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金晶, 华正东, 陶凉. 牛心包主动脉瓣叶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6): 526-530. doi: 10.7507/1007-4848.20150135 复制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病率约为1%~2%[1]。大部分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均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自2004年开始采用牛心包置换主动脉瓣叶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其中共有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79例。本文总结牛心包置换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瓣叶治疗的经验,以提高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定义为:主动脉瓣1个或2个瓣交界融合并发育不良,交界位置低于正常水平。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定义为: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超过瓣环基底部直径,升主动脉扩张但直径<4.5 cm。本研究排除只存在2个主动脉瓣交界特征者,排除其他瓣膜疾病需要同期处理者。全组共有男60例、女19例,年龄12~78(38±14)岁。其中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合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12例。合并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升主动脉平均直径为4.1 cm。所有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分为0~3级:①0级为没有反流或轻微反流;②1级为轻度反流;③2级为中度反流;④3级为重度反流。本组患者术前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为3级。术前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手术方案并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牛心包材料来源于佰仁思公司。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1次经胸超声心动图,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记录资料为:(1)患者性别、年龄;(2)心功能分级;(3)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直径;(4)术前、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反流严重程度、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主动脉瓣重建后对合缘高度以及术后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跨主动脉瓣峰压差及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5)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是否有牛心包瓣叶僵硬、钙化等结构性衰败现象。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标准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以及腔房管插管,右上肺静脉放置左心引流管,25~28℃中低温,直接从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含钾的冷血心脏停搏液保护心肌。手术方法:显露并切除所有主动脉瓣叶,剔除瓣叶融合处增生或钙化组织。用测瓣环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以该直径作为标准。裁剪牛心包材料为三叶主动脉瓣形状。游离缘总长度为窦管交界周长,每个瓣叶游离缘长度为总长的1/3或根据瓣窦大小不同适当调整。瓣叶高度为窦管交界半径1.5倍。以4/0 Prolene线缝合牛心包瓣叶于主动脉瓣环位置,交界处悬吊于主动脉外壁打结固定(图 1)。若合并主动脉窦管交界以及升主动脉扩张,则以瓣环基底部直径作为裁剪牛心包瓣叶标准。先做升主动脉前壁的纵行切口,至窦管交界水平再做一平行于窦管交界的切口。主动脉瓣叶置换完成后,以主动脉瓣环基底部直径为标准,梭形剪去部分升主动脉前壁。以4/0 Prolene线缝合主动脉切口,缩小并固定窦管交界直径,同时也缩小了升主动脉直径(图 2)。


注:A:升主动脉瘤样扩张;B:升主动脉成形切口;C:切除升主动脉壁后缝合的形态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由SPSS 17.0软件包执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临床早期结果
手术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60~102(86±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6(40±11)min。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其中0级64例,1级15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mm Hg。存在升主动脉扩张者窦管交界直径为2.6 cm,窦管交界形态恢复。所有患者术后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62 cm。全组均于15 d内顺利出院,无不良症状,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反流无明显变化。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直径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无需口服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最后一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末次随访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术前、术后窦管交界直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血栓栓塞。随访中置换的牛心包瓣叶运动良好,未见瓣叶钙化、僵硬等结构性衰败现象。
3 讨论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2%。男女比例约为4∶1[1-3]。大多数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在成年以前没有症状,不知道自己存在主动脉瓣畸形。但随着瓣膜功能恶化,逐渐出现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或感染性心内膜炎,从而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大部分患者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需要外科手术干预[4]。据统计[5]西方人群中,15岁以上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约有50%患者存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在人群中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数量非常多。本研究仅收集了单纯主动脉瓣严重反流患者,并且该部分患者同意采用牛心包置换瓣叶的手术方式。实际上,还有许多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狭窄的患者选择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未能包括在该研究中。事实上,在本中心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进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数量远远高于本研究收集的患者数量。
