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帆, 于洋, 李京倖, 李海涛, 高铭鑫, 戴龙圣, 白辰, 王家阳, 顾承雄. 使用不同移植物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3): 225-229. doi: 10.7507/1007-4848.20150063 复制
目前对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i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然而,有12%~30%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呈弥漫性粥样硬化,尤其是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病变。这类患者行PTCA和CABG效果均不理想,极易再堵塞造成围术期心肌梗塞,终点事件增加[1]。在既往的外科手术中,对于此类患者通常是强行吻合或放弃。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无合适的靶冠状动脉来实施常规血管重建术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elective coronary venous bypass grafting,SCVBG),SCVBG即将桥血管和与病变冠状动脉伴行的冠状静脉建立连接,使动脉血经冠状静脉逆行性灌注心肌,从而改善心肌缺血[2-3]。目前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实施SCVBG,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4]。然而在我们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使用乳内动脉替代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也能在术后短期获得较好的心肌灌注率[5-7]。但是两种术式的中远期通畅性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
为了比较使用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的疗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桥血管行SCVBG后的桥血管及心中静脉中远期通畅率和生存率,从而为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术前患者于活动甚至休息时胸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憋闷或疼痛。心电图示:所有患者均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呈现QS改变,并伴有明显的ST-T改变。患者右冠状动脉均呈弥漫性狭窄,直径 < 1 mm,长度 > 20 mm。血管B超检查显示:乳内动脉血流通畅,血管直径 > 2 mm,且左锁骨下动脉无狭窄。
患者按照桥血管的不同,分为2组:大隐静脉桥组为术中使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的患者,共54例;乳内动脉桥组为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的患者,共21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其中大隐静脉桥组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发出乳内动脉的起点和其末梢分支间获取左乳内动脉,并清除乳内动脉周围组织,以确保其有足够的长度(18~25 cm)。将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行端侧吻合。将先前取好的大隐静脉序贯吻合于对角支和回旋支(钝缘支和左心室后支);然后采用6-0 Prolene线阻断心中静脉近心末端,阻止血液按照正常途径向冠状窦回流;最后,用7-0 Prolene线将大隐静脉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伴行的心中静脉行端侧吻合。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发出乳内动脉的起点和其末梢分支间获取两侧乳内动脉。清除乳内动脉周围组织后将已经游离的右乳内动脉与左乳内动脉行“Y”形吻合。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右乳内动脉序贯吻合于对角支和回旋支(钝缘支和左心室后支);并用大隐静脉桥组类似的方法将右乳内动脉与心中静脉行端侧吻合。待吻合完毕、循环稳定后,使用Veri Q血流量仪测量移植血管的血流量。
1.2.2 随访
2013年11月对既往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患者近期心绞痛复发率(根据患者心绞痛复发主诉与心电图ST段改变综合判定),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等结果,所得数据进行汇总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连续性变量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生存率比较
2003~2012年共行大隐静脉桥SCVBG患者共54例,其中2003年17例,术后第1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第4年1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第5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第10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2004年3例,术后第1年1例心源性死亡;2005年1例,无死亡;2007年4例,无死亡;2008年2例,无死亡;2009年3例,术后第2年1例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心肌梗死;2010年5例,术后第1年1例死于肺纤维化,术后第3年1例死亡原因不明;2011年17例无死亡;2012年2例,无死亡。该组患者总的生存率为83.3%。
从2005~2012年共进行乳内动脉桥SCVBG患者21例,其中2005年3例,2006年5例,2007年4例,2008年3例,2010年1例,2011年3例,2012年2例,均无死亡。该组患者总的生存率为100%。乳内动脉组患者较大隐静脉组患者有明显的优势趋势。但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图 1)。

2.2 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比较
随访患者以复查冠状动脉CTA的结果来评判桥血管和心中静脉的通畅率。随访患者中大隐静脉桥组共有39例患者进行了CTA复查,乳内动脉桥组共有18例患者进行了CTA复查。1例患者在行大隐静脉桥SCVBG术后第6年的CTA结果可看到大隐静脉桥至对角支吻合口处保持通畅,至左心室后支吻合口处保持通畅,但至心中静脉吻合口处发生了明显的闭塞,该段无明显显影,心中静脉无明显显影(图 2)。而另1例患者行乳内动脉桥SCVBG术后第6年CTA结果显示乳内动脉桥至各患者分支靶血管吻合口处均保持通畅,尤其是心中静脉可以看到明显的显影。

