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钱昆杰, 孙清超, 张海平, 李德生, 由兆磊, 张力为. 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1): 20-24. doi: 10.7507/1007-4848.201506036 复制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可能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数量和密度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这与胸腺密切相关。文献报道约 10%~12% 的 MG 患者合并胸腺瘤,约 15% 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1-2]。胸腺瘤本身无临床症状,但常合并多种免疫疾病,多数学者[3]主张胸腺瘤一经发现建议手术切除,少数患者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 MG,其发病过程有别于一般的 MG,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阐明术后 MG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危险因素,对胸腺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探明胸腺瘤和 MG 之间的关系和 MG 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6 月至 2015 年 5 月间我院收治的术前无 MG 且行胸腺肿瘤切除术 126 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究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 MG 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患者 126 例,术前均无 MG,术后病理确诊为胸腺瘤,其中男 51 例、女 75 例,年龄 31~73(51.71±14.06)岁。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例,其中甲状腺疾病(Graves 病,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 10 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3 例。其中行传统纵行胸骨劈开或左/右开胸胸腺瘤切除术 91 例,行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胸腺瘤切除术 35 例。手术时间 125(75~231)min,见表 1。

1.2 诊断标准
术后 MG 诊断由神经内科医师完成,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鲙1)典型的肌无力症状:病肌疲劳试验阳性。鲙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阳性;肌电图结果阳性。鲙3)胸部 X 线片及胸部 CT 未见肯定复发转移征象。鲙4)排除其他疾病。
MG 分型采用 Osseman 分型,胸腺瘤病理分期采用 Masaoka 分期,胸腺瘤病理分类采用 WHO 病理分型[4],分为 A 型、AB 型、B1 型、B2 型、B3 型,2004 年以前的病例参照 WHO 病理分型标准重新进行分类。
1.3 资料采集
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病程、伴随免疫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大小、WHO 病理类型、Masaoka 分期、术前肺功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放化疗情况等,见表 1。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20.0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生存分析采用 Cox 单因素分析检验,计数资料生存分析采用 log-rank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胸腺瘤切除术后出现 MG 的 9 例患者中,MG 发生时间为术后 639(10~1 860)d。MG 临床分型Ⅰ型 1 例、ⅡA型 6 例、ⅡB型 1 例、Ⅲ型 1 例。WHO病理分型:A 型 1 例、AB 型 3 例、B1 型 2 例、B2 型 1 例、B3 型 2 例。Masaoka 病理分期:Ⅱ期 2 例、Ⅲ期 7 例。经胸骨正中或后外侧切口 6 例,胸腔镜手术 3 例。胸腺瘤切除术 5 例,胸腺瘤扩大根治术 4 例。术后 MG 患者均为术中未能完全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见表 2。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完整切除(P=0.024鴐、病理类型(P=0.048鴐、合并免疫疾病(P=0.024鴐、术后肺部感染(P=0.036)为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危险因素。术中未能完整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术后放化疗(P=0.011)可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
A 型、AB 型胸腺瘤术后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66.0±50.0)d,B1、B2和B3型患者术后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 017.0±364.0)d,前者无 MG 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

胸腺瘤切除术后放化疗组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 016.0±356.0)d,术后未化疗组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13.0±58.0)d,术后放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见图 2。

3 讨论
少数术前无 MG 症状的胸腺瘤患者胸腺瘤切除术后出现 MG,由于其罕见性,病因未知。本组患者术后 MG 发生率为 7.1%,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1.0%~28%[5-7],差异较大,可能与术后 MG 的诊断标准和术后随访情况不同等有关。本组数据并未发现此类患者性别上的差异,与 Ito 等[2]和 Namba 等[6]报道相似。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术后 MG 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完整切除、病理类型、合并免疫疾病、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放化疗可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
