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飞, 高志.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腹腔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1): 140-140.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43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入院前18个月在外院行左肘、臀、左足肿物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神经纤维瘤病”。入我院前1个月于当地医院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腹膜后占位(图 1);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左胸腔内占位性病变(图 2)。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散在黄褐色斑,大小不一,无明显凸起。全身多发皮下结节,较大者直径1.5 cm。左中上腹部可扪及约15 cm×10 cm大小肿物,质硬,不易推动。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查、腹腔肿物切除术,左侧开胸探查、胸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下腹膜后肿物11 cm×6 cm×6 cm大小,边界清,分离肿物旁的疏松组织,完整切除肿物;胸腔内血性胸腔积液1 600 ml,胸腔内占位10 cm×6 cm×4 cm大小,中纵隔占位3.5 cm×2 cm×1 cm大小,边界清楚,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标本切片于光学显微镜下示胸腔纵隔内瘤灶由稀疏梭形细胞构成,分布于胶原纤维和粘液样基质中,核分裂罕见(图 3);腹腔内瘤灶由密集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图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胸腔纵隔内肿物波形蛋白(Vim,+),S-100(+),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34(―),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99(―),上皮膜抗原(E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指数小于1%;腹腔肿物Vim(+),S-100(―/+),desmin(―),SMA(―),CD34(―/+),bcl-2(+),CD99(+),EMA(―),ki-67指数10%~20%。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左胸后上纵隔、中纵隔神经纤维瘤,腹腔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为100%[1]。根据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NF1和NF2两型[2]。本例患者全身皮肤可见散在黄褐色斑,全身多发皮下结节,结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NF1型诊断明确。NF1的治疗以对症处理及手术切除为主,但神经纤维瘤病以多发为主, 且侵及范围较广泛, 难以彻底切除。有研究建议进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3],即对局限性病变力求近全切除,巨大性病变若不能近全切除,则以改善功能障碍和畸形为主。本病极易复发,因此应当密切随访及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放疗和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目前仅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切除部分肿瘤后的辅助治疗,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由于NF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基因治疗将是治疗NF1的最终方法。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入院前18个月在外院行左肘、臀、左足肿物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神经纤维瘤病”。入我院前1个月于当地医院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腹膜后占位(图 1);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左胸腔内占位性病变(图 2)。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散在黄褐色斑,大小不一,无明显凸起。全身多发皮下结节,较大者直径1.5 cm。左中上腹部可扪及约15 cm×10 cm大小肿物,质硬,不易推动。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查、腹腔肿物切除术,左侧开胸探查、胸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下腹膜后肿物11 cm×6 cm×6 cm大小,边界清,分离肿物旁的疏松组织,完整切除肿物;胸腔内血性胸腔积液1 600 ml,胸腔内占位10 cm×6 cm×4 cm大小,中纵隔占位3.5 cm×2 cm×1 cm大小,边界清楚,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标本切片于光学显微镜下示胸腔纵隔内瘤灶由稀疏梭形细胞构成,分布于胶原纤维和粘液样基质中,核分裂罕见(图 3);腹腔内瘤灶由密集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图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胸腔纵隔内肿物波形蛋白(Vim,+),S-100(+),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34(―),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99(―),上皮膜抗原(E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指数小于1%;腹腔肿物Vim(+),S-100(―/+),desmin(―),SMA(―),CD34(―/+),bcl-2(+),CD99(+),EMA(―),ki-67指数10%~20%。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左胸后上纵隔、中纵隔神经纤维瘤,腹腔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为100%[1]。根据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NF1和NF2两型[2]。本例患者全身皮肤可见散在黄褐色斑,全身多发皮下结节,结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NF1型诊断明确。NF1的治疗以对症处理及手术切除为主,但神经纤维瘤病以多发为主, 且侵及范围较广泛, 难以彻底切除。有研究建议进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3],即对局限性病变力求近全切除,巨大性病变若不能近全切除,则以改善功能障碍和畸形为主。本病极易复发,因此应当密切随访及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放疗和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目前仅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切除部分肿瘤后的辅助治疗,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由于NF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基因治疗将是治疗NF1的最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