主动脉瓣置换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临床处理主动脉瓣膜疾病的金标准。但是,主动脉瓣置换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血栓、出血、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结构性退化,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6-10]。主动脉瓣成形术虽然居于辅助地位,但技术方法不断丰富,手术效果不断提高,对于年轻患者、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及不能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主动脉瓣成形术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11-13]。研究[14]显示,正常三叶主动脉瓣结构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后5年、10年免于再手术率分别为97%、93%。长期免于瓣膜相关并发症优于标准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因而,主动脉瓣成形术值得开展。但最近有研究[15-16]显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行瓣膜成形术的长期随访效果不佳,10年免于再手术率仅为57%。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选择主动脉瓣成形术必须谨慎。我院通常不考虑对二瓣化主动脉瓣进行修复,因为修复后血流动力学不理想,这也可能是主动脉瓣二瓣化行成形术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我院采用的牛心包主动脉瓣置换术保留了正常主动脉瓣环的形态及功能。虽然没有保留主动脉瓣叶,但采用了牛心包材料,自2004年使用至今,采用牛心包置换部分或三瓣叶患者共400余例,术后均未抗凝,未发现术后血栓事件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牛心包主动脉瓣置换术具有类似于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优点,具有不需要抗凝、不易发生感染的优势。并且,所有二瓣化病例均采取三叶瓣置换术,术后血流动力学良好,跨瓣压差小。本研究中,术后没有血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事件发生,平均跨瓣压差为12.4 mm Hg,均体现了该方法不需要抗凝、不易发生感染以及血流动力学良好的优势。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患者,不仅瓣膜容易出现异常,而且会更早地出现主动脉扩张。研究[17-18]显示其与主动脉壁异常有关,因而,容易并发升主动脉瘤和夹层。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升主动脉直径超过4.5 cm,主动脉瓣需要处理的患者,建议一并处理主动脉[1, 19-20]。本研究排除了升主动脉直径>4.5 cm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手术方式,我院常规采用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术或Bentall术。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扩张,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本研究采用升主动脉及窦管交界成形术的方法,既能稳固瓣叶置换后窦管交界直径,提高瓣叶置换术效果,又能达到减小升主动脉直径的目的。随访显示,术前升主动脉扩张者,术后窦管交界形态恢复,窦管交界直径明显减小;并且中期随访显示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直径保持稳定,未再次扩张。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者几乎都存在瓣窦不对称,分布不均,并且某一个瓣交界位置偏低。本研究中,设计牛心包瓣叶的关键是测量好窦管交界的直径(若窦管交界扩张,则以主动脉瓣环基底部直径为标准,并将窦管交界的直径缩小至瓣环基底部直径大小)。三个瓣叶游离缘的长度之和要与窦管交界周长相等,每个瓣叶游离缘的长度可以平均分配,也可根据瓣窦大小适当调整。对于窦管交界成形术,窦管交界的大小是以瓣环基底部大小作为标准,多余的升主动脉壁做纵向切除,缝合升主动脉切口后自然就缩小了窦管交界的直径,并且起到了固定窦管交界大小的作用。对于部分患者,有一些情况下不适合进行牛心包三叶瓣置换。对于仅仅只有两个瓣叶交界,没有交界融合的患者,需要重新设定瓣环,而不是缝合在自身瓣环上,否则很容易出现组织撕裂,导致瓣周漏发生;对于冠状动脉开口位于窦管交界水平,且窦管交界扩张需要处理者,因为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影响到窦管交界的缩小和固定,所以也不宜行牛心包三瓣叶置换术。遇到这些情况,通常应放弃行牛心包瓣叶置换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具有重要作用,术前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因、反流程度以及有无窦管交界和升主动脉扩张等;术后可以帮助判断瓣膜精确的反流程度,对合缘的高度,反流原因等。对主动脉瓣叶置换或者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1]。文献[22-23]提示,对合缘高度<4 mm,将预示着不良的主动脉瓣成形术效果。通过本研究的设计方案,患者术后以及随访时平均对合缘高度均在4 mm以上,并且经过中期随访,反流程度没有明显增加。说明本研究方案是可取的。并且对窦管交界和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采用窦管交界固定的方法,稳定了窦管交界的直径,避免将来主动脉窦管交界扩张所导致的主动脉瓣反流加重。
牛心包材料的钙化将是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远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24]报道采用牛心包置换主动脉瓣16年的经验,患者平均年龄30岁,结果显示10年及16年免于瓣膜结构衰败率分别为78%、55%,牛心包的耐久性至少不低于在老年患者中所使用的生物瓣膜。本研究所使用的牛心包是用来生产牛心包生物瓣膜的材料,采取了特殊的抗钙化处理方法,远期抗钙化能力可能会优于前述研究所采用的牛心包。本研究中最早接受手术的患者已随访超过5年,随访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瓣叶运动仍然良好,没有出现钙化、僵硬等瓣膜结构性衰败现象。由此可见,该材料的耐久性良好。当然,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牛心包材料的远期效果。本研究病例数量不多,且随访时间不够长,这是本研究的缺陷。因此将继续扩充病例数,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明确这种方法的远期疗效。