肿瘤不完整切除是胸腺瘤切除术后 MG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胸腺与 MG 密切相关,胸腺切除治疗 MG 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Kokubo 等[8]认为不完整切除后残存的胸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失去正常消除或抑制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作用,自身抗原耐受障碍,可导致术后 MG。Michalska 等[9]则认为胸腺瘤患者术前存在亚临床状态的 MG,肿瘤组织残存致使术后自身免疫反应不消退,且由于固存的神经肌肉接头损害,加之手术应激反应,导致术后发生 MG。本组资料显示,肿瘤不完全切除的患者大多为胸腺肿瘤侵犯主动脉、肺动脉大血管、气管、双侧膈神经和其它致命脏器,只能行姑息性切除,此类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概率较大;再者,从肿瘤学角度来讲,完整切除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因此,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胸腺肿瘤尽量应行完整切除术。
WHO 病理分型中 A 型和 AB 型患者术后易发生 MG。既往报道的个案对此分歧较大,本研究与 Nakajima 等[1]和 Sun 等[10]的研究相似,并认为术后 MG 或许和普通 MG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同。我院同期因 MG 行胸腺切除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显示:非胸腺瘤约为 53%,胸腺瘤约为 47%,其中 A 型、AB 型胸腺瘤约占 30%,B1、B2 和 B3 型胸腺瘤约占 70%。管宇宙等[11]则认为 A 型、AB 型胸腺瘤较好地保留了胸腺上皮诱导 T 细胞的功能,免疫诱导功能较强,而致敏 T 细胞的作用也是 MG 的发生机制之一。但近期 Ruffini 等[12]则发现 B1、B2 和 B3 型胸腺瘤是术后 MG 的危险因素。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类疾病的罕见性,各研究所纳入样本量不足,加之统计分析偏倚所致,期待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
合并免疫疾病是胸腺瘤术后 MG 发生的危险因素。关于胸腺瘤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文献报道并不少见[13]。本研究发现 9 例术后 MG 患者中 3 例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1 例合并甲亢,1 例合并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 例合并干燥综合征。也有研究表明,MG 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胸腺肿瘤的副肿瘤综合征,约 5% 的胸腺瘤患者合并一种以上的副肿瘤综合征[14]。本组资料显示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胸腺瘤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发生 MG 的风险较大,临床经验表明即使术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已控制,复查甲功 7 项无异常,术后 MG 发生风险仍很高。胸腺本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近年来,免疫抑制疗法应用于 MG 治疗,Sanders 等[15]发现合理的免疫抑制疗法对 MG 的康复至关重要,这进一步表明胸腺和 MG 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所以,对胸腺瘤患者术前评估时要特别关注患者是否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肺部感染也是术后 MG的 危险因素。3 例术后 MG 患者发病前出现肺部感染,其中 2 例发生于围手术期。Werneck 等[16]已表明肺部感染是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昊涛等[17]则认为胸腺瘤切除后体内仍存在自身反应性 T 细胞,感染等可能作为诱发因素,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致病性 AChR 抗体,诱发 MG。肺部感染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有效肺泡面积减少,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可能会诱发术后 MG,因此要注重患者术后肺部护理,积极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放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胸腺参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产生,而 AchR-Ab 与胸腺瘤密切相关,术后放化疗可使肿瘤活力降低或丧失,从而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Forquer 等[18]认为胸腺瘤患者术后应进行放化疗,尤其是侵袭性胸腺瘤和未能手术完全切除者。我科经验表明 B 型胸腺瘤一般侵袭性较强,恶性程度较高,术后易复发,术后应常规行放化疗,A 型、AB 型胸腺瘤可视手术是否完整切除选择性进行放化疗。9 例术后 MG 患者通过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和/或类固醇药物 MG 症状均得到缓解,但对药物疗效差、有胸腺残留及胸腺瘤发患者,文献[19]报道经二次手术 MG 有可能缓解。
本研究没有发现开胸/腔镜手术组和胸腺瘤扩大根治/胸腺瘤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术后 MG 方面,腔镜行胸腺瘤切除、胸腺瘤切除同样安全有效。相关文献[1,3,7,20]报道了术后 MG 还可能与血清 AchR-Ab 水平、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术中使用去极化肌松药、胸腺外产生乙酰胆碱抗体的产生有关,并建议胸腺瘤患者术前应常规复查血清 AchR-Ab。
