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予雄, 何少茹, 钟敏泉, 粱穗新, 孙跃玉, 陈寄梅, 庄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8): 734-738. doi: 10.7507/1007-4848.20150184 复制
乳糜胸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胸导管或胸腔内淋巴管破裂或阻塞导致淋巴液(乳糜)在胸腔异常积聚,大量或持续的淋巴液丢失,可引起严重的呼吸、营养、电解质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本病多发生于复杂CHD术后,发生率为0.6%~3.2%[1-3],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死亡率可达12.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CHD手术后发生乳糜胸的79例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在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所实施的CHD外科手术12 607例中,剔除数据不全病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7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68.4%),女25例(31.6%),男女比例约2︰1。年龄8 d至14岁,体重(8.1±6.7) kg。乳糜胸诊断主要依据胸腔引流液或穿刺液化验结果。(1)胸腔积液呈乳白色的牛奶样外观,乳糜实验阳性;(2)胸腔积液细胞总数>1 000个/μl,且淋巴细胞比例>80%;(3)胸腔积液的甘油三酯水平(>110 mg/dl)>血清甘油三酯水平;(4)胸腔积液的胆固醇水平/血清胆固醇水平<1[4]。
1.2 方法
1.2.1 CHD手术方式
本组乳糜胸患儿的CHD 手术方式见表 1。

1.2.2 调查方法
本次回顾性研究使用调查表法:内容包括CHD患儿基本信息、CHD诊断分型、手术方式、临床表现、胸腔引流量、辅助检查(血常规、体液免疫、血生化等)、内外科治疗情况、合并症及转归。最后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1.2.3 内科治疗
乳糜胸一旦确立诊断,全部患者均先予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1)饮食疗法,按乳糜液引流量选择不同方式,包括禁食50例(63.3%),时间2~15 (6.9±8.6) d;保持进食29例(36.7%),其中戒脂饮食、高蛋白、高糖饮食18例(22.8%),喂富含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配方奶粉6例(7.6%);普通饮食2例(2.5%),一般配方奶粉2例(2.5%),小百肽配方奶粉1例(1.3%);(2)胸腔闭式(负压)引流,使患侧肺充分张开;(3)全肠道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4)强心、利尿、扩管治疗,改善心脏功能;(5)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营养支持疗法。
1.2.4 外科治疗
经内科保守治疗2~4周如胸腔引流量无减少,连续2周引流量>10 ml/ (kg • d),或> 50 ml/ (kg • d)即予直接胸导管主干结扎或淋巴管烧灼。手术在全身麻醉后经左外侧切口第四肋间入胸:1例在胸椎第5、第6水平,动脉导管未闭(PDA)与食管之间见明显的乳白色渗液;1例在左锁骨下动脉后方、脊椎前方见破损口;1例经第6肋间入胸,探查未见明显渗液处,分别于食管与降主动脉、降主动脉与奇静脉间多处结扎导管;1例探查主动脉缩窄(Coa)修补处上下周围的小淋巴管,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一直到降主动脉第3肋间血管水平逐一烧灼。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乳糜胸发生率
乳糜胸总的发生率约0.6%。其中年龄1个月以下CHD手术1 043例,并发乳糜胸15例,占全组病例的19.0%,乳糜胸发生率为1.4%;1个月至1岁:5 359例,41例,占51.9%,发生率为0.8%;1~3岁:2 409例,12例,占15.2%,发生率为0.5%;3岁以上:3 796例,11例,占13.9%,发生率为0.3%。体重2.4~30.0(8.1±6.7) kg,其中3 kg以下4例(占全组病例的5.1%),3~5 kg 33例(41.8%),5~10 kg 22例(27.8%),10 kg以上20例(25.3%)。2006~2013年CHD手术量及每年乳糜胸发生率见表 2。

2.2 CHD诊断分型
本组79例乳糜胸患儿的CHD诊断类型见表 3。

2.3 临床表现
乳糜胸诊断时间为术后1~60 (7.2±8.0) d。主要表现为胸腔引流量增多,呈淡黄色或黄白色不凝液体,进奶后引流量明显增多。胸腔引流量23.8(2.0~100.0) ml/ (kg • d),每天最大引流量平均为26.4 ml/kg,达1 000.0 ml/d。平均每天引流量>50.0 ml/kg与<50.0 ml/kg,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 4。胸腔引流时间5~40 (13.3±11.9) d。乳糜胸发生在左侧35例(44.3%),右侧28例(35.4%),左/右侧+心包17例(21.5%),双侧6例(7.6%),心包4例(5.1%)。