注:A为大隐静脉桥行SCVBG术后第6年的冠状动脉CTA心脏侧后位图;B为乳内动脉桥行SCVBG术后第6年的冠状动脉CTA心脏侧后位图。SVG为大隐静脉;LIMA为左乳内动脉;RIMA为右乳内动脉;LAD为左前降支;Di为对角支;OM为钝缘支;Plv为左心室后支;MCV为心中静脉
两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表 2)。

2.3 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功能结果
患者心绞痛的复发率和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增加,LVEDD值较术前明显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3)。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大隐静脉桥组患者。但两组患者10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样本量有限而导致。患者CTA结果显示39例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了狭窄和闭塞,而18例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保持通畅。同时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冠心病患者中有12%~30%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硬化,这类患者行PTCA和CABG的效果均不理想,极易再堵塞造成围术期心肌梗塞,终点事件增加[1]。既往文献报道,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分子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8-11]。自上世纪70年代SCVBG的概念提出以来,即CVBG仅对部分缺血心肌的冠状静脉进行动脉化,而其余心肌静脉仍然保持正常血液回流[2-3]。该手术一直采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供应心中静脉,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但在远期随访中发现,冠状静脉存在较高的闭塞率,因此该疗法仍然存在争议[4, 12]。既往关于CABG桥血管选择的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乳内动脉桥的远期(5年以上)通畅率要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13-14]。据此经验,我们创新性地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并通过分析心肌灌注的情况发现使用乳内动脉桥可以使术后近期(1年以内)保持心中静脉的通畅,并且可以保证较高心肌灌注率[5-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进行SCVBG患者的中远期(1~10年)随访发现,生存并配合患者CTA复查的39例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了明显的狭窄和闭塞,而18例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保持通畅。说明了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行SCVBG,可以保证患者心肌的长期灌注。
两组患者心中静脉的通畅率的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桥血管引起心中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心中静脉动脉化重塑的影响程度不同。静脉动脉化重塑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内膜增生,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血管各层平滑肌细胞增多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增多等[15]。影响静脉血管重塑的因素包括:(1)血流环境的变化对于血管内皮受损的程度;(2)单核巨噬细胞的招募引起血管炎症反应程度;(3)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程度等[16]。血管重塑过程处于一个平衡稳态中,如果能够保持影响血管重塑因素的缓慢持续变化,那么血管就可以逐渐适应血流环境的变化,并保持长期通畅。一旦某一血管事件反应过度,则会引起血管快速阻塞。既往的研究认为,大隐静脉桥SCVBG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状静脉系统接受大隐静脉桥给予的体循环高压力及高流量急剧环境变化的刺激发生静脉血管重塑,导致冠状静脉内膜增厚甚至闭塞,以及冠状静脉无法转流过多的流量,导致心肌出血、水肿[17]。
对于心中静脉来说,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两者是不同的。(1)大隐静脉桥和乳内动脉桥的供血来源位置不同:大隐静脉桥直接与升主动脉根部相接,血压较大,血液流速较大;而乳内动脉桥由锁骨下动脉发出,血压相对大隐静脉桥较小,血液流速小。(2)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管壁结构不同:大隐静脉中层较薄,对于血流量调节能力差;而乳内动脉中层主要由弹力纤维和大量平滑肌组成,可自主调节血流量,同时乳内动脉内膜结构完整致密,很少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18-19]。(3)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分泌能力不同:与大隐静脉相比,乳内动脉可以释放大量的血管扩张因子,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前列腺素I2(PGI2)等,具有较强的抗血栓能力[20-21]。这两种桥血管的不同,可能是引起心中静脉通畅性不同的起始因素。
我们在随访中发现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狭窄和闭塞,则说明该组患者右心心肌仍然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右冠状动脉系统堵塞会增加较依赖右冠状动脉进行心肌灌注患者的死亡率,同时由于右冠状动脉系统主要支持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一旦堵塞,容易造成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死亡。这也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隐静脉桥组患者死亡的发生大多发生于术后早中期(1~5年内)的结果相一致。
另外,由于样本量有限,也限制了一些统计学指标的表达,如:我们绘制的生存曲线显示到乳内动脉组较大隐静脉组有较高的生存率和生存曲线走势,基于样本量的问题却未能表达出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将会在今后纳入相对更多的样本后做出更为全面的回顾性研究。
