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燕搏, 蒙延海, 杨克明, 李守军, 常硕, 黄海波, 史晨, 杨秋蓝, 刘子娜.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早期临床结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9): 816-820. doi: 10.7507/1007-4848.20150205 复制
自从1971年Fontan等[1]报道了治疗三尖瓣闭锁的生理矫治,房肺连接术即Fontan手术逐渐作为减状手术应用于单心室类疾病中[2]。其手术方式经过不断改良,手术时的最佳年龄也得到界定。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是应用心外管道[3]或内通道[4]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Fontan手术时最初的年龄标准是4~15岁。目前,TCPC已普遍应用于2~6岁的患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很低[5]。相比而言,成人(≥16岁) 患者TCPC的临床效果尚未得到广泛研究[6]。但一些成人单心室疾病的患者仍需行TCPC手术[7-8]。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16岁单心室患者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ICU内处理情况,以进一步阐述心外管道TCPC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医院住院二部收治的复杂成人(≥16岁)先心病行TCPC 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表 1)。其中右心室双出口6例,三尖瓣闭锁5例,单心室4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Ebstein 畸形1例。平均年龄(20.5±4.3)岁,平均体重(48.5±6.2) kg,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75.4%±6.3%。所有患者术前均有紫绀,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并判断瓣膜反流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压(PAP),并经手术确认。房室瓣情况根据超声反流程度进行分级轻度(1级)、中度(2级)、重度(3级)。二期TCPC手术2例,一期均为双向Glenn手术,1例首次手术时11.5岁,二次手术时16.5岁;另1例首次手术时12岁,二次手术时20岁。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并行下应用心外管道行TCPC术。正中开胸,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别插管,上腔插直角管,建立并行体外循环。阻断上腔静脉,将上腔静脉近心端切断缝合,上腔静脉远心端与肺动脉行端侧吻合。阻断下腔静脉,将下腔静脉近心端切断缝合,下腔静脉远心端与Gore-tex血管行端端吻合。切断主肺动脉,缝闭近心端,扩大肺动脉切口至原上腔吻合口处,并与Gore-tex 血管另一端行端侧吻合。吻合完毕逐步停机,根据停机后肺动脉压和循环情况考虑开窗与否。Gore-tex血管直径18~22 mm。2例因房室瓣成形阻断升主动脉在心脏停跳下手术。7例术毕行开窗手术,开窗大小4.0~4.4 mm。
1.2.2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基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血管活性药用量、胸腔引流时间及ICU引流总量等。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4.3±28.7) min,瓣膜成形2例,开窗7例。术后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97.8%±2.0 %,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3±12.4) h,住ICU时间(4.4±1.7) d,住院时间(32.5±21.6) d,胸腔引流时间(9.8±6.3) d。
2.2 ICU血管活性药用量及胸腔引流液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ICU内均应用多巴胺及钙剂,18例应用肾上腺素,11例应用米力农。记录患者ICU内胸腔引流液总量,胸腔引流液总量≥1 800 ml的患者共有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使用时间≥24 h (P=0.01),术后血浆用量≥2 000 ml (P=0.04),住院时间≥20 d (P=0.03)是胸腔引流液总量多的危险因素。
2.3 术后心功能
所有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吻合口通畅,无房室瓣反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耐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恢复至NYHA心功能Ⅰ~Ⅱ级。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无住院死亡,术后胸腔引流时间≥7 d者12例(60.0%);术后心律失常者6例(30.0%),其中3例术前存在心律失常(2例房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影响患者恢复,未预处理;另3例(2例交界区心律,1例左前分支阻滞)出院时已恢复至正常心律,无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因出血再次手术3例(15.0%);切口愈合不良1例(5.0%,表 2)。

2.5 住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国外文献[9]及我国国情,根据ICU时间是否≥7 d,将患者分为ICU延长组及ICU正常组,ICU延长组共6例患者,其余14例为ICU正常组,单因素分析(表 3)发现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律失常(P=0.02)、 体外循环时间长于120 min (P=0.04)、 术后血浆应用大于2 000 ml (P=0.01),未开窗(P=0.04)、胸腔引流时间≥7 d (P=0.04)。

3 讨论
Fontan手术主要应用于儿童患者,成人患者常常是手术的禁忌[10]。最初Choussat列出“十条戒律”并且建议Fontan手术最好在4~15岁的患者施行[11]。因此,Fontan手术的结果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患者[12]。但目前有研究发现年龄大并不是Fontan手术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13-14]。两项成人Fontan手术生存率的研究发现10年生存率是81%[15]和72%[16]。