2.4 合并症
本资料79例中,54例(68.4%)合并肺炎,3例(3.8%) 败血症。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为1.9×109/L,最低计数为0.4×109/L,血清IgG平均为6.3 (2.1~7.9)g/L,血清白蛋白平均为28.7 (17.0~30.0) g/L。
2.5 转归
最终治愈共75例(94.9%),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71例(89.9%),包括1例经胸腔引流管注射50%葡萄糖行胸内灌洗处理。4例(5.1%)内科治疗无效,实施外科手术,其中3例胸导管结扎术,1例淋巴管消融烧灼术;4例全部治愈。治疗失败病例包括1例放弃出院(1.3%),为VSD修补+ASD修补+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3例(3.8%)死亡,分别死于TGA行Senning-心房调转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TOF矫治术后心搏骤停、TAPVC矫治术后吻合口严重狭窄。住院时间10~108 (39.3±19.4) d。随访6个月至8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3 讨论
乳糜胸为CHD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3.2%[1-3]。据报道,并发该症者其30 d内死亡率增加近5倍[5]。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手术年龄日益趋低龄化和低体重,早期手术明显改善了生存率,但亦增加了手术难度及并发症,乳糜胸发生率亦有所增多[6],如本组资料(表 2),乳糜胸发生率为0.6%,呈逐年增加的趋势,70%的手术年龄在1岁内,手术时体重近一半为5 kg以下。
临床诊断:术后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或引流时间较长的患者[7],尤其牛奶样外观的胸腔积液,需警惕乳糜胸。进一步检测胸腔积液与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水平不难诊断。由于胸导管解剖特点,损伤部位因术式而不同。T5以上(主动脉弓以上)损伤,引起左侧乳糜胸[8],T6以下(奇静脉水平)损伤,引起右侧乳糜胸。乳糜液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电解质、淋巴细胞(90%为T淋巴细胞),每天经导管输送的体液达2~4 L[9],其大量丢失易并发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和感染[10]。研究表明[11],只需8 d的T细胞丢失,脓毒症风险就显著增加,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10, 12-13]。另外胸腔内大量体液压迫肺脏和心血管,导致纵隔移位、静脉回流受阻,循环呼吸功能紊乱,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死亡风险增加[12]。从表 4可见,每天丢失>50.0 ml/kg不但住院时间显著延长,败血症发生率亦3倍于<50.0 ml/(kg • d),病死率更是增加了10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甚至高达30%~50%[14-15]。
内科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禁食或高热卡、高蛋白和脱脂/低脂奶,富含MCTs配方奶、肠道外营养等。本组患儿一旦诊断全部先予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与文献[7, 16-17]报道一致。MCTs可直接吸收入门静脉,LCTs则需经消化后输入胸导管[8]。因此,若非引流量较多,否则可不禁食,改喂富含MCTs配方乳,能减少长时间禁食、TPN引起的代谢并发症。单纯MCTs饮食治疗,有71%的疗效[18]。如MCTs饮食第1周引流量<10 ml/ (kg • d),第2周引流停止,认为有效[19],再过2~4周可恢复正常饮食。即使在1周内恢复正常牛奶配方,复发风险也极低[18]。若MCTs饮食2周,引流量仍>10 ml/ (kg • d),停止喂养并开始予TPN,待引流量减至<5 ml/ (kg • d),再恢复喂MCTs奶。药物治疗可用生长抑素。较早前的研究已证明生长抑素能使流经胸导管的乳糜液明显减少[20]。Rimensberger等[21]率先使用生长抑素治愈1例Senning术后乳糜胸。常用奥曲肽的疗效约60%~70%[22]。
胸腔闭式引流:以一定负压充分引流胸腔积液,促进肺复张,使脏壁层胸膜互相紧贴以阻止乳糜漏。经引流管注入50%葡萄糖和1%利多卡因[23]、4%/10%必妥碘或聚维酮碘[24-26],在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脏壁层胸膜黏连而阻抑体液在胸膜腔内的聚集[27]。仅有约60%效果[28]。
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引流量仍>10 ml/(kg • d)[19],考虑手术。关于外科干预时机尚目前未达成共识[29],多数认为保守时间应为2~4周,超过4周的迁延性或严重的乳糜胸(如儿童>100 ml/岁或>50 ml/ (kg • d)、营养不良或高免疫抑制风险患者,建议手术。能确定淋巴管破裂位置且引流量大、估计不能自行愈合,建议尽早手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风险[21],成功率约80%[30]。
综上所述,CHD术后并发乳糜胸时易招致免疫机能受损,增加感染风险和延长住院时间等。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如保守无效需尽早手术,以改善预后。提高先心病外科治疗技术是预防乳糜胸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乳糜胸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胸导管或胸腔内淋巴管破裂或阻塞导致淋巴液(乳糜)在胸腔异常积聚,大量或持续的淋巴液丢失,可引起严重的呼吸、营养、电解质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本病多发生于复杂CHD术后,发生率为0.6%~3.2%[1-3],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死亡率可达12.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CHD手术后发生乳糜胸的79例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在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所实施的CHD外科手术12 607例中,剔除数据不全病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7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68.4%),女25例(31.6%),男女比例约2︰1。年龄8 d至14岁,体重(8.1±6.7) kg。乳糜胸诊断主要依据胸腔引流液或穿刺液化验结果。(1)胸腔积液呈乳白色的牛奶样外观,乳糜实验阳性;(2)胸腔积液细胞总数>1 000个/μl,且淋巴细胞比例>80%;(3)胸腔积液的甘油三酯水平(>110 mg/dl)>血清甘油三酯水平;(4)胸腔积液的胆固醇水平/血清胆固醇水平<1[4]。
1.2 方法
1.2.1 CHD手术方式
本组乳糜胸患儿的CHD 手术方式见表 1。