综上,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病率约为1%~2%[1]。大部分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均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自2004年开始采用牛心包置换主动脉瓣叶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其中共有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79例。本文总结牛心包置换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瓣叶治疗的经验,以提高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定义为:主动脉瓣1个或2个瓣交界融合并发育不良,交界位置低于正常水平。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定义为: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超过瓣环基底部直径,升主动脉扩张但直径<4.5 cm。本研究排除只存在2个主动脉瓣交界特征者,排除其他瓣膜疾病需要同期处理者。全组共有男60例、女19例,年龄12~78(38±14)岁。其中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合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12例。合并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升主动脉平均直径为4.1 cm。所有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分为0~3级:①0级为没有反流或轻微反流;②1级为轻度反流;③2级为中度反流;④3级为重度反流。本组患者术前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为3级。术前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手术方案并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牛心包材料来源于佰仁思公司。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1次经胸超声心动图,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记录资料为:(1)患者性别、年龄;(2)心功能分级;(3)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直径;(4)术前、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反流严重程度、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主动脉瓣重建后对合缘高度以及术后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跨主动脉瓣峰压差及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5)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是否有牛心包瓣叶僵硬、钙化等结构性衰败现象。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标准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以及腔房管插管,右上肺静脉放置左心引流管,25~28℃中低温,直接从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含钾的冷血心脏停搏液保护心肌。手术方法:显露并切除所有主动脉瓣叶,剔除瓣叶融合处增生或钙化组织。用测瓣环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以该直径作为标准。裁剪牛心包材料为三叶主动脉瓣形状。游离缘总长度为窦管交界周长,每个瓣叶游离缘长度为总长的1/3或根据瓣窦大小不同适当调整。瓣叶高度为窦管交界半径1.5倍。以4/0 Prolene线缝合牛心包瓣叶于主动脉瓣环位置,交界处悬吊于主动脉外壁打结固定(图 1)。若合并主动脉窦管交界以及升主动脉扩张,则以瓣环基底部直径作为裁剪牛心包瓣叶标准。先做升主动脉前壁的纵行切口,至窦管交界水平再做一平行于窦管交界的切口。主动脉瓣叶置换完成后,以主动脉瓣环基底部直径为标准,梭形剪去部分升主动脉前壁。以4/0 Prolene线缝合主动脉切口,缩小并固定窦管交界直径,同时也缩小了升主动脉直径(图 2)。


注:A:升主动脉瘤样扩张;B:升主动脉成形切口;C:切除升主动脉壁后缝合的形态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由SPSS 17.0软件包执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临床早期结果
手术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60~102(86±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6(40±11)min。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其中0级64例,1级15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mm Hg。存在升主动脉扩张者窦管交界直径为2.6 cm,窦管交界形态恢复。所有患者术后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62 cm。全组均于15 d内顺利出院,无不良症状,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反流无明显变化。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直径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无需口服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最后一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末次随访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术前、术后窦管交界直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血栓栓塞。随访中置换的牛心包瓣叶运动良好,未见瓣叶钙化、僵硬等结构性衰败现象。
3 讨论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2%。男女比例约为4∶1[1-3]。大多数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在成年以前没有症状,不知道自己存在主动脉瓣畸形。但随着瓣膜功能恶化,逐渐出现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或感染性心内膜炎,从而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大部分患者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需要外科手术干预[4]。据统计[5]西方人群中,15岁以上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约有50%患者存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在人群中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数量非常多。本研究仅收集了单纯主动脉瓣严重反流患者,并且该部分患者同意采用牛心包置换瓣叶的手术方式。实际上,还有许多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狭窄的患者选择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未能包括在该研究中。事实上,在本中心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进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数量远远高于本研究收集的患者数量。