总之,对于术前无 MG 的胸腺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推荐:①术前应常规行肌电图检查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应建立完整的术后随访方案。②术中均应尽量行完整胸腺瘤切除术。③术前评估时要特别关注是否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并积极控制。④胸腺瘤切除术后应积极预防、控制肺部感染。⑤术中未能完整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术后应积极放化疗。⑥特别警惕 A 型和 AB 型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可能。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可能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数量和密度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这与胸腺密切相关。文献报道约 10%~12% 的 MG 患者合并胸腺瘤,约 15% 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1-2]。胸腺瘤本身无临床症状,但常合并多种免疫疾病,多数学者[3]主张胸腺瘤一经发现建议手术切除,少数患者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 MG,其发病过程有别于一般的 MG,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阐明术后 MG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危险因素,对胸腺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探明胸腺瘤和 MG 之间的关系和 MG 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6 月至 2015 年 5 月间我院收治的术前无 MG 且行胸腺肿瘤切除术 126 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究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 MG 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患者 126 例,术前均无 MG,术后病理确诊为胸腺瘤,其中男 51 例、女 75 例,年龄 31~73(51.71±14.06)岁。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例,其中甲状腺疾病(Graves 病,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 10 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3 例。其中行传统纵行胸骨劈开或左/右开胸胸腺瘤切除术 91 例,行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胸腺瘤切除术 35 例。手术时间 125(75~231)min,见表 1。

1.2 诊断标准
术后 MG 诊断由神经内科医师完成,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鲙1)典型的肌无力症状:病肌疲劳试验阳性。鲙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阳性;肌电图结果阳性。鲙3)胸部 X 线片及胸部 CT 未见肯定复发转移征象。鲙4)排除其他疾病。
MG 分型采用 Osseman 分型,胸腺瘤病理分期采用 Masaoka 分期,胸腺瘤病理分类采用 WHO 病理分型[4],分为 A 型、AB 型、B1 型、B2 型、B3 型,2004 年以前的病例参照 WHO 病理分型标准重新进行分类。
1.3 资料采集
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病程、伴随免疫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大小、WHO 病理类型、Masaoka 分期、术前肺功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放化疗情况等,见表 1。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20.0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生存分析采用 Cox 单因素分析检验,计数资料生存分析采用 log-rank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胸腺瘤切除术后出现 MG 的 9 例患者中,MG 发生时间为术后 639(10~1 860)d。MG 临床分型Ⅰ型 1 例、ⅡA型 6 例、ⅡB型 1 例、Ⅲ型 1 例。WHO病理分型:A 型 1 例、AB 型 3 例、B1 型 2 例、B2 型 1 例、B3 型 2 例。Masaoka 病理分期:Ⅱ期 2 例、Ⅲ期 7 例。经胸骨正中或后外侧切口 6 例,胸腔镜手术 3 例。胸腺瘤切除术 5 例,胸腺瘤扩大根治术 4 例。术后 MG 患者均为术中未能完全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见表 2。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完整切除(P=0.024鴐、病理类型(P=0.048鴐、合并免疫疾病(P=0.024鴐、术后肺部感染(P=0.036)为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危险因素。术中未能完整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术后放化疗(P=0.011)可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
A 型、AB 型胸腺瘤术后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66.0±50.0)d,B1、B2和B3型患者术后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 017.0±364.0)d,前者无 MG 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

胸腺瘤切除术后放化疗组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 016.0±356.0)d,术后未化疗组无 MG 平均生存时间为(113.0±58.0)d,术后放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见图 2。

3 讨论
少数术前无 MG 症状的胸腺瘤患者胸腺瘤切除术后出现 MG,由于其罕见性,病因未知。本组患者术后 MG 发生率为 7.1%,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1.0%~28%[5-7],差异较大,可能与术后 MG 的诊断标准和术后随访情况不同等有关。本组数据并未发现此类患者性别上的差异,与 Ito 等[2]和 Namba 等[6]报道相似。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术后 MG 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完整切除、病理类型、合并免疫疾病、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放化疗可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