1.2.2 调查方法
本次回顾性研究使用调查表法:内容包括CHD患儿基本信息、CHD诊断分型、手术方式、临床表现、胸腔引流量、辅助检查(血常规、体液免疫、血生化等)、内外科治疗情况、合并症及转归。最后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1.2.3 内科治疗
乳糜胸一旦确立诊断,全部患者均先予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1)饮食疗法,按乳糜液引流量选择不同方式,包括禁食50例(63.3%),时间2~15 (6.9±8.6) d;保持进食29例(36.7%),其中戒脂饮食、高蛋白、高糖饮食18例(22.8%),喂富含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配方奶粉6例(7.6%);普通饮食2例(2.5%),一般配方奶粉2例(2.5%),小百肽配方奶粉1例(1.3%);(2)胸腔闭式(负压)引流,使患侧肺充分张开;(3)全肠道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4)强心、利尿、扩管治疗,改善心脏功能;(5)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营养支持疗法。
1.2.4 外科治疗
经内科保守治疗2~4周如胸腔引流量无减少,连续2周引流量>10 ml/ (kg • d),或> 50 ml/ (kg • d)即予直接胸导管主干结扎或淋巴管烧灼。手术在全身麻醉后经左外侧切口第四肋间入胸:1例在胸椎第5、第6水平,动脉导管未闭(PDA)与食管之间见明显的乳白色渗液;1例在左锁骨下动脉后方、脊椎前方见破损口;1例经第6肋间入胸,探查未见明显渗液处,分别于食管与降主动脉、降主动脉与奇静脉间多处结扎导管;1例探查主动脉缩窄(Coa)修补处上下周围的小淋巴管,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一直到降主动脉第3肋间血管水平逐一烧灼。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乳糜胸发生率
乳糜胸总的发生率约0.6%。其中年龄1个月以下CHD手术1 043例,并发乳糜胸15例,占全组病例的19.0%,乳糜胸发生率为1.4%;1个月至1岁:5 359例,41例,占51.9%,发生率为0.8%;1~3岁:2 409例,12例,占15.2%,发生率为0.5%;3岁以上:3 796例,11例,占13.9%,发生率为0.3%。体重2.4~30.0(8.1±6.7) kg,其中3 kg以下4例(占全组病例的5.1%),3~5 kg 33例(41.8%),5~10 kg 22例(27.8%),10 kg以上20例(25.3%)。2006~2013年CHD手术量及每年乳糜胸发生率见表 2。

2.2 CHD诊断分型
本组79例乳糜胸患儿的CHD诊断类型见表 3。

2.3 临床表现
乳糜胸诊断时间为术后1~60 (7.2±8.0) d。主要表现为胸腔引流量增多,呈淡黄色或黄白色不凝液体,进奶后引流量明显增多。胸腔引流量23.8(2.0~100.0) ml/ (kg • d),每天最大引流量平均为26.4 ml/kg,达1 000.0 ml/d。平均每天引流量>50.0 ml/kg与<50.0 ml/kg,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 4。胸腔引流时间5~40 (13.3±11.9) d。乳糜胸发生在左侧35例(44.3%),右侧28例(35.4%),左/右侧+心包17例(21.5%),双侧6例(7.6%),心包4例(5.1%)。