主动脉瓣置换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临床处理主动脉瓣膜疾病的金标准。但是,主动脉瓣置换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血栓、出血、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结构性退化,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6-10]。主动脉瓣成形术虽然居于辅助地位,但技术方法不断丰富,手术效果不断提高,对于年轻患者、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及不能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主动脉瓣成形术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11-13]。研究[14]显示,正常三叶主动脉瓣结构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后5年、10年免于再手术率分别为97%、93%。长期免于瓣膜相关并发症优于标准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因而,主动脉瓣成形术值得开展。但最近有研究[15-16]显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行瓣膜成形术的长期随访效果不佳,10年免于再手术率仅为57%。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选择主动脉瓣成形术必须谨慎。我院通常不考虑对二瓣化主动脉瓣进行修复,因为修复后血流动力学不理想,这也可能是主动脉瓣二瓣化行成形术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我院采用的牛心包主动脉瓣置换术保留了正常主动脉瓣环的形态及功能。虽然没有保留主动脉瓣叶,但采用了牛心包材料,自2004年使用至今,采用牛心包置换部分或三瓣叶患者共400余例,术后均未抗凝,未发现术后血栓事件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牛心包主动脉瓣置换术具有类似于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优点,具有不需要抗凝、不易发生感染的优势。并且,所有二瓣化病例均采取三叶瓣置换术,术后血流动力学良好,跨瓣压差小。本研究中,术后没有血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事件发生,平均跨瓣压差为12.4 mm Hg,均体现了该方法不需要抗凝、不易发生感染以及血流动力学良好的优势。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患者,不仅瓣膜容易出现异常,而且会更早地出现主动脉扩张。研究[17-18]显示其与主动脉壁异常有关,因而,容易并发升主动脉瘤和夹层。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升主动脉直径超过4.5 cm,主动脉瓣需要处理的患者,建议一并处理主动脉[1, 19-20]。本研究排除了升主动脉直径>4.5 cm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手术方式,我院常规采用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术或Bentall术。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扩张,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本研究采用升主动脉及窦管交界成形术的方法,既能稳固瓣叶置换后窦管交界直径,提高瓣叶置换术效果,又能达到减小升主动脉直径的目的。随访显示,术前升主动脉扩张者,术后窦管交界形态恢复,窦管交界直径明显减小;并且中期随访显示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直径保持稳定,未再次扩张。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者几乎都存在瓣窦不对称,分布不均,并且某一个瓣交界位置偏低。本研究中,设计牛心包瓣叶的关键是测量好窦管交界的直径(若窦管交界扩张,则以主动脉瓣环基底部直径为标准,并将窦管交界的直径缩小至瓣环基底部直径大小)。三个瓣叶游离缘的长度之和要与窦管交界周长相等,每个瓣叶游离缘的长度可以平均分配,也可根据瓣窦大小适当调整。对于窦管交界成形术,窦管交界的大小是以瓣环基底部大小作为标准,多余的升主动脉壁做纵向切除,缝合升主动脉切口后自然就缩小了窦管交界的直径,并且起到了固定窦管交界大小的作用。对于部分患者,有一些情况下不适合进行牛心包三叶瓣置换。对于仅仅只有两个瓣叶交界,没有交界融合的患者,需要重新设定瓣环,而不是缝合在自身瓣环上,否则很容易出现组织撕裂,导致瓣周漏发生;对于冠状动脉开口位于窦管交界水平,且窦管交界扩张需要处理者,因为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影响到窦管交界的缩小和固定,所以也不宜行牛心包三瓣叶置换术。遇到这些情况,通常应放弃行牛心包瓣叶置换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具有重要作用,术前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因、反流程度以及有无窦管交界和升主动脉扩张等;术后可以帮助判断瓣膜精确的反流程度,对合缘的高度,反流原因等。对主动脉瓣叶置换或者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1]。文献[22-23]提示,对合缘高度<4 mm,将预示着不良的主动脉瓣成形术效果。通过本研究的设计方案,患者术后以及随访时平均对合缘高度均在4 mm以上,并且经过中期随访,反流程度没有明显增加。说明本研究方案是可取的。并且对窦管交界和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采用窦管交界固定的方法,稳定了窦管交界的直径,避免将来主动脉窦管交界扩张所导致的主动脉瓣反流加重。
牛心包材料的钙化将是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远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24]报道采用牛心包置换主动脉瓣16年的经验,患者平均年龄30岁,结果显示10年及16年免于瓣膜结构衰败率分别为78%、55%,牛心包的耐久性至少不低于在老年患者中所使用的生物瓣膜。本研究所使用的牛心包是用来生产牛心包生物瓣膜的材料,采取了特殊的抗钙化处理方法,远期抗钙化能力可能会优于前述研究所采用的牛心包。本研究中最早接受手术的患者已随访超过5年,随访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瓣叶运动仍然良好,没有出现钙化、僵硬等瓣膜结构性衰败现象。由此可见,该材料的耐久性良好。当然,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牛心包材料的远期效果。本研究病例数量不多,且随访时间不够长,这是本研究的缺陷。因此将继续扩充病例数,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明确这种方法的远期疗效。
综上,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