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心血管外科中高危病人的比例明显增加。心血管外科医师需要量化的评估体系对患者围手术期危险性进行术前评估。目前国际影响较大的风险预测模型是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表明,EuroSCORE不能很好地预测我国心血管外科患者的手术风险。因此,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应用最新的心血管外科病例数据建立我国首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ystem for coronary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SinoSCORE),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结合文献对EuroSCORE和SinoSCORE两个指标在预测成人心脏病术后死亡率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和展望。
引用本文: 杭永斌, 赵文增. EuroSCORE和SinoSCORE在预测成人心脏病术后死亡率中的应用回顾和展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2): 253-257.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72 复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大样本、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开始了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的心脏中心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系统[1],如:Ontario Province Risscore [2],Cleveland Clinic score [3],initial Parsonnet score [4]和QMMI [5]。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协会层面的大型数据库建立,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的研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研究;从几千例的规模发展到几十万例的研究规模。当前规模最大,具有影响力的风险评估体系是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数据库系统[6]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7]。其中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是目前国际上公认评价效果较肯定,应用较广泛的模式之一[7-8]。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收录1995年9月至1999年12月间欧洲8个国家128个外科中心的19 030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并从中分析出68个术前危险因素和29个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并筛选出和病死率有关的17个高危因素[9]。将每个因素对应一个分数赋值,就构成了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的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加法模型)。经过不断的使用论证,发现加法模型对高风险患者可能会低估手术风险,故又通过对数回归计算产生了对数模型(Logistic EuroSCORE)[10],使这些风险因素能预测患者的手术病死率。较以往的评分体系而言,EuroSCORE相对简便且有较高准确性,所以近几年得到了快速推广和普及,并推出了网络在线版、Excel版、Access版、掌上电脑版甚至手机版。使用者只要回答“是”与“否”就可以根据分值预测手术死亡率,成为一个真正简便快捷的“床边工具” [7, 9]。
在我国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率先应用EuroSCORE评分系统并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收集自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9 248例患者,结果显示:国内CABG相关病死率为2.22%,总体病死率为3.27%,而EuroSCORE预测病死率分别为4.21%和5.51%,高于实际死亡率,可见欧洲的EuroSCORE不适用于中国人群,高估CABG的相关病死率[11]。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收集来自全国43家心脏外科中心2007~2008年接受CABG的9 5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建立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本模型确定了包括年龄大于6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慢性肾功能衰竭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1个危险因素,建立了首个心血管外科围术期风险评估模型即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通过后期临床资料验证显示:与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EuroSCORE相比,SinoSCORE能更准确地对国人接受心脏外科治疗的风险进行评估[12]。
1 EuroSCORE和SinoSCORE两个指标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1.1 EuroSCORE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心外科手术风险评估(评分)模型(或系统),初步统计超过15 种之多。例如美国心胸外科学会STS评分[13]、STS模型也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风险预测模型[14-15],美国ACC/AHA评分[16],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SCORE)[17],Parsonnet等建立的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Parsonnet模型、美国心胸外科风险规则、加拿大安大略省风险评分系统(OPR)、英国心血管外科协会风险规则、希金斯评分(Higgins Score)、克里夫兰(Cleveland)危险评分系统(CSC)、CABG合作数据库项目组模式、心脏麻醉风险评估等。这些研究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公认评价效果较肯定应用较广泛的模式之一是EuroSCORE。EuroSCORE风险评估模型一经建立即在欧洲各国、各外科中心、各医疗单位广泛使用,并与以往其它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其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此模型在北美、澳洲、日本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18-19]。同时该模型也被证明可用于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长期病死率、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的预测[20-23]。