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肖亦敏, 肖明第, 王连才, 陈昌.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3): 361-363.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99 复制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未经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48 h内死亡率达50% [1]。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材料的改进,其外科治疗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5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作一总结,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5~63(47.2±11.1)岁。按病程分为急性夹层12例,慢性夹层39例。按病因分为马方综合征32例,高血压病19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胸部增强CT、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明确诊断。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高血压病34例,糖尿病15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Sun’s手术29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Sun’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17例,主动脉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Ⅰ期)+Sun’s手术(Ⅱ期)+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Ⅲ期)1例。行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46例。
术中脑保护方法:46例采用中度低温右侧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2例采用中度低温左颈总动脉选择性脑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温经右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双侧脑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温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1例采用单纯深低温脑保护[2]。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320.6±77.3)min,体外循环时间(190.4±63.4)min,心肌阻断时间(123.2±45.1)min,低温停循环时间(28.2±11.1)min,住院时间(13.4±4.2)d。
51例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9%。其中术中死亡1例,该病例在体外循环停机后发现左侧胸腔大量积血,吸净后发现降主动脉活动性出血,无法有效止血,最终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迟发性出血,该患者术后第1 d引流量不多,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随后几天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降至12×109/L,并且伴随纵隔引流管内出血,经二次开胸止血以及输注止血药物等治疗后仍无法控制出血,最后家属要求放弃治疗。
严重并发症除出血外还有截瘫1例,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1例,胸骨哆开1例,内漏2例。
术后随访49例,无失访病例,随访3~48(25.3±1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均复查胸部CT及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随访期间无死亡,本组术后有2例发生内漏。1例62岁女性患者术后3 d出血,纵隔影增宽,CT检查发现术中支架与四分叉血管吻合处有少量造影剂渗漏入假腔,给予降压等治疗3个月后复查CT示内漏消失。另1例为26岁女性患者,于2004年因B型夹层行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后即刻出现支架近心端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A型主动脉夹层,再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术后随访见1例女性患者(26岁)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夹层,并且血管直径逐年增粗(图 1A),出现胸痛、贫血等症状;于2012年10月行Sun’s手术,支架人工血管置入于原介入支架内,术后CT示夹层破口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图 1B);2012年12月患者再次出现胸痛,复查CT示支架远端内膜撕裂形成新的夹层及假性动脉瘤(图 1C);在介入下行全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后CT示胸主动脉内膜破口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图 1D)。

3 讨论
为降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病死率,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手术时机的选择尤其重要。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如果出现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缺血等情况之一,应考虑急诊手术[3];而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易于控制,症状较为轻微,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则考虑择期或限期手术[4]。
本组患者中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出血,其中1例为术中急性出血,考虑为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时支架远端经内膜破口进入假腔,导致外膜撕裂出血[5];另1例死于术后迟发性出血,该患者术后几天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据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症是体外循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为药物免疫介导血小板减少症和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6],可通过血小板计数、HIT抗体等实验室检查确诊[7],通常停用相关药物后可自行恢复,可辅助以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或输注血小板治疗。对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达纳肝素钠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的激活,重组水蛭素可代替肝素进行抗凝[8]。
手术相关并发症中截瘫较为常见[9]。本组1例40岁女性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术后第1 d出现下肢感觉丧失,肌力丧失,肌张力消失。立即行脑脊液引流,1周后感觉渐恢复,2周后肌力渐恢复,2个月后可下床活动。造成截瘫的原因可能为支架植入后降主动脉假腔内血栓迅速形成,引起脊髓供血动脉急性缺血[10]。防治措施包括术中外科仔细止血,避免大量使用止血药,术后在引流不多的情况下尽早使用肝素抗凝以及口服阿司匹林抗凝。一旦发现截瘫,应立即进行脑脊液引流,穿刺部位在L4~L5椎间隙,脑脊液流出后置管,引流并监测脑脊液压力维持在10 mm Hg左右[11]。
内漏是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本组有2例内漏,其中1例支架近端内漏,3个月后内漏消失,1例支架远端内漏再行腔内修复术。因此,Sun’s手术后轻度内漏可自行愈合,严重内漏可介入治疗[12];另外,B型夹层支架植入造成的A型主动脉夹层应手术治疗,可行Sun’s手术[13]。