本组成人TCPC患者手术的早期结果良好,无患者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证实大多数患者心功能好转。其他研究结果类似[6, 17-18]。1990年,Marcelletti等[3]开始应用心外管道的方法治疗单心室疾病,目前该方法因为明显的优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心外管道的优越性包括使血流在心外管道内呈线性,阻力小,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避免心房内广泛缝补,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低,减少了对体外循环的依赖等[19-20]。由于心外管道缺乏生长力的缺点,多应用于较大年龄组,本组在成人患者行心外管道法TCPC效果良好。
成人单心室疾病与婴幼儿相比,肺动脉的发育已经成型,心室负荷重的时间长,受累严重。本研究中术后ICU早期积极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维护心功能,通过提高血压,结合胶体,加强利尿,可明显促进术后恢复,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ICU时间。
研究报道成人患者5年随访发现房肺连接术后心功能下降、房室瓣反流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等情况[6, 21]。本研究中成人心外管道TCPC术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未见明显的房室瓣反流,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2]。这可能与体外循环时间短,心内操作少,心房壁缝线使用减少避免了传导束损伤有关[23]。
经典的Fontan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阐述[24],包括肺动脉压力>15 mm Hg、年龄小、内脏移位、三尖瓣为主要房室瓣、未开窗、体外循环时间长等[25]。婴幼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我中心证实[26],本组患者中找到成人患者中影响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术前心律失常,体外循环时间长于120 min,术后血浆用量多于2 000 ml,未开窗,胸管时间≥7 d是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开窗的好处在于增加了心室的前负荷和心输出量,也避免了急性紫绀的发生[18]。成人与婴幼儿患者延迟恢复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胸腔引流的增多。在高危患者中予开窗手术,术后早期肺动脉阻力增高导致右向左分流,可降低中心静脉压,减少心包和胸腔引流液的渗出。本组患者中开窗病例降低了胸腔积液的持续时间(P=0.04)。
术前心律失常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7]。本组成人患者3例术前存在心律失常(2例房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心律失常是患者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者心内病变严重,传导功能更易受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律失常是导致Fontan手术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也已被其他研究证实[7]。
本研究也具有回顾性研究的缺点,数据有限,病例数少,死亡罕见,因此统计学结果需要谨慎解释,潜在的偏倚仍然需要说明。
总之,成人单心室病例仍然需要手术建造Fontan循环以维持需要。本研究证实成人TCPC具有好的早期结果,心功能得到很大恢复,ICU早期积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利于提高患者恢复效果。但需进一步随访以分析其长期临床效果。
自从1971年Fontan等[1]报道了治疗三尖瓣闭锁的生理矫治,房肺连接术即Fontan手术逐渐作为减状手术应用于单心室类疾病中[2]。其手术方式经过不断改良,手术时的最佳年龄也得到界定。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是应用心外管道[3]或内通道[4]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Fontan手术时最初的年龄标准是4~15岁。目前,TCPC已普遍应用于2~6岁的患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很低[5]。相比而言,成人(≥16岁) 患者TCPC的临床效果尚未得到广泛研究[6]。但一些成人单心室疾病的患者仍需行TCPC手术[7-8]。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16岁单心室患者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ICU内处理情况,以进一步阐述心外管道TCPC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医院住院二部收治的复杂成人(≥16岁)先心病行TCPC 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表 1)。其中右心室双出口6例,三尖瓣闭锁5例,单心室4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Ebstein 畸形1例。平均年龄(20.5±4.3)岁,平均体重(48.5±6.2) kg,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75.4%±6.3%。所有患者术前均有紫绀,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并判断瓣膜反流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压(PAP),并经手术确认。房室瓣情况根据超声反流程度进行分级轻度(1级)、中度(2级)、重度(3级)。二期TCPC手术2例,一期均为双向Glenn手术,1例首次手术时11.5岁,二次手术时16.5岁;另1例首次手术时12岁,二次手术时20岁。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并行下应用心外管道行TCPC术。正中开胸,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别插管,上腔插直角管,建立并行体外循环。阻断上腔静脉,将上腔静脉近心端切断缝合,上腔静脉远心端与肺动脉行端侧吻合。阻断下腔静脉,将下腔静脉近心端切断缝合,下腔静脉远心端与Gore-tex血管行端端吻合。切断主肺动脉,缝闭近心端,扩大肺动脉切口至原上腔吻合口处,并与Gore-tex 血管另一端行端侧吻合。吻合完毕逐步停机,根据停机后肺动脉压和循环情况考虑开窗与否。Gore-tex血管直径18~22 mm。2例因房室瓣成形阻断升主动脉在心脏停跳下手术。7例术毕行开窗手术,开窗大小4.0~4.4 mm。
1.2.2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基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血管活性药用量、胸腔引流时间及ICU引流总量等。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4.3±28.7) min,瓣膜成形2例,开窗7例。术后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97.8%±2.0 %,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3±12.4) h,住ICU时间(4.4±1.7) d,住院时间(32.5±21.6) d,胸腔引流时间(9.8±6.3) d。