相对于几种评分体系中,EuroSCORE相对简便而且准确性较高,近几年对其研发较多,并且推出了Excel版、Access版、网络版、掌上电脑版及手机版。研究者还对EuroSCORE作了进一步开发,发现其对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的患者EuroSCOR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Yap等[9]观察6个外科中心8 331例CABG患者,用EuroSCORE系统评价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相对比,最后结论为EuroSCORE分辨力较好即评分和危险度存在良好相关性,但对比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EuroSCORE不适于澳大利亚患者预测手术病死率。Nilsson等[24]还使用EuroSCORE对心脏手术和ICU的费用进行了预测,结论分值14分以上组别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增加。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EuroSCORE还存在一些不足。Kawachi等[25]将EuroSCORE用来预测胸主动脉瘤患者的病死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值为0.82,可以认为EuroSCORE在胸主动脉瘤患者手术风险预测上也有较好的准确性。Peric [26]使用此系统观察243例CABG患者后认为,EuroSCORE无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作用。
EuroSCORE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收集了多家心脏中心的病例并建立了数据库,为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应用EuroSCORE对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46例患者作术前评分,最后认为EuroSCORE能较好地评估心脏术后恶性事件的风险及术后ICU滞留时间[27]。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对310例CABG患者应用EuroSCORE进行评估,他们认为EuroSCORE对CABG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2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采用EuroSCORE评估84例高风险CABG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研究认为EuroSCORE可较好地评估心脏手术风险,对高危患者更敏感[29]。
但随着多中心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分析发现EuroSCORE高估了我国患者的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EuroSCORE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收集自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行CABG的9 248例患者,结果显示:高于实际病死率,可见欧洲的EuroSCORE不适用于中国人群,高估CABG的相关病死率。
1.2 SinoSCORE在国内的应用
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表明,EuroSCORE不能很好地预测我国心血管外科患者的手术风险。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27]收集来自全国43家心脏外科中心2007~2008年接受CABG患者9 564例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建立中国首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SinoSCORE是建立在中国最新的冠状旁路移植手术临床数据的基础上风险评分系统,预测中国患者的院内死亡与术后并发症的能力优于EuroSCORE。SinoSCORE的提出填补了我国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研究空白,并将对我国心血管外科医师的临床决策与心血管手术患者的预后评估起到指导作用。同时,研究比较了logistic EuroSCORE模型和SinoSCORE模型对中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并发现SinoSCORE能很好用于预测OPCAB的手术风险,是因为用于建立此模型的数据中OPCAB手术比例较高,占40%,而EuroSCORE来源于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病例。此外,SinoSCORE是来自于CABG的病例,其用于检测OPCAB病例自然有较好的结果。因此认为,SinoSCORE模型更适合中国人群OPCAB风险预测[30]。国外研究证实EuroSCORE并不适合瓣膜病患者[31-33]。国内研究亦证实EuroSCORE同样不适合我国瓣膜病患者[34]。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应用于心瓣膜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在建立专门针对瓣膜病的风险评估模型之前,SinoSCORE是可用于我国瓣膜手术术前风险评估和分层。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回顾性分析我国43家心脏中心2007~2008年共13 353例单纯瓣膜手术成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inoSCORE评分法则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认为在寻找或构建能准确预测我国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的评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35]。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经验认为SinoSCORE对瓣膜手术患者的在院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36]。进入SinoSCORE评分系统的各危险因素,与他们中心利用自身瓣膜外科治疗数据库建立的瓣膜手术风险预测模型公布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7]。SinoSCORE对老年心血管外科患者的围术期评估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38],对数据库共纳入的9 445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比较该组患者术前风险因子与SinoSCORE的来源数据库的术前风险因子的区别。认为SinoSCORE能够很好地预测老年患者接受心血管外科手术后院内死亡,并且有着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回顾性收集2007~2008年期间行单纯CABG手术的201例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应用SinoSCORE模型(包含11个危险因素)预测术后院内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胸部切口感染、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评价其校准度与分辨力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他们认为SinoSCORE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评分与死亡终点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手术并发症的预测,SinoSCORE对胸部切口感染、低心排血量、新发心房颤动、胃肠道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再手术等并发症预测值不高,但对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使用IABP有良好的预测价值[39]。