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向军, 魏蜀亮, 邓志刚. 室间隔缺损的另一类型——左室右房通道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1): 136-136.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39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13岁,26 kg。因发现心脏杂音5年入院。平时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发育较同龄人差,活动后偶感心累、气促等不适;无呼吸困难、紫绀、蹲踞、杵状指等。查体:身材矮小,发育较差,心前区无隆起,心前区可触及细震颤,心浊音界略向右侧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4/6级全收缩期杂音,粗糙,向右侧传导。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片示:心影稍增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图 1):左右心室稍增大,主动脉窦部稍增宽,主动脉升部正常;室间隔嵴下膜部(大动脉短轴切面约10点钟位置)可见5 mm回声连续中断,与三尖瓣隔瓣粘连,心室水平可见以左向右为主的五彩穿隔分流束,PW测得Vp:3.9 m/s,PG:61 mm Hg;三尖瓣可探及反流血流信号,反流束达右心房中部;房间隔回声连续;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三尖瓣中度反流。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切开胸骨后见:心包腔内有少量淡黄色积液,右心房大,房室环处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主动脉窦部增宽,以无冠窦明显。常规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切开右心房,见:主动脉无冠窦向右心房突出,但无破口;三尖瓣隔瓣与前瓣交界处膜部瘤形成;三尖瓣隔瓣右心房面可见约5 mm的缺损,通入左心室;卵圆窝处有约5 mm缺损。用Prolene线间断褥式缝合室间隔缺损3针,并关闭卵圆窝。手术顺利,术后心脏杂音及震颤均消失。术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左室右房通道型),卵圆孔未闭。
术后患儿恢复顺利,术后第6 d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患儿情况良好,活动后无明显心累、气促等不适,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各房室大小正常,无异常分流存在。
讨论 左室右房通道(left ventricular-right atrium communication,LV-RAC)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其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08% [1]。此畸形的病理解剖为:缺损位于二尖瓣前瓣之下、三尖瓣隔瓣之上,使左心室与右心房相通,收缩期血液从左心室经缺损部位向右心房分流。左室右房通道易误认为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应注意鉴别。左室右房通道的血流是来自左心室经缺损的膜部间隔的过隔血流束,起始点不在三尖瓣口。因此,超声心动图诊断时,应采用多角度、多切面观察,以减少三尖瓣反流对左室右房通道血流的干扰,明确两股血流束的来源。如果在明确三尖瓣口反流的同时,还有另一股来自三尖瓣隔瓣上方的偏心性血流束,对诊断本病有决定性的意义[2]。本例患者误诊的原因可能系三尖瓣隔瓣与前瓣膜部瘤形成,阻挡了来自三尖瓣隔瓣上方的血流速。如遇到三尖瓣瓣叶之间粘连或膜部瘤形成并伴三尖瓣反流时,应注意左室右房通道的可能。左室右房通道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3],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所见的缺损大小、位置等决定补片还是间断缝合,有些病例,即使缺损小,亦应进行补片。术后处理与其他室间隔缺损相同。
临床资料 患者,男,13岁,26 kg。因发现心脏杂音5年入院。平时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发育较同龄人差,活动后偶感心累、气促等不适;无呼吸困难、紫绀、蹲踞、杵状指等。查体:身材矮小,发育较差,心前区无隆起,心前区可触及细震颤,心浊音界略向右侧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4/6级全收缩期杂音,粗糙,向右侧传导。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片示:心影稍增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图 1):左右心室稍增大,主动脉窦部稍增宽,主动脉升部正常;室间隔嵴下膜部(大动脉短轴切面约10点钟位置)可见5 mm回声连续中断,与三尖瓣隔瓣粘连,心室水平可见以左向右为主的五彩穿隔分流束,PW测得Vp:3.9 m/s,PG:61 mm Hg;三尖瓣可探及反流血流信号,反流束达右心房中部;房间隔回声连续;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三尖瓣中度反流。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切开胸骨后见:心包腔内有少量淡黄色积液,右心房大,房室环处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主动脉窦部增宽,以无冠窦明显。常规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切开右心房,见:主动脉无冠窦向右心房突出,但无破口;三尖瓣隔瓣与前瓣交界处膜部瘤形成;三尖瓣隔瓣右心房面可见约5 mm的缺损,通入左心室;卵圆窝处有约5 mm缺损。用Prolene线间断褥式缝合室间隔缺损3针,并关闭卵圆窝。手术顺利,术后心脏杂音及震颤均消失。术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左室右房通道型),卵圆孔未闭。
术后患儿恢复顺利,术后第6 d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患儿情况良好,活动后无明显心累、气促等不适,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各房室大小正常,无异常分流存在。
讨论 左室右房通道(left ventricular-right atrium communication,LV-RAC)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其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08% [1]。此畸形的病理解剖为:缺损位于二尖瓣前瓣之下、三尖瓣隔瓣之上,使左心室与右心房相通,收缩期血液从左心室经缺损部位向右心房分流。左室右房通道易误认为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应注意鉴别。左室右房通道的血流是来自左心室经缺损的膜部间隔的过隔血流束,起始点不在三尖瓣口。因此,超声心动图诊断时,应采用多角度、多切面观察,以减少三尖瓣反流对左室右房通道血流的干扰,明确两股血流束的来源。如果在明确三尖瓣口反流的同时,还有另一股来自三尖瓣隔瓣上方的偏心性血流束,对诊断本病有决定性的意义[2]。本例患者误诊的原因可能系三尖瓣隔瓣与前瓣膜部瘤形成,阻挡了来自三尖瓣隔瓣上方的血流速。如遇到三尖瓣瓣叶之间粘连或膜部瘤形成并伴三尖瓣反流时,应注意左室右房通道的可能。左室右房通道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3],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所见的缺损大小、位置等决定补片还是间断缝合,有些病例,即使缺损小,亦应进行补片。术后处理与其他室间隔缺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