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华胸怀, 张玮, 李印. 主动脉弓右降畸形压迫食管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1): 127-127.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35 复制
患者 男,61岁。因咽喉部疼痛不适伴进食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部疼痛,伴进食吞咽异物感,无恶心、呕吐、烧心、嗳气等症状。当地医院按“咽炎”给予药物治疗1周(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后行纤维喉镜检查提示:舌根部见大小不等的孤立淋巴滤泡增生。胃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3 cm食管左前壁见一黏膜下隆起,大小约1.0~1.2 cm,表面光滑;建议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否认有重大外伤及手术史等。入院后查体:左侧胸廓较右侧稍有塌陷;脊柱稍向右侧侧弯畸形。复查胃镜提示:距门齿约20~23 cm食管左前壁见一广基半球形隆起,大小约2.0~1.5 cm,表面黏膜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图 1);超声内镜探查食管上段病灶,提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不均质低回声影,最大截面约7.0~8.5 mm,部分外膜中断。食管造影示:食管形态良好,管壁柔软,黏膜连续,对比剂通过顺利。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膜增厚;主动脉弓右降畸形压迫食管壁,而无食管壁增厚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脊柱呈侧弯畸形(图 2)。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未发现心脏结构及其血流明显异常。最终确定食管上段隆起为主动脉弓右降畸形压迫所致。

讨论 主动脉弓畸形可表现为降主动脉倾向于躯体中线或完全位于右侧。主动脉弓右降畸形本身并不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可压迫食管等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症状。降主动脉完全右位时,常伴有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等其他心脏畸形[1]。该患者尽管有吞咽不适症状,但因无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病史,加之超声内镜微探头本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误诊。通过对该例患者的诊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1)食管腔内隆起型病灶,在不伴食管黏膜破坏的情况下,除考虑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病变外,需注意邻近脏器外压所致的食管继发性改变,尤其是伴有脊柱侧弯者;(2)超声微探头虽频率高,但探测距离有限、扫描范围较小,不具备有显示血流的多普勒功能,因此,对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需考虑到其应用的局限性;(3)在对食管黏膜下肿物或腔内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中,除常规的胃镜、食管造影、超志内镜检查外,还需结合胸部增强CT,以明确诊断。
患者 男,61岁。因咽喉部疼痛不适伴进食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部疼痛,伴进食吞咽异物感,无恶心、呕吐、烧心、嗳气等症状。当地医院按“咽炎”给予药物治疗1周(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后行纤维喉镜检查提示:舌根部见大小不等的孤立淋巴滤泡增生。胃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3 cm食管左前壁见一黏膜下隆起,大小约1.0~1.2 cm,表面光滑;建议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否认有重大外伤及手术史等。入院后查体:左侧胸廓较右侧稍有塌陷;脊柱稍向右侧侧弯畸形。复查胃镜提示:距门齿约20~23 cm食管左前壁见一广基半球形隆起,大小约2.0~1.5 cm,表面黏膜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图 1);超声内镜探查食管上段病灶,提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不均质低回声影,最大截面约7.0~8.5 mm,部分外膜中断。食管造影示:食管形态良好,管壁柔软,黏膜连续,对比剂通过顺利。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膜增厚;主动脉弓右降畸形压迫食管壁,而无食管壁增厚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脊柱呈侧弯畸形(图 2)。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未发现心脏结构及其血流明显异常。最终确定食管上段隆起为主动脉弓右降畸形压迫所致。

讨论 主动脉弓畸形可表现为降主动脉倾向于躯体中线或完全位于右侧。主动脉弓右降畸形本身并不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可压迫食管等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症状。降主动脉完全右位时,常伴有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等其他心脏畸形[1]。该患者尽管有吞咽不适症状,但因无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病史,加之超声内镜微探头本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误诊。通过对该例患者的诊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1)食管腔内隆起型病灶,在不伴食管黏膜破坏的情况下,除考虑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病变外,需注意邻近脏器外压所致的食管继发性改变,尤其是伴有脊柱侧弯者;(2)超声微探头虽频率高,但探测距离有限、扫描范围较小,不具备有显示血流的多普勒功能,因此,对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需考虑到其应用的局限性;(3)在对食管黏膜下肿物或腔内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中,除常规的胃镜、食管造影、超志内镜检查外,还需结合胸部增强CT,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