2.4 合并症
本资料79例中,54例(68.4%)合并肺炎,3例(3.8%) 败血症。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为1.9×109/L,最低计数为0.4×109/L,血清IgG平均为6.3 (2.1~7.9)g/L,血清白蛋白平均为28.7 (17.0~30.0) g/L。
2.5 转归
最终治愈共75例(94.9%),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71例(89.9%),包括1例经胸腔引流管注射50%葡萄糖行胸内灌洗处理。4例(5.1%)内科治疗无效,实施外科手术,其中3例胸导管结扎术,1例淋巴管消融烧灼术;4例全部治愈。治疗失败病例包括1例放弃出院(1.3%),为VSD修补+ASD修补+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3例(3.8%)死亡,分别死于TGA行Senning-心房调转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TOF矫治术后心搏骤停、TAPVC矫治术后吻合口严重狭窄。住院时间10~108 (39.3±19.4) d。随访6个月至8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3 讨论
乳糜胸为CHD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3.2%[1-3]。据报道,并发该症者其30 d内死亡率增加近5倍[5]。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手术年龄日益趋低龄化和低体重,早期手术明显改善了生存率,但亦增加了手术难度及并发症,乳糜胸发生率亦有所增多[6],如本组资料(表 2),乳糜胸发生率为0.6%,呈逐年增加的趋势,70%的手术年龄在1岁内,手术时体重近一半为5 kg以下。
临床诊断:术后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或引流时间较长的患者[7],尤其牛奶样外观的胸腔积液,需警惕乳糜胸。进一步检测胸腔积液与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水平不难诊断。由于胸导管解剖特点,损伤部位因术式而不同。T5以上(主动脉弓以上)损伤,引起左侧乳糜胸[8],T6以下(奇静脉水平)损伤,引起右侧乳糜胸。乳糜液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电解质、淋巴细胞(90%为T淋巴细胞),每天经导管输送的体液达2~4 L[9],其大量丢失易并发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和感染[10]。研究表明[11],只需8 d的T细胞丢失,脓毒症风险就显著增加,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10, 12-13]。另外胸腔内大量体液压迫肺脏和心血管,导致纵隔移位、静脉回流受阻,循环呼吸功能紊乱,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死亡风险增加[12]。从表 4可见,每天丢失>50.0 ml/kg不但住院时间显著延长,败血症发生率亦3倍于<50.0 ml/(kg • d),病死率更是增加了10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甚至高达30%~50%[14-15]。
内科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禁食或高热卡、高蛋白和脱脂/低脂奶,富含MCTs配方奶、肠道外营养等。本组患儿一旦诊断全部先予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与文献[7, 16-17]报道一致。MCTs可直接吸收入门静脉,LCTs则需经消化后输入胸导管[8]。因此,若非引流量较多,否则可不禁食,改喂富含MCTs配方乳,能减少长时间禁食、TPN引起的代谢并发症。单纯MCTs饮食治疗,有71%的疗效[18]。如MCTs饮食第1周引流量<10 ml/ (kg • d),第2周引流停止,认为有效[19],再过2~4周可恢复正常饮食。即使在1周内恢复正常牛奶配方,复发风险也极低[18]。若MCTs饮食2周,引流量仍>10 ml/ (kg • d),停止喂养并开始予TPN,待引流量减至<5 ml/ (kg • d),再恢复喂MCTs奶。药物治疗可用生长抑素。较早前的研究已证明生长抑素能使流经胸导管的乳糜液明显减少[20]。Rimensberger等[21]率先使用生长抑素治愈1例Senning术后乳糜胸。常用奥曲肽的疗效约60%~70%[22]。
胸腔闭式引流:以一定负压充分引流胸腔积液,促进肺复张,使脏壁层胸膜互相紧贴以阻止乳糜漏。经引流管注入50%葡萄糖和1%利多卡因[23]、4%/10%必妥碘或聚维酮碘[24-26],在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脏壁层胸膜黏连而阻抑体液在胸膜腔内的聚集[27]。仅有约60%效果[28]。
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引流量仍>10 ml/(kg • d)[19],考虑手术。关于外科干预时机尚目前未达成共识[29],多数认为保守时间应为2~4周,超过4周的迁延性或严重的乳糜胸(如儿童>100 ml/岁或>50 ml/ (kg • d)、营养不良或高免疫抑制风险患者,建议手术。能确定淋巴管破裂位置且引流量大、估计不能自行愈合,建议尽早手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风险[21],成功率约80%[30]。
综上所述,CHD术后并发乳糜胸时易招致免疫机能受损,增加感染风险和延长住院时间等。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如保守无效需尽早手术,以改善预后。提高先心病外科治疗技术是预防乳糜胸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