综上所述,双乳内动脉桥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术相较于大隐静脉桥有着明显的中远期通畅性优势,可以更为持久地改善右冠状动脉系统所供应的心肌灌注,从而为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手段。
目前对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i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然而,有12%~30%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呈弥漫性粥样硬化,尤其是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病变。这类患者行PTCA和CABG效果均不理想,极易再堵塞造成围术期心肌梗塞,终点事件增加[1]。在既往的外科手术中,对于此类患者通常是强行吻合或放弃。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无合适的靶冠状动脉来实施常规血管重建术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elective coronary venous bypass grafting,SCVBG),SCVBG即将桥血管和与病变冠状动脉伴行的冠状静脉建立连接,使动脉血经冠状静脉逆行性灌注心肌,从而改善心肌缺血[2-3]。目前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实施SCVBG,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4]。然而在我们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使用乳内动脉替代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也能在术后短期获得较好的心肌灌注率[5-7]。但是两种术式的中远期通畅性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
为了比较使用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的疗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桥血管行SCVBG后的桥血管及心中静脉中远期通畅率和生存率,从而为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术前患者于活动甚至休息时胸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憋闷或疼痛。心电图示:所有患者均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呈现QS改变,并伴有明显的ST-T改变。患者右冠状动脉均呈弥漫性狭窄,直径 < 1 mm,长度 > 20 mm。血管B超检查显示:乳内动脉血流通畅,血管直径 > 2 mm,且左锁骨下动脉无狭窄。
患者按照桥血管的不同,分为2组:大隐静脉桥组为术中使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的患者,共54例;乳内动脉桥组为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的患者,共21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其中大隐静脉桥组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发出乳内动脉的起点和其末梢分支间获取左乳内动脉,并清除乳内动脉周围组织,以确保其有足够的长度(18~25 cm)。将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行端侧吻合。将先前取好的大隐静脉序贯吻合于对角支和回旋支(钝缘支和左心室后支);然后采用6-0 Prolene线阻断心中静脉近心末端,阻止血液按照正常途径向冠状窦回流;最后,用7-0 Prolene线将大隐静脉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伴行的心中静脉行端侧吻合。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发出乳内动脉的起点和其末梢分支间获取两侧乳内动脉。清除乳内动脉周围组织后将已经游离的右乳内动脉与左乳内动脉行“Y”形吻合。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右乳内动脉序贯吻合于对角支和回旋支(钝缘支和左心室后支);并用大隐静脉桥组类似的方法将右乳内动脉与心中静脉行端侧吻合。待吻合完毕、循环稳定后,使用Veri Q血流量仪测量移植血管的血流量。
1.2.2 随访
2013年11月对既往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患者近期心绞痛复发率(根据患者心绞痛复发主诉与心电图ST段改变综合判定),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等结果,所得数据进行汇总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连续性变量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生存率比较
2003~2012年共行大隐静脉桥SCVBG患者共54例,其中2003年17例,术后第1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第4年1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第5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第10年1例死于心肌梗死;2004年3例,术后第1年1例心源性死亡;2005年1例,无死亡;2007年4例,无死亡;2008年2例,无死亡;2009年3例,术后第2年1例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心肌梗死;2010年5例,术后第1年1例死于肺纤维化,术后第3年1例死亡原因不明;2011年17例无死亡;2012年2例,无死亡。该组患者总的生存率为83.3%。
从2005~2012年共进行乳内动脉桥SCVBG患者21例,其中2005年3例,2006年5例,2007年4例,2008年3例,2010年1例,2011年3例,2012年2例,均无死亡。该组患者总的生存率为100%。乳内动脉组患者较大隐静脉组患者有明显的优势趋势。但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图 1)。

2.2 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比较
随访患者以复查冠状动脉CTA的结果来评判桥血管和心中静脉的通畅率。随访患者中大隐静脉桥组共有39例患者进行了CTA复查,乳内动脉桥组共有18例患者进行了CTA复查。1例患者在行大隐静脉桥SCVBG术后第6年的CTA结果可看到大隐静脉桥至对角支吻合口处保持通畅,至左心室后支吻合口处保持通畅,但至心中静脉吻合口处发生了明显的闭塞,该段无明显显影,心中静脉无明显显影(图 2)。而另1例患者行乳内动脉桥SCVBG术后第6年CTA结果显示乳内动脉桥至各患者分支靶血管吻合口处均保持通畅,尤其是心中静脉可以看到明显的显影。

注:A为大隐静脉桥行SCVBG术后第6年的冠状动脉CTA心脏侧后位图;B为乳内动脉桥行SCVBG术后第6年的冠状动脉CTA心脏侧后位图。SVG为大隐静脉;LIMA为左乳内动脉;RIMA为右乳内动脉;LAD为左前降支;Di为对角支;OM为钝缘支;Plv为左心室后支;MCV为心中静脉