肿瘤不完整切除是胸腺瘤切除术后 MG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胸腺与 MG 密切相关,胸腺切除治疗 MG 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Kokubo 等[8]认为不完整切除后残存的胸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失去正常消除或抑制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作用,自身抗原耐受障碍,可导致术后 MG。Michalska 等[9]则认为胸腺瘤患者术前存在亚临床状态的 MG,肿瘤组织残存致使术后自身免疫反应不消退,且由于固存的神经肌肉接头损害,加之手术应激反应,导致术后发生 MG。本组资料显示,肿瘤不完全切除的患者大多为胸腺肿瘤侵犯主动脉、肺动脉大血管、气管、双侧膈神经和其它致命脏器,只能行姑息性切除,此类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概率较大;再者,从肿瘤学角度来讲,完整切除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因此,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胸腺肿瘤尽量应行完整切除术。
WHO 病理分型中 A 型和 AB 型患者术后易发生 MG。既往报道的个案对此分歧较大,本研究与 Nakajima 等[1]和 Sun 等[10]的研究相似,并认为术后 MG 或许和普通 MG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同。我院同期因 MG 行胸腺切除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显示:非胸腺瘤约为 53%,胸腺瘤约为 47%,其中 A 型、AB 型胸腺瘤约占 30%,B1、B2 和 B3 型胸腺瘤约占 70%。管宇宙等[11]则认为 A 型、AB 型胸腺瘤较好地保留了胸腺上皮诱导 T 细胞的功能,免疫诱导功能较强,而致敏 T 细胞的作用也是 MG 的发生机制之一。但近期 Ruffini 等[12]则发现 B1、B2 和 B3 型胸腺瘤是术后 MG 的危险因素。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类疾病的罕见性,各研究所纳入样本量不足,加之统计分析偏倚所致,期待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
合并免疫疾病是胸腺瘤术后 MG 发生的危险因素。关于胸腺瘤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文献报道并不少见[13]。本研究发现 9 例术后 MG 患者中 3 例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1 例合并甲亢,1 例合并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 例合并干燥综合征。也有研究表明,MG 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胸腺肿瘤的副肿瘤综合征,约 5% 的胸腺瘤患者合并一种以上的副肿瘤综合征[14]。本组资料显示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胸腺瘤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发生 MG 的风险较大,临床经验表明即使术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已控制,复查甲功 7 项无异常,术后 MG 发生风险仍很高。胸腺本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近年来,免疫抑制疗法应用于 MG 治疗,Sanders 等[15]发现合理的免疫抑制疗法对 MG 的康复至关重要,这进一步表明胸腺和 MG 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所以,对胸腺瘤患者术前评估时要特别关注患者是否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肺部感染也是术后 MG的 危险因素。3 例术后 MG 患者发病前出现肺部感染,其中 2 例发生于围手术期。Werneck 等[16]已表明肺部感染是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昊涛等[17]则认为胸腺瘤切除后体内仍存在自身反应性 T 细胞,感染等可能作为诱发因素,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致病性 AChR 抗体,诱发 MG。肺部感染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有效肺泡面积减少,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可能会诱发术后 MG,因此要注重患者术后肺部护理,积极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放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胸腺参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产生,而 AchR-Ab 与胸腺瘤密切相关,术后放化疗可使肿瘤活力降低或丧失,从而降低术后 MG 的发生风险。Forquer 等[18]认为胸腺瘤患者术后应进行放化疗,尤其是侵袭性胸腺瘤和未能手术完全切除者。我科经验表明 B 型胸腺瘤一般侵袭性较强,恶性程度较高,术后易复发,术后应常规行放化疗,A 型、AB 型胸腺瘤可视手术是否完整切除选择性进行放化疗。9 例术后 MG 患者通过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和/或类固醇药物 MG 症状均得到缓解,但对药物疗效差、有胸腺残留及胸腺瘤发患者,文献[19]报道经二次手术 MG 有可能缓解。
本研究没有发现开胸/腔镜手术组和胸腺瘤扩大根治/胸腺瘤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术后 MG 方面,腔镜行胸腺瘤切除、胸腺瘤切除同样安全有效。相关文献[1,3,7,20]报道了术后 MG 还可能与血清 AchR-Ab 水平、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术中使用去极化肌松药、胸腺外产生乙酰胆碱抗体的产生有关,并建议胸腺瘤患者术前应常规复查血清 AchR-Ab。
总之,对于术前无 MG 的胸腺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推荐:①术前应常规行肌电图检查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应建立完整的术后随访方案。②术中均应尽量行完整胸腺瘤切除术。③术前评估时要特别关注是否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并积极控制。④胸腺瘤切除术后应积极预防、控制肺部感染。⑤术中未能完整切除者或侵袭性胸腺瘤术后应积极放化疗。⑥特别警惕 A 型和 AB 型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 MG 的可能。