2.2 ICU血管活性药用量及胸腔引流液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ICU内均应用多巴胺及钙剂,18例应用肾上腺素,11例应用米力农。记录患者ICU内胸腔引流液总量,胸腔引流液总量≥1 800 ml的患者共有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使用时间≥24 h (P=0.01),术后血浆用量≥2 000 ml (P=0.04),住院时间≥20 d (P=0.03)是胸腔引流液总量多的危险因素。
2.3 术后心功能
所有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吻合口通畅,无房室瓣反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耐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恢复至NYHA心功能Ⅰ~Ⅱ级。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无住院死亡,术后胸腔引流时间≥7 d者12例(60.0%);术后心律失常者6例(30.0%),其中3例术前存在心律失常(2例房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影响患者恢复,未预处理;另3例(2例交界区心律,1例左前分支阻滞)出院时已恢复至正常心律,无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因出血再次手术3例(15.0%);切口愈合不良1例(5.0%,表 2)。

2.5 住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国外文献[9]及我国国情,根据ICU时间是否≥7 d,将患者分为ICU延长组及ICU正常组,ICU延长组共6例患者,其余14例为ICU正常组,单因素分析(表 3)发现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律失常(P=0.02)、 体外循环时间长于120 min (P=0.04)、 术后血浆应用大于2 000 ml (P=0.01),未开窗(P=0.04)、胸腔引流时间≥7 d (P=0.04)。

3 讨论
Fontan手术主要应用于儿童患者,成人患者常常是手术的禁忌[10]。最初Choussat列出“十条戒律”并且建议Fontan手术最好在4~15岁的患者施行[11]。因此,Fontan手术的结果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患者[12]。但目前有研究发现年龄大并不是Fontan手术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13-14]。两项成人Fontan手术生存率的研究发现10年生存率是81%[15]和72%[16]。
本组成人TCPC患者手术的早期结果良好,无患者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证实大多数患者心功能好转。其他研究结果类似[6, 17-18]。1990年,Marcelletti等[3]开始应用心外管道的方法治疗单心室疾病,目前该方法因为明显的优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心外管道的优越性包括使血流在心外管道内呈线性,阻力小,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避免心房内广泛缝补,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低,减少了对体外循环的依赖等[19-20]。由于心外管道缺乏生长力的缺点,多应用于较大年龄组,本组在成人患者行心外管道法TCPC效果良好。
成人单心室疾病与婴幼儿相比,肺动脉的发育已经成型,心室负荷重的时间长,受累严重。本研究中术后ICU早期积极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维护心功能,通过提高血压,结合胶体,加强利尿,可明显促进术后恢复,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ICU时间。
研究报道成人患者5年随访发现房肺连接术后心功能下降、房室瓣反流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等情况[6, 21]。本研究中成人心外管道TCPC术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未见明显的房室瓣反流,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2]。这可能与体外循环时间短,心内操作少,心房壁缝线使用减少避免了传导束损伤有关[23]。
经典的Fontan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阐述[24],包括肺动脉压力>15 mm Hg、年龄小、内脏移位、三尖瓣为主要房室瓣、未开窗、体外循环时间长等[25]。婴幼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我中心证实[26],本组患者中找到成人患者中影响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术前心律失常,体外循环时间长于120 min,术后血浆用量多于2 000 ml,未开窗,胸管时间≥7 d是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开窗的好处在于增加了心室的前负荷和心输出量,也避免了急性紫绀的发生[18]。成人与婴幼儿患者延迟恢复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胸腔引流的增多。在高危患者中予开窗手术,术后早期肺动脉阻力增高导致右向左分流,可降低中心静脉压,减少心包和胸腔引流液的渗出。本组患者中开窗病例降低了胸腔积液的持续时间(P=0.04)。
术前心律失常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7]。本组成人患者3例术前存在心律失常(2例房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心律失常是患者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者心内病变严重,传导功能更易受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律失常是导致Fontan手术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也已被其他研究证实[7]。
本研究也具有回顾性研究的缺点,数据有限,病例数少,死亡罕见,因此统计学结果需要谨慎解释,潜在的偏倚仍然需要说明。
总之,成人单心室病例仍然需要手术建造Fontan循环以维持需要。本研究证实成人TCPC具有好的早期结果,心功能得到很大恢复,ICU早期积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利于提高患者恢复效果。但需进一步随访以分析其长期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