两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表 2)。

2.3 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功能结果
患者心绞痛的复发率和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增加,LVEDD值较术前明显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3)。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大隐静脉桥组患者。但两组患者10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样本量有限而导致。患者CTA结果显示39例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了狭窄和闭塞,而18例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保持通畅。同时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冠心病患者中有12%~30%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硬化,这类患者行PTCA和CABG的效果均不理想,极易再堵塞造成围术期心肌梗塞,终点事件增加[1]。既往文献报道,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分子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8-11]。自上世纪70年代SCVBG的概念提出以来,即CVBG仅对部分缺血心肌的冠状静脉进行动脉化,而其余心肌静脉仍然保持正常血液回流[2-3]。该手术一直采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供应心中静脉,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但在远期随访中发现,冠状静脉存在较高的闭塞率,因此该疗法仍然存在争议[4, 12]。既往关于CABG桥血管选择的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乳内动脉桥的远期(5年以上)通畅率要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13-14]。据此经验,我们创新性地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SCVBG,并通过分析心肌灌注的情况发现使用乳内动脉桥可以使术后近期(1年以内)保持心中静脉的通畅,并且可以保证较高心肌灌注率[5-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进行SCVBG患者的中远期(1~10年)随访发现,生存并配合患者CTA复查的39例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了明显的狭窄和闭塞,而18例乳内动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保持通畅。说明了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行SCVBG,可以保证患者心肌的长期灌注。
两组患者心中静脉的通畅率的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桥血管引起心中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心中静脉动脉化重塑的影响程度不同。静脉动脉化重塑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内膜增生,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血管各层平滑肌细胞增多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增多等[15]。影响静脉血管重塑的因素包括:(1)血流环境的变化对于血管内皮受损的程度;(2)单核巨噬细胞的招募引起血管炎症反应程度;(3)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程度等[16]。血管重塑过程处于一个平衡稳态中,如果能够保持影响血管重塑因素的缓慢持续变化,那么血管就可以逐渐适应血流环境的变化,并保持长期通畅。一旦某一血管事件反应过度,则会引起血管快速阻塞。既往的研究认为,大隐静脉桥SCVBG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状静脉系统接受大隐静脉桥给予的体循环高压力及高流量急剧环境变化的刺激发生静脉血管重塑,导致冠状静脉内膜增厚甚至闭塞,以及冠状静脉无法转流过多的流量,导致心肌出血、水肿[17]。
对于心中静脉来说,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两者是不同的。(1)大隐静脉桥和乳内动脉桥的供血来源位置不同:大隐静脉桥直接与升主动脉根部相接,血压较大,血液流速较大;而乳内动脉桥由锁骨下动脉发出,血压相对大隐静脉桥较小,血液流速小。(2)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管壁结构不同:大隐静脉中层较薄,对于血流量调节能力差;而乳内动脉中层主要由弹力纤维和大量平滑肌组成,可自主调节血流量,同时乳内动脉内膜结构完整致密,很少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18-19]。(3)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分泌能力不同:与大隐静脉相比,乳内动脉可以释放大量的血管扩张因子,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前列腺素I2(PGI2)等,具有较强的抗血栓能力[20-21]。这两种桥血管的不同,可能是引起心中静脉通畅性不同的起始因素。
我们在随访中发现大隐静脉桥组患者的心中静脉均发生狭窄和闭塞,则说明该组患者右心心肌仍然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右冠状动脉系统堵塞会增加较依赖右冠状动脉进行心肌灌注患者的死亡率,同时由于右冠状动脉系统主要支持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一旦堵塞,容易造成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死亡。这也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隐静脉桥组患者死亡的发生大多发生于术后早中期(1~5年内)的结果相一致。
另外,由于样本量有限,也限制了一些统计学指标的表达,如:我们绘制的生存曲线显示到乳内动脉组较大隐静脉组有较高的生存率和生存曲线走势,基于样本量的问题却未能表达出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将会在今后纳入相对更多的样本后做出更为全面的回顾性研究。
综上所述,双乳内动脉桥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术相较于大隐静脉桥有着明显的中远期通畅性优势,可以更为持久地改善右冠状动脉系统所供应的心肌灌注,从而为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