SinoSCOR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医疗单位的心脏外科中心,并与欧洲经典的EuroSCORE模型相比,有着较高的评估准确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可适用于我国的不同区域。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40]报道,2004~2008年,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2 462例成人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者瓣膜手术进入注册登记数据库。比较该组患者与SinoSCORE的来源数据库的术前风险因子的区别。通过计算每例患者的SinoSCORE累计积分,分别评价SinoSCORE对该组患者院内病死率的鉴别度和校准度。结果发现,SinoSCORE可用于预测南方心血管病外科治疗患者术后院内病死率,且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和校准度。证实了SinoSCORE在中国人群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人群。广东血管病心研究所的病人中瓣膜病的发病率较高,SinoSCORE仍具较好的适用性,提示SinoSCORE对瓣膜病患者可能亦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41]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进入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的2 08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中所有患者进行比较,计算每例患者的SinoSCORE累计积分,评价SinoSCORE预测该中心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鉴别度和校准度。结果显示,虽然该中心患者以心瓣膜手术患者为主,但SinoSCORE仍可很好地预测该中心患者心脏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其鉴别度及校准度均可接受。可见,SinoSCORE能很好预测该中心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由于该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其患者来源基本上代表了西南地区患者的特征,因此,他们认为SinoSCORE对中国西南地区成人心脏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虽高估,但仍适用。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EuroSCORE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受到很多专家好评,但由于心外科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以及心外科患者疾病谱和术前风险的不断变化,目前的EuroSCORE评分系统已经难以全面、准确评估当前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风险。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研究在最新临床数据(2007~2008年)的基础上提出了SinoSCORE模型,该模型在中国人群CABG院内病死率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中表现出EuroSCORE更优的准确性。但该模型出现终点事件患者数较少,可能会降低检验效能、产生偏倚,影响预测效果,该模型要基于中国多个省市多中心数据,人群覆盖有限,受到建模人群、建模时间相对严重的局限,进入研究的数据与国际大数据库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目前SinoSCORE在临床应用方面较为复杂,望推出在线版,根据分值预测手术死亡率,成为一个真正简便快捷的“床边工具”,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大样本、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开始了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的心脏中心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系统[1],如:Ontario Province Risscore [2],Cleveland Clinic score [3],initial Parsonnet score [4]和QMMI [5]。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协会层面的大型数据库建立,心脏外科风险评估的研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研究;从几千例的规模发展到几十万例的研究规模。当前规模最大,具有影响力的风险评估体系是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数据库系统[6]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7]。其中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是目前国际上公认评价效果较肯定,应用较广泛的模式之一[7-8]。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收录1995年9月至1999年12月间欧洲8个国家128个外科中心的19 030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并从中分析出68个术前危险因素和29个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并筛选出和病死率有关的17个高危因素[9]。将每个因素对应一个分数赋值,就构成了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的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加法模型)。经过不断的使用论证,发现加法模型对高风险患者可能会低估手术风险,故又通过对数回归计算产生了对数模型(Logistic EuroSCORE)[10],使这些风险因素能预测患者的手术病死率。较以往的评分体系而言,EuroSCORE相对简便且有较高准确性,所以近几年得到了快速推广和普及,并推出了网络在线版、Excel版、Access版、掌上电脑版甚至手机版。使用者只要回答“是”与“否”就可以根据分值预测手术死亡率,成为一个真正简便快捷的“床边工具” [7, 9]。