本组1例35岁女性马方综合征患者出现二尖瓣瓣周漏,对该患者行二尖瓣置换+Bentall+Sun’s手术,二尖瓣为连续缝合,术后第1 d拔除气管内插管,第3 d起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瓣周漏,急诊行二尖瓣再次瓣膜置换术,术后顺利康复[14]。提示马方综合征患者瓣膜置换宜采用间断缝合,防止严重瓣周漏[15]。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未经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48 h内死亡率达50% [1]。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材料的改进,其外科治疗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5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作一总结,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5~63(47.2±11.1)岁。按病程分为急性夹层12例,慢性夹层39例。按病因分为马方综合征32例,高血压病19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胸部增强CT、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明确诊断。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高血压病34例,糖尿病15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Sun’s手术29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Sun’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17例,主动脉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Ⅰ期)+Sun’s手术(Ⅱ期)+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Ⅲ期)1例。行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46例。
术中脑保护方法:46例采用中度低温右侧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2例采用中度低温左颈总动脉选择性脑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温经右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双侧脑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温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1例采用单纯深低温脑保护[2]。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320.6±77.3)min,体外循环时间(190.4±63.4)min,心肌阻断时间(123.2±45.1)min,低温停循环时间(28.2±11.1)min,住院时间(13.4±4.2)d。
51例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9%。其中术中死亡1例,该病例在体外循环停机后发现左侧胸腔大量积血,吸净后发现降主动脉活动性出血,无法有效止血,最终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迟发性出血,该患者术后第1 d引流量不多,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随后几天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降至12×109/L,并且伴随纵隔引流管内出血,经二次开胸止血以及输注止血药物等治疗后仍无法控制出血,最后家属要求放弃治疗。
严重并发症除出血外还有截瘫1例,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1例,胸骨哆开1例,内漏2例。
术后随访49例,无失访病例,随访3~48(25.3±1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均复查胸部CT及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随访期间无死亡,本组术后有2例发生内漏。1例62岁女性患者术后3 d出血,纵隔影增宽,CT检查发现术中支架与四分叉血管吻合处有少量造影剂渗漏入假腔,给予降压等治疗3个月后复查CT示内漏消失。另1例为26岁女性患者,于2004年因B型夹层行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后即刻出现支架近心端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A型主动脉夹层,再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术后随访见1例女性患者(26岁)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夹层,并且血管直径逐年增粗(图 1A),出现胸痛、贫血等症状;于2012年10月行Sun’s手术,支架人工血管置入于原介入支架内,术后CT示夹层破口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图 1B);2012年12月患者再次出现胸痛,复查CT示支架远端内膜撕裂形成新的夹层及假性动脉瘤(图 1C);在介入下行全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后CT示胸主动脉内膜破口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图 1D)。

3 讨论
为降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病死率,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手术时机的选择尤其重要。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如果出现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缺血等情况之一,应考虑急诊手术[3];而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易于控制,症状较为轻微,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则考虑择期或限期手术[4]。
本组患者中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出血,其中1例为术中急性出血,考虑为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时支架远端经内膜破口进入假腔,导致外膜撕裂出血[5];另1例死于术后迟发性出血,该患者术后几天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据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症是体外循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为药物免疫介导血小板减少症和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6],可通过血小板计数、HIT抗体等实验室检查确诊[7],通常停用相关药物后可自行恢复,可辅助以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或输注血小板治疗。对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达纳肝素钠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的激活,重组水蛭素可代替肝素进行抗凝[8]。
手术相关并发症中截瘫较为常见[9]。本组1例40岁女性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术后第1 d出现下肢感觉丧失,肌力丧失,肌张力消失。立即行脑脊液引流,1周后感觉渐恢复,2周后肌力渐恢复,2个月后可下床活动。造成截瘫的原因可能为支架植入后降主动脉假腔内血栓迅速形成,引起脊髓供血动脉急性缺血[10]。防治措施包括术中外科仔细止血,避免大量使用止血药,术后在引流不多的情况下尽早使用肝素抗凝以及口服阿司匹林抗凝。一旦发现截瘫,应立即进行脑脊液引流,穿刺部位在L4~L5椎间隙,脑脊液流出后置管,引流并监测脑脊液压力维持在10 mm Hg左右[11]。
内漏是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本组有2例内漏,其中1例支架近端内漏,3个月后内漏消失,1例支架远端内漏再行腔内修复术。因此,Sun’s手术后轻度内漏可自行愈合,严重内漏可介入治疗[12];另外,B型夹层支架植入造成的A型主动脉夹层应手术治疗,可行Sun’s手术[13]。
本组1例35岁女性马方综合征患者出现二尖瓣瓣周漏,对该患者行二尖瓣置换+Bentall+Sun’s手术,二尖瓣为连续缝合,术后第1 d拔除气管内插管,第3 d起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瓣周漏,急诊行二尖瓣再次瓣膜置换术,术后顺利康复[14]。提示马方综合征患者瓣膜置换宜采用间断缝合,防止严重瓣周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