采用胶布将胃管于患者的颜面部[9-11],但由于该部位皮肤分泌旺盛,油腻、多汗易导致脱落,而反复更换胶布又易引起皮肤过敏及损伤。沈莉对114例传统胃管固定方法统计,有17例患者脱落[12];张丹梅对43例传统胃管固定方法统计,有11例发生脱落[13]。目前尚无商品化的胃管固定装置。
鼻翼、外耳廓为人体头面部突出的解剖结构,我们创立的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巧妙地利用上述结构有效阻拦胃管脱落。纬线套带受鼻翼阻挡不易向上移位,受经线提拉又不易向下移位。经线套带受纬线套带牵制,并有外耳廓的前后阻拦,亦难以滑脱。基于上述设计,在本装置不解除的情况下,胃管甚至不易被人为拨出,避免了由于患者感到咽部不适而采取的非计划性拨管事件的发生。本装置采用棉质套带,不易引起皮肤过敏,佩戴较舒适,且不会因沾染分泌物、油脂、汗液而脱落。本研究中仅3例(3.9%)患者感轻度不适,但可以耐受。传统的胶布固定法中,胶布粘合力下降时胃管脱落的重要原因,但粘合力下降却难以观察。本装置采用白色套带以经纬线环绕骑跨方式固定于患者头面部,胃管脱落风险可以通过套带是否发生移位表现出来,从而易于观察发现。临床实践表明该装置易于管理,患者家属经简单讲解后亦可胜任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低了胃管脱落的风险。在早期摸索阶段,我们曾用单根棉带两端分别向后上经过耳廓上缘在枕后打结的方法来固定胃管(类似于口罩上带)。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是依靠绵带与头发之间的摩擦力来对抗向上滑动的,因此必须将绵带打紧,但打紧后易造成病人不能长时间耐受,且棉带有弹性难以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一般过夜后即变得松弛;加之患者头发油滑,仍容易滑脱。于是经过改进形成目前这种经纬线骑跨环绕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靠实用。
食管癌手术后禁食时间长,留置胃管排出胃内积气、积液避免胃扩张、减轻吻合口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吻合口愈合[3-4, 6-7, 14]。此方法还可以同时固定术中留置的十二指肠营养管以管喂要素饮食,增强营养,两者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胃管、胃肠营养管又谓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命线,如不能有效、妥善固定极易造成移位、滑脱,则达不到有效治疗,再次留置胃管不仅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还增加患者痛苦[15-17]。本临床观察表明我科自创的新型胃管固定装置能有效防止胃管意外脱落,值得推广,可以开展中等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而改进胃管固定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8]。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1-4],持续胃肠减压是防治吻合口瘘的必要措施,因此稳妥固定胃管具有重要意义[5-8]。传统方法采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容易脱落,造成医疗隐患。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并创制了一种新的胃管固定装置,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其临床经验,为其在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华西医院某一医疗组连续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6例,其中男6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7岁。所有患者的食管癌诊断均经术前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其中鳞状细胞癌73例,腺癌3例。术前发现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例,高血压病15例,合并糖尿病8例。依据2002年修定的UICC-TNM分期指南,食管癌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的有2例,Ⅱa期7例,Ⅱb期21例,Ⅲ期46例。
1.2 方法
患者均经充分术前准备后均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系统淋巴结清扫和胃(全胃)代食管术。经左胸完成手术64例,Ivor-Luis 2例,右侧三切口1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安置胃管,同时均采用自创的胃管固定装置固定胃管,术后由护士进行临床观察,起点为手术当天,终点为患者开始进食(通常为术后第6 d),或胃管发生脱落,或患者要求退出试验。胃管固定装置的主体材料为质地柔软、宽约0.8 cm、长度适宜的医用棉质套带1根,内径为0.6 cm长约2 cm的塑料管一个(可从吸引管截取),见图 1。

注:A为所使用的材料、工具;B为自创胃管固定装置制作完成
图 2示,将胃管外露端以7号丝线打结固定于塑料管口,再将套带以经、纬线骑跨环绕的方式固定于患者的头面部:经线套带经鼻翼下方及双侧外耳廓下方环绕患者头部一周;纬线套带经一侧外耳廓前方和另一侧外耳廓后方骑跨于患者头顶部。固定的松紧度为套带打结后距离患者头面部的垂直距离可容纳一横指。完成上述固定后,向患者陪护家属简要讲解固定的原理,并嘱咐其注意患者经、纬套带是否移位,如果发现移位及时复位。

注:A为正面;B为侧面
2 结果
76例患者的平均外科手术时间为(192±12)min,住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第8 d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发生呼吸衰竭,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患者全部完成试验,住院期间无胃管脱落事件发生,无患者诉严重不适,有3例患者感装置对头面部有明显压迫感,并由此感到轻度不适,仍可以耐受。
3 讨论
胃管的传统固定方法多采用胶布将胃管于患者的颜面部[9-11],但由于该部位皮肤分泌旺盛,油腻、多汗易导致脱落,而反复更换胶布又易引起皮肤过敏及损伤。沈莉对114例传统胃管固定方法统计,有17例患者脱落[12];张丹梅对43例传统胃管固定方法统计,有11例发生脱落[13]。目前尚无商品化的胃管固定装置。
鼻翼、外耳廓为人体头面部突出的解剖结构,我们创立的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巧妙地利用上述结构有效阻拦胃管脱落。纬线套带受鼻翼阻挡不易向上移位,受经线提拉又不易向下移位。经线套带受纬线套带牵制,并有外耳廓的前后阻拦,亦难以滑脱。基于上述设计,在本装置不解除的情况下,胃管甚至不易被人为拨出,避免了由于患者感到咽部不适而采取的非计划性拨管事件的发生。本装置采用棉质套带,不易引起皮肤过敏,佩戴较舒适,且不会因沾染分泌物、油脂、汗液而脱落。本研究中仅3例(3.9%)患者感轻度不适,但可以耐受。传统的胶布固定法中,胶布粘合力下降时胃管脱落的重要原因,但粘合力下降却难以观察。本装置采用白色套带以经纬线环绕骑跨方式固定于患者头面部,胃管脱落风险可以通过套带是否发生移位表现出来,从而易于观察发现。临床实践表明该装置易于管理,患者家属经简单讲解后亦可胜任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低了胃管脱落的风险。在早期摸索阶段,我们曾用单根棉带两端分别向后上经过耳廓上缘在枕后打结的方法来固定胃管(类似于口罩上带)。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是依靠绵带与头发之间的摩擦力来对抗向上滑动的,因此必须将绵带打紧,但打紧后易造成病人不能长时间耐受,且棉带有弹性难以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一般过夜后即变得松弛;加之患者头发油滑,仍容易滑脱。于是经过改进形成目前这种经纬线骑跨环绕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靠实用。
食管癌手术后禁食时间长,留置胃管排出胃内积气、积液避免胃扩张、减轻吻合口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吻合口愈合[3-4, 6-7, 14]。此方法还可以同时固定术中留置的十二指肠营养管以管喂要素饮食,增强营养,两者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胃管、胃肠营养管又谓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命线,如不能有效、妥善固定极易造成移位、滑脱,则达不到有效治疗,再次留置胃管不仅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还增加患者痛苦[15-17]。本临床观察表明我科自创的新型胃管固定装置能有效防止胃管意外脱落,值得推广,可以开展中等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而改进胃管固定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