在我国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率先应用EuroSCORE评分系统并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收集自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9 248例患者,结果显示:国内CABG相关病死率为2.22%,总体病死率为3.27%,而EuroSCORE预测病死率分别为4.21%和5.51%,高于实际死亡率,可见欧洲的EuroSCORE不适用于中国人群,高估CABG的相关病死率[11]。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收集来自全国43家心脏外科中心2007~2008年接受CABG的9 5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建立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本模型确定了包括年龄大于6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慢性肾功能衰竭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1个危险因素,建立了首个心血管外科围术期风险评估模型即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通过后期临床资料验证显示:与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EuroSCORE相比,SinoSCORE能更准确地对国人接受心脏外科治疗的风险进行评估[12]。
1 EuroSCORE和SinoSCORE两个指标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1.1 EuroSCORE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心外科手术风险评估(评分)模型(或系统),初步统计超过15 种之多。例如美国心胸外科学会STS评分[13]、STS模型也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风险预测模型[14-15],美国ACC/AHA评分[16],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SCORE)[17],Parsonnet等建立的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Parsonnet模型、美国心胸外科风险规则、加拿大安大略省风险评分系统(OPR)、英国心血管外科协会风险规则、希金斯评分(Higgins Score)、克里夫兰(Cleveland)危险评分系统(CSC)、CABG合作数据库项目组模式、心脏麻醉风险评估等。这些研究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公认评价效果较肯定应用较广泛的模式之一是EuroSCORE。EuroSCORE风险评估模型一经建立即在欧洲各国、各外科中心、各医疗单位广泛使用,并与以往其它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其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此模型在北美、澳洲、日本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18-19]。同时该模型也被证明可用于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长期病死率、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的预测[20-23]。相对于几种评分体系中,EuroSCORE相对简便而且准确性较高,近几年对其研发较多,并且推出了Excel版、Access版、网络版、掌上电脑版及手机版。研究者还对EuroSCORE作了进一步开发,发现其对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的患者EuroSCOR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Yap等[9]观察6个外科中心8 331例CABG患者,用EuroSCORE系统评价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相对比,最后结论为EuroSCORE分辨力较好即评分和危险度存在良好相关性,但对比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EuroSCORE不适于澳大利亚患者预测手术病死率。Nilsson等[24]还使用EuroSCORE对心脏手术和ICU的费用进行了预测,结论分值14分以上组别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增加。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EuroSCORE还存在一些不足。Kawachi等[25]将EuroSCORE用来预测胸主动脉瘤患者的病死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值为0.82,可以认为EuroSCORE在胸主动脉瘤患者手术风险预测上也有较好的准确性。Peric [26]使用此系统观察243例CABG患者后认为,EuroSCORE无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作用。
EuroSCORE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收集了多家心脏中心的病例并建立了数据库,为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应用EuroSCORE对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46例患者作术前评分,最后认为EuroSCORE能较好地评估心脏术后恶性事件的风险及术后ICU滞留时间[27]。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对310例CABG患者应用EuroSCORE进行评估,他们认为EuroSCORE对CABG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2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采用EuroSCORE评估84例高风险CABG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研究认为EuroSCORE可较好地评估心脏手术风险,对高危患者更敏感[29]。
但随着多中心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分析发现EuroSCORE高估了我国患者的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EuroSCORE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收集自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行CABG的9 248例患者,结果显示:高于实际病死率,可见欧洲的EuroSCORE不适用于中国人群,高估CABG的相关病死率。
1.2 SinoSCORE在国内的应用
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表明,EuroSCORE不能很好地预测我国心血管外科患者的手术风险。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27]收集来自全国43家心脏外科中心2007~2008年接受CABG患者9 564例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建立中国首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SinoSCORE是建立在中国最新的冠状旁路移植手术临床数据的基础上风险评分系统,预测中国患者的院内死亡与术后并发症的能力优于EuroSCORE。SinoSCORE的提出填补了我国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研究空白,并将对我国心血管外科医师的临床决策与心血管手术患者的预后评估起到指导作用。同时,研究比较了logistic EuroSCORE模型和SinoSCORE模型对中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并发现SinoSCORE能很好用于预测OPCAB的手术风险,是因为用于建立此模型的数据中OPCAB手术比例较高,占40%,而EuroSCORE来源于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病例。此外,SinoSCORE是来自于CABG的病例,其用于检测OPCAB病例自然有较好的结果。因此认为,SinoSCORE模型更适合中国人群OPCAB风险预测[30]。国外研究证实EuroSCORE并不适合瓣膜病患者[31-33]。国内研究亦证实EuroSCORE同样不适合我国瓣膜病患者[34]。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应用于心瓣膜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在建立专门针对瓣膜病的风险评估模型之前,SinoSCORE是可用于我国瓣膜手术术前风险评估和分层。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回顾性分析我国43家心脏中心2007~2008年共13 353例单纯瓣膜手术成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inoSCORE评分法则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认为在寻找或构建能准确预测我国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的评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35]。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经验认为SinoSCORE对瓣膜手术患者的在院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36]。进入SinoSCORE评分系统的各危险因素,与他们中心利用自身瓣膜外科治疗数据库建立的瓣膜手术风险预测模型公布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7]。SinoSCORE对老年心血管外科患者的围术期评估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38],对数据库共纳入的9 445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比较该组患者术前风险因子与SinoSCORE的来源数据库的术前风险因子的区别。认为SinoSCORE能够很好地预测老年患者接受心血管外科手术后院内死亡,并且有着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回顾性收集2007~2008年期间行单纯CABG手术的201例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应用SinoSCORE模型(包含11个危险因素)预测术后院内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胸部切口感染、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评价其校准度与分辨力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他们认为SinoSCORE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评分与死亡终点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手术并发症的预测,SinoSCORE对胸部切口感染、低心排血量、新发心房颤动、胃肠道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再手术等并发症预测值不高,但对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使用IABP有良好的预测价值[39]。SinoSCOR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医疗单位的心脏外科中心,并与欧洲经典的EuroSCORE模型相比,有着较高的评估准确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可适用于我国的不同区域。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40]报道,2004~2008年,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2 462例成人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者瓣膜手术进入注册登记数据库。比较该组患者与SinoSCORE的来源数据库的术前风险因子的区别。通过计算每例患者的SinoSCORE累计积分,分别评价SinoSCORE对该组患者院内病死率的鉴别度和校准度。结果发现,SinoSCORE可用于预测南方心血管病外科治疗患者术后院内病死率,且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和校准度。证实了SinoSCORE在中国人群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人群。广东血管病心研究所的病人中瓣膜病的发病率较高,SinoSCORE仍具较好的适用性,提示SinoSCORE对瓣膜病患者可能亦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41]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进入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的2 08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中所有患者进行比较,计算每例患者的SinoSCORE累计积分,评价SinoSCORE预测该中心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鉴别度和校准度。结果显示,虽然该中心患者以心瓣膜手术患者为主,但SinoSCORE仍可很好地预测该中心患者心脏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其鉴别度及校准度均可接受。可见,SinoSCORE能很好预测该中心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由于该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其患者来源基本上代表了西南地区患者的特征,因此,他们认为SinoSCORE对中国西南地区成人心脏手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虽高估,但仍适用。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EuroSCORE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受到很多专家好评,但由于心外科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以及心外科患者疾病谱和术前风险的不断变化,目前的EuroSCORE评分系统已经难以全面、准确评估当前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风险。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研究在最新临床数据(2007~2008年)的基础上提出了SinoSCORE模型,该模型在中国人群CABG院内病死率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中表现出EuroSCORE更优的准确性。但该模型出现终点事件患者数较少,可能会降低检验效能、产生偏倚,影响预测效果,该模型要基于中国多个省市多中心数据,人群覆盖有限,受到建模人群、建模时间相对严重的局限,进入研究的数据与国际大数据库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目前SinoSCORE在临床应用方面较为复杂,望推出在线版,根据分值预测手术死亡率,成为一个真正简便快捷的“